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鄂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798975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50.13KB
新鄂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新鄂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鄂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饮食与健康
第2课时《多种多样的事物》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的食物种类非常丰富,了解我们经常吃的食物有哪些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恰当的方式记录、整理、分析一日三餐分别吃过食物
的信息
3.能根据食物特点辨别出食物的来源。
它们是来自植物还是来自动物,并能
根据食物的来源给食物进行分类
4.能在合作、交流中接纳他人的观点,贡献自己的力量
5.了解食物对人类的重要性,意识到人类根据需求的增加不断改进对食物加工、制造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回忆、记录、讨论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运用统计、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食物的多样性和主要种类,为学习食物的营养成分建立基础。
这也是本单元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目标。
本课主要的科学实践活动为“调查一天中吃了哪些食物”,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是记录早餐、午餐、晚餐分别吃过哪些食物。
关于记录,学生并不陌生。
但由于一日三餐的食物种类比较多,有些食物还可能是“混合类”食物,记录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记录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记录的内容与后面的学习建立联系。
第二个环节是讨论并总结一天中我们吃的比较多的食物是什么。
学生需要结合自己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简单的统计。
通过统计、分析,学生可以发现一天中我们会吃很多种食物,从而引出对“这些食物从哪里来?
”“我们为什么要吃这么多的食物?
”等问题的思考。
第三个环节是研讨食物的来源。
在回答“这些食物从哪里来?
”这个问题时,就引入了这个环节的学习。
通过研讨,学生可将食物与生物建立联系。
第四个环节是按照来源对食物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发现,将我们一日三餐的食物进行分类。
通过分类将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处理,学生发现分类这种研究手段的好处,从而加深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本课的拓展与应用环节,可以鼓励学生制作手抄报或资料卡,尝试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理信息,探究人类对食物的加工改造过程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一日三餐食物的图片或实物
教师教学用
(二)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铅笔。
四、安全注意事项
如有实物带进课堂,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能随意食用
七、教学建议
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根据课页,提出问题。
课页上的图片内容是什么?
我们经常吃哪些食物?
2.聚焦到科学实践活动的问题。
食物种类多不多?
我们每天大概吃多少种食
物呢?
(二)科学实践活动——调查一天中吃了哪些食物
1.课前布置学生把前一天的早餐、午餐和晚餐分别吃过哪些食物记录下来。
想一想,昨天我们早餐、午餐和晚餐分别吃过哪些食物?
请注意,要记录食物名称,不是记录菜名。
记得将你回忆到的记录下来
2.小组讨论
根据记录讨论:
我们一天中吃了几种食物、吃的比较多的食物是什么?
让学生先统计自己的记录,再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提示:
怎样才能统计的比较准确呢?
记得将你们的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3.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这些食物是从哪里来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呢?
牛肉是从哪里来的呢?
蔬菜是从哪里来的呢?
4.给食物分类。
组织学生根据讨论结果,按照食物的来源给记录中的食物分类。
它们都是哪一类的,请你分一分?
按顺序进行分类并且及时记录下来?
小组内交流一下,哪类食物的数量多?
(三)拓展与应用
1.鼓励学生猜测米饭是怎样来到餐桌上的。
田地里的水稻秧苗,经过哪些生长和生产过程才能变成米饭?
你想知道更多关于水稻的秘密吗?
课后大家可以查找资料了解育苗、插秧、收割脱粒的具体方法,还可以了解一下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故事。
2.引导学生思考。
大米还可以加工成什么食品?
其他的食物又是怎么来的?
第3课时《食物的营养》
1.知道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从食物中得到
2.了解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六种主要营养成分。
3.知道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知道按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乐于进行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意识到食物多样化的必要性,丰富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认识。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
第一课了解了我们日常的食物种类,学生会产生很多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要吃这么多食物?
为什么要吃这么多种类的食物?
对于食物中有营养这个问题学生是具备一定的前概念的,但是对于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学生可能就说不清楚了。
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主要的科学实践活动为“研究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是把食物放在纸上按压,观察有哪些现象。
将食物放在白纸上按一按、压一下,观察白纸上留下的油迹,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第二个环节是在食物上滴碘酒,观察有什么现象。
在食物上滴碘酒,观察食物会不会变成色,是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
第三个环节是把食物放在火上烧,观察有什么现象。
这个环节是为了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白质。
含有蛋白质的食物在火上烧后会有特殊的气味产生。
第四个环节是说说我们研究的食物含有哪些主要的营养成分,是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研讨和交流,本课的拓展与应用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和前面的研究将食物按营养成分进行分类,并且尝试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营养物质的作用
花生(或核桃、肥肉)、馒头(或米饭)、鸡蛋(或瘦肉)、黄瓜、食用油、淀粉、水、棉签、滴管、白纸、碘酒、酒精灯、镊子,每组一份。
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针对课页插图,提出问题。
图中的食物为什么这样摆放?
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这么多种食物?
我们能不能长期只吃几种食物?
2.提出下列问题,聚焦到科学实践活动。
每种食物都含有我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吗?
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二)科学实践活动——研究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1.实验探究:
把食物放在纸上按压,观察有什么现象。
(1)把食物分别放在白纸上轻轻按压,留下痕迹,做好记录。
(2)观察食物在纸上留下的痕迹。
(3)将一滴食用油滴在白纸上并涂抹开
(4)对比食用油的痕迹和食物留下的痕迹,你有什么发现?
2.实验探究:
在食物上滴上碘酒,观察有什么现象。
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滴管,并让学生练习使用方法,然后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和讨论:
(1)在淀粉上滴一滴碘酒,慢慢观察淀粉的变化
(2)分别在不同食物上滴碘酒,观察食物的变化;
(3)对比淀粉和不同食物滴碘酒后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3.实验探究:
把食物放在火上烧,会有什么现象。
指导学生使用酒精灯,让学生知道酒精灯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学生会用酒精灯后再进行下列实验
(1)把食物用镊子夹住放在酒精灯上方加热,观察食物的变化;
(2)将食物继续烧,直到烧焦,闻一闻食物发出的气味想一想,你什么时候闻到过这种味道?
组织学生根据实践结果进行交流讨论。
说一说我们研究的食物中含有哪些主要营养成分?
你是根据什么发现的?
1.按营养成分对食物进行分类。
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类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食物的营养成分有趣吗?
把看不见的营养成分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出来你有成就感吗?
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有哪些?
你能按所含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吗?
2.引导学生思考营养物质的作用,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我们人类有什么用处呢?
你觉得偏食有什么危害?
第4课时《食物的消化》
1.了解人体用于摄取养分的器官;
会简要描述人体的消化器官
2.能在教师引导下,基于已有知识画出食物消化过程图
3.能在教师引导下,用科学语言描述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过程
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探究人体消化器官感兴趣
5.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6.初步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本课为《食物与消化》单元的第三课。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我们日常所吃食物的来源和所含的营养物质。
这些食物从我们的口腔进入身体后,会经过哪些器官?
食物在经过不同消化器官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变化?
本课将组织学生就这些问题开展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
本课主要的科学实践活动为“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感受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
吃一口馒头,慢慢咀嚼,体会馒头在嘴里发生的变化并进行交流。
第二个环节是画出消化器官。
让学生说出食物从口腔进入体内之后,还会经过哪些消化器官,并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
这个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自己的理解,画出消化过程图。
这也是学生在本节课留下的学习和发展的痕迹。
第三个环节是描述人体的消化过程。
对照人体消化器官示意图,说一说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过程。
这是讨论交流环节,引导学生基于已有认知,思考和讨论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
本课的拓展与应用环节,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查找资料,了解食物在经过不同消化器官时发生的变化,并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1.人体消化器官图、人体消化器官模型
2.为每组准备一份馒头。
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1.根据课页,提出问题课页上画的是什么?
我们吃的食物到身体内的什么地方去了?
2.聚焦到科学实践活动内容
(1)关于我们身体的消化器官,你们都知道什么?
(2)你们想了解有关消化器官的什么内容?
(二)科学实践活动——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每组发一份馒头,感受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
按下列步骤引导学生体验和交流
(1)吃一口馒头并慢慢咀嚼;
(2)体会馒头在嘴里发生的变化;
(3)说一说馒头在嘴里咀嚼时的变化;
(4)把咀嚼后的馒头吐在纸盘上;
(5)用碘酒分别滴在咀嚼后和没有咀嚼的馒头上;
(6)将发现和感受分享给大家。
2.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人体的消化器官。
食物从口腔进入体内后,还会经过哪些消化器官?
把你的想法画下来。
将你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观察消化器官示意图,修正我们的想法。
3.描述人体的消化过程。
观察人体消化器官示意图。
将你的发现分享给大家。
1.初步了解消化器官的功能。
让学生观察人体消化器官实物模型,并根据实物模型说说消化器官可能的作用。
今天你们了解自己的消化器官吗?
你想知道消化器官有什么功能吗?
2.课后继续了解消化器官的功能鼓励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食物在经过不同消化器官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变化,进一步了解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第5课时《饮食与健康》
1.能列举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
2.能通过查阅资料或咨询他人的方式,了解饮食如何搭配能做到营养平衡。
3.能在教师引导下,能就营养平衡问题与同学开展讨论和交流。
4.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本课是《食物与消化》单元的最后一课。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我们身边的食物种类及营养物质,并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其功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
科学家研究出来的膳食宝塔是怎样的呢?
怎样能做到营养均衡?
本课将组织学生就这些问题开展讨论,建构“保护消化器官,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概念。
课主要的科学实践活动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了解营养平衡膳食宝塔,说一说饮食怎样搭配才能做到营养平衡。
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咨询他人等方式搜集信息,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小组和全班的交流与分享,了解饮食合理搭配的结构。
第二个环节是组织学生设计一份营养平衡的一日食谱,并说出设计理由。
本环节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发言,认真倾听他人的汇报,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第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了保护消化器官,我们应该养成哪些健康的饮食习惯。
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和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本节课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学生在了解消化系统和平衡膳食宝塔的基础上,能意识到我们应当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态度。
营养平衡膳食宝塔图等资料
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记录用材料
根据课页,提出问题。
这两份午餐的营养搭配合理吗?
2.提出下列问题,聚焦科学实践活动。
分别说说这两份午餐的营养搭配为什么不合理午餐应该怎样搭配才合理?
(二)科学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了解营养平衡膳食宝塔引导学生了解平衡膳食宝塔,说一说饮食怎样搭配
才能做到营养平衡。
(1)小组讨论,了解平衡膳食宝塔。
(2)我们可以提前查找相关书籍,上网进行搜索,我们还能去咨询其他人
(3)根据讨论结果,说一说饮食怎样搭配才能做到营养均衡
2.设计营养平衡的一日食谱根据膳食宝塔,自行设计一份营养平衡的一日食谱并说出设计理由。
(1)自己设计营养食谱。
(2)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说设计理由
(3)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并进行修正自己的设计
3.我们应该养成哪些健康饮食习惯教师组织全班进行交流讨论活动:
为了保护消化器官,我们应当养成哪些健康饮食习惯?
(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2)小组汇报,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4)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第6课时单元计划
1.知道一定量的水能溶解不同量的食盐或白糖。
2.知道用加热、搅拌和压碎的方法能加快方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知道能用蒸发的方法将食盐从食盐溶液中析出
4.知道能用溶解、蒸发、过滤等方法将食盐从含有铁屑、沙子等杂质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5.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做“在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白糖”的实验;
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6.能在教师引能设计并进行“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对比实验。
7.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参与设计实验的学习活动。
(一)内容简介
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学期的第二单元,也是学生第二次接触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内容。
在二年级上学期《把它们放进水里》一课,学生知道了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本单元学生将在二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
通过实验知道一定量水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或白糖;
第二,设计实验探究加快溶解的方法;
第三,知道能用溶解、蒸发、过滤等方法将食盐从含有铁屑、沙子等杂质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本单元安排有3课,包括第5课、第6课和第7课
第5课是《盐和糖的溶解》。
盐和糖能溶解在水里,这是学生已经知道的。
本课要引导学生研究,50毫升水最多能溶解多少勺盐或糖,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观察后认识到:
50毫升水能溶解一定量的盐或糖,而且溶解的盐和糖是不一样多的。
另外要研究如何加快一块方糖在水中的溶解。
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通过做对比实验,学生将认识到用压碎、加热和搅拌等方法能够加快固体在水中的溶解。
在实验中,要练习使用量筒、酒精灯、玻璃搅拌棒等实验器材。
第6课是《把盐析出来》。
首先让学生思考设计将食盐水中的食盐找回来的实验方法,接着配制一杯浓盐水,然后用蒸发皿装一些浓盐水,在酒精灯上加热,蒸发水分,让食盐慢慢析出。
本课最后安排了“拓展与应用”内容,让学生了解生活中食盐的来源。
第7课是《把它们分离》。
经过前两课学习,学生知道了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学会利用加热、蒸发的方法使食盐从盐水中析出。
本课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遇到的问题:
如果食盐中混有沙子、铁屑等杂质,我们如何将它们分离开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学到如何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离的方法。
单元课时安排
1.盐和糖的溶解
2.把盐析出来
3.把它们分离
第7课时《盐和糖的溶解》
1.知道在50毫升水里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或白糖搅拌和压碎的方法能加快方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知道用加能做“在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白糖”的实验;
正确使用量筒。
3.会设计并进行“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三组对比实验
4.逐步养成用实验事实说话的意识
5..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参与设计实验的学习活动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
6.在生活中会运用溶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
这节课先让学生回顾在二年级已经学过知识——盐和糖能溶解在水中,接着探究“在50毫升水中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或者白糖”这个问题。
学生通过做实验一(“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实验二(“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白糖”),根据实验数据,比较在50毫升水中能溶解的食盐和白糖的量是否一样多,从而知道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不同物质的量是不一样的接下来要探究的问题是“怎样加快溶解”?
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怎样将一块方糖尽快溶解。
依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分别说出“压碎”“加热”和“搅拌”三种方法。
接着,教师要启发学生,如何尽快使方糖溶解在水里,让学生设计出三种对比实验方法,将它们综合运用到方糖的溶解实验中去。
1.耗材:
食盐、白糖、方糖。
2.器材:
烧杯、玻璃棒、小勺、量筒、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盘子、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注意提醒学生实验中使用的都是玻璃器皿,要轻拿轻放,不要摔碎;
使用酒精灯时,要按照规定,安全操作。
五、教学过程
1.根据课页,提出问题
回顾二年级已经学过的知识—水能溶解食盐和白糖,接着提出问题,一杯水中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或者白糖呢?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聚焦到科学实践活动怎样才能知道一杯水中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或者白糖实验中要用到哪些器材?
要注意哪些问题?
观察教师准备的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方案。
(二)科学实践活动
研究一杯水中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要想知道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会提出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
)
2.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1)学生分组讨论:
如何做50毫升水中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
(2)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3.指导学生学习使用量筒,学生并进行练习
4.指导学生量取50毫升水倒入烧杯中
5.指导学生用小勺量取食盐,放入水中
6.等第一勺食盐在水中完全溶解之后再加入第二勺食盐,直到水中的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7.记录加入食盐有多少勺,减去最后一勺,就是食盐在50毫升水中溶解的量。
8.指导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三)科学实践活动二—研究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白糖
1.引导学生讨论:
我们已经知道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了。
那么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白糖呢?
如何进行实验?
(学生可能会提出想溶解食盐一样进行实验)
2.指导学生参照实验一的做法。
探究白糖在50毫升
水中溶解的量
3.记录实验结果
4.比较在50毫升水中,食盐和白糖溶解的量是否样多的吗?
(四)科学实践活动三—研究怎样加快溶解
1.讨论:
怎样做能加快方糖的溶解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通过讨论得出预测:
压碎、加热和搅拌可以加快方糖的溶解。
2.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1)让学生根据讨论得出的预测进行设计,画出或写出实验方法。
(2)根据设计好的实验方法分别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3.怎样让一块方糖在水中尽快溶解引导学生将三种方法一起考虑,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加快方糖在水中的溶解。
第8课时《把盐析出来》
1.知道能用蒸发的方法将食盐从食盐溶液中析出
2.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运用蒸发的方法将食盐从溶液中析出
3.在教师引导下,能蒸发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5.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参与设计实验的学习活动
6.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出运用蒸发方法分离一些物质
7.初步了解分离物质的方法,在生活
本课为《溶解与分离》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怎样把水里的食盐找回来”,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是讨论和设计实验,想办法把溶解在水里的食盐找回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会说出“在太阳下面晒”和“在火上烤”的办法,知道把水晒干和烤干之后,就剩下了食盐。
第二个环节是制作浓盐水。
在第一课的基础上,制作一杯浓盐水,是学生容易做到的。
教师已经准备了食盐、烧杯、小勺、玻璃棒等器材,让学生一勺一勺让食盐溶解到水里,直到不能继续溶解为止。
这样,一杯浓盐水就制作完成了。
第三个环节是加热浓盐水,蒸发水分。
实验所用器材是酒精灯、三角架、蒸发皿,还有玻璃棒。
在蒸发皿中倒入少许的浓盐水,然后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
经过加热,蒸发皿中逐步有白色晶体析出。
第四个环节是小结交流把食盐析出来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实验操作活动,思考和交流把食盐析出来的方法本课的“拓展与应用”内容,是了解食盐的来源。
教科书中介绍了海盐、池盐和岩盐,以及这些食盐的主要产区。
这些资料,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1.食盐、水、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每组1份
2.有关海盐、池盐和岩盐的影像资料。
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鄂教版 三年级 上册 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