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38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805023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4.78KB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38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38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38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
n)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偏(bià
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
公与之乘(ché
ng)辙(zhé
)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二)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读出反对的意味)
2、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
4、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解答学生疑问,并收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解决。
(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文言词语。
1、重点词句
(1)重点实词:
间、信、孚、福
(2)通假字:
偏
(3)古今异义词:
鄙、牺牲、狱、可以
(4)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
吃肉的人。
“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
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5)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2、判断句式:
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
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文言文翻译。
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4、倒装句式:
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五)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1、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
战后总结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2、换个角度:
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
曹刿:
请见—问战—参战—论战
庄公:
迎战—备战—胜战—问故
(六)分角色朗读。
(七)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小组抽查。
2、全班随机抽查
二、赏析研读课文
思考:
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教师明确:
1、“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
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
(1)战前三问。
说明他明白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品读鉴赏课文
提问: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
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
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
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
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
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
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
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四、拓展延伸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齐人三鼓望其旗靡小信未孚惧有伏焉夫大国,难测也未能远谋故克之三而竭
观其辙故逐之
明确,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业
1.《左传》语言十分精练。
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
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2、背诵课文。
通过谈话的形式自然导入新课。
解析课题为学习本文做好背景铺垫。
识记词语为朗读课文做准备。
采取多种形式读课文,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理解重点词句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深刻理解研读文意。
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理清思路。
品读《左传》的艺术特点。
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
课题: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1、了解《战国策》。
2、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1、疏通课文,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的素养。
2、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疏通课文,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的素养。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那么人们也常常思考,“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
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吗?
由上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古人向君王进谏时,委婉规劝往往比直言规劝的效果好些。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选自于《战国策·
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就是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结果使齐国修明政治,国势强盛的故事。
板书课题:
邹忌讽齐王納谏
二、解析课题:
1、《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
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战国时齐国人,善鼓琴,曾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深得威王赞赏,封为相,后封成侯。
齐威王,田氏,名因齐,一作婴齐。
曾任用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改革政治,国力渐强。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两个动词,不属于同一个主语,是一个兼语句。
此课题揭示了课文的内容,即邹忌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劝告齐威王接受意见、采纳建议。
齐威王也接受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的读音。
(课件)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借助注释、工具书,通译课文(注意课件中的重点实词),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解答。
4、全班再次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积累本课中的重点实词及重点句。
一、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 学生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
(提醒:
如妻溢于言表的爱恋之情,妾拘谨勉强的回答,客奉承讨好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二、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1、思考: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明确:
“王之蔽甚矣!
”根据自己受到的蒙蔽。
2、请你概括邹忌自己受到了怎样的蒙蔽?
邹忌又是怎样总结原因的?
明确:
他的妻子、妾、客人都说他比徐公美,而据他自己观察,他并没有徐公美,所以总结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
他“孰视之”“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由此想到,我乃一介臣子,尚且有如此之“蔽”,更何况作为高高在上,俯视一切,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齐威王呢?
所以结论就是:
“王之蔽其矣”。
3、邹忌总结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4、思考:
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讽谏,他采取了哪些除蔽的方式?
除蔽的结果是什么?
第三段中三令,三变。
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三、赏读课文,欣赏讽谏艺术。
1、讨论:
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这样有着怎样的效果,你能说说看吗?
邹忌“讽”,表现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
但一开口就批“龙鳞”,逆“圣听”,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
因此邹忌就从自已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已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
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
2、邹忌讽齐王的效果怎样?
邹忌“讽”齐王的目的是希望齐王纳谏,因此,齐王回答“善”,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直接效果。
文章具体地叙述了齐王纳谏悬赏的方式,叙述了纳谏的过程,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
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
3、讨论:
如果邹忌没有用“讽”这样的劝谏方式,你觉得能有这样好的效果吗?
请你说说看。
(提示:
分别思考同类词“讥”、“诽”、“谤”、“刺”、“谏”、“说”的含义)
讽者,微刺也。
托言感人曰“讽”,即婉言规劝之意。
谏者,以直言正人之非也,也就是直言规劝之意。
刺,意思是当面指责;
谤,一般指公开指责人的过失;
讥,是微言讽刺;
诽,是背里议论;
说,是用一般的话劝说别人,使人听从自已的意见。
如果不用“讽”的劝谏方式,那么可能要不效果没达到,要不就招来杀身之祸。
其实,“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四、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
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
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
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
“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
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五、揭示课文的内涵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
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可引导总结出如下几点:
①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②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③作为领导,要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和气度。
④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积极地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⑤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
六、学生活动
两活动任选一种:
甲:
设计话题并让学生即兴表演
话题设计: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设计,也可以让同学们自行设计。
乙:
补全下列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上本》)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 魏征)
七、背诵课文
①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特点,即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就容易背诵。
妻、妾、客是三层;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
上、中、下赏,是三层;
“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
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
“朝”“旦日”“明日”是也。
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
“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矛盾的焦点。
全部事态发展也是三层:
邹忌现身说法讽谏是第一层,齐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邻近的诸侯国前来朝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②可以通过个别背和大家尝试齐背的方式背诵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练习册上相关作业。
九、板书设计:
采取多种形式读课文,通译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更好的理解文意。
分清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把握两个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联系实际,领悟道理。
知道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通过实际活动,是学生更加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掌握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22、出师表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积累文言知识。
(2)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课文,读通文字,了解内容,体会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1.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呈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掠地之策。
历来以表传后者颇少,唯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彪炳千古,奥秘何在?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出师表》一探究竟吧!
1、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
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青年时耕读于南阳郡,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
后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促成孙刘联盟和建立蜀汉政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任蜀国丞相,辅佐刘禅,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的实际领导者。
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追谥为忠武侯。
后世常尊称诸葛亮为武侯、诸葛武侯。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之代表。
2、文本简介
表:
古代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
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
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
宋陆游《书愤》诗说: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一)听读
1.听读
2.正音
崩殂(cú
) 陟(zhì
)罚臧否(zāngpǐ)以遗(wè
i)陛下裨(bì
)补阙(quē)漏
行(há
ng)阵和睦倾颓(qīngtuí
)猥(wěi)自庶竭驽钝(shù
jié
nǔdù
n)夙(sù
)夜忧叹以彰其咎(jiù
)咨诹(zōu)善道
3.断句
(二)自读
1.生自由朗读课文。
任务:
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
初步把握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
注意几个古今异义词。
2.学习古今异义词。
(1)开张:
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
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
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
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
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
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生谈文章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师点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3—4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三)范读
1.师范背,生听读。
勾画带有“先帝”和“陛下”的句子;
体味作者感情。
2.挑读并译、评带有“先帝”和“陛下”的句子。
(四)理读
设问导入本版块活动:
为什么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情意深厚?
在文中哪些段充分表露?
理读3段
1.生齐读3两段
2.诸葛亮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
隐居隆中、三顾茅庐、襄阳兵败、白帝托孤、南征孟获
3.参照阅读。
(1)生读讲《隆中对》第一段、第二段前五句。
(2)白帝托孤相关内容。
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3)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读析表现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句子。
理读4段
1.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2.问:
第一个句号能否改为分号?
以此引导学生译读文句
3.理解文意。
四、课堂小结
1.试背读3——4段
2.诸葛亮在出师北伐之前给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推荐了哪些文臣武将,我们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学生介绍本班情况,讨论班级发展的一些重要因素。
集思广益、严格纪律、任用能人等。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推荐了哪些文臣武将?
在课文哪些段?
(第3-4段)
二、读文释义
理读
1.读第2段“侍中——优劣得所”。
2.诸葛亮向后主推荐了哪些人?
他们有何特点?
3.对比阅读。
第二句和最后一句在内容和表述上有什么异同?
研读
1.全班分为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本人 九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六 单元 全部 教案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