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选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799262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2.64KB
甄选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甄选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甄选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甲壳(ké
)
居心叵(pǒ)测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秋日的天空显得格外
。
②台湾当局向美国政府摇尾乞怜,显出一副
的奴才相。
③李先生
了这次大会,并做了精彩的发言。
④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适当
,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
A.寥廓
十足
出席
扶持
B.辽阔
列席
扶植
C.寥廓
实足
扶植
D.辽阔
扶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专家指出,强烈的地震极易引发海啸,沧海横流,巨浪奔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应切实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B.季老一生光明磊落、胸无城府,始终都保持了天真纯朴的本性,不求名,不为利,不媚上,不畏权;
即使处在政治漩涡中,他也丝毫没有改变。
C.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的措施,素有金九银十之称的楼市,交易情况不瘟不火,价格继续僵持,在平淡中迎来了年内最后一个销售的关键期。
D.河南省针对“瘦肉精”的问题,明确规定了畜牧、商务、工商、食品药品、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求各行其是,形成合力。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说民生问题是“命脉”,腐败就是“毒瘤”。
一方面,我们党要解决好群众的民生问题,取得广泛的支持拥护,另一方面,必须下大力气铲除毒瘤,永葆自身青春活力。
B.在我们眼里,像“股神”巴菲特这样的人住在高档别墅里天经地义,但这位世界第二富豪却住在一所靠马路的、没有院落的、在整个社区中属于最差、最朴素的房子里。
C.和老“海归”们相比,80后、90后小“海归”不再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海带”(归国待业)的增加与“海豚”(归国后窝在家里)的出现,更给他们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
D.曲阜市“马上就办办公室”的照片在网络上的出现,引起社会的种种议论:
这到底是真心为民?
还是变着法子“作秀”?
会不会问题没能解决,却浪费了大量行政成本?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最近卫生部组织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专项活动,公布了4批43种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19种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的黑名单。
B.对王先生捐给村小学的十万元钱,村委委员中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C.随着一场大雪的到来,使华北地区持续了近三个月的旱情得到了初步的缓解,但要彻底解除旱情还需要更多的降水。
D.受地震的影响,日本宫城县境内出现了宽约4米的断裂带,这是日本最大的有地震观测史以来的地壳变动纪录。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
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
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取吏的标准。
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
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
文吏统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
《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惮。
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
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人”,从而由“贱”入“贵”,成为“贵族”。
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
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为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
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
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
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
在“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
(删改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6.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优则仕”使士子们凭“学优”而跻身士大夫阶层,并得以平等参与政治。
B.“学而优则仕”使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被吸引到官员队伍中。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传统。
D.“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以学取士”的科举制度。
7.下列关于“学而优则仕”负面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子把做官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
B.士子被科举功名引诱,在君主面前只能唯唯诺诺。
C.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D.士子为帝王的“家天下”耗尽心力,以便在相当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名。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士”因此成为“四民之首”。
B.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士子们对帝王有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
C.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劳心者”“治人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
D.《三国演义》中祢衡痛骂曹操而被宽恕,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只是因为“士”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
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
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
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
“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如是数年,始获安居。
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
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
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
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
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
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
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诗》曰:
“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
于胥乐兮!
”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
①洞庭木叶:
语出屈原《九歌·
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芳洲杜若:
湘君》:
“采芳洲兮杜若。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揭之楣间
揭:
张贴、悬挂
B.孺允葺公所居堂
葺:
修补房屋
C.而诸孙皆秀发
秀发:
秀丽的头发
D.起官陟宪使
陟:
提拔,升迁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
其孰能讥之乎
B.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以公所命名 余船以次俱进
D.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1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正直的一组是()
①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②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③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④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⑤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⑥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引出议论。
B.友人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敢于大胆向皇上进言,不怕触怒皇上。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
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友人的父亲的崇高人格,使得本来极为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淄博一中高2008级高三学年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2011.04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1.第Ⅱ卷共4页,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纸上。
2.答卷前先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
(5分)
(2)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闽中秋思
杜荀鹤[注]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
杜荀鹤:
晚唐诗人。
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4分)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
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6分)
(1),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襟三江而带五湖,。
(王勃《滕王阁序》)
(2)或取诸怀抱,。
(王羲之《兰亭集序》)
,汀上白沙看不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4),直走咸阳。
(杜牧《阿房宫赋》)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
五、(12分)
16.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使之成为段末结论式的句子。
(不超过30字)(4分)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世界人均耕地为4.20亩。
其中美国人均耕地为117亩,俄罗斯人均耕地为14亩,印度人均耕地为33亩,中国人均耕地1949年为3亩,2006年为1.35亩。
17.仿照下列句子,再写两句其他老师的说法。
(运用比喻、结构相同)(4分)
例句:
语文教师说,友谊是一篇绝妙的美文,能让灰色的心情变得亮丽;
18.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柏拉图说:
“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其胜利也是所有胜利中最光荣的胜利。
②卢梭则谈到:
“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死亡,他就会什么也不能忍受的。
③鲁迅说过: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
请分别同答。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
。
(2)柏拉图侧重的是
卢梭侧重的是
鲁迅侧重的是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
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
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
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
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
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
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
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
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埂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
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
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
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
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
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
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
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
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
“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
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选自《林清玄散文选》)
19.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
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
20.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
(2)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21.在描写“竹林的交响”时,还插入了很多描写蛙声、鸟声、雷声、蝉声、溪水声等的笔墨,有什么用意?
22.作者通过写“随风吹笛”得出了哪些感悟?
请简要概括。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北大校长蔡元培
①在蔡元培之前之后,北大的校长走马灯似地轮转了多少人,个个是英才俊杰,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蔡元培校长,也只有蔡元培校长。
正如编辑《追忆蔡元培》一书的北大学子郑勇所说:
“未名湖畔丛树幽林间,蔡元培塑像谦和地独守一片净土,引领着每次瞻拜每次肃然起敬的目光;
而在北大昔日的历史传统和今日的格局气象中,蔡元培更内化为一种象征与启示。
无论岁月的尘埃如何起落飞扬,黯淡了多少偶像的色彩;
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一去不返,动摇了多少权威的根基,既非权威、亦非偶像的蔡先生却不减风神依旧,因为有后来者‘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
②蔡元培之前的北大,可以说是一片乌烟瘴气。
针对这样的情况,蔡元培首先确立北大的办学方针:
究竟什么是“大学”?
大学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他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细枝末节的问题就无从谈起。
③什么是大学?
蔡元培理想的大学是他在德国观察到的大学,即拥有独立地位的、追求纯粹学问的一个思想与知识的生产、交流和传播的机构。
他力图引进德国的教育理念,纠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模式,他怀着单纯的理想、无私的心灵和坚贞的信念出发了,当然这很像是与风车作战的堂·
吉诃德,注定他是孤独的。
他的梦想在北大只能是得到部分的实现,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在他捧起的双手中慢慢成形了。
④新潮社的骨干杨振声回忆说:
“可能有一些学生正埋头阅读《文选》中那些字体极小的评注,而窗外另一些学生却在大声地朗读拜伦的诗歌。
在房间的某个角落,一些学生可能会因古典桐城学派的优美散文而不住点头称道,而在另一个角落,其他几个学生则可能正讨论娜拉离家后会怎样生活。
”这种可喜现象,在北大的历史上、甚至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⑤同时,蔡元培特别关注大学教育对人格的培养。
一九一七年一月九日,他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中谈到:
“诸君为大学生,地位甚高,肩负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唯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
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辱,更何足以感人。
⑥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期间,北大学生运动开始萌芽。
他与学生运动的关系,一直被后人误解。
许多人把他描述成学生运动的积极支持者,这是对历史的改写。
蔡元培本人并不支持学生运动,从“五四”运动一开始,他就对群众的运动的负面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对过度参与政治活动伤害学术研究和大学独立有清醒的认识。
⑦蔡元培有一句名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
然而,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裂隙,这一裂隙有时小、有时大,随着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而变化,而并非先生所想象中的理想状态。
两者孰重孰轻呢?
⑧他执掌北大期间,北大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但是这只是昙花一现,随着他的离去,北大很快沉寂下来,正如鲁迅先生叹惜的那样,二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北大,“射一支响箭也没有一点回音”。
这在中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后来,北大既缺乏人格平台,又没有制度平台来保障,其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到了世纪之交,我们才发现我们最需要的还是蔡元培。
⑨在北大未名湖畔一个幽暗的角落里,有一尊半身的铜像屹立在青松之间。
这里是北大的一方净土。
他守护着这方净土,一如他生前。
他注视着这些孩子,一如他生前。
他勉励着这群老师,一如他生前。
而他孤独的身影,在历史发黄的书页里,拖得很长很长。
他就是北大的老校长蔡元培。
19.第①段中说“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蔡元培校长,也只有蔡元培校长”,为什么会这样?
请结合全文回答。
20.请解释第③段中“当然这很像是与风车作战的堂·
吉诃德,注定他是孤独的”在文中的含义。
21.第④段中杨振声回忆的当时北大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2.蔡元培有一句名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你认为应该怎样把握两者的关系?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于一颗善于感受和思考的灵魂来说,世上并无完全没有意义的生活,任何一种经历都可以转化为内在的财富。
而且,这是最可靠的财富,因为正如一位诗人所说:
“你所经历的,世间没有力量能从你那里夺走。
要求:
(1)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字;
(2)自主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3)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
参考答案
一、1.C(A应为天然气
xià
n—jià
n
B流线型
xià
—hè
D大杂烩ké
—qià
o)
2.A(辽阔:
辽远广阔,宽广空旷,多指地域。
如:
辽阔的土地、幅员辽阔等。
寥廓:
高远空旷,多指天空。
如,寥廓的天空、视野寥廓。
十足:
①成分纯;
②十分充足。
“十足”意思是指十分充足,与之搭配的词语可以是“信心、干劲、神气”等,也可以是表示某种身份、想法的词语。
“信心十足、干劲十足、十足的小人、十足的洋奴思想”等。
实足:
确实足数,只表示人、事物的属性或特征,具有区别或分类的作用如“实足分量”、“实足年龄”。
出席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的成员,有时也泛指一般人,参加会议。
列席,指参加会议而无表决权。
扶持:
侧重于帮助、支持;
扶植:
侧重于培植。
)
3.B(胸无城府:
为人坦率,没有心机。
A沧海横流:
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C不瘟不火:
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形容恰到好处。
D各行其是:
各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此处应为“各司其职”。
4.C(A“支持拥护”后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B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甄选 语文 模拟考试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