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789720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0.93KB
《说木叶》导学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说木叶》导学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木叶》导学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
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
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
四、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认真研读,按意象分类积累诗词名句。
文章第二段开篇就明确在概念上“木叶”就是“树叶”,但在文学语言上却又给人不同的感受,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文章相关语段提供的信息加以概括?
问题导学
1、基础知识
(1)注音:
征戍()
橘颂()
招徕()
落木萧萧()
涔阳()
无妨()
陇首()
得鱼忘筌()
寒砧()
桅杆()
漂泊()
秋风袅袅()
疏朗()
窸窣()
迢远()
灼灼其华()
亭皋()
冉冉()
门栓()
翩翩起舞()
(2)解释下列成语
得鱼忘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意忘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预习检查导入新课:
诗词填空
1、(),不尽长江滚滚来。
2、(),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
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
引1:
与树有关的诗句
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诗句叶有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
引2:
和木有关的诗句:
木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讨论:
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明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
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
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三、探究案
1、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
(请同学们厘清材料和观点关系,留意指示代词“这里”)
2、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
(留意段末指示代词“这里”)
3、“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
(请同学们关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结合4、6段相关信息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结合文章第五段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
提问:
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讨论: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5、“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补充:
比较“疏朗”与“疏落”
疏朗: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疏落:
稀疏零落;
稀稀落落
6、概括各段的段意
(1)
(2)
(3)
(4)
(5)
(6)
(7)
课文小结
(1)体察诗歌艺术的精微之处(语言的暗示性)
(2)提高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拓展探究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
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
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
(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
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
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
王诗:
陆词:
毛词:
高考考点直击: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A.考纲解读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B.命题特点
C.知识梳理
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鉴赏诗歌一般思路:
意象——意境——情感
诗歌的基础诗的画面诗的内涵
诗歌形象:
(一)诗歌形象主要包括:
1.人物形象:
(1)诗中的“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
鉴赏诗人自身形象,要准确地抓住其人格内涵,指出其社会意义。
(2)作者所描写的客观形象,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2.自然景象或意象:
意象:
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和物。
(二)意象的特殊内涵:
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2.菊花
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古来许多诗人都借菊花来寄寓自己的精神品质,菊花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4.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5.莲
借以表达爱情。
6.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7.杜鹃鸟
凄凉、哀伤的象征。
8.鹧鸪鸟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
10.鸿雁
(1)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2)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11.化碧
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12.尺素
作书信的代称。
13.青鸾
《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14.双鲤
书信的代称。
15.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6.东篱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17.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18.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9.长亭
送别地的代名词。
20.南浦
屈原《楚辞河伯》:
“送美人兮南浦。
“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
21.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阳关”。
22.柳岸
送别的地方。
23.鸿鹄
比喻有远大志向。
24.红豆
象征爱情或相思。
25.鸡黍
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26.落花
(1)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2)面对落花,唏嘘感叹:
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3)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27.流水
(1)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2)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28.“捣衣”和“砧声”
(1)“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2)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3)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29.船
(1)“自由”。
(2)“漂泊”之感。
30.青山
(1)故乡的象征。
(2)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
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
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31.梅子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32.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33.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34.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35.莼羹鲈脍:
借指思乡之情。
36.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37.黍离:
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8.连理枝、比翼鸟:
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39.投笔:
指弃文从武。
40.楼兰:
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1.请缨:
喻杀敌报国。
(三)意象传统内涵的不确定性:
咏柳诗而言,古人多以折柳表惜别,但有很多例子往往会打破我们的定式思维。
比如:
1.有的属于描绘柳的婆娑轻扬,讴歌迷人的春天的咏物诗;
2.有的借飞舞的柳絮象征诗人自由无拘的性格:
3.有的将随风飘舞的柳絮比作随风转舵的政客小人;
4.有的以风中飞舞的“柳条”象征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
(四)题目类型: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
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五)分析方法
1.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掌握常见意象的特殊意义。
2.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了解诗人惯用手法。
例:
晋·
陶渊明《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归去来兮辞》: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唐·
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3.准确理解修饰词。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六)答题步骤: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强化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
①空泠峡:
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
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
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过湖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日暖风香正落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分)
(2)这首诗是如何写景的?
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
醉眠小坞黄茅店①,梦倚高城赤叶楼②。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
灞桥杨柳③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注】①黄茅店,指的是乡村客店。
②赤叶楼,这里指女子所居之楼。
③“灞桥”句,汉代人送别,在长安灞桥折柳相赠,故后代以“灞桥杨柳”代指离别。
(1)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柯子·
忆旧仲殊
十里青山远。
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注】仲殊,宋代僧人。
(1)“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2)词中“荷花”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全词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诗歌鉴赏之语言
【例题展示】
阅读下面一道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高考)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欲念。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分别哪一个字用的好?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分)
【答案】“咽”、“冷”二字用的好。
(1分)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2分)“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意境),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主旨)。
(3分)
【答题技巧归纳】
答题分三步:
1、找出妙用字,理解其本义。
(入手点)
[答案]“咽”、“冷”二字用的好。
(1分)
2、分析语境义(结合诗句的意思分析,翻译句子……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2分)如果用到手法(一般是修辞)还要答用了什么手法并解析手法。
3、总结妙用字的作用或诗歌主旨。
(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描绘了……的意境)(写出诗歌的意境、主旨)“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意境),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主旨)。
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王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
沙鸥相对不惊飞。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1)这首词的上片有两个字用得极为生动,请指出来并加以分析。
(2)有人说“久忘机”是这首词的关键,你是否同意?
结合词的内容说明理由。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北斋雨后①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②。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③,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①此诗为宋神宗熙宁年间作者任兴元知府时作。
北斋是作者庭院中的书斋。
②放吏衙:
免去吏卒定时参见知府的惯例。
③吴画:
唐画家吴道子的画,此代指名画。
(1)有人认为,“雨后双禽来占竹”一句中的“占”字可改为“站”,你同意吗?
(2)从全诗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情趣?
请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书边事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1)请赏析首联中“倚”字的表达效果。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练习答案
一.1.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
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二.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三、
(1)(4分)阳光煦暖,和风播撒着花香,疏淡的梅花悄然飘落(2分),描绘了一幅和暖馨香的画面(2分)。
(2)(4分)(点明手法2分,分析准确2分)
①远近结合。
前两句写近景,扣题交待过湖的时令,渲染香暖和悦的氛围;
三、四句写远景,远处若隐若现的山色如同水墨画横在天地间,一只白鸥由远处飞来,增添了画面的诗意。
远近结合,使画面层次分明,富有情趣。
②虚实结合。
前两句写实,叙事写景,小舟离开岸边荡起波纹,日暖风香正是梅花飘落的时节;
第三句诗人调动想象,远处的山色缥缈迷蒙,如同水墨画上的色调。
虚实结合,调动读者用想象去补充山色、白鸥之外的画面空间,富有诗情画意。
③动静结合。
波纹荡开,梅花飘落,白鸥飞过,都有幽微的动感,行文灵动有趣;
若隐若现的山色如同水墨画横在天地间的卷轴上,自有一番安静和谐之美。
动静相宜,美不胜收。
(答出其中的一种,且结合诗句分析到位即可;
有其他说法,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四、
(1)开头两句,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
枫叶凋零,飘落河桥,野水退落,暮烟飘散,郊外山丘衰草漫漫,一片枯黄。
(1分)。
渲染出秋的寥廓、苍凉、萧瑟(1分),烘托出词人的离愁别绪(2分)。
五、
(1)运用了拟人手法。
(2分)借啼鸟声声慨叹年华虚度的惆怅,衬托出作者孤身漂泊在行旅中的凄凉寂寞之感。
(2分)
(2)“荷花”表现了词人清操脱俗的品格。
(或清高自好、高雅洁净、出淤泥而不染等亦可)。
(2分)从全词看,表现了词人孤独冷寂、浪迹天涯的艰辛,借“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等句,反映了词人眷恋尘世的复杂心境。
六、
(1)瘦、肥。
(1分)这两个字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山的线条因云散去而清晰柔和,水面因秋雨变得宽阔,极有趣味。
(2分)
(2)同意。
“久忘机”说明作者的机巧之心已荡然无存,体现了作者淡泊恬静的超然情怀。
(2分)上片景物描写烘托出作者对恬美宁静的大自然的赞美与喜爱;
下片通过写与沙鸥为伴,与柳溪父老为友,表达了自甘恬淡的情趣。
(2分)(其他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七.
(1)不同意。
(1分)“占”有占有、霸占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鸟雀跳跃竹枝的欢喜得意神态。
(2分)若改为“站”字,就失去了欢快之态,变得索然无味。
(2)诗人表达了喜爱恬淡、闲适,厌倦官场生活的情趣。
(1分)作者首先写因喜爱北斋环境清幽僻静,免掉衙参;
次写北斋雨后淡雅清新之景,再写诗人流连庭院美景,与好友赏画品茗;
尾联直抒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八.(8分)
(1)“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
(2)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
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
《说“木叶”》导学案答案
征戍(sh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说木叶 导学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