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事故案例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760136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2.71MB
地基事故案例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地基事故案例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基事故案例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处理:
该工程必须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加固采用静压预制砼桩方案。
但设计时要考虑桩土的共同作用,同时充分考虑目前地基已承担了部分荷载,加固桩只需承担部分荷载即可,而不必设计成由加固桩承担全部荷载,从而达到节省的目的。
启示:
1、地基的承载力要考虑下卧软土层的承载力,地基设计应要进行沉降计算,尤其是场地存在软弱土层的地基,必须要进行沉降验算。
2、这种地基的加固设计应考虑已有土体先发挥作用,已承担了部分荷载的特点,设计的加固桩与地基共同作用承担部分荷载,从而达到更经济合理的设计。
某水厂水池群地基处理
案例2
一、工程概况
某水厂各水池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水池建成后进行充水使用,当充水一段时间后,发现水池产生较大沉降,典型沉降如图2所示。
由于沉降较大,且沉降存在不均匀性,因此,马上进行放水。
查找和分析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提出处理方案。
累计沉降量mm
水解池
观测点
P1
P2
P3
P4
右侧
88
104
81
75
左侧
148
189
108
90
生化池
P5
P6
P7
P8
178
187
41
48
192
185
140
100
176
179
60
248
146
二、地质情况
经查,其场地中典型的地质剖面如图3所示。
显然,场地表层有厚约3.5m左右的填土层,填土层以下为深后的淤泥质土层。
三、地基处理方案
本工程原地基处理方案为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搅拌桩直径Φ=600mm,矩形布置,间距1.0m,桩长6m,地基承载力要经现场压板试验检测,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大于150kPa。
在实施过程中,地基处理方案修改为强夯处理填土层并经现场原位压板试验检测,检测承载力满足要求后进行水池的施工。
四、沉降及不均匀沉降原因分析
原地基经强夯压实并经现场原位压板试验后是合格的,而实际建筑物完成后却产生这样大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原因何在呢?
据观测到的部分的沉降情况分析,水池产生沉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下卧软土层的固结沉降,目前沉降还未完成,在两个水池紧靠的地方沉降量是最大的。
这主要是由于应力叠加相互影响,使该处沉降最大。
图4尺寸效应下卧软层
图5下卧硬层情况
压板静载检测试验时,地基承载力是够的,且沉降较小,但为什么水池施工后沉降远大于试验时的沉降呢?
这主要是由于压板试验的尺寸较小,常规地基压板荷载试验时压板直径为0.79m,其应力影响的深度有限,当应力影响在3倍尺寸范围时,压板试验检测到的主要是经强夯后压实的填土层的承载力,而反映不到其软弱下卧层,但当实际水池受荷时,其尺寸远大于压板试验时的尺寸,这样水池荷载的应力将扩散到软弱下卧层,从而使软弱下卧层产生变形,如图所示。
因此,水池荷载作用下的沉降主要是由于下卧软土层产生的沉降,且在应力叠加最严重区沉降最大。
五、启示
设计人员要有明确的力学概念,不要被原位试验结果所蒙蔽,要清楚试验条件与实际建筑物边界条件的异同,用好试验结果,明确试验的局限性,尤其是尺寸效应,这是工程中遇到软弱下卧层时要注意的问题。
像这种有软弱下卧层的情况直接用压板试验结果是错误和不安全的。
但另一方面,若下卧层是硬层,则直接应用这样的试验结果则又是偏于保守的,如图所示,因这时压板试验主要反映的是上部软层的承载力,而对下部硬层的承载特性未能反映。
二、施工顺序的影响
案例3
1、工程概况
某城市防洪挡土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场地原为一斜坡,为美化城市,现要施工一挡土结构如图1所示,靠岸一侧为墙,用作挡土和挡水。
靠河一侧为框架柱子,顶部作为一个街景平台。
由于场地存在软土层,因而采用桩基进行处理。
图1.
2、施工顺序及事故情况
施工顺序为先打桩,完成地梁施工以及11.8m高程以下的侧墙及梁柱,然后在墙后岸上的斜坡进行填土至11.8m,再继续施工11.8m高程以上的结构和回填靠河一侧7.2m高程处的反压土坡。
当施工完成后,发现柱子倾斜,11.8m高程处的横梁产生裂缝,后进一步开挖,发现地梁也有断裂破坏。
现场调查发现,靠河一侧的柱子有明显的倾斜和弯曲,在11.8m横梁处为分界点,下部向外倾斜而上部则向内倾斜,示意图如图2所示,现场照片则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景观护岸结构
图4柱子倾斜情况
3、事故原因分析
据分析,产生这一原因主要是施工顺序不合理所产生。
本工程中两侧填土是不平衡的,再加上靠河一侧反压土体未填之前,靠岸一侧土体先填筑至11.8m高程,造成两侧土压更大的不平衡。
由于场地为软土地质,在两侧不平衡土压力作用下,软土体产生侧移,把其下的桩向河一侧推移,使桩顶向河一侧产生水平位移,而桩顶以上的结构体则整体向河一侧产生水平侧移,因而11.8m高程以下的柱子是向外倾斜的。
当在11.8m高程再往上施工时,如果顺着柱子的倾斜方向向上,则结构更倾斜,为减少倾斜,控制柱顶与柱脚在同一垂线上,则11.8m高程以上的柱子必须向内倾斜,由此施工后,则得到现场所看到的情况。
4、启示
由以上的原因分析可见,在软土地基中,施工顺序会对结构受力产生重要影响。
软土在不平衡的土压力下会产生明显的侧向移动,带动其中的结构物侧移。
按本工程情况,结构物两侧的填土应均衡,同时填筑,以保证两侧土压力的平衡,从而使结构两侧受力均衡,避免软土侧移的产生。
对同类情况,实际工程中应充分重视不平衡土压力对软土地基的影响。
5、处理
由于地梁已开裂,同时还担心结构进一步变形,后来的处理措施是开挖并重做地梁,同时在地梁下新增加微形钢管桩,以帮助承担荷载。
工程处理后试用多年,未见新的变形产生。
某引桥挡墙侧向变形问题
案例4
某城市引桥的挡土墙剖面如图1所示,引桥两侧采用衡重式砼挡土墙结构,墙体外侧分别要施工两条地下水管。
由于场地中存在软土层,设计时地基处理采用了搅拌桩复合地基。
二、事故情况
当两挡土墙之间的路基填土完成后,发现挡墙下沉了11cm,墙体一侧墙顶部向路基内倾斜,另一侧墙脚则向路外移动。
引桥情况如图2照片所示,墙顶向路内侧移如图3照片1所示,墙脚向路外侧移如图4照片所示。
显然,是什么原因导致两侧挡土墙产生不同的位移?
这是需要分析的。
图2引桥情况
图4墙脚向路外侧移
图3墙顶向路内侧移
图5.
图6
三、原因分析
经现场了解,墙体沉降、侧移主要原因是填土作用下的地基下沉和挡土墙外侧水管埋设时基坑开挖顺序和变形的影响所致。
挡墙顶部向填土的路内一侧位移,主要是由于路基填土使地基沉降变形所产生。
据观测路基下软土层经搅拌桩处理,但在填土荷载作用下仍产生了12cm的沉降,此沉降会引起挡墙在填土区一翼基础的沉降,从而带动墙体向填侧内移所造成。
如图6所示。
至于挡墙墙脚向填土外侧移动,主要是该侧在填土后在墙脚外侧埋设水管时进行基坑开挖,而基坑开挖采用的是刚度较小的钢板桩支护,而此时路基填土已基本完成,在强大的路基填土荷载作用下,钢板桩变形大,土体侧移,从而引起挡墙脚部向外侧移。
而另一侧不产生墙脚侧移的原因是因为该侧的水沟开挖是在路基填土之前完成的。
因此,施工顺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变形。
四、启示
1、挡墙的位移不都是向非填土侧的,当地基土软弱时,在填土荷载作用下,填土一侧地基沉降较大,此时挡土墙会向填土一侧倾斜,这是软土地基上挡墙变形的一种特点。
2、软土地基施工采用不同的施工顺序对受力是有影响的,实际工程中应充分考虑施工顺序不同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三、地基的变形协调问题
案例5
1、工程情况
在许多水利工程的堤防中,往往有很多穿堤的涵洞,由于变形的不均而存在安全隐患。
如图1所示,剖面图如图2所示。
由于河岸附近一般都是软弱地基,而堤防中填土作用在涵洞上的荷载相应较大,因此,一般涵洞下软土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因而通常会在涵洞下采用砼桩基处理,以保证涵洞的安全,而一般砼桩基的底部均会置于可靠的持力层上,这样,涵洞的沉降一般都较小,但涵洞两侧填土较大,在填土荷载作用下其沉降远大于涵洞结构的沉降,从而会存在以下问题,
1、会在堤顶产生裂缝,如图3照片所示,图4照片则明显可以看出涵洞两侧的沉降要大于涵洞位置处的沉降,如图4所示。
2、会在涵底边角处产生底板脱空,而形成集中渗流通道,当洪水来临时发生管涌则会影响堤身的安全而形成灾害,图5照片是某水闸两侧堤防被冲垮后而造成重大灾害的情况。
3、会对侧边的桩产生负摩阻力,由于涵侧边土沉降较大,其沉降较大于桩的沉降,从而会对桩产生负摩阻力。
图1.水利涵洞
图2水利涵洞沉降和裂缝
图3.水利涵洞顶部的裂缝
图4涵洞两侧的沉降大于涵洞位置处的沉降
图5水闸两侧堤坝被冲垮
同样,对于软土地基上的一些高速公路涵洞,当对涵洞基础采用过于刚性的地基处理时,如图6所示,则会使涵洞沉降较少,而其两侧路基沉降过大,形成过大的不均沉降而影响行车,如图7照片所示。
图7涵洞两侧路基沉降过大
这种变形不协调的问题在建筑工程中同样存在,因人们一般较重视建筑物的安全,对建筑物今采取较强的地基处理,而对建筑物周边场地则一般不作处理,这样当周边有填土荷载时,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软土地基沉降,则会造成地面较大的沉降,造成室内外较大的沉降差,破坏室内外管道的连接,如图8所示照片。
图8室外较大的地面沉降
二、启示
地基处理除保证主体结构的安全及变形在安全范围外,还应要注意其与周边介质的沉降变形协调,这是很多软土地基中结构物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树立正确的地基基础设计理念,单用变形控制设计,是今后较好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技术措施。
软土地基中的侧向土压力问题
案例6
某一工程挡土墙,墙高8m,墙身为浆砌石,墙后场地填土用作建筑用地,墙底下约有3m厚的软土层未清除,由于挡墙较重,软土的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因此要进行基础处理,基础处理采用长为4m的松木桩基础。
挡土墙边砌筑边填筑墙后的填土,当挡墙砌筑到4m高且填土也填筑到4m时,墙体发生了明显的侧移,测量表明墙体平面的中部已产生了20cm的水平位移,如图1所示,位移后挡墙的照片如图2所示。
由于挡墙高度完成一半,还有一半未完成,如继续施工,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变形,为此,发现问题后,工程暂时停工,进行原因分析和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方案。
图1墙体侧移的情况
图2位移后的挡墙
二、原因分析
显然,产生侧向移动主要是侧向土压力所致,原设计挡土墙高8m,但现在仅施工4m就产生了明显的变形,何来如此大的水平推力?
据分析,主要是填土在软土层所产生的侧向压力推动木桩产生侧移。
一般设计仅计算挡土墙基础面以上填土对挡土墙的侧压力,而不计算由于填土对挡土墙基础下软土的侧压力。
实际上,由于软土的侧压力较大,而填土的侧压力较小,且软土在底部,填土荷载大,填土荷载作用下软土层的侧向土压力要比填土层的侧压力大,如图3所示,而木桩基础承受垂直荷载性能好,承受水平荷载能力低,因此在软土的侧压力作用下墙体发生了侧移。
三、处理方案
由于挡土墙还有4m未施工,确定产生侧移的原因后,则要消除产生侧移的原因。
挡墙后填土也已经填至4m高,对软土的垂直处理较难彻底。
由于侧移主要是软土侧压力所致,为此,在挡土墙外侧设置一排砼钻孔桩来承担水平力,桩顶加一砼连系梁,连系梁与挡土墙基础接触,以便承担墙后进一步填土所产生的侧压力。
挡土桩直径0.8m,间距0.9m,桩长8m。
实施完成后的照片如图4所示。
处理后进一步施工至原设计高程,墙体未发生新的明显变形,说明前面分析的原因正确,处理的方案合理。
一般对于软土层厚度不是很大的的挡土墙基础采用木桩进行地基处理在工程中较常用,方便施工,造价低廉,但当墙后有新填土荷载时,其在软土层产生的侧压力是很大的,其值甚至要大于填土层的压力,从而使挡土墙产生侧移。
所以设计时不能只计算填土层对挡土墙产生的侧压力,还要计算填土在软土层中产生的侧压力的作用。
图4处理后完建的挡土墙
桩基的负摩阻力问题
案例7
某建筑基础沉降事故原因分析
事情发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我国南方某市,一座七层房屋,结构已封顶,第一、二层墙体已砌完,此时,人们突然发现楼梯间出现严重的裂缝,裂缝从一层贯穿到顶层,把建筑物分层两块,两块沉降差明显。
后经测量,发现房屋一块沉降达35cm,一块沉降达15cm,不但沉降量大,沉降差也大。
如图1所示,是什么原因产生这么大的沉降?
房屋的荷载还远未达到设计荷载呢!
图1建筑基础沉降情况
为此,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基础出问题了。
首先了解一下基础的情况。
本工程采用的是直径为450mm的沉管灌注桩基础,设计单桩承载力为400kN,桩基础施工完成后,对桩质量及承载力的检测分别进行了水电效应法和PDA动力测桩法以及静载试验进行检测。
PDA法检测后提供的单桩最小承载力为530kN,最大约达900kN;
静载试验了2根,荷载达设计承载力400kN的2倍800kN时,两个桩的沉降分别为11.61mm和8.91mm,显然,桩基检测时桩的承载力是合格的。
而当事故发生时,由于结构上部荷载及使用荷载还没有加上,当时上部荷载作用于桩基上每桩也只有200kN,远小于检测时的桩基承载力,但为何建筑物会发生如此大的沉降?
这一时成为一个不解和各方争论的问题,震动了南方建筑界。
图3土对桩产生正摩阻力
图4中性点以上土对桩产生负摩阻力
一般人们不解的主要原因是为什么上部结构施工前对桩基检测时其承载力是足够的,甚至静载试验时在800kN荷载作用下,其沉降也不过是1cm左右,而当上部结构施工后,上部结构荷载下桩所受的荷载仅约200kN时,沉降却达到15cm和35cm如此之大?
当时也有观点认为是桩基质量有问题,但若桩基质量有问题又如何解释检测试验的结果呢?
为此,我们看一下场地的地质情况,场地地质剖面如图2所示,由图可见,场地中有较厚的淤泥软土
图2建筑场地地质
层。
软土层面上有约4m厚的填土层。
据查,该填土层是新近填土,显然在填土下的软土层是欠固结土层,在填土荷载作用下固结沉降还未完成,由于固结沉降的时间较长,可以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其沉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桩基在检测时其检测荷载如动测是瞬时完成的,静载也是短暂完成的,如24小时,因此,当桩基在检测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大于桩周土的沉降,桩周土对桩起正摩擦作用,此时桩基具有较大的承载力,如图3所示,桩身轴力如图3(c)所示,这就是检测桩的承载力是合格的原因。
但当施工上部结构时,由于上部结构作用的荷载是逐步、缓慢施加的,一般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此时软土层在填土层荷载下产生固结沉降,填土层及上部软土沉降大于桩的沉降,沿深部某点土的位移与桩的位移相等的点,称为中性点,此时,中性点以上的土对桩产生负摩阻力,如图4(a)、(b)所示,而桩的沉降主要取决于桩底的应力情况。
比较图3(b)和图4(b)可见,当桩受到较大的检测荷载作用是,由于桩周土对桩产生正的摩阻力,则实际在桩底的应力并不大,而当桩在上部结构荷载作用时,由于作用时间较长,土体产生固结沉降,在中性点以上,桩周土对桩产生负摩阻力,此时,桩顶荷载量不大,但迭加上中性点以上的负摩阻力后,作用于桩底的应力则远大于检测时桩底的应力,如图3(c)和图4(c),因而此时桩产生了较大的沉降,导致建筑物产生较大的沉降。
而建筑物分为两块沉降,主要是两块建筑物的桩底进入的土层软硬不同而造成两块建筑物的沉降不同。
图5所示照片显示了承台底下原地面与承台底已脱开,表明地面有较大的沉降,而承台受桩的支撑,沉降要较小,这也是产生负摩阻力的一个证明。
图5原地面与承台底已脱开
三、启示
在软土地基中设计桩基,一定要考虑可能存在的负摩阻力的影响。
负摩阻力很难在检测中被发现,因而不要过于相信检测结果,要分析检测时的边界条件与实际建筑物受荷过程时的边界条件是否一致。
若要通过检测发现摩阻力,也许应对同一根桩在相隔一定的时间后进行检测,同时观测地面沉降。
四、研究问题
桩的负摩阻力的准确计算是一个较难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软土地基中基坑开挖对工程桩的影响
案例8
一、工程背景
图1照片所示为某一工程基础开挖后工程桩倾斜的情况。
由照片可见,工程桩产生了较严重的倾斜,已严重影响其垂直受力的能力,必须对斜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估斜桩的可用性,采取处理措施,避免进一步开挖使工程桩进一步倾斜,并对工程桩采取补强措施。
二、产生桩倾斜的原因
桩产生倾斜的原因主要是场地中为软土地基,而工程桩是在未开挖前施工完成的,在基础土体开挖时形成的坡面太陡,或临空面太高,使土压力不平衡,软土侧产生了侧向移动,带动桩基而侧移,如图2a)、b)所示。
图1基础开挖后工程桩倾斜的情况
这是在软土地基中进行土方开挖时普遍遇到的问题,尤其是软土地基的基坑开挖是经常遇到的问题。
三、预防对策
要预防这种情况,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先开挖土方后施工工程桩,但这种方法会对工程桩的施工带来困难。
二是采取分层土方开挖,不让开挖面形成较高陡的土坡或临空面。
这就是一些地基规范中规定的开挖分层厚度不宜大于1m的规定来源。
三是可以在工程桩的四周采取格构式的搅拌桩围封,对工程桩形成保护。
四、研究课题
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即由于土的移动而带动工程桩的侧向移动,人们定义这种桩处于被动受力的桩为被动桩,以区别于通常土体不动而桩顶受集中水平力作用的主动桩。
对被动桩的计算分析模型目前还是缺乏,最主要的有Poulous的方法。
杨光华的简化分析方法等。
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在边坡处理、高桩码头、桥头桩基等经常遇到,但较缺乏公认且为工程师所方便应用的分析方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基 事故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