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教攻击性行为及与家庭影响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782418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79KB
论幼教攻击性行为及与家庭影响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
《论幼教攻击性行为及与家庭影响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幼教攻击性行为及与家庭影响的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龄大一些的幼儿与年龄小一些的幼儿相比,他们更多使用敌意性侵犯或以人为指向的侵犯。
(二)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学理层的认识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阶段特征,我国学者张文新等人有这样的概括:
两类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小、中、大班三个年龄组中的次数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小班儿童的工具性行为明显敌意性,大班正好与小班相反,中班儿童的两类攻击之间的次数不存在明显差异。
儿童3岁之前更多地使用身体上的攻击,而3岁以后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的比例增加。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起因由争夺空间和物品向具有社会意义事件引起的攻击性行为变化,类型由工具性攻击转向敌意性攻击,由身体攻击转向言语攻击,攻击同伴的比例随年龄增长发生变化。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幼儿为什么会有攻击性行为,这一直是许多儿童教育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生物学因素
1.大脑的协同功能
行为是大脑认知的直接结果,而大脑的功能又是认知活动的物质基础。
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儿童与正常儿童比较,大脑两半球均衡性较低,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完形认知能力较弱,这可能是儿童攻击行为的某些神经心理学基础。
2.情绪唤起水平
大量研究证实,不仅总的情绪唤起水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攻击行为,特异性的唤起水平(如性唤起)也会增加人们的攻击性。
3.性激素水平
研究表明,幼儿的攻击行为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
男孩的攻击行为明显多于女孩;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攻击行为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同性别之间。
个体因素
1.与幼儿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有关
道德水平高的幼儿能够自觉考虑他人的感受与需求,从而采取亲社会的方式处理问题;
当幼儿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下降时,攻击行为会明显增加。
2.与幼儿的社交技能水平有关
研究发现:
与攻击性较低的同伴相比,攻击性幼儿对冲突性社会情境的解决办法较少,而且他们解决社会性争端的办法往往效果更差。
3.与个体的经验有关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遭受身体虐待的经历会使他们在无形中习得攻击行为。
心理原因
1.自尊心受挫和自卑心理
根据竟争假设,攻击行为是同伴间竟争的结果,即儿童对他人的攻击是对应对挫折的行为链式的反应,在高期望值的激发下很易堆积愤怒情绪,有时很细微的行为也可能会成为攻击行为的触发器。
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人对物产生攻击性行为。
2.自卑与补偿
儿童会因为自己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当有自卑心的儿童以冲动、好斗来作为自卑的代偿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3.依恋理论
依恋是婴儿对熟悉的人(主要是母亲)所建立的特殊的情感联结。
婴儿期是否形成依恋及依恋的性质如直接影响着儿童以后的情绪情感、人格特征及社会性行为的形成。
4.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是指幼儿关于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愿望、信念、意图或者说思想、感情、动机)的理解和认知。
社会环境因素
教师因素
除了在家以外,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与教师度过,而师生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攻击行为,如教师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和反应都影响着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同伴因素
同伴冲突、同伴模仿是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而同伴关系差、社交技能缺乏的儿童则容易受到同伴的拒绝,被拒绝的儿童往往会对来自同伴的信息做出错误的归因,认为别人都是怀有敌意的,所有会更加频繁地使用攻击手段.
电视传媒因素
现今,儿童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是在电视和电脑前度过的,但现在很多电影、电视剧、甚至动画片都存在着很多暴力的镜头.多方面研究积累的论据表明,电视暴力对孩子的发展和学习有很坏的影响“.孩子看的暴力电视节目越多,其攻击性就越强”
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幼儿行为社会化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儿童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都可能造成儿童的高攻击性。
有些家长常常会采用惩罚、打骂的方法对待孩子的调皮,这在无形之中为孩子提供了攻击行为的模仿原型,容易诱发幼儿的攻击行为。
而家庭功能是衡量家庭系统运行状况、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家庭的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定,它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
高度攻击性幼儿大多数来自绝对权威和过度溺爱类型的家庭,这两类家庭类型的共同特征是对儿童限制的失当[1]。
家长过分溺爱幼儿、过分要求幼儿、过分放任幼儿都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如何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
创设适宜的非攻击的社会环境
幼儿的许多攻击行为都是从社会、家庭环境中捕捉到的,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创设一个适宜的非攻击性的绿色环境。
幼儿在出生后是生活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的。
所以,父母家人创造一个非攻击性的环境对幼儿来说至关重要。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指出,惩罚不利于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与其运用惩罚来矫治儿童的侵犯行为,不如通过创设环境来矫正其侵犯行为。
成人应为儿童青少年创造适宜的环境,提供一些正确的行为模式供儿童选择,使他们的行为得到满足。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家长的负面影响
家长的情绪、言行、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情绪的主要因素。
打骂不但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丝毫作用而且会使母子之间产生隔阂。
父母子关系紧张导致幼儿故意不听家长的话,借此表示对家长的反抗而家长则常常以打骂胁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如果长期受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言行必定会有父母的动辄张口骂人、动手打人最终形成暴躁的性格,甚至出现偏激的思想观念。
比如,有一位母亲,因为忙于照顾自己的生意,很懊悔在生意刚刚开张的时候生了孩子,孩子出生后3个月就被送进了托儿所,母亲则忙着照顾店面,而且刚开始店里的生意不是很好,父母几乎天天吵架,根本无心照顾孩子;
2年后,生意好不容易上了轨道,母亲这才开始注意到孩子的破坏倾向。
他总是故意把买来的东西划坏,要求母亲再买一个。
而母亲在责骂、处罚孩子后情况没有改善时,反而产生罪恶感,觉得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善尽母亲的职责,没有好好照顾孩子,所以他才会变成这样,于是无论孩子弄坏多少东西,她都无限制地再买给他。
[2]童年是孩子未来健康的人生经验积累的最好重要的时期。
所以,家长们应该努力营造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给与孩子更多的关心的爱护,才能避免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3]
有效干预幼儿的攻击事实
在幼儿攻击行为发生后,家长应及时进行干预,使他们意识到侵犯他人的做法是错误的,并明确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
如果幼儿有非常严重的攻击性表现,应坚决给予惩罚,绝不可姑息迁就。
对幼儿进行惩罚要注意两点:
惩罚要与说理教育相结合;
禁用体罚,体罚既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也会给他们提供一个攻击性的榜样。
另外,有些幼儿的攻击性表现仅仅是为了吸引成人的目光,此时成人如果对攻击行为过度干预,会导致幼儿的攻击性愈演愈烈;
而如果“视而不见”,转而去鼓励谦让、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为幼儿提供正面榜样,反而可以达到矫正攻击行为的目的。
引导幼儿掌握解决人际问题的策略
幼儿生活经验缺乏,社交技能水平较低,当与同伴产生冲突或矛盾时,往往以攻击性方式处理。
因此,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谈话活动、故事讲述、角色表演等,引导幼儿在参与、体验中学会用非攻击性方式处理与他人的矛盾或冲突。
从而应用到生活中去,慢慢学会独立解决人际问题。
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感受、理解和体验他人需求与情绪的能力。
有研究者指出,幼儿一岁半以后就开始观察别人的内在状态,并能认识到另一个人的内在状态有可能不同于自己的内在状态。
这表明幼儿已经具备了移情的心理基础。
同时,费希巴赫等人的研究表明,移情能力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即移情能力越高,攻击性越低。
因此,家长可以采取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幼儿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提高幼儿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
例如,成人可以通过“情景描绘”,设置某种被攻击的情景,然后对被攻击的伤害情景予以渲染式的描绘,从而让幼儿“目睹”攻击情景,体会被攻击者受伤害时的痛苦,从而产生“伤害他人不对”的思想观念。
[4]
建议与意见
家园师长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家园共育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才能理性面对和解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问题。
正确的引导和矫正都会取得较好效果。
正如破茧成蝶一样,蛾破茧而出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于是,有好心者为之剪破茧壳。
殊不知,未经破茧之苦的蛾虽然出世了,却不会飞。
原来,蛾破茧时翅膀充血,撞来撞去练就了力量,长硬了翅膀,这才能飞翔。
既然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为其免除自立过程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否则,纵有辽阔的天空,他们也不能展翅飞翔。
现实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引发家长之间的矛盾、甚至依据万能思维一味地抨击教育、指责幼儿园,无限地要求教师、限制幼儿,其结果肯定是适得其反的!
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应该多阅读一些幼儿教育的书籍,加强自身的素养,科学合理地全面认识自己的孩子。
既要和孩子经常进行良好的沟通,以科学的教育态度教育孩子,又要经常与老师沟通,及时地获悉孩子在园的情况,通过家园合作共同教育孩子。
在家庭生活中,避免因过分溺爱和迁就而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唯我、任性等不良个性。
若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应及早教育疏导,并与幼儿园共同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家园合作来改善、矫正幼儿的行为。
及时教育与冷处理相结合,用专业的操作来科学地回应
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
但调皮好动的孩子由于自由散漫,常引起一些家长的厌弃。
同时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会有意无意地去破坏活动和器材,所以,既不受同伴的欢迎,也常被家长疏远,家长的教育行为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议家长在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后,一般采取及时教育的方式加以解决。
当看到攻击性行为时予以及时制止,行为消失后再正确引导,让幼儿认识到该行为的错误。
例如,3岁的冲冲抢夺别人玩具,妈妈让他隔离4分钟,结束后妈妈会问他“刚才做了什么事情被隔离”。
幼儿常常忘掉自己因为什么被隔离,而他们若不知道自己被隔离的原因也就失去了隔离的初衷。
此外,妈妈也不忘和冲冲谈话,对他进行行为指导,告诉他怎样做才是允许的。
“你想玩东东的玩具,应该怎样做呢?
”妈妈先让冲冲自己想,冲冲想了一会说:
“我要说‘请你给我玩一会儿好吗?
’”妈妈肯定他:
“对!
还可以怎样做?
”冲冲说:
“不知道。
”妈妈就启发他:
“是不是可以拿你的玩具和他交换。
”等等。
慢慢地,冲冲自我控制能力增强,攻击行为明显减少。
[5]这种及时教育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有的幼儿渴望得到关注的目光,有时会故意用攻击性行为试图得到家长的关注。
关注的回应反而会助长他们发起攻击性行为会受到被关注的念头,因此需要采取冷处理。
所以运用冷处理态度回应幼儿攻击性行为需要家长正确并针对不同情况合理运用。
通过个别教育的方式,解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近二十年来,众多研究者对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过程的研究成果一致认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不仅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能力在迅速发展,同时开始把对他人的行为意图的知觉整合到自己的行为反应中去,即认知行为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
健康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言行得到别人的赞同,同时会自觉地调整、纠正其言行的偏差,使其朝着期望的要求发展。
所以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个体,家长在回应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时,应该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合理解决攻击性行为。
对于平日较内向或偶然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家长通常可以将其叫到一边单独谈话,询问其实施攻击性行为的原因,用劝说开导的方式来帮助幼儿认识到行为的错误,而对于经常发起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则会采取批评教育并说理的方式来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认识有精有粗,行为有实有虚。
对于“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要正确地认识和积极地引导,依据研究成果,顺应儿童性情,采取智圆形方的策略,每个拔节的姿态和“破茧成蝶”都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6]
结论:
幼儿的教育与干预是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的,家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在我们的身边多多少少会有一两个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出现。
很多家长在幼儿比较小的时候会将幼儿的一部分攻击性行为看做这个孩子的性格脾气,认为这个孩子只是比较倔,等幼儿逐渐长大家长就发现这种“倔”的表现越演越烈,直到家长很难控制,只能一味的给予,不敢再要求。
其实这是家长没有提前了解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而导致的。
家庭对于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就像是阶梯的第一层,楼房的地基一样,家长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到幼儿的成长。
我们不应该一味的要求幼儿怎么做,也不能一味的给予幼儿物质而忽略了幼儿的精神。
近年,电视媒体纷纷开展亲子类、教育类的节目,这些节目在高收视率的背景下,一次次的提醒着我们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家庭的影响。
这些节目也使得大众开始讨论家庭教育的问题。
这些讨论都值得我们思考,研究。
参考文献
[1]钱雪娟.“攻击”后的反思——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2]张国萍.论幼儿暴力倾向的成因及对策[A]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C].辽宁辽阳职业技术学院,2002.73
[3]李峰.幼儿攻击性行为归因与综合教育干预[A].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陕西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113-114
[4]张淑满,张鸿宇.应对幼儿攻击行为的策略探析[A].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C].吉林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2012.41
[5]子群.控制宝宝攻击行为三妙招[A].教子有方[C].2013.43
[6]江琴.智圆行方: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科学认识及其教育策略[J]学术研究,2012.(5):
20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教 攻击性 行为 家庭 影响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