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806117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85
- 大小:1MB
宁夏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宁夏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依据产品的技术难度和重要性,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用类装备(一般性机械装备)、基础类装备、成套类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等,其中基础类装备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
2.产品及生产工艺复杂,产业链长。
装备制造业产品复杂,组成成品的零部件数量众多,往往从几千件到数万件不等;
生产制造需要经历从原材料、配套件采购、零部件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到整机装配调试这样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生产制造工艺复杂,产业链关联的企业多,产业链条长。
3.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
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讲,绝大部分行业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涉及信息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
同时,装备制造业产业投资规模大、产品研发投入大。
装备制造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够通过向其它产业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而提升其技术结构,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据有关部门测算,装备制造业每增加1亿元产值,工业总产值约增加2.2亿元。
装备制造业以其组装式的工业特性使其具有较强的吸纳就业能力。
4.产业分工精细化,配套全球化。
随着企业结构的优化,传统“大而全”的装备主机厂与零部件企业逐步分离,零部件企业向“专而精”的方向发展;
主机厂通过紧密的产业网络与合作伙伴和供应商协同运作;
随着技术变革和全球化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配套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国内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总体规模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重化工业大发展的阶段,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段。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设项目的拉动,我国装备制造业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制造和创新能力水平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基础建设项目的实施,我国在输变电成套设备、冶金装备、石化装备、船舶、数控机床等方面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国产化不断取得重要成果,如1000千伏交流、±
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研制取得重要进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体系,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显现。
自2006年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诞生了多个全球第一,如造船业订单总量全球第一,发电设备总产量和单体产量居全球第一,拖拉机、小型柴油机、集装箱、摩托车等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等;
目前我国制造的汽车产量已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
总体上,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已居世界第四位。
据2006年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年报》的数据,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83009个(约占制造业企业总数的30%),从业人员1951万人(占制造业从业人员的30.7%)。
根据统计年鉴数据分析,2006年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0.54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3%;
工业增加值2.6万亿元,利润总额超过4800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7989.7亿美元,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45.4%,其中出口4073.5亿美元,进口3916.2亿美元,开始出现贸易顺差。
2007年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1.3亿元和2.9亿元,增加值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4.4%,从业人员约2062万人。
2006年装备制造业由于装备制造业发展形势较好,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年度投资总额达26399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达400.8亿美元。
自2000年以来,我国装备制造工业总产值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产量与效益全面增长,连续五年增长都在20%以上,其中2006年同比增长达到了27.9%。
2.产业布局及特征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东北、长三角、珠三角三大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并且主要集中于上海、深圳、广州、沈阳等几大城市。
近年来装备制造业固定投资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约占70%,中部约占20%,西部仅为10%。
在产业规模上,装备制造业发达城市在产业规模上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区域分布上的重要特征。
例如,2006年上海市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0050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9.5%,深圳市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9062亿元,占全国比重的8.6%。
在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城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方面,这些地区和城市的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上海市为47%,北京市为53%,重庆市为51%,沈阳市为58%,大连市43%,深圳市更是达到了76%的水平,装备制造业已成为这些城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
就全国总体情况而论,装备制造业中工业总产值居前三位的行业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7%)。
对比分析几大装备制造业发达城市的情况发现,排名靠前的城市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上均有突出优势,如北京市该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234亿元,占全国的6.8%;
上海市为3919亿元,占全国该行业工业总产值的11.8%;
而深圳市该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更是高达7131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21%,远高于国内其他城市。
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上的巨大优势为深圳市进入全国装备制造业的排名前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上海市该行业工业总产值接近2000亿元,长春、广州、北京、重庆等几大城市1000亿元,成为这些城市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而言,各主要城市间该行业的规模和产值上相差不大。
3.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突出矛盾
(1)自主创新能力弱,部分领域技术水平不高,关键零部件、材料和基础工艺发展滞后
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水平产品的研发,还没有摆脱引进、仿制的老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产品,即使代表着装备制造业最高技术水平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也普遍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科研开发费用严重不足、研发手段落后等问题,以企业为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特别是行业科研院所转制后,共性技术研发缺位。
装备制造业现有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不足10%,而工业发达国家一般占20%以上;
行业大类中研发经费一般只占销售收入的1%,而目前国外基本占到5%~10%;
开发手段落后,可靠性设计、快速模拟试验、仿真实验等现代设计方法仅在少数企业应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装备制造业引进了一万多项国外先进技术,对装备工业跨越式发展确实起了决定性作用。
但由于“重引进、轻消化”,以及在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上缺乏配套资金,致使大多数行业和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被动局面。
我国装备制造业科技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发明专利只占世界总量的1.8%,对外技术依存度达18.8%,而美、日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仅为5%。
目前,我国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和基础工艺已经成为部分行业发展的瓶颈,重大技术装备配套的轴承、液压件等基础件基本以来进口。
机床行业的功能部件和数控系统自主化进展缓慢,尤其是高档数控机床配套关键功能部件和数控系统发展更为滞后。
普及型可实现自给并出口,但高档数控系统98%依靠进口,市场基本被德国西门子、日本法纳克垄断。
船舶配套用导航和仪表系统几乎全部进口。
大型铸锻件与日本制钢、韩国斗山等企业存在着一定差距,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重大装备所需关键原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质量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如超超临界锅炉用不锈钢管、LNG船用低温钢等产品国内尚不能生产,电站用大口径厚壁管等产品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在基础工艺方面,我国在热处理、铸锻造、焊接等工艺技术方面较为落后,导致产业基础薄弱,制约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产品技术水平总体较低,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重大技术装备尚需依赖进口
我国装备制造业已为国民经济提供了一批先进实用的技术装备,具有相当的规模,但产品主要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不高,许多核心技术不掌握。
目前,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如大型石油化工成套装备,大型电力设备及高、大、新、尖的数控加工机床及设备)的技术水平难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内装备制造企业普遍缺乏满足大规格和高温、高压、大流量等高参数以及低温、超低温、耐腐蚀等特殊环境条件和要求操作精度、自动控制、配套性、专用性水平较高的产品能力,大量关键技术和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一时还难以扭转。
(3)产业集中度低
我国装备制造业集中度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而且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区同构化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使得企业普遍缺乏规模经济和集群效益,横向面临严重的同业竞争,纵向面临产业链不健全,上下游企业得不到有效协调。
例如重型机床国内市场年需求量仅为60多亿元,行业内却有十多家企业相互竞争,平均每个企业仅分得约5亿元的规模;
我国注册轴承企业约6000家,产业分散度大,制造技术水平较低,2006年,国内前10位最大的轴承企业销售额仅占全行业的36.2%。
近几年虽然出现了联合重组的成功案例,但绝大多数发生在一个省份内,还很难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联合和重组。
以轴承为例,国外轴承企业生产集中度高,企业生产规模大,主要生产企业,如瑞典的SKF、德国FAG、美国TIMKEN、日本NSK等8家跨国公司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75%~80%,其中SKF一家公司的销售额相当于我国近千家企业销售额的总和。
世界主要轴承企业经营业绩统计情况如下表。
表1-1世界著名轴承企业经营业绩统计
单位:
亿美元
所属国家
公司名称
经营业绩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德国
舍弗勒
(FAG)
主营收入
109
117.35
120
轴承收入
65
70
72
日本
捷太格特
61.66
86.85
115.76
24
26
30
瑞典
SKF
75.75
81.62
85.5
67
75
NSK
54.05
49.23
77.2
35.92
36.45
39.78
美国
铁姆肯
48.23
52.36
35.85
37.89
NTN
37.39
41.61
53.2
23.8
26.11
33.85
NACHI
15.14
15.87
19.36
5.15
5.4
6.76
NMB
27.35
28.14
33.44
11.04
11.7
12.95
合计
428.57
469.9
556.82
267.76
284.11
308.23
(4)单机生产能力较强,工程成套能力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技术引进、联合设计、自主开发,我国已能生产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单机产品,但由于长期存在着“重主机、轻辅机”、“重产品开发、轻系统成套技术”的现象,缺乏集工程设计、产品开发、设备成套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工程公司,导致大量的成套设备市场拱手相让给国外竞争对手。
纳米技术、新能源装备、生命科学、基因科学、生物技术、新医药工程、航空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环保技术的研发,无不需要成套的先进装备和仪器。
因此,工艺技术和设备制造相结合,形成系统技术、成套技术,培养既通晓设备又了解工艺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满足国内重大工程建设的需要,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5)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
产业投资和融资体制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较为滞后的两个环节,在装备制造业尤为突出,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的瓶颈。
一方面,国家在对企业拨款改为贷款后基本上停止对国有企业的资本注入,财政已经不再向企业界“输血”;
另一方面,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不健全,企业资本金不足,有些企业甚至已背有不良债务,受历史欠税和待支付的企业转制成本等困扰,资产负债率平均高达75%以上,个别高达近90%。
过高的负债率侵蚀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损害了企业信用度,同国外大公司相比差距较大,如GE、西门子、日立等跨国集团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可以较容易调动巨额资金,不但可以独揽大的工程项目,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控股或收购其他企业。
(二)国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高新技术成为影响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先进制造是促进相关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装备制造业,深刻地影响着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其高技术含量已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
目前,世界各国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都更加注重科学技术水平对装备制造业的提升,核心技术日渐成为决定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
为此,主要工业发达国家都不断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加强核心技术创新。
比如,日本装备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占其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已从1990年的2.99%上升到2001年的4.16%;
早在2001年,世界主要汽车公司产品研发投入超过30亿美元,比例超过3%,见表1.2。
以核心技术为基础,世界装备制造业强国无不遵循控制高端、高附加值技术装备设计和制造的理念。
美国装备制造业致力于生产技术的高起点,力争跳出中低档产品的竞争范围。
日本、德国等继续推进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重视用高技术优化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保持其产业优势。
以韩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努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强高端技术装备的研发,以适应国际竞争形势的需要。
表1-2世界主要汽车公司产品R&
D投入及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年份
企业
2001年
2000年
投资额(亿美元)
比例(%)
福特
74.00
4.55
68.00
4.00
通用
62.00
3.50
66.00
3.57
丰田
38.64
3.64
41.96
3.51
大众
38.55
3.14
4.92
2.极端制造已成为重要的技术发展趋势
极端制造是指在极端条件下,制造极端尺度或极高功能的器件和系统,集中体现在微细制造、超精密制造和巨系统制造。
目前,装备制造业的一个突出的技术发展趋势是极端制造,一方面是朝超微、超精发展,另一方面是朝超大发展。
日本预测在未来30年的技术发展里,在制造领域中排第一位的是纳米技术和微细加工技术。
目前,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已成为信息通讯、生物医疗、汽车、军工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工业发达国家将微型机械作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2002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宣布研制出原子级纳米“晶体管”。
以电力、石化、冶金行业为代表的重大技术装备正朝着超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如火电机组今后发展将以60万千瓦和100万千瓦级的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为主,核电将以百万千瓦级以上机组为主,其中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常规岛低压整体转子锻件净重超过170吨,需600吨钢锭;
在石化冶金方面,大型加氢反应器单台重量已超过2000吨;
在船舶方面,大型船用曲轴长度达到18米,重量达到300吨。
3.系统集成设计和成套制造能力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工程承包在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中起着极大作用。
国外世界级的装备制造企业,如美国通用电气(GE)、德国西门子(SIEMENS)、日本三菱重工等,都具有工程总承包的能力。
加快发展具有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成套生产、配套服务等“一揽子”功能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是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环节,也是国际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韩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工程成套规划,极大地促进了本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4.产业集群化是重要的发展模式
产业集群不仅仅是一种空间集聚,更重要的是产业发展中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能够被用来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式加以利用,进而提升特定产业的竞争力。
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道路,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势互补,能够推进产业细化分工,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降低产品综合成本,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装备制造业由于具有产业链长、关联企业多、迂回生产方式明显等特性,因而比较适合集群化的发展。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中心-卫星式,即集群内部围绕该产业只存在一个中心成员,其他成员都为该成员提供配套或服务,类似卫星围绕行星运转。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装备制造业集群化趋势日益显现。
放眼全球,当今国际上著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多是通过产业集群发展起来的(如表1.3所示),并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表1-3国内外典型装备制造业集群情况
国别或地区
所在区域
产业领域
中国
中国台湾
底特律
硅谷
西雅图
丰田城
东京
慕尼黑
奥芬堡、海德堡
斯图加特
韦热拉
江苏昆山
宁波
温岭
新竹
汽车设备及零件业
电子产业群
飞机设备与设计、船舶与舰艇制造业
汽车及其零件业
电子设备、精密仪器业
汽车业
印刷机械业
机床工具业
光学仪器业
电子精密机械业
塑料机械业
摩托产业
半导体业
5.向全面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装备制造业目前正在向全面信息化的方向迈进,其发展趋势已朝着制造智能化、集成化、虚拟化、敏捷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开发与推广应用,使得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等广泛应用,也使得制造业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制造企业通过组织“动态联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集成制造资源,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以应对市场的变化。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制造业全球化的进程,并改变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和流通方式。
网络化制造、销售、采购、售后服务等方式逐渐普遍,已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6.安全、环保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所遵循的重要理念
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各国越来越重视以保护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为核心的产品开发、生产流程和作业,重视绿色制造。
日本政府通过产学研合作,系统地推进无排放生产系统(能源、资源消耗量最少,废弃物为零)、反向生产系统(高度再生对策生产系统)的研究开发,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追求以人为核心的安全对策技术(包括提高机械本身的安全性、支持作业者的安全性等),将成为今后各国装备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三、国外装备制造业发展经验借鉴
振兴装备制造业,不仅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美、日、德、法等装备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都经历过痛苦的改造过程。
当前,这些国家在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都注重科技进步和先进管理思想,经营的全球化战略,企业内外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先进的科技创新能力及管理人才的培养等,都大大提高了其装备制造业水平,并积累了大量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将装备制造业提升为国家战略产业
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不仅在工业化进程中大力发展本国装备制造业,而且在工业化走向成熟、社会进入信息化阶段后,仍然十分重视发展先进的装备制造业。
美国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其中西部地区,集中了钢铁、汽车等企业,发展中也经历了低潮期。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重新强调制造业仍是经济基础,并提出要促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并相继具体实施先进制造技术计划等6大跨部门科技计划,以及民用工业技术等9大战略计划。
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美国重新夺回了制造科技的竞争优势。
日本政府自1956年起就将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产业予以重点扶植。
1999年3月公布实施的《制造基础技术振兴基本法》,将振兴制造基础技术视作国家的生命线,把强化产业技术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其目的在于促进信息化时代的机械电子工业。
按照日本经济学家战略产业领先增长理论,当电力和钢铁工业完成了第一组和第二组战略产业的使命之后,第三组领先发展的战略产业将是装备制造业。
(二)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完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推动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美国、欧盟、日本的装备制造业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它们本国制定的科技创新政策。
长期以来,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在致力于建设一个健全的、有效运行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
通常认为,美国没有产业政策,实际上美国一直通过诸如鼓励大学与企业合作、大力支持和推广技术发明与技术开发等间接方式推行行业政策,制定了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开发力度的优惠政策,使得美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开发力量,保障了本国的装备制造业居于世界前列。
欧洲和日本均采取直接的产业扶持政策模式。
比如,日本在1956—1985年的30年间,政府相继制订和实施了4个有关机械、电子工业的振兴法,以确保战略产业的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法国则一直通过大型科技计划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使得法国在核技术、高速列车和航空航天等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三)振兴基础技术,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强化产业技术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推动力。
美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取得领先优势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技术的先进性。
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长期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技术创新能力强,能够保持产品和技术的领先优势。
在传统装备制造业方面,战后的日本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道路;
之后,日本提出了“同时开发发展模式”。
实施这样的政策,对日本经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宁夏 装备 制造业 发展规划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