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人民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773825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4.01KB
德宏州人民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德宏州人民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宏州人民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照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编制项目计划,坚持民办公助原则,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投工投劳自建家园。
二是大力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努力开拓新的增收渠道。
在加强劳务信息工作,摸清全州贫困地区可输出富余劳动力资源底子,基本掌握省内外劳务市场需求动态,并与多家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定意向性协议的基础上,园满完成了省下达的两个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省补助120万元,培训转移2400人)和梁河县面上(省补助20万元,培训转移2000人)的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安置就业计划任务,共培训4400人,转移就业率达98%。
三是产业化扶贫有新突破。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大培育贫困地区增收产业力度。
三年来,全州投入中央财政产业扶贫资金180万元发展产业项目(梁河县建设优质茶园科技示范基地2715亩,陇川县1200亩优质核桃、枇杷特色经济林果科技示范基地),同时在整村推进重点村项目中安排60%左右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产业扶贫,大面积发展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明显改善了项目区产业结构。
加大对“永虹”等扶贫龙头企业培植力度,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贫困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2.搞好扶贫安居工程、易地开发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工作,积极争取实施外资扶贫项目。
一是把扶贫安居工程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来抓,认真总结经验,坚持张榜公示确定扶持户;
坚持民办公助原则,发动农户投工、投劳、备料、筹资,在国家扶持下建盖安居房;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新建安居点,按照安全、便于完善配套设施选址,集中连片建盖;
坚持制定有效监管措施,明确安居房建盖职责,县、乡、村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加强检查,确保安居房建盖质量。
三年来全州共实施扶贫安居工程6463户,除2008年项目正在实施外,5000余户贫困农户已入住扶贫安居房。
二是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自筹自建、适当扶持”和“就地、就近、小规模集中安置为主”的原则,三年共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300万元,组织实施2754人易地搬迁扶贫,目前除2008年易地搬迁扶贫1100人项目正在紧张实施外,其它项目已全部竣工。
三是坚持“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
坚持农户自愿,有偿使用,还本付息,不用抵押,诚信为先,小额短期,互助联保,滚动发展;
坚持以行政村为重点,进村入户,扶持勤劳守信有脱贫愿望的贫困户等原则。
三年来全州累计发放小额信贷1.2亿元,分批对五县市548个村委会2.18万户贫困群众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及其它行业进行了滚动式扶持,促进了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增强了项目区经济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
四是经多方努力争取“互满爱人与人国际组织”扶贫资金45万美元,在盈江、陇川两县实施全球基金中国第六轮疟疾防控项目。
3.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结合州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一是针对我州贫困地区缺乏优势骨干产业,没有稳定脱贫经济平台的实际,在扶贫方式和攻坚重点上,由过去将绝大部分扶贫资金投入对基础设施的修、补和解决生产生活急需问题的输血式扶贫,逐步转变为着力培植贫困地区新的支柱产业群,构建脱贫致富经济平台的造血式扶贫。
二是坚持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农民利益取向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一村一户一策,围绕安居、温饱、脱贫、致富这个中心,精心规划,选择扶贫开发路子,制定实施方案。
4.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坚持典型示范引路。
在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始终把科技放在重要位置。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
二是注重增加项目的科技含量。
强调扶贫项目必须与科技结合,用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科学方法实施扶贫开发项目。
三是通过有计划、多层次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四是在项目实施中有计划地培育一批种植业、养殖业,易地开发扶贫和能源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科技示范村、示范户,用榜样引导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5.严格资金管理,强化项目监控。
坚持项目按照计划实施,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
项目严格按批准计划实施,签定项目责任书或项目实施合同,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定期上报实施情况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项目实施并验收签字负责。
资金管理严格按照省州扶贫资金管理规定执行,专户专帐专人管理,集体研究,主管领导“一支笔”签批使用,坚持县级回补报帐制管理,资金项目计划、实施结果、财务结算和扶贫效益依次在当地张榜公告,接受群众监督,实行阳光管理,有效保证了项目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小额信贷和扶贫贴息贷款资金管理使用,严格按农行和扶贫系统联发的《小额信贷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和《扶贫贴息贷款管理规定》等管理运营。
6.继续坚持挂钩扶贫与“禁防”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定点帮扶。
三年来,全州共有4个省级部门(省财政厅、水利厅、安全厅和中国有色金属集团)和400多个州、县市级单位,派出2400多名干部职工进村入社,开展定点帮扶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挂扶单位共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1100多万元,帮助贫困地区争取各种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为贫困地区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
通过挂钩扶贫部门的艰苦努力,全州大部分扶贫挂钩点吸毒人员减少,毒品戒断巩固率大大提高,新增吸毒人员得到较好控制,广大群众拒绝毒品、搞好生产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扶贫开发成效明显,经济发展较快,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成为本地区扶贫开发示范基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贫困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贫困状况有效缓解。
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504元,提高到2008年的2046元,增长36%,预计2008年仍将继续增长。
全州2006─2007年基本解决2.2万人的温饱问题,使5.6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基本脱贫,预计2008年全州可基本解决1.5万人的温饱问题,使3万低收入贫困人口基本摆脱贫困。
二是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年来,通过实施564个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2754个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和7004户茅草房、杈杈房改造等扶贫开发项目,全州共修建沟渠47条54公里,建堤坝桥梁32座;
修建道路388条548公里;
架设输电线12条39公里,解决12个自然村生产生活用电;
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26件,解决改善1.8万多人、0.7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建设沼气池1254口;
建盖扶贫安居房6463户。
项目区基础设施滞后现象明显缓解,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强。
三是贫困地区支柱产业群得到初步培植,贫困群众增收平台正在有计划构建。
三年来,全州扶贫项目共扶持发展茶叶、甘蔗、核桃、水果、麻竹等经济作物、经济林果约7.5万亩,养殖良种畜2.23万头(只),完成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2400人,为贫困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打下了较好基础。
扶贫产业在实现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作用逐渐显现,全州产业化扶贫体系逐渐形成。
四是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通过实施扶贫项目,全州共开展扶贫科技培训1565期11.8万人次,改造和新建文化科普室34个4370平方米,贫困群众就医难明显缓解,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五是扶贫开发长效投入机制初步建立。
州、县市级财政稳定的扶贫资金保障机制初步建立;
信贷扶贫投入逐年增加;
挂钩扶贫责任进一步强化,帮扶力度不断增强,全社会参与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扶贫资金管理、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加强。
六是贫困地区自我脱贫能力有所增强。
通过开展以科技培训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贫困群众的自我脱贫意识、科技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有所增强,生产生活技能普遍提高,贫困地区村容村貌和贫困群众精神面貌有较大变化,涌现出一批靠调整产业结构脱贫,靠科技脱贫,靠易地开发、劳务输出、沼气建设脱贫的带头人、典型户和示范村。
二、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贫困人口总量大,返贫率高。
一是根据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普查结果,2007年末全州有人均纯收入958元以下贫困人口43.9万多人,占81.79万农村人口的53.7%,但省认定我州的贫困人口仅为14.07万人,仅占我州实际贫困人口的32%。
二是返贫人口两年累计达1.96万人,占2006、2007年解决贫困人口的35.3%,扶贫成果巩固艰难;
现有贫困人口占全州农村人口的一半以上,返贫人口达脱贫人口的三分之一,脱贫难,巩固扶贫成果亦难。
三是2007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046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而且发展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二)贫困程度深。
2007年,全州有绝对贫困人口24.45万人,占全州贫困人口55.7%,这部分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复杂多样,扶贫难度大。
(三)扶贫投入不足,资金整合难度大。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难于增加投入,贫困群众温饱尚未解决,自救能力弱,加之全州仅有1个国家级重点扶持县,上级扶持资金总量少,扶贫开发需要的资金缺口较大,特别是投入农村的各种扶持资金又由多个部门掌握使用,形不成合力,加剧了资金缺口。
(四)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一是水电路基础设施不足,功能不完备,农田水利化程度低,靠天吃饭状况突出;
多数贫困人口基本农田地不足1亩;
部分村寨和主要生产基地不通路、电、电话和广播电视。
二是部分群众的安居、饮水、就医等必需的生活条件尚未解决,全州还有2万多户茅草房、杈杈房等住房困难户,甚至还有一部分无房户。
三是据调查全州有4.2万人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和生态、水源林地区,需要易地搬迁扶贫。
(五)素质型贫困突出,科技应用率低。
一是部分贫困群众商品经济意识、自我脱贫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突出。
二是农业科技接受应用能力差,科技覆盖率低,耕作管理粗放。
三是劳动技能差,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步履艰难。
(六)产业开发难度较大。
一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二是缺乏技术指导和产销服务体系;
三是贫困山区优势、主导产业不突出,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全州除粮、蔗产业外,存在产业多、散、小、弱状况,难以支撑农民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需要。
三、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措施
今后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是: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开发式扶贫方针,牢固树立“大扶贫”理念,紧紧瞄准贫困群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联片开发,以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培训转移、易地搬迁为重点,以贫困人口为对象,贫困村为主战场,解决温饱与巩固扶贫成果并重,发展经济与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一起抓,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以人为本,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整合扶贫资源,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
一是坚持大扶贫理念,按照“整合资金、捆绑使用、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统一实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计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互相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协调各种扶贫资源,建立扶贫投入联动机制。
首先进行内部资金整合,对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安居工程、劳务输出、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信贷扶贫等专项扶贫资金,凡有条件整合的进行认真规划、整合使用;
同时对财政、发改、农业、林业、交通、水利、畜牧、广电、文教、卫生等有关部门掌握的扶持发展资金和挂钩帮扶、社会资源支持资金统一整合使用,编制实施计划,报州、县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有计划地“整村推进”扶贫,切实杜绝漏扶、重扶现象,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资金综合效益。
二是制定相应优惠互利政策,应用市场机制,通过利益驱动吸纳国内外资金投入扶贫开发。
三是加强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计划生活,合理消费,增加生产投入。
四是切实树立责任意识,对所有扶贫项目坚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程序,科学筛选论证,力求最大效益。
(二)认真实施整村推进扶贫。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一要加大培植亮点力度,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时必须分不同区域、民族打造整合资源、整村推进、综合发展的示范点,并以点带面,全面实施。
二要认真调研,从解决主要致贫因子和贫困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围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统筹规划,整村推进,综合发展,按照扶贫绩效因地制宜选择项目;
三要把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项目资金和产业开发、劳动力培训转移、易地扶贫、定点挂钩等扶贫措施整合到整村推进工作中,按照部门职责落实任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部门专项资金建设为主,扶贫专项资金主要按照“畜—沼—果”、“畜—沼—冬农”等模式,重点投入培育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产业和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的项目。
四是坚持建设一项、成功一项、巩固一项、见效一项的原则,按照省州重点村建设规划要求,申报、选立项目,以村为单位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时报批,扎实组织实施。
(三)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
一是把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调查、培训和寻找劳务市场并重,以强化培训为切入点,搞好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培训与转移、劳务输出与市场需要三个结合。
二是强化劳务信息工作,对全州贫困地区劳动力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可输出劳动力资源底子建档立卡,及时掌握劳务市场需求动态,切实做好对接工作,确保转移一人、稳定就业一人、脱贫一个家庭。
三是加大对整村推进重点村贫困劳动力的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贫困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力争实现全州整村推进重点村有条件的农户户均培训转移一个劳动力,使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全州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四)积极培植贫困村增收产业。
按照市场导向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构建“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基地配合、农户参与”的产业化扶贫模式。
一是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强化配套服务,围绕州、县市产业发展战略和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努力培育几个科技含量高、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
二是依托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在巩固提升粮、蔗、茶、畜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培植咖啡、坚果、核桃、草果、石斛、烟草等新的产业,建立贫困群众增收长效机制。
三是搞好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对接,逐渐形成“龙头企业+基地+贫困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四是充分利用扶贫信贷资金,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做好各种保障服务,努力帮助扶贫龙头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实际困难。
(五)着力搞好易地开发扶贫。
一是努力争取将我州已丧失生存条件的9332户42027人纳入国家、省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并提高扶持标准。
二是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和“就地、就近、小规模集中、插花安置为主”的原则,切实做好易地开发扶贫规划,坚持靠公路、集镇、生产基地和注重生态保护,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六)努力加大信贷扶贫力度。
坚持商业银行贷款通则、小额信贷原则和基本制度,着力规范贷款对象、还款周期和贷款额度,加强与金融部门协作,强化管理,简化贷款手续,努力在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中用好用活扶贫信贷政策,扩大扶贫贷款受益面。
(七)进一步加强科教扶贫。
把科教扶贫、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从发展经济解决物质贫困为主,调整为解决物质贫困与解决精神贫困同步,发展经济与解决“智贫”并重。
一是每年安排财政科技扶贫资金,作为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专项经费;
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基层干部、扶贫骨干、劳务输出对象、青壮年劳力培训力度,州、县市、乡镇共同承担,明确职责,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培训;
三是改进培训方法,在方法上从现阶段乡村以会代训为主,改为集中系统学习与专题现场培训相结合;
内容上,结合贫困地区骨干、特色产业实用技术、劳务技能、政策法规、“禁毒防艾”知识等进行;
四是加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后备劳动者,逐步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整体素质。
(八)调整创新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体制。
一是按照市场导向,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围绕全州产业结构调整,做好项目调研论证,按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设计规范选立项目,建立健全扶贫项目库。
二是建立完善扶贫项目选立实施、资金使用事前公示、事后公告制;
扶贫项目统一招标,物资竞价采购制;
扶贫资金专帐管理,回补报帐制和依靠行业部门,按照行业规范和技术要求实施项目制。
三是严格执行国家和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规定,加大扶贫资金监管力度,建立有关部门联检、定期审计制,保证扶贫资金安全运行。
四是坚持扶贫开发资金有偿、无偿扶持结合,除基础设施、科技培训外,凡有收入的开发项目,在群众充分讨论、制定好管理使用保障措施的基础上,实行有偿无息、定期收回,在当地长期滚动扶持,以扩大扶持面,加强责任心,增强扶贫后劲。
五是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扶贫项目实施、资金管理使用责任制。
(九)继续加强领导,强化扶贫责任。
一是全州各级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扶贫作为头等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高位推动,强势推进,层层落实,建立完善扶贫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以及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
三是州县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政策,部署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把扶贫工作当作份内事,切实履行职责,凡涉及部门业务的扶贫工作要优先办理,在安排项目、提供服务方面要结合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实施;
职能部门要强化责任,加强资金、项目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财政、扶贫等部门每年要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1—2次联检,审计部门要对扶贫开发项目、资金进行定期审计。
四是继续搞好挂钩扶贫工作,不脱贫不脱钩。
各定点挂钩扶贫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筹措整合扶持资金,选派得力干部驻点帮扶。
五是层层建立落实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签定责任状,把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挂起钩来,每年组织州对县市、县市对乡镇、政府对部门进行检查考评,严格奖惩,并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我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既面临严峻的贫困形势,又有较多的有利条件,有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有中央、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有多年探索积累起来的扶贫开发成功经验和打下的基础,有各级各部门和全州各族人民的共识和艰苦努力,只要真抓实干,高位推动,强势推进,就能实现“十一五”各项扶贫开发目标任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宏州 人民政府 关于 扶贫开发 工作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