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775135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2.89KB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睿智(ruì
)涛光养晦B.何啻(chì
)宦海沉浮
C.痼疾(gù
)一愁莫展D.愤懑(mǎn)义气用事
2.上面所选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深笃B.刚愎自用C.自暴自弃D.出世
3.依次填入第三段甲、乙、丙三处的语句,句意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②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
③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A.①③②B.②③①C.②①③D.③②①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们______的表达方式。
它作为一种在虚拟社会中广泛流行并影响到现实生活的语言形式,能得以迅速蹿红,其原因无非是符合语言省力的原则。
②因为人天生容易对美好的事物______,而对痛苦的感知却只会随着年月的累积而变得敏锐。
如果我们不懂得去感知幸福和快乐,就只能让痛苦和怨恨充满心田。
③寒食节是春季里一个重要的节日,很多地方每年都举行隆重的寒食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晋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______,有了寒食一节。
A.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相沿成俗B.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相沿成俗
C.相沿成俗习以为常约定俗成D.习以为常相沿成俗约定俗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G20峰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如期举行,中国领导人用海纳百川的情怀、兼济天下的胸怀,向世界传递出“G20不仅属于二十国,也属于全世界”的强烈信号。
。
B.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C.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
D.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露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
李智福
①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
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
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
②庄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意味着承认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
章太炎说:
“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
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
”正是此意。
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
同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出来。
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德之世”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
③孟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常识之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
当时,农家学派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
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孟子深不以为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是不合时宜的,不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
孟子说: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④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恰恰是反对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
天下之物的价值本应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不可以“同价”贾之,如若以“同价”来买不同之物,必然会造成良莠不齐,以次充好。
若这种“比而同之”的思想上升至社会政治领域就必然会造成天下大乱。
在孟子看来,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劳心者”与“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的社会。
“劳心者”从事治理、组织和教化之事,是“食税者”,古代圣贤如后稷、尧、禹等都属于这类人;
“劳力者”从事生产劳动,包括耕作、做工和经商,他们要“上税”,为“劳心者”提供衣食之资。
可见,孟子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一常识之语目的在于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⑤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二者不可同,不能同,不必同,亦无高下之分。
在那个战乱频仍、世道窳败的战国之世,他们发现的是不同的症结,因此对“君臣佐使”的调配,亦大不同。
唯其不同,才证明了思想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互诤互补。
以孟子对人性之善的信念补庄子的自然天性论,以免人性的沉沦、堕落和虚无;
以庄子“万物一齐”之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补孟子哲学所许诺人生之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以避免人生的异化、僵化、道学化。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虽承认“万物不齐”,但是:
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因而他又认为,“以道观之,万物一齐”,无所谓贵贱短长。
B.庄子的“万物一齐”是强调因“不齐”而走向“齐”。
“齐其不齐”和“不齐而齐”正是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的思想基础。
C.《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
D.庄子的“齐物论’’是对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初始图景的呼唤和向往,渗透了一种诗人的乡愁意识和一种哲人的批判精神。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一种客观常识,天地万物本来就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因而,不能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
B.孟子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君民同耕”的农家学派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而且会造成天下大乱。
C.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是必然和合理的,一个正常的社会应由“劳心者”和“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所以,孟子得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结论。
D.孟子认为天下之物的价值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价格不一样;
“劳心者”和“劳力者”从事不同的工作,他们的社会职责也不尽相同。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对世道人生的关怀方式和观照态度的迥然不同,庄子与孟子对“物之齐否,,的观点和态度迥然不同,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
B.庄子“万物一齐”的处世态度可以把生命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解放出来;
孟子“物之不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等级制度,为阶级剥削提供了借口。
C.庄子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使人沉沦、堕落和虚无;
孟子宣扬的人生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则导致人生的异化、僵化和道学化。
D.庄子的“万物一齐”反对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具有朴素的平等思想;
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目的是建立有序合理的社会秩序。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
上曰:
“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
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上常衣绨衣①,所幸慎夫人,今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
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
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
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
常假借用之。
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
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
遗诏曰: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糜不有死。
死者天地之理。
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
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
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
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
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
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
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
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
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
嘉之,其奚哀悲之有!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
“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
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
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
罪人不帑,不诛无罪。
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
朕既不敏,不能识。
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
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太史公曰:
孔子言“必世②然后仁。
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胜残去杀”。
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③乡改④正服⑤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呜呼,岂不仁哉!
(选自《史记》)
【注】①绨衣:
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
②世:
古代以十年为一世。
③廪廪:
犹庶几,渐进。
④乡改:
更改历法。
⑤正服:
更改服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先:
做榜样B.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靡:
倒下
C.以离寒暑之数离:
遭遇D.德厚侔天地侔:
比得上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专务以德化民不赂者以赂者丧
D.善人之治国百年邻之厚,君之薄也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B.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C.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D.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1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注重休养生息,反对大兴土木。
他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就自动停止了。
B.文帝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他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甚至严格限制慎夫人穿衣用度,为民做节俭的榜样。
C.孝文皇帝有着比较进步的生死观,他认为死是事物的自然归宿;
对侍丧葬也主张节俭,反对厚葬等奢侈攀比的习俗。
D.孝文皇帝功德显赫,恩惠遍及四海。
他去世后,后人给予他很高的历史评价,没有哪个皇帝堪与他比,无溢美之词。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5分)
(2)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
(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8分)
满江红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
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
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
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
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
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
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盾鼻:
盾中央的纽。
磨盾鼻:
在盾鼻上磨墨。
②无功级:
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
③榆塞:
代指北方边塞。
(1)上阕“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4分)
(2)“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登高》中,杜甫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高度概括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人掠夺大量财物而又不知珍惜,将珍宝视同废品的句子是“
,。
(3)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
。
五、(12分)
16.下列文字从哪几个方面针对“瑞士svitec防辐射芯片”进行介绍的?
(每条不超过7字,共30字以内)(4分)
瑞士svitec防辐射芯片镶有不同晶体和其他天然矿物,这些成分都一直被用作针对防护各类电磁波,能对吸入射线磁辐射进行阻隔与过滤,对辐射产生物进行混合统一。
该芯片适用于移动电话、电视和其他日常电子设备。
防辐射芯片能极大减少和抵抗辐射与其他射线所产生的不良效果,能在自然的基础上,大量地抵御来自手机造成的电磁场威胁。
科学研究的统计数据表明:
它可以防止和转化67%的辐射,且能平衡设备电磁能量与身体本身的磁场,使双方得到和谐。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导致“一场秋雨一场寒”的主导因素其实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越过赤道,开始向南回归线移动,而此刻北半球的日照时间就会缩短。
①,同时也使地面自身辐射冷却加剧,逐步向热量入不敷出的状态推进,纬度越高这种现象也就越明显。
最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越堆越厚,力量也越来越大,②,将暖空气不断往南驱赶,冷空气控制的区域也随之越来越大,慢慢就完成了季节的更替。
18.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你选一个角度点评下面的新闻,不超过60字。
今年高考,临沂市罗庄区的徐玉玉被南京邮电大学录取。
8月19日下午,她接到一通陌生电话,对方声称有一笔助学金要发放给她。
在此之前,因为曾接到过教育部门发放助学金的通知,所以她就没有怀疑这通电话的真伪。
按照对方要求,徐玉玉将准备交学费的9900元打入了骗子提供的账号。
发现被骗后,徐玉玉伤心欲绝,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仍不幸离世。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万里长城一红柳
梁衡
中国北方最明显的地理标志就是长城。
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逶迤连绵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上,将秦汉到明清的文化符号——镌刻在苍茫的大地上。
夕阳西下,一抹红霞为烽火台、戍楼勾勒出金色的轮廓。
这时,你遥望天边的归雁,听北风掠过衰草黄沙,心头不由会泛起一种历史的苍凉。
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陕北府谷犁辕山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
这气势浩大,如大河奔流般的长城,怎么说拐就拐了呢。
现在能给出的解释,只是为了一座寺和一棵树——一棵红柳树。
那天,我沿着长城一线走到犁辕山头,一抬眼就被这棵红柳惊呆了,心中暗叫:
好一个树神。
红柳是生长在沙漠或贫瘠土地上一种灌木,极耐干旱、风沙、盐碱。
因为生在严酷的环境下,大部分枝条只有筷子粗细,披散着身子,匍匐在烈日黄沙中。
为减少水分的流失,它的叶子极小。
如不注意你都看不到它的叶片。
这红柳自己活得艰苦却不忘舍身济世。
它的枝叶煮水可治小儿麻疹,它的枝条鲜红艳丽,韧性极好,是农民编筐、编篱笆墙的好材料,但它最大的用途是防风固沙。
红柳与沙棘、柠条、骆驼刺等,都是黄土地上矮小无名的植物,最不求闻达,耐得寂寞,许多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
但是眼前的这棵红柳却长成了一株高大的乔木,挺立在一座古寺旁。
深红的树干,道劲的老枝,浑身鼓着拳头大的筋结,像是铁水或者岩浆冷却后的凝聚。
我知道这是烈日、严霜、风沙、干旱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的结果。
而在这些筋结旁又生出一簇簇柔嫩的新枝,开满紫色的小花,劲如钢丝,灿若朝霞。
它高大的身躯摇曳着,覆盖着这座乡间的古寺。
一幅古典的风景画。
而奇怪的是,这庙门上还挂着一块牌子:
长城保护站。
站长姓刘。
我问保护站怎么会设在这里?
他说:
这是佛缘。
说是保护站,其实是几个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团体。
老刘当过兵,他总说军队是长城,退下来后就回到了长城脚下。
看着这些残破的戍楼土墙,心里说不清是什么味道,就想保护长城。
他每次走到这里,就在这棵红柳树下歇歇脚,四周少林无树,就只有这一点绿色。
放眼望去,茫茫高原,沟壑纵横,万里长城奔来眼底。
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
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
一开始为了巡视方便,他就借住在寺里。
后来身边慢慢聚集了五六个志愿者,就挂起了牌子。
保护站已成立五六年,慢慢地与寺庙成为一体。
连僧带俗共十来个人,同一个院子,同一个伙房,同一本经济账。
志愿者多为居士,所许的大愿便是护城修城;
僧人都爱树,禅修的方式就是栽树护树。
早晚寺庙里做功课时,志愿者也到佛堂里听一会儿诵经之声,静一静心;
而功课之余,僧人们也会到寺下的坡上种地、浇树、巡察长城。
不管是保护站还是寺上都没有专门经费。
他们自食其力,自筹经费维持生活并做善事。
几年来老刘他们在这儿打了一眼井。
栽了三百亩的树,为站里盖了几间房。
他还率领他的“僧俗大军”走遍沿长城的村子,收回了一万多块散落在民间的长城砖,在文物局指导下修复了一个长城古戍楼。
正说着,人们回来了,几个僧人穿着青布僧袍,志愿者中有农妇、老人、学生,还有临时加入的游客,手里都拿着锄头、镰刀、修树剪子,一个孩子快乐地举着一个大南瓜。
大山深处,长城脚下。
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寺庙里聚集着这样一群奇怪的人,过着这样有趣的生活。
山外的世界,正城市拥堵、食品污染、种族战争等等,这里却静如桃源,如在秦汉。
只有长城、古寺、志愿者和一棵红柳。
采访完我要下山,老刘送我到寺门口。
香客走了,志愿者晚上回城去住,归鸟在寺庙上空盘旋着。
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
我问老刘:
“这么多年,你一个人守着长城,守着寺庙,是不是有点孤寂?
”他回头看了一眼红柳。
说:
“有柳将军陪伴,不孤单,胆子也壮。
这时夕阳已经给红柳树镀上一层厚重的古铜色,一树紫花更加鲜艳。
19.文章开头对长城的描写有何作用?
20.文中的红柳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2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
(2)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
22.综合全篇,探究本文以“万里长城一红柳”为题的用意。
(6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天,几位学生鼓动苏格拉底去集市逛一逛。
他们说:
“集市里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
”第二天,学生们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
苏格拉底说:
“此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悟和联想?
据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6年12月
1.D(A项,韬光养晦;
B项,全都正确;
C项,一筹莫展;
D项,愤懑mè
n,意气用事)
2.C(自暴自弃:
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符合语境。
A项,深笃:
形容感情深厚诚挚。
与诗人们眼光不搭配,应改为“深邃”。
B项,刚愎自用:
刚愎,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自用,自以为是,固执任性。
感情色彩不对。
D项,出世:
依据前后语境,应该改为“入世”,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
3.C
4.B(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
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
相沿成俗,因袭某种做法传下来,形成风俗习惯。
)
5.B(A项搭配不当,“情怀”“胸怀”位置互换。
C项“下调了”缺乏宾语中心词,应在“药品”后添加“价格”。
D项成分赘余,“核废料泄露”的“事件”多余,应删去。
也可以看成成分残缺,在“导致”后补上“发生”。
)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6.答案:
B(“齐其不齐”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不是庄子观点;
庄子承认“万物不齐”,主张“不齐而齐”。
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是章太炎对《齐物论》的阐释,他对“齐其不齐”持否定态度,对庄子“不齐而齐”大加赞赏。
文中说章太炎的话“道出此意”,“此意”紧承上句加以理解。
见②段,关键是对“齐其不齐”的理解。
7.答案:
C(因果关系倒置,孟子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为了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8.答案:
C(片面强调消极影响,与原文意思不符,过于绝对。
见⑤段,“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互诤互补。
”)
9.B(没有,不)
10.D(D项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介词,和/动词,结交;
B项于是,就/才;
C项介词,用/连词,因为)
11.B
12.D(D项中“没有哪个皇帝堪与他比”错,应为“没有哪个人不曾得到他的好处”。
四、(24分
13.
(1)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高台干什么呢?
(判断句、产、奉、羞、“何以台为”,每点1分)
(2)如今没想到能侥幸享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 桓台 第二 中学 届高三 摸底 考试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