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767271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09KB
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一班上的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有快有慢,出现好、中、差分层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但差异决不会大到“慢生”学不会的程度。
至于“慢生”学习有困难,只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学习方法不当,开窍迟,进步慢而已,决不是天生智力差,从这个意义来讲,两极分化现象属不正常现象。
透过两极分化的现象,分析成因及研究对策,对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方法与范围
1、调查方法:
根据调研课题,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共涉及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综合(学校、班级、家庭等)管理、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走访调查、谈心活动为辅的形式进行。
2、调查范围:
通和初级中学七、八、九年级学生,随机抽调155名同学参与答卷,其中男生85人,女生70人。
3、参与人员:
理综教研组全体成员,七、八、九年级班主任,部分学生干部。
4、数据汇总,进行分析:
(主要的几组数据见下表)
学习兴趣
浓厚
一般
不感兴趣
51.6﹪
36.1﹪
12.3﹪
学习方法
比较科学
比较恰当
不恰当
40.5﹪
50.3﹪
9.2﹪
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
很满意
较满意
不满意
42.6﹪
16.9﹪
人际关系
和谐
较差
53.7﹪
29.7﹪
16.6﹪
对学校教育管理的评价
80.5﹪
10.3﹪
家庭教育环境的评价
良好
不好
56.8﹪
38.1﹪
5.1﹪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
自身品质
学科教师
家庭家长
69.3﹪
18.1﹪
12.6﹪
造成厌学心理的主要因素
家庭教育不良
教学管理不当
学习方法不当
4.5﹪
10.4﹪
85.1﹪
三、初中学生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出现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学习的兴趣、学习习惯和方法以及学校班级管理、家庭教育、人际关系、自身素质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是导致两极分化结果的重要原因。
(一)学习兴趣的缺乏和学习意志的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兴趣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让人从平实中发现瑰丽,从困难中奋然而起,它能赋于人以热情和毅力,它能增加人的勇气和信心。
”因此老师要适时、适地、适人的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树立学习的坚定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培养优秀人才打下基础!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我们对我校学生的调查表明,155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有兴趣的占86.7%,其中兴趣十足的80人,占51.6%;
兴趣一般的56人,占36.1%;
不感兴趣的19人,占12.3%;
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9人,占5.8%;
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3人,占8.4%。
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差,说明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
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课程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
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学生学习方法欠佳,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初中生学习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习不得法,这样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进步,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信心,陷入恶性循环后,往往花很大的力气也无法挽回。
有不少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时,是从兴趣出发,随意性和方向性程度大。
他们学习一段时间,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丧失兴趣和信心,知难而退,不思上进,导致成绩直线下降。
有些学生没有掌握好正确的学习方法。
如:
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等。
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难看出,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讲究“精讲多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讲究“一课多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完成作业等环节,复习、作业两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反复记忆和多次重复做练习题获得知识,这种简单机械的重复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繁重的学习负担,强大的学习压力又在拉紧着学生神经,使学生不想学又不得不学的矛盾冲突不断积压,不断膨胀,对其心理发展产生极大的冲击,学生的厌学、恐学情绪持续增长,即使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说,长时间缺少变化的学习活动同样难以承受。
经调查了解和问卷分析,学习方法不当主要表现在:
1、学习无计划。
由调查知,有25.6﹪的同学学习无计划,整天忙于被动应付听课、作业和考试,缺乏主动的安排,看什么、做什么、学什么都心中无数。
2、不会科学安排利用时间。
有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而有的学生虽然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甚至开夜车,但忙不到点子上,实际效果不佳。
有的学生不善于挤时间,他们经常抱怨:
“每天上课、回家、吃饭、做作业、睡觉,哪还有多余的时间供自己安排?
”还有的学生平时松松垮垮,临到考试手忙脚乱。
这些现象都是不会科学安排利用时间的反映。
3、不求甚解,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指不加思索地重复,多次重复直到大脑中留下印象为止。
它不需要理解,不讲究记忆方法和技巧,是最低形式的学习。
它常常使记忆内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长久记忆,当学习内容没有条理,或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分析学习内容的条理和意义时,学生往往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这是校园晨读和自习最普遍的现象,值得引导。
4、不能形成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反映,也就是指知识经过学生输入、加工、储存过程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序的组织状态。
如果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
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科之间,对各章节之间不及时总结归纳整理,致使知识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
这种零散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张冠李戴。
因此,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
5、不会听课。
这主要表现在:
课前不预习,对上课内容完全陌生,无法带着疑问去学,听课时思想开小差不记笔记,或充当誊印机的角色,把老师所讲的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
只让自己的记录与教师的讲述保持同步,而不让自己的思路与教师保持同步;
课后不及时复习,听完课就万事大吉等等。
6、抓不住重点和难点。
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在看书和听课时,不善于寻找重点和难点,找不到学习上的突破口,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出击,结果分散和浪费了时间与精力。
7、理论与实际脱离。
方法不当的学生往往只满足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表现为动手能力差,不喜欢上实验课和操作课,不关心现实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这在数学、物理、化学学习中表现最为突出。
8、不善于科学用脑。
学习时不注意劳逸结合,不善于转移大脑兴奋中心,使大脑终日昏昏沉沉,影响学习效率。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评价方式存在一定问题。
课堂教学是初中生学习的主要渠道,如果教师教学不得法,不严格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
教法单一呆板,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意能力培养;
只注重讲解,不注重实践,这样持续下去,学生就很自然地只满足于学好课堂知识、会做习题,而实际上没有达到熟练掌握,形成技能。
时隔不久,巩固不牢,就会遗忘,掉队现象,在所难免。
教师在评价上存在偏差,对积极发言的学生,能力强的学生褒奖有加,而漠视那些成绩偏低的学生,优生发言老师能认真耐心地听,也喜欢听;
而后进生发言不满意时,教师往往缺乏耐心,或皱起眉头,或来回走动焦急不安,或随意插话“启发引导”弄得发言人十分被动,发言更是结结巴巴,失去自信。
本来差生理解不深,基础差,故对老师的提问不会答,一般都由优生答而代之,久而久之,产生依赖心理,认为与自己无关,而造成差生越差,优生越优的恶性循环,这也是造成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入维利认为教学上的以下两种倾向是使儿童在学习上落伍,成为“差生”的重要原因。
一种是教师不顾学生是否弄懂,是否真正掌握教材,只顾自己教,他认为这是教师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另一种是教师低估学生的能力,“抱着学生走”,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多次重复同样的东西,他认为这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盲目地、大量重复地布置作业,以为多练有益,熟能生巧;
而学生为完成作业大量挤占休息、娱乐时间。
这种高负担、低效益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厌学生的厌学情绪愈发严重,而不能使厌学生的学习得到任何长进。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实行了讲授内容、教学进度、作业要求、目标检测的高度统一。
这种“大一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必然导致学业优秀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困难的学生“吃不了”而丧失信心的结果。
到了九年级,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已很难听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他们坐在课堂上已不能感受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的乐趣,而是在痛苦无聊地熬时间、等下课,这样长此下去学生会必然产生厌学心理而导致两极分化。
(四)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升学的指挥棒运转,“片面追求升学率”,实行“应试教育”,而很少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基本上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从而促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更难做到针对后进生、学困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模式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支配下,在教学方法上,必然是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特别是忽视后进生,必然会加剧学生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困难,导致更加厌学。
另外,由于学校教学模式单一,很难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存在的弊端主要是小学升初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使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学生,在同一天走进同一间教室,同读一本书,同按一个教学进度学习,同接受一个培养目标,这种“大一统”的教学模式(这是传统定势,我们无法改变),导致了部分学生厌学。
二是学生到八年级时,随着年龄和阅历知识的不断增长,其个性越来越强,兴趣逐渐明显,开始出现对职业选择的思考。
这种选择自然会驱使其对某方面的知识产生一种特别的渴求。
而“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却使学生感到想读的书学校里没有,所读的书又与自己的兴趣和职业选择不相符,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导致部分学生厌学。
三是学生到了九年级,学习成绩差异越来越明显,但学校的教学模式仍旧不变,中等生和后进生逐渐难以适应。
这时学校的培养目标越来越明显地偏重于升学指导,中等生和后进生对有限的升学指导可畏而不可及,他们觉得似乎受到了学校的冷遇,觉得自己在学校是个多余的人,加上社会的诱惑,导致学生他们厌学。
这些情况都将导致初中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
教育评价不够科学。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其一在评价内容上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其二在评价标准上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其三在评价方法上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其四在评价主体上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其五在评价重心上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五)人际关系和校园人文环境不够和谐融洽
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学生间关系两个方面。
从调查的结果看,同学关系比较和谐融洽,而师生关系不是很和谐,表现一般的为29.7﹪,较差的为16.6﹪。
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质量。
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是以共同目标联系起来的“朋友”和“伙伴”,每个学生均有其独特的天赋。
学生之所以会厌学进而形成两极分化现象,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找到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完善的必要条件。
对学生粗暴的斥责、冷嘲热讽,都是不公正的,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求知欲,致使其走下坡路。
校园生活枯燥无味,通和初中校园面积狭小(条件所限),活动设施简陋,学校生活较乏味,课外活动及兴趣小组单调甚至缺失,体育娱乐条件满足不了学生的正常需要,导致学生整天被禁锢于无趣的课堂学习中,身心得不到适时的舒解和放松,一部分甚至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人在课堂,心在广场”,内驱力逐渐丧失的现象,学生懒学、教师厌教就不足为奇了。
(六)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也至关重要,从问卷调查中显示,学生对家庭教育环境的评价认为良好的占56.8﹪,一般的占38.1﹪,不良的占5.1﹪。
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认识、家长对学生的态度不同也是导致两级分化的原因之一。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要想让孩子成才,就必须重视家庭教育。
一个人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良好的家庭教育。
有人说,学生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这话有它的道理,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注意这一点,使孩子既能感受到家庭中父母的亲情,又能不断得到激励和鞭策。
第一,在学习上既要严又要宽。
对孩子的要求是严格的,但采取的方式是很宽容的,基本上是“放而不管”。
也就是你可以学习,也可以玩耍,但是你必须拿出成绩来证明自己。
要实现这一点,只能是自律性和自觉性。
第二,在生活上关心体贴而不溺爱。
孩子学习是非常辛苦的,特别是现在作业量那么大,需要大人的理解、关心和温情的爱护。
做父母的要适时满足孩子的这种需求,从关心、体贴中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神奇的召唤力量的胜过教训不知有多少倍。
第三,少指责,多鼓励。
俗话说“没有长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
”这句话启示我们,对孩子也应宽心而待之。
爱而教之,不挑剔,少责难,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信任和期待,给予她孩子自信和力量,在孩子成长道路上要不停地为他(她)鼓掌欢呼,为还在“加油”。
只有这种信任的力量,才能燃起她奋力上进的火焰。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学学,家长的口诀”,这句顺口溜道出了莘莘学子们的酸甜苦辣。
父母对孩子都寄有美好的期望,这既是人之常情,又是培养好孩子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但是,我认为对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的特点,要求不能过高。
如果超过孩子的实际和可能,过分要求孩子的分数,只会造成孩子的反感和压力,失去孩子的自信、自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学生 两极分化 现象 成因 对策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