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科研及监测体系建设工程可行性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775587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1.49KB
山东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科研及监测体系建设工程可行性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山东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科研及监测体系建设工程可行性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科研及监测体系建设工程可行性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和《山东省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三)项目宗旨
加强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体系,提高我省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背景
(一)自然地理条件
1.地理位置
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位于东经114º
36´
—122º
43´
和北纬34º
25´
—38º
23´
之间,即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南北最长约420公里,东西最宽约700余公里,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
境域东临海洋,西接大陆,海岸线超过3000公里。
全省分半岛和大陆两部分,东部的XX半岛向东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
西部内陆部分自北向南依次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为邻。
2.地质、地貌
XX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较全。
纵贯南北的沂(河)沭(河)断裂带,将XX分成鲁东和鲁西两部分,致使其地层结构差异甚大。
鲁西地区由太古界到新生界(缺志留系、泥盆系)组成,为沉积岩、变质岩的发育区;
鲁东地区则少有太古界,缺古生界,以元古界、中新生界为主,岩浆岩发育。
XX的地貌是在地质结构的基础上发育的,地貌类型多样。
根据成因及形态,可以划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前平原、黄河冲击扇、黄泛平原、黄河三角洲等9种地貌类型。
在各类地貌中,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平原(含台地、盆地、山前平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4.64%,丘陵占24.06%,山地仅占11.3%。
XX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以泰、鲁、沂、蒙、徂徕等海拔千米以上的中山构成鲁中南山地的主体;
东部半岛,大部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为鲁东丘陵区;
西部、北部是黄河冲击而成的平原,为鲁西、北平原区。
⑴鲁中南山地丘陵区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位于沂沭大断裂带以西,黄河、小清河以南,京杭大运河以东,是全省地势最高、山地面积最广的地区。
区内大部分地面海拔在500米左右,山体相对高度较大。
主峰在1000米以上的泰山(1524米)、鲁山(1180米)、沂山(1032米)、蒙山(1155米)、徂徕山(1027米)诸山构成全区的脊部,主要由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组成,向四周逐渐降低为海拔500米左右的丘陵,其上常为厚层石灰岩所覆盖,形成青石山。
⑵鲁东丘陵区
鲁东丘陵区位于沭河、潍河谷地以东,包括胶莱河以东的胶东丘陵和胶州湾以南,沂河、沭河以东的沭东丘陵。
胶东丘陵位于山东省的东部,北、东、南三面环海,地形起伏和缓,除海拔700米以上的崂山(1133米)、昆嵛山(923米)、艾山等少数山峰以外,大部为海拔200—300米的波状丘陵。
崂山耸立与黄海之滨,艾山、牙山、昆嵛山、大泽山等横贯于半岛的中部和北部,构成半岛南北水系的分水岭,由坚硬的花岗岩组成。
胶东丘陵沿海还分布有许多岛屿,除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外,大部分布在近陆地带,如崆峒岛、养马岛、刘公岛、灵山岛、宫家岛和杜家岛等。
沭东丘陵是胶东丘陵的延伸,北接五莲、诸城、胶南等地丘陵区,包括临沭东部,莒南县十字路以东,莒县东部及日照市大部分,一般海拔在100—300米,山顶多呈浑圆状,少数山峰海拔较高,较为陡峭。
⑶鲁西、北平原区
鲁西、北平原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西部和北部,是由黄河冲击而成,为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
该区地势平坦,海拔大都在50米以下,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曹县、东明一带最高,海拔70米左右,向东北缓倾到渤海湾,海拔只有2—3米。
鲁西、北平原由于形成时间、海拔和地表形态的差异,常划分为鲁西南平原、鲁西北平原和黄河三角洲地区。
鲁西南平原,北临黄河,南靠黄河故道,东至运河和鲁西湖带,略呈三角形,是鲁西、北平原形成最早的部分,由于黄河多次改道,新旧河道与天然堤纵横交错,形成一系列高差仅数米的缓岗和洼地。
鲁西北平原,位于山东省西部、西北部和北部,黄河自泺口以东横贯于本区,河床高于两侧的平地。
黄河故道的沙质沉积物,常形成沙丘及沙垄。
洼地以徒骇河以北、马颊河的两侧为最多。
黄河以南,由于南部邻接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势呈现由西向东和由南向北微倾斜,地面低平,常有碟形洼地。
黄河三角洲,在利津以东,以利津为顶点,向渤海形成的扇形地带,东南至小清河口,西北到徒骇河口,前缘突出于渤海湾和莱州湾之间。
该区地面低平,海拔在10米以下,有些地段在大潮时浸没于海水之中。
由于黄河河水带来大量泥沙,使三角洲向海伸展的速度极为迅速,平均每年2—3公里。
山东省的西南部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和鲁西南平原交接地带。
有一串大小湖泊,由西北向东南延伸,通称鲁西湖带。
湖带以济宁为中心,分成南北两大湖群。
济宁以北称北五湖,以南称南四湖。
京杭大运河自北而南从湖中穿过。
3.土壤
山东省的土壤类型较多,地带性土壤有棕壤和褐土,由东向西有规则地分布着。
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山地草甸型土、潮土、盐碱土和沼泽土。
棕壤:
主要分布在胶东和沭东丘陵地区,为鲁东丘陵的主要土类。
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变质岩等。
土色棕黄,全剖面无石灰反应,呈微酸性到酸性反应(PH值6左右),土层深厚,通气性良好,能蓄水保肥,抗旱抗涝。
褐土:
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地丘陵中、下部和河谷阶地上。
鲁东地区的蓬莱、龙口、莱州、长岛一带也有分布。
成土母质多为石灰岩、钙质沙页岩,或富有钙质的厚层黄土及黄土堆积物。
土壤呈中性至碱性反应(PH值8左右)。
石灰反应强烈,常见钙质结核,土色褐黄,土层深厚,多为壤土或重壤土。
山地草甸型土:
主要分布在省内海拔800米以上的山顶。
由于多雨、低温、相对湿度大和多风,其生境湿润,生长着大量的草甸植物,相应地发育着山地草甸型土。
潮土:
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平原,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土体下部湿润,所以称“潮土”。
这类土壤质地适中,多含钙、磷、钾等矿质养分。
盐碱土:
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的统称。
山东省盐碱土多数为内陆盐碱土,其次为滨海盐碱土。
内陆盐碱土多分布在鲁西、北平原中的洼地边缘及河间洼地、黄河沿岸;
滨海盐碱土主要分布在渤海沿岸,构成距海20余公里的宽带,自胶莱河口向西,包括潍坊市的北部、东营市及沾化、滨州、无棣等县市的大部分,所含盐类以氯化钠为主。
沼泽土:
仅见于鲁西湖区及鲁南、胶东的低洼地带,是洼地长期积水干涸后形成的土壤。
质地粘重,湿时泥泞,干时坚硬。
4.气候
山东省气候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
夏季多偏南风,炎热多雨;
冬季多偏北风,寒冷干燥;
春季干旱少雨而多风沙;
秋季云雨较少,常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一年之中雨量集中于夏季,年变率较大,旱涝灾害经常出现。
胶东半岛和东南沿海与鲁西北地区有较大的差别,前者为海洋性气候,后者近大陆性气候。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1—14℃,由南向北和自西向东递减。
鲁西南、鲁西北平原的平均气温多在13℃以上,胶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多在12℃以下。
冬季南部的气温高于北部,沿海的气温高于内陆。
冬季以1月份为最低,平均气温在-1—-4℃之间,极端最低气温-11—-20℃。
夏季以7月份为最高,平均在24—27℃,胶东半岛东端气温在24℃以下,由胶东半岛东部向西温度逐渐增高。
全省无霜期一般为180—220天,以鲁南和鲁西南平原无霜期较长,鲁北、泰沂山区和胶东半岛较短。
如以日平均气温≥5℃以上的时期作为植物生长期,省内的植物生长期为260天左右。
热量资源丰富。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在550—950毫米,降水量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以鲁东南和鲁南降水量最大,一般在800—900毫米以上;
以鲁西北和黄河三角洲降水量最少,一般在600毫米以下;
其他地区一般在600—800毫米。
全年各月的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以6—8月份的降水量最大,一般在300—600毫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
3—5月份的降水量一般在50—120毫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3—15%。
降水过于集中,且经常出现暴雨。
鲁中南山地和胶东丘陵区最大日降水量均在150毫米以上,甚至更大。
各年的降水量也有较大的差异,多雨年的降水量和少雨年的降水量相差1—3倍。
5.水文
XX降水量具有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而蒸发量具有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
多年平均降水量从东南的850毫米向西北递减到550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从东南的1050毫米向西北增加到1400毫米。
大气降水是地表水、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全省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308亿立方米,人均仅为全国平均数的1/6。
XX降水量和水资源量年内分布不均。
一年内3/4的降水和4/5的径流集中在汛期(6—9月),甚至集中在1—2次暴雨洪水之中,其他季节干旱少雨。
降水量和水资源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大与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为3—6倍,最大与最小年径流量相差10多倍,甚至数十倍,而且降水量与水资源量的年际变化过程存在着明显的丰枯水年交替或连丰、连枯现象。
山东省河流、湖泊的发育、形成与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
XX的河流分属黄河、海河、淮河三大流域或独流入海。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地势中间高、边缘低,以泰沂山脉为中心,形成辐射状水系向四周分流,有沂、沭、大汶、泗、淄等主要河流;
在胶东半岛,由大泽山、艾山、昆嵛山、伟德山构成西南—东北向分水岭,形成南北分流入海诸河,如大沽、五龙、黄水河等;
鲁西、北平原的河流,多随地势自西向东流,成平行水系,属坡水性河流,如洙赵、徒骇、马颊等主要河流,鲁北河流大都平行独流入海,鲁西南的河流都注入运河湖带,属淮河水系。
XX的湖泊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西侧和北侧山前冲积平原与黄河冲积平原的交接地带,主要有京杭运河沿线的南四湖、东平湖和小清河沿线的白云、芽庄、青沙、马踏等湖,水域面积共约1600平方公里。
XX的降水和地形条件,有利于水系的发育。
全省除黄河横亘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外,有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46条,30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07条。
河网密度为0.24公里/平方公里,大多为雨源型间歇性河流。
山丘区河流源短流急,汛期洪水暴涨暴落,枯水期基流很小,往往断流;
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道坡度缓,汇流速度慢,洪水持续时间长,排水不畅,汛期洪水渲泄不及,枯水期断流。
XX的河流状况和径流特点是造成洪涝频繁和水资源贫乏的主要原因。
(二)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民族
山东省是我国人口众多、密集的省份之一。
1998年底,全省总人口为8838.2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4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64人,仅低于江苏,为全国第二位。
XX也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等38个少数民族,共约50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5‰。
2.工农业生产情况
建国以来,山东省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
1998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162.2亿元。
XX农业稳步发展,农、林、牧、渔各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不仅解决了全省城乡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为工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农产品和出口创汇。
1998年,全年农业增加值为1230亿元,“九五”期间平均增长5.7%,主要农产品产量位于全国前列。
全年粮食总产4300万吨,棉花总产41.3万吨,油料335.6万吨,果品839.7万吨;
1998年全省共完成成片造林16.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7.26%;
全年水产量总产量达到650.5万吨。
工业发展较快,1998年,全省全部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三)资源概况
1.野生植物资源。
全省共有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2300多种,其中14种为濒危植物,76种为稀有植物。
全省植物区系分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南北过渡地带性,由于地处暖温带的南部和植物区系丰富的亚热带相毗连,它们之间没有植物迁移的天然阻隔,在西部和北部又都以大平原与华北地区相连,有利于其他地区植物的入侵定居,因而汇集了南北方的植物种类如山茶、红楠、野茉莉、多花泡花树、透茎冷水花、细辛、蒙古栎、辽东栎等,而青岛百合、烟台翠雀、XX银莲花等则是XX特有植物。
我省植物区系组成的另一个特点是古老性,由于在冰期中没有受到大规模冰川的直接影响,现存植物多是第三纪植物区系的直接后代。
此外,在地史上XX曾和辽东半岛及日本等地相连接,植物和朝鲜、日本等国相沟通,也丰富了其种类组成。
2.野生动物资源。
全省共有陆生脊椎动物516种,其中哺乳动物73种,鸟类406种,爬行动物28种,两栖动物10种;
梅花鹿、丹顶鹤、白鹳等84种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省处于候鸟迁徙的主要路线上,鸟类区系特别丰富,占全国鸟类总数的30%,其中大多数为国际重要的迁徙物种。
3.湿地资源。
山东省湿地类型共有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库塘湿地等5大类,划分为浅海水域、岩石性海岸、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海滩、海岸性咸水湖、河口水域、三角洲、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草本沼泽、库塘等13种类型。
面积≥100公顷的湿地总面积17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11%。
其中,面积≥100公顷的近海及海岸湿地面积121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68%;
面积≥100公顷的河流湿地30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17%;
面积≥100公顷的湖泊湿地16.5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9%;
面积≥100公顷的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3940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0.2%;
面积≥100公顷的库塘湿地10.3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5.8%。
(四)取得的主要成就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我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主要表现在:
1.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存环境明显改善。
目前,全省有林地面积294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18.8%。
共建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6处,总面积47.4万公顷,自然生态保护小区50多处,两项合计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5%。
此外,在威海建立了大天鹅管理站;
在青岛、烟台长岛建立了鸟类保护环志站;
1996年,省政府批准把全省划定为野生动物禁猎区。
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拯救濒危物种,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2.乱捕滥猎、非法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
一方面增强了广大群众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法制观念,过去一度普遍存在的诸如捡鸟蛋、掏鸟窝、捕鸟猎兽和破坏其生存环境的现象越来越少,爱鸟护兽的人越来越多,每年各地救护老弱病残动物都在1000余只。
另一方面,通过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案件,震慑了犯罪分子,教育了广大群众。
仅1996年至今,全省共查处各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396起,有力地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3.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逐步增长。
一是野生动植物种类不断增加,建国后至今,全省木本植物由610种增加到近900种,银杏、水杉、杜仲、鹅掌楸、厚朴等一大批植物先后引进成功;
陆生脊椎动物由490种发展到516种。
二是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逐渐扩大。
如荣成马山港大天鹅由最初的十几只增加到6000只;
黄河三角洲鹤、雁鸭、鹬类、鸥类等水禽数量由万只扩大到上百万只。
既便有些过去很少见到飞鸟的地方,也出现了莺歌燕舞,鸟雀争鸣的可喜景象。
4.社会、经济综合效能显著增强。
全省野生动植物种、自然保护区、湿地在控制农林病虫灾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创造的价值年均折和经济效益150—200亿元。
到2000年底,全省野生动物饲养场发展到1500家,存栏动物总数110万只;
野生植物培植地1200户。
与野生动植物开发利用相关的企业、单位近2000家,年创直接经济效益100多亿元,间接经济效益更为可观。
我省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的历史悠久,野生动植物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条件。
但是,长期盲目无节制的开垦和掠夺式利用,导致了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压力不断增大。
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掠夺式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等原因,使许多野生动植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在野生动植物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就总体而言,与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
1.认识上存在偏差,个别地方重视程度不够,工作被动滞后。
不少干部群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野生无主,谁猎(采)谁有”的传统错误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少数地方领导人认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市场经济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抓这项工作不能突出政绩,致使很多政策措施不能落到实处,工作怠慢被动。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有的地方仍然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有些地方乱捕滥猎,乱挖滥采现象仍不断发生。
2.法制不健全,执法力量薄弱,依法管理力度不够。
一方面,《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后,国家和省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法规和规章制度,但是还尚待健全和完善,山东省还没有野生植物、湿地方面的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致使具体操作和执行困难;
另一方面,执法机构不健全,执法人员素质偏低,全省多数地方,野生动植物保护无固定编制,而是由林木保护站、森保站、检疫站等事业单位履行行政执法职能,无独立的行政处罚主体资格。
同时,行政执法人员数量少,全省野生动植物行政执法人员仅450多名,而且不少人还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和执法培训。
上述原因导致了不少地方非法猎捕、出售、收购、加工、运输野生动物案件还很严重,重大案件屡有发生。
3.资金投入不足,保护管理经费匮乏,制约了保护的开展。
一方面,国家和地方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野生动植物保护无固定资金来源,全省用于这方面的投入每年不超过百万元。
另一方面,现行的资金投入机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野生动植物发展的要求。
上述原因导致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滞后,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无论从规模和布局上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与国外甚至省外均有很大差距,很多亟待保护的物种未得到很好地保护。
4.科学研究薄弱,专业人员缺乏。
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科学研究和监测体系,对一些特殊物种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等方面技术研究还没有突破。
另外,长期以来,全省从事野生动植物研究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科技人员改行和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与目前整个行业的管理和研究工作极不适应。
据多年资料和新近进行的全省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结果,我省现有近200种陆栖脊椎动物、120多种野生植物处于濒危状态。
极度濒危的脊椎动物种有梅花鹿、狼、豺、赤狐、獾、果子狸、艾虎、丹顶鹤、白鹤、白鹳、中华秋沙鸭、金雕等;
极度濒危的野生植物有青岛老鹳草、野大豆、黄芪、青岛百合、XX万寿竹、小花木兰、狭叶瓶儿草、天麻、蜈蚣兰、延胡索、紫花补血草、玫瑰、青檀、珊瑚菜、山茴香等。
上述问题的存在,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和解决,必将造成我省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市场和流通领域混乱等严重后果。
其最终必将制约和影响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给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及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带来极大危害。
因此,应急需对全省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以便促进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使其在全省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野生动植物既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又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应用已经渗透到如建筑、装饰、食品、卫生、医药、保健等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
野生动植物还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保存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此外,千姿百态的野生动植物是传统文化的不竭源泉。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地向人们提供食物、原料、能量和水源,而且具有巨大的调控环境的功能作用,对于蓄洪防旱、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净化环境、发展国民经济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湿地与农田、森林并成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被科学家誉为地球的“肾脏”;
湿地还是地球上富有高度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种特别是珍稀水禽的栖息分布地,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
因而,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大意义。
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把可持续发展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我省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省份,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和压力不断加大,人们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认识和需求不断增长。
因此,急需建设野生动物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体系,监测其动态变化,建立数据库,综合评价保护与利用现状,找出威胁主要因子,为积极保护与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七)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具有坚实的基础
国家对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在内的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把实现环境与社会同步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近几年,我省各级政府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机构,安排资金,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
经过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我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扭转了野生动植物资源下降的趋势。
2.承担单位技术力量较强。
山东省林业局作为省政府主管野生动植物的职能部门,技术力量雄厚,组织机构齐全。
其所属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处负责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现有职工26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6人。
山东省林科院是省级综合研究机构,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04人,其中应用研究院7人,高级工程师46人,工程师29人。
山东省林业监测规划院是国家计委批准的具有乙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
近几年,我省先后完成了湿地资源调查、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完成了许多部、省级科研推广项目。
不仅摸清了我省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而且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靠技术保障。
3.科技支撑及相关技术优势
我省拥有大量的从事野生动物救护、饲养和繁殖的机构和人才,可为中心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和协作条件。
XX大学、XX师范大学、青岛海洋大学是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等院校,在野生动物保护科研方面,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承建单位条件
山东省林业局和各市林业局为项目实施单位。
省和各市地都成立了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机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700多名,其中,高级技术职务180人,中级职称270人。
3.科技支撑和相关技术优势
该项工程建设技术依托XX大学、XX师范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山东省林业科学院等单位,上述单位科研、技术力量雄厚,在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科研方面,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995年~2000年,先后完成了“山东省湿地资源调查”、“山东省动物资源调查”和“山东省植物资源调查”,查清了山东省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野生动植物 资源 湿地 生态系统 科研 监测 体系 建设 工程 可行性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