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定稿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811994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88KB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定稿文档格式.docx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定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定稿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祖国、懂礼貌、讲卫生、正确地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等。
关键词:
幼儿;
行为习惯;
方法;
策略
作者简介
王洪新、女、1963年3月9日出生,1978年在辛店中学毕业,1986年3月在辛店担任民办教师,结婚后继续在皂户李镇任教,1999年上级安排回家,于2006年7月在十五里堂幼儿园任幼儿教师至今,在工作期间于2000年取得进修学校中等专业证书。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等等。
习惯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
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
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又是不大容易改变的。
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容易,而要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却比较困难.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曾总结说:
“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
不少家长为孩子种种不良习惯十分烦恼,在教育上感到困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孩子的早期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良好的习惯必须自小开始培养。
然而今天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
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
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学前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
古人说的好: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帮助引导幼儿形成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习惯,是我们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何正确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呢?
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遵循科学的原则
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
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按照规律和特点,具体的家长可以遵循以下6个基本原则:
1.1、鼓励和表扬应该适时适度
目前广大教师都认识到赏识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赏识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扬。
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作为家长应适时、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反之,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适当采取一点儿惩罚措施,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
触动,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
另外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
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曾说过:
“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
”凡是幼儿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给贴上小贴纸以示鼓励,促进其互相模仿行为。
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鼓励和表扬应该适时适度,这样才能达到鼓励和表扬的预期目的。
我们要在幼儿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及时表扬幼儿,使幼儿能够及时地明确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不正确的,及时强化,不日后的大量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而过多的表扬和鼓励有时也会给幼儿造成一种误解:
表扬来得太容易,行为好坏的区分不是很明确,不一定达到好的效果。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及幼儿的发展状况适时适度的加以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赏识教育不是一味的鼓励,挫折教育更不是一味的批评,没有了规则,就没有了教育的尺度,教育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悖其道而行之.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用物质、用精神去刺激孩子,如果不加引导,孩子不知道被赏识的理由,或者理由理解偏差,不该赏识的地方被赏识,就会导致挫折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从而引发逆反心理。
教育如同栽花,没有规律地浇水、松土只能让花朵枯萎,而按照生长、有规律的抚育则会鲜花茂盛.因此,家长十分有必要放下家长的架子,抛弃家长式作风,成为孩子的朋友,让沟通成为一种习惯.
1.2、重视孩子的“第一次”
欧美著名家庭教育家认为:
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
重视孩子的“第一次”,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中没有抓住“一”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1.3、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则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
蒙台梭利说:
“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
”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
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行为、整齐清洁的习惯、喜欢读
书的习惯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而成人不知不觉间做成的不良示范,同样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
父母喜欢乱发脾气,孩子的脾气一定也不会好;
父母喜欢常常骂人,孩子自然也会常常骂人,父母爱好穿着打扮,孩子就喜欢穿着打扮,甚至父母爱吃什么食物,孩子也爱吃什么食物。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幼儿园,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十分重要.比如:
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上楼梯时左上右下、说话时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答应幼儿的事情都能做到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
长期坚持,孩子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4、要有坚决的态度
在孩子面前,家长和老师必须有主见,做每一件事都要态度坚决。
家长自己拿不定主意,孩子就会受到影响。
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前后一致,如果小宝今天在桌子旁吃饭,明天坐在台阶上吃饭,后天坐在沙发上一面看电视一面吃饭,我们怎能帮助小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1.5、要有默契的合作,要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一天我和朋友聊天,他的小孩子元元在一旁画画.边画边说:
“爸爸坐的飞机来了。
”他奶奶对我说:
“他爸爸今晚回来,看把他高兴的。
”这时,门外传来小孩子的喊声“元元,我去骑车,你去不去?
”元元对奶奶说“我和牛牛在院里骑会儿车行吗?
”奶奶说:
“行,但是你要把画笔和纸收拾好了再去。
"
元元答应着,开始收拾桌上的文具。
这位奶奶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虽然孩子生活在奶奶家,但奶奶和妈妈对孩子的要求却是一致的。
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
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爷爷奶奶放纵,或者施教者今天严格,明天放松。
幼儿园培养孩子好的习惯父母不坚持,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的。
成人之间态度的不一致极大地阻碍着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即使成人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讨论,大家在商谈中寻求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
在很多家庭中存在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溺爱孩子,往往和父母的要求相悖,从而给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了很多障碍。
另外还应该注意家长和老师之间的默契合作.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家长的密切配合,如果教师不和家长团结协作,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要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与幼儿家长进行交流沟通,通过双方密切合作和共同的努力,以帮助和促进幼儿的健康的成长,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6、要注意方式方法。
在咨询会上,一位父母指着站在远处的孩子对我说:
“这孩子要把我气死了,天天都有父母向我告状。
”接着这位父母向我讲述了孩子怎么和小朋友打架,用积木把别人砍伤,用嘴把同伴咬出血印……。
这位父母苦恼地说:
“我都怕去幼儿园接孩子,真怕哪位父母来找我,打他,骂他,可怎么他就不改呀?
”这位父母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要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难得多。
父母应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开始。
对幼儿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动力。
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加上父母的冷眼、厌恶、甚至是打骂会更加激起不良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
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
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
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
如果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除了以上6个基本原则,家长还应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实践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决不能一曝十寒。
2、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坚持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应该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1、明确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
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
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
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
“三·
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
“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
“七一”的爱党教育等。
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
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
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净”:
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
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
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
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
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
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
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
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2.2、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今天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如用眼睛挑东西,不要用手挑东西的习惯.我们买东西谁不去挑、不去捏,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后可能不买了,最后别人怎么买?
我们可没想这些问题.这是条件反射,挑选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捏一捏.这一陋习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们,班里吃水果时让孩子们自己拿,谁不挑一挑、比一比,每次总是挑了这个还是觉得那个好“这山还望那山高”.
又如保护环境卫生的习惯。
我们有很多的成年人对自己小家庭的卫生搞的“一尘不染"
,可是对社会大家庭的环境卫生却是:
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声喧哗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会对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
家教专刊、家教小园地时刻发挥着它们的宣传和交流作用;
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我们还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
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
2.3、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
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
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
什么意思呢?
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
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
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
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
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
儿童参与有一个阶梯,阶梯有五层:
第一层是操纵,成年人操纵儿童;
第二层是装饰,找几个孩子来表演一下,来装饰;
第三层是象征性的参与;
第四层是成人指派;
第五层是与儿童商量;
我们的习惯培养,起点就是第五层,与儿童商量,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
你们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
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习惯?
因为孩子有选择权:
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
2.4、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与其把儿童当作天津鸭儿填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
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自信心。
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所谓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
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
在幼儿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
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
所以老师要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如很多孩子在动手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离集体生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来到幼儿园,这些孩子无论在行动,还是在自理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
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核心,是促使孩子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成人对幼儿的信任。
信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滋补品”。
信任既来自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又取决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认可。
对幼儿来说,只有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获得自信心。
孩子只有充满信心,他们才会信心百倍地面对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
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一点一滴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2.5、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
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父母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地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
父母良好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地接受。
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做有心人,要仔细观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示赞许,强化鼓励他继续发展,形成习惯,巩固下来;
对不良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是指责他,更不能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取消他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和权利。
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
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
3、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
3.1、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
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征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是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3.2、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
定家规,定班规,制定习惯培养目标,一定要发动大家以及父母、老师都参与。
要让孩子自己说:
习惯这么重要,我特别需要形成一个什么什么习惯。
要一个一个地定培养目标,甚至两个月培养一个习惯,一个新习惯,这都很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主动地去遵守家规、班规,并且去追求这些目标。
3.3、进行榜样教育。
用各种教育行动进行榜样教育,各种各样的杰出人物都有好习惯。
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很守时,他怎么守时?
他的表都是拨快十分钟的。
身边的成人是幼儿的榜样,包括家长,包括老师,也包括小朋友。
教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要约束周围的人,以正确的形象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3.4、需要持久的训练,一定要训练。
习惯培养有很多技术手段,你们可以尝试,但是有一条,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训练一个月以上.但是这训练不是天天正步走,而是要进行分析、评估、引导、训练等等,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一个复杂工作,长期的工作。
3.5、要及时评估,要表扬,用各种方式表扬、引导。
及时的评价是能够强化教育效果.如果没有及时的评估和表扬,行为规范的指定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摆设。
只有及时的评价,才能够使幼儿将行为逐渐地形成习惯,达到预期制定规则的目的。
3.6、要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
良好的风气的形成往往能给工作带来好的效果,并且给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谁出现了好的行为,就会在班里得到鼓励、支持、欣赏;
谁有不良的行为出现了,大家会一致反对,这对一个人好的习惯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有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育幼儿,一定要把培养好习惯放在重要位置,再监督孩子坚持进行行为训练,家长和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人,实现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可以相信,在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会很轻松。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李季湄、肖湘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教师与儿童发展》,庞丽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学前教育论稿》,赵寄石,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杨丽珠、吴文菊,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幼儿教育心理学》,潘日文、侯桂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6、《公关心理学》,张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教育 专业 毕业论文 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