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急救护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792031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45.49KB
自学考试急救护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Word格式.docx
《自学考试急救护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试急救护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3简述分诊护士的职责。
分诊护士的职责是根据病人的主诉及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以辨别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所属科室并安排就诊,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
同时,通过分诊疏导和管理,使诊疗环境有序,有限的急诊科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给急诊病人以充分的安全感,增加对医院的信任度,提高对医院的满意度。
因此,一名合格的分诊护士不仅应具备多科疾病的医疗护理知识、病情发展的预见能力,还应既有丰富的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综合知识。
3.4什么是成批伤?
如何对其进行分诊?
答:
成批伤是指同一致伤因素引起三人以上同时受伤或中毒。
由于成批伤的突发性强、损伤人员多、损伤的种类和性质复杂及发生地点的环境差等特点而要求快速进行分诊。
常用颜色分诊法,一般分红、黄、绿、黑四个等级。
其中红色代表病人有生命危险需立即处理;
黄色代表病人可能有生命危险,需尽早处理;
绿色代表病人有较轻的损伤,能行走;
黑色代表病人没有生命体征。
分诊时,只有病人存在气道阻塞或大出血情况时才需立即处理,其他的情况均在分诊后再做处理,以尽可能使更多的人存活为原则。
4.1发热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由致热原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
当舌下温度高于37.5℃,腋下温度高于37C,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时,称为发热。
4.2昏迷是由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而造成的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
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是高级神经活动高度抑制的表现。
4.3抽搐是全身或局部肌肉不自主的阵发性强烈收缩,发作形式可以是强制性、阵挛性和
混合性等多种形式。
一般多无意识障碍。
4.4呼吸困难是病人自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
表现为张口呼吸,重者出现端坐呼吸、发
绀、辅助呼吸肌参加活动,并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
4.5胸部感觉神经纤维受到各种物理或化学因子的刺激,产生痛觉冲动,传入大脑皮质痛
觉中枢后引起胸痛。
4.6腹痛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脏器的病变而表现为腹部的疼痛。
4.7简述物理降温法的注意事项。
物理降温法包括温水擦浴,额部、四肢大血管浅表部位冷湿敷,头枕冰袋,酒精擦浴(小婴儿禁用)。
注意事项有:
(1)热者冷降,冷者温降;
(2)冰水浸浴者每15分钟测肛温一次,体温降至38.5℃左右停止浸浴:
(3)浸浴时用力按摩颈部四肢;
擦浴方式自上而下,由耳后、颈部开始,直至皮肤泛红:
(4)不宜在短时间内降温过低,以防虚脱;
(5)伴皮肤感染或出血倾向者不宜皮肤擦浴:
(6)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8简述咯血先兆的处理。
出现咯血征兆时,应安慰病人,消除其紧张情绪,鼓励把血咯出,同时帮助病人采取患侧卧位或头低脚高位,脸侧向一边,轻拍背部以利于血块咯出,迅速清除位于气道和咽部的血块,及时进行吸引以解除呼吸道阻塞。
给予氧气吸入,备好急救物品并做好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准备和配合工作。
4.9如何帮助呼吸困难者保持呼吸道通畅?
(l)协助意识清醒病人翻身和叩背,鼓励和指导其有效咳嗽,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2)痰液多且黏稠者,应根据医嘱给予消炎、祛痰、止咳、解痉或雾化吸入等治疗:
(3)咳痰无力或痰不易咳出者,应给予吸痰;
(4)意识不清的危重病人和严重呼吸困难者,应及时协助医生建立和维持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并进行吸痰,做好机械辅助通气的准备工作。
4.10简述昏迷病人的急救措施。
立即对危及生命的症状实施监护,尽快找出病因,进行积极、有效的抢救是治疗的关键。
①病因治疗:
病因明确者应尽快消除病因。
如一氧化碳中毒者立即给予高压氧治疗;
低血糖昏迷时立即补充高渗葡萄糖液等。
②对症支持治疗:
维持生命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对心跳呼吸骤停者给予心肺复苏,尽快建立有效地静脉输液通路,以维持循环功能及输注抢救药物。
为保证病人足够的能量及营养,应积极补充营养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③保护脑细胞:
为减低脑代谢,减少氧耗,应给予头部置冰袋或冰帽等;
高热、躁动、抽搐者用镇静或人工冬眠疗法;
保证足够的脑灌注。
4.11简述抽搐病人的急救与护理。
①立即让病人原地平卧,头偏向一侧并略向后仰,颈部稍抬高,松解衣领、皮带或腰带等;
②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吸氧,防止舌根后坠,对强直阵孪型持续发作的病人,应及时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与呕吐物并放置牙垫。
进行心电监护;
③注意做好病人防护,防止坠床、舌咬伤及由误吸造成的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对出现严重呼吸抑制的病人,应及时予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不可强力按压抽搐的身体,以免引起损伤;
④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选用药物解痉;
⑤伴有高热者应配合降温处理。
5.1简述入住的指征。
的入住指征有:
(1)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脏器功能不全,经过严密监测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病人;
(2)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严密监护和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病人;
(3)在慢性脏器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严密监测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先状态的病人;
(4)其他适合在进行监护和治疗的病人。
5.2简述护理人员的基本技能要求。
护理人员的基本技能要求有:
(l)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
(2)掌握重症监护的专业技术。
如输液泵的临床应用和护理,外科各类导管的护理,给氧治疗、气道管理和人工呼吸机监护技术,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监测,心电监测及除颤技术,血液净化技术,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监测技术,胸部物理治疗技术,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技术、危重症病人抢救配合技术等;
(3)具备以下能力:
各系统疾病重症病人的护理、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重痘病人的疼痛管理、重症监护的心理护理。
5.3简述评估表的组成,得分的意义和对策。
评估表被认为是较理想的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
评估表由病人的感觉、移动、活动能力和影响皮肤耐受力的3个因素(皮肤潮湿、营养状况、摩擦和剪切力)6个方面组成,总分6~23分,分值越低,压疮发生的危险性越高。
18分是预测有压疮发生危险的最佳诊断界值,其中15—18分提示轻度危险,13—14分提示中度危险,10~12分以下提示高度危险。
对于18分以下的病人,应开始采取常规预防措施,如每两小时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更换体位时避免拖拉等。
存在营养不良的病人需请专业人员会诊。
6.1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死亡,在瞬间发生或在产生症状后一个小时内发生,病人可以有或没有已知存在的心脏疾病,但死亡的发生或其发生的具体时间必须是不可预知的。
6.2心脏骤停是指任何病人因心脏病或者非心脏病的其他原因,在未能预计的时刻,心脏突然停止排血。
6.3心肺复苏是基础生命支持的主要内容,是指用人工的办法帮助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尽快建立呼吸与循环,从而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氧供应,为进一步挽救病人的生命打下基础。
6.4脑复苏是指在心肺复苏的基础上,为减轻心脏骤停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进行的一系列综合性治疗,以达到部分或全部恢复脑组织的功能。
6.5生命链由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包括早期通知急救系统、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给予高级心脏生命支持的急救措施。
6.6基本生命支持()最主要的步骤为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的建立以及对室颤与无脉性室速病人实施除颤。
其主要内容是心肺复苏,是急诊心脏救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复苏成功的关键步骤
6.7除颤是通过放在体表的两块电极板,人为地给予心脏电击,使心脏的电活动全部停止.心肌细胞混乱的活动完全消失,电击后可引起短暂的心脏跳动停止,以使正常的起搏细胞恢复,再度控制心脏原有的正常搏动。
6.8延续生命支持是指针对原发病或复苏并发症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纠正低血压/休克、纠正水、电解质或酸碱平衡失调、防治肾衰竭、改善心肺功能和系统灌注,尤其是脑的灌注,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
6.9简述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有:
(1)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2)大动脉搏动消失,测不出血压;
(3)呼吸呈叹息样或断断续续(濒死呼吸),常发生在心脏骤停后的30秒内,随后呼吸停止;
(4)心音消失;
(5)瞳孔散大;
(6)皮肤灰白、发绀。
6.10简述心肺复苏的适应证。
(l)呼吸骤停:
当呼吸缺失或呼吸不足以维持有效的通气和氧合时,则可发生呼吸骤停。
导致呼吸骤停的院外因素包括溺水、脑卒中、气道异物梗阻、烟雾吸入、会厌炎、药物过量、电击、窒息、外伤或任何原因引起的意识丧失。
院外呼吸骤停常见于药物反应或使用镇静药物以及脑卒中、心肌梗死或任何原因引起的昏迷。
(2)心脏骤停:
循环中止,生命器官的氧供中断,无法触及脉搏。
6.11简述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
口对口人工呼吸是将氧输入病人肺内的快速、有效的方法。
吹气时,应保持病人气道开放并捏紧鼻子,以防吹入气体从鼻腔漏出。
用嘴唇紧密封住病人口腔,用一秒钟进行吹气,应确保每次吹气时病人的胸部有可见抬起。
如果吹气未成功,应调整头部位置再次吹气。
如调整位置后再次吹气仍未成功,专业急救人员应按气道异物梗阻解除的方法实施急救,,
6.12简述如何评估循环征象。
心脏骤停时脉搏无法扪及,专业急救人员需进行脉搏的检查,成人应检查颈动脉搏动:
将一手放于前额以保持头后仰,另一手定位气管,并用2。
3指轻轻向同侧移动直至到达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纵沟内,此过程应为轻柔地触摸而不是使用压迫的力量。
如果10秒内不能确定脉搏是否存在,应开始胸外按压。
6.13简述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
在病人的胸部正中、两乳头之间放置救援者的一只手,将另一只手平行放于第一只手的上面。
救援者手掌的长轴应位于病人胸骨的长轴上,以保持对胸骨的足够下压力量,减少肋骨骨折的可能性。
手指可伸展,也可相互交错,但需要离开胸部。
为保证按压的有效,应用力、快速地压,频率100次/分,深度4~5厘米,每次按压后允许胸廓完全放松。
尽可能减少对胸外按压的干扰与中断。
为保证按压的效果,应每两分钟更换一次按压人员,避免按压者疲劳使按压质量与频率下降。
6.14简述除颤与的配合。
室颤终止后应立即进行以保证重要器官的灌注,直至心脏的搏出功能完全恢复。
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规定,一次除颤后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不要因评估心律和脉搏而耽搁按压的进行。
5个循环(约2分钟)的后再评估循环是否恢复。
在准备除颤的阶段如除颤仪充电时,也不要中断胸外按压,理想状态下,胸外按压仅允许在通气(除外已安置高级气道设施的情况)、节律检查或放电时中断,时间一般不超过10秒。
6.15简述的核心原则。
的核心原则有:
(l)用力、快速地按压(每分钟100次);
(2)尽可能减少对按压的干扰和中断;
(3)按压之间允许胸部的完全放松:
(4)避免过度通气。
6.16简述除颤的注意事项。
除颤时,应保证操作者、其他医护人员以及病人的安全。
操作者勿站在有水的地板处。
为使除颤有效,应去除病人胸部的药物贴膜,剔除过多胸毛,擦干皮肤,并使用除颤专用导电糊。
应关闭临时起搏器,如有永久起搏器,除颤电极板应放于离开起搏器装置至少2.5厘米处。
除颤仪放电前应将吸氧装置从胸壁移开,放电前必须清场,操作者要确保自己除双手接触电极板外未接触到病人的任何部位或床沿,还需要提醒并确认周围所有人员都没有与病人或床接触,才可进行放电。
7.1灾难医学是研究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所造成的灾害性损伤条件下实施紧急医学救治、疾病预防和卫生保障的一门科学,涉及急救医学、创伤外科学、危重病医学、卫生学、流行病学、社会学、心理学,还涉及地震学、气象学、军事学等有关学科,是一门与急救医学密切相关而又有显著区别的综合性医学学科。
7.2灾难救援护理指应用灾难护理学特有的知识和技能,在与其他专业领域开展合作的基础上'
为减轻灾难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危害而开展的护理相关工作。
7.3简述灾难医学的主要任务。
灾难医学的主要任务有:
(1)研究各种灾难对人体损害的规律,制定合理的医疗卫生应急与保障方案:
(2)动员必要的医疗卫生力量并将其组成严密的医疗救援网络体系:
(3)充分发挥医学科学技术,进行灾区医疗紧急救治:
(4)控制灾后灾情的发生和流行;
(5)对灾区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和防治;
(6)保护灾区居民健康;
(7)向公众进行灾难与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
7.4简述灾难救援医学的主要特点。
灾难救援医学的主要特点有:
(1)是一项系统工程:
(2)不同于传统的急救医学;
(3)需要依靠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多部门协作;
(4)短时间内需要大量医护人员和医疗资源进入灾区:
(5)卫生防疫是灾难医学的重要部分:
(6)心理救援是灾难医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7.5简述灾难救援护理的内容要点。
灾难救援队伍的内容要点有:
(1)伤员现场救护:
护理人员在灾难现场迅速为伤员提供现场救护,配合医生做好救护工作;
(2)伤员转运监护:
护理人员承担转运途中的伤员生命体征监测和病情观察,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3)伤员心理护理:
对灾难伤员出现的心理问题,协助进行心理疏导;
(4)协助灾区医院护理秩序的重建:
救援护理人员应协助灾区医院重建护理秩序,共同开展救护工作;
(5)协助灾难现场与医疗救治点的消毒工作:
协助各医疗救治点做好消毒工作,协助控制传染病暴发;
(6)对灾区伤员和民众的卫生宣教。
7.6简述灾后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原则。
(1)迅速开展灾区卫生学评估,为采取防疫措施提供依据,评估内容包括灾区疫情动态、防疫人力和防疫物资等方面;
(2)科学开展消毒杀虫工作,区分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
(3)加强居民饮水监测,防止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4)加强计划免疫督导评估;
(5)尽快恢复疾病监测体系,及时排查可疑传染病。
7.7简述灾难医学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
(l)心理危机干预是灾难救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根据救灾工作的部署,合理安排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重点:
(2)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活动,应采取措施确保干预得到完整地开展,避免再次创伤:
(3)对有不同需要的受灾人群综合应用干预技术,实施分类针对性干预:
(4)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危机干预,明确心理危机干预不是“万能钥匙”:
(5)对重点人群采用“稳定情绪”和“心理辅导”技术开展心理危机救助。
7.8简述伤员转运前需要做的特殊处理。
伤员转运前需要做的特殊处理主要有:
(1)对颅内压增高伤员及时使用脱水剂;
(2)对严重血气胸伤员做好胸腔闭式引流;
(3)对骨折伤员做好临时外固定;
(4)对血管损伤出血伤员严格止血;
(5)对极可能发生呼吸道阻塞伤员进行预防性气管插管或切开;
(6)对休克伤员及时进行液体复苏;
(7)对严重肠梗阻伤员行胃肠减压;
(8)对有暴力倾向和精神病病人,转运前应充分做好约束和镇静。
7.9如何做好伤员转运与接受医院的衔接?
(1)预先通知伤员接收医院拟转运伤员的数量、损伤类型、转运方式和所需医疗设备等信息,以方便接收医院提前做好准备;
(2)转运前应预先获知伤员接收医院的具体位置,设计转运路线,并在途中保持与接收医院的联系:
(3)伤员转出地或单位与接收医院在转运前、中、后的全程衔接;
(4)对转运伤员使用伤标、伤票等标设和必要的医疗文书,有利于伤员交接和后续分检与治疗:
(5)对于大量伤员的远距离转运,考虑到灾区救护人力不足,可组织后方接收医院和救护力量以伤员前接为主的衔接方式。
8.1休克是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之后发生的,以有效循环血量急剧降低和机体真毛细血管网内严重灌注衰竭为特征,并导致各重要器官机能代谢紊乱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8.2休克指数是脉率与收缩压之比,是临床常用的观察休克进程的指标。
休克指数为0.5,提示无休克;
休克指数1.1.5,提示存在休克;
休克指数大于2,提示休克严重。
8.3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体液,引起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血压降低和微循环障碍。
8.4过敏性休克是指外界一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累及多脏器的症候群。
过敏性休克的表现与程度,依机体的反应性、抗原进入量及途径等有很大差别。
通常突然发生且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8.5简述和动脉压变化的意义。
(l)低,动脉压低,提示血容量不足,应快速补液扩容:
(2)低,动脉压正常,提示血容量轻度不足,应适当补液扩容:
(3)高,动脉压低,提示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相对过多,应使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
(4)高,动脉压正常,提示容量血管过度收缩,应使用扩血管药物:
(5)正常,动脉压低,提示血容量不足或心功能不全,应做补液试验。
8.6对多发伤患者进行休克救护的具体措施。
(1)迅速安置、平卧,给氧,建立静脉输液通道,采血尿送检,监测血压、脉搏、神志、尿量:
(2)去除休克诱因:
如呼吸障碍、出血未止、骨折未固定:
(3)迅速补足血容量:
补液种类是先予晶体液(如平衡盐液)再予胶体液(如全血、血浆及其代用品),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比例为2:
10补液速度宜快,一般在前0.5h争取输入晶体液1000~1500、右旋糖酐500如果血容量仍然不够,可再输入晶体液。
大量失血者应输全血:
(4)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对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原则上首先不用血管活性药物,只有当血容量已经补充到一定程度而血压仍不上升者,方才考虑使用,一般选用多巴胺与间羟胺配伍:
(5)纠正酸碱平衡失常:
休克伤员由于灌注不足等,大多存在轻重不同的酸碱平衡失常,临床可根据情况给予适量的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等;
(6)紧急手术:
对于内脏实质性器官破裂出血者,应在治疗休克的同时进行紧急手术。
值得强调的是,不要等到血压正常后再进行手术,以免延误时机。
8.7对过敏性休克患者进行救护的具体措施。
(1)发现过敏性休克时,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小儿每次用浓度,0.02~0.025,成人用0.5—皮下注射。
如首次注射后不见效,可考虑10~15分钟内重复注务
(2)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抗过敏及升高血压甚为有效,每次用地塞米松10-20肌注或静脉推注,甲基强的松龙100~300静脉注射。
(3)升压药:
常用阿拉明10~20,多巴胺20~40静注或肌注。
4)脱敏药:
可用异丙嗪25—50肌注或静注。
(5)氧气吸入:
纠正低氧血症,改善呼吸衰竭。
(6)输液:
改善全身及局部循环,促进过敏物质的排泄。
如病人有肺水肿表现,则应减慢输液速度,以免加重病情。
(7)改善休克后,如血压仍波动者,应使用血管活性药持续静滴。
有血管神经性水肿、风团及其他皮肤损害者,可每日口服泼尼松。
注意补充维生素C,同时病人应密切观察24小时,以防再次发生过敏性休克。
9.1等渗性脱水又称混合性脱水,即水与电解质成比例地丢失,因而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
外科病人最易发生此种脱水。
9.2低渗性脱水又称缺盐性脱水,以电解质的丧失为主。
与失水相比,电解质的丧失较多,因而细胞外液渗透压低于正常。
9.3高渗性脱水又称单纯性脱水,以失水为主,电解质丢失相对较多,因而细胞外渗透压高于正常。
9.4水中毒是指细胞外液低渗,水分过多,超过机体特别是肾脏代偿的能力,导致细胞内水过多并产生一系列症状。
9.5代谢性酸中毒是细胞外液增加或0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03-浓度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按不同的值,可分为高正常氯型及正常高氯型代谢性酸中毒。
9.6代谢性碱中毒是指体内酸丢失过多或者从体外进入碱过多的临床情况,主要生化表现;
为血03-过高,:
增高。
临床上常伴有血钾过低,部分可伴有高血压。
9.7呼吸性酸中毒是指原发性:
升高导致下降的临床情况。
根据发病快慢可分为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和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9.8.呼吸性碱中毒是指由于肺通气过度使H2C03浓度或0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升高的情况,分为急性及慢性呼吸性碱中毒两大类。
急性者,:
每下降,03-下降约2;
慢性时,03-下降为4~。
9.9筒述低渗性脱水的急救与护理。
(l)积极治疗病因;
(2)首先补充血容量,针对缺钠多于缺水的特点,采用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静脉滴注,以纠正体液的低渗状态和补充血容量。
①轻度和中度缺钠:
根据临床缺钠程度估计需补给的液体量;
②重度缺钠:
对出现休克者,应先补足血容量,以改善微循环和组织器官灌流并适当补充晶体液;
③缺钠伴有酸中毒:
在补充血容量和钠盐后,如血气分析显示酸中毒仍未完全纠正,可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或平衡盐溶液,视情况再决定是否补液。
尿量达到40居应补充钾盐。
9.10简述高渗性脱水的急救与护理。
(l)去除病因,使病人不再继续失液;
(2)估计并补充已丧失的液体量,可静脉输注5%葡萄糖或低渗盐水溶液:
3)当日先给补水量的一半,次日补给另一半,还应补给当日需要量;
(4)补水同时适当补钠,以纠正缺钠。
如同时有缺钾,应在尿量达40后补充氯化钾'
以免引起血钾过高。
经补液治疗后,酸中毒仍未纠正时可给碳酸氢钠溶液。
9.11.简述低钾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与细胞内外钾缺乏的严重程度,低血钾发生的速度、持续时间及原发病因等有关。
血清<
3时出现症状。
严重低血钾的主要后果是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心肌对低血钾极为敏感,尤其是病人有冠心病史或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
轻度低血钾的主要症状有:
乏力、疲乏、便秘、麻痹性肠梗阻、呼吸困难、痛性痉挛、手足抽搐等;
严重低血钾将导致心脏组织兴奋性和传导异常,如心电图出现u渡、T波低平、室性心律失常,严重者导致无脉性电活动或心脏停搏而猝死。
9.12简述高钾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l)钾摄入过量:
静脉输入大量库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学考试 急救 护理 名词解释 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