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堆载预压及布点技术交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749066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77.44KB
移动模架堆载预压及布点技术交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移动模架堆载预压及布点技术交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模架堆载预压及布点技术交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移动模架
堆载预压施工
图纸名称、图号
1、移动模架预压
模架安装完毕后进行堆载预压。
工艺流程为:
移动模架造桥机安装就位→模架全面检查→观测点标记布设→分级加载→观测读数、记录→加载至设计荷载后静置→观测、全面检查→卸载→观测结构,整理、分析→模架投入使用。
1.1加载方式
(1)加载总重量
根据梁型图可知混凝土梁的总重量约为780吨,首孔在堆载预压时按混凝土梁重的1.2倍(即935吨)进行堆载。
其余预压荷载为最大施工荷载的1.1倍。
(2)加载方式
采用分级加载方式:
0→60%→100%→120%,分级加载时严格按技术交底和程序进行,每级加载持荷时间分别不小于2h、2h、8h。
按箱梁截面预压堆载分3个区,按底板——腹板——顶板的顺序加载。
1.2堆载过程
1.2.1准备工作
(1)移动模架整体安装位置正确,模板中线及高程符合设计要求。
底模横梁与主梁垂直。
(2)各构件之间的结合面密贴。
主梁、导梁、支腿、托架等各接头处的连接螺栓符合设计并达到设计扭矩。
(3)墩旁托架和桥墩固定牢固。
(4)加载前垂直油缸机械锁留2mm间隙,同时锁定一切安全装置。
(5)液压油管与电缆的布置规范合理,能够避让运动部件。
(6)预压所用机具、材料准备充足。
准备等同于935吨重量的砼预制块。
1×
1m素预制块每块重量2.5t,总计375块。
1.2.2加载到60%(561t224块素混凝土块)
加载时均匀加载,加载顺序为:
(1)加载底板两侧,每侧25块砼预制块,总计50块;
(2)加载底板中部,每侧25块砼预制块,总计50块;
(3)加载腹板第一层,每侧25块砼预制块,总计50块;
(4)加载顶板,总计75块砼预制块;
(5)以上合计为225块预制块,此时达到载荷的60%,进行读
数记录。
图2-1模架预压示意图(加载60%)
1.2.3加载到100%(780t312块素混凝土块)
在原有加载60%的基础上在两边腹板均匀加载100块砼预制块(此时砼预制块比理论值多13块,规范要求加载误差为3%,考虑到均匀加载及砼预制块的损耗,满足要求),此时达到载荷的100%,进行读数记录。
图2-2模架预压示意图(加载100%)
1.2.4加载到120%(935t375块素混凝土块)
在原有加载100%的基础上在两翼板均匀加载50块砼预制块,此时达到载荷的120%,进行读数记录。
图2-3模架预压示意图(加载120%)
荷载加载在100%~120%阶段要边加载边观测,如有异常,立即停止加载,分析原因,解决后加载到设计吨位。
加载后的观测成果详见附表。
1.3变形观测及观测点布置
1.3.1变形观测
预压施工时采用60%、100%、120%三个阶段加载,每阶段加载至设计荷载后,按要求静置一段时间,测量在静置结束一小时前对各观测点沉降、变位进行连续观测,在各分级荷载施加、观测完成且无异常情况方可进行下一级荷载的施加。
全部加载完成后以6h为一个观测单位进行连续观测,若连续观测2天造桥机主梁、模板和墩旁托架沉降、变位均小于2mm则可认为整体结构满足要求,此时可以卸载。
卸载以后,测量再次对测点进行观测,计算出弹性变形量和非弹性变形量。
1.3.2变形观测点布置
在前后支腿上各布置2个观测点,总计4个测点,观测支腿的变化。
在每节拼装主梁上布置1个观测点,总计5个测点。
在两翼板上分别设20个测点,分别布置在吊杆对应的翼板处,由沈阳向丹东方向开始编号左侧编号依次为1-1、1-2、1-3、1-4、1-5、1-6、1-7、1-8、1-9、1-10;
2-1、2-2、2-3、2-4、2-5、2-6、2-7、2-8、2-9、2-10由沈阳向丹东方向右侧编号为5-1、5-2、5-3、5-4、5-5、5-6、5-7、5-8、5-9、5-10。
6-1、6-2、6-3、6-4、6-5、6-6、6-7、6-8、6-9、6-10。
在底板上分别设16个测点,分别布置在吊杆对应的底板处,由沈阳向丹东方向开始编号左侧编号依次为2-1、2-2、2-3、2-4、2-5、2-6、2-7、2-8;
由沈阳向丹东方向开始编号右侧依次编号为3-1、3-2、3-3、3-4、3-5、3-6、3-7、3-8。
观测时同一仪器测量、同一测量人读数。
每次观测都要对上述测点的标高进行测量和记录,保存好原始数据,以备复核。
测量精度和读数误差为±
1mm。
1.4卸载过程
加载到设计荷载之后,对模架各测点的挠度、线型进行持续观测,由于箱梁的浇筑时间为6小时左右,我们实际观测了12个小时,并对每次的测量数据进行了比较,模架各测点累计沉降变形量最大值不大于20mm,因此可认为该模架强度、刚度、加工质量和拼装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开始卸载。
模架卸载时仍采用分级方式进行:
120%→100%→60%→0。
每卸下一级荷载,均对所有测点进行一次测量,并做详细记录,在数据分析时与加载时的挠度数据进行比较。
1.5螺栓检查
卸载后对所有螺栓、销轴等连接部位重新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检查方法如下:
(1)联接板与腹板/上、下盖板之间的间隙<1mm,塞尺检查。
(2)扭矩扳手,误差控制在±
3%。
(3)使用扭矩扳手检查终拧紧固力即终拧扭矩时,终拧扭矩达到规定值偏差的±
10%即为合格。
方法:
“松扣”,“回扣法”,将螺母拧松回退<60○,再拧到原位,(先划一条线,回位原线重合)时测得的扭矩。
(4)小捶敲击法
用0.3~0.5kg重的小捶敲击螺母,手按在螺母的一边,按的位置靠近螺母垫圈处。
A、合格——手指感到轻微颤动。
B、欠拧或漏拧——手指感到颤动较大。
C、超拧——手指感到,完全不颤动。
(5)螺栓穿入方向保持一致,美观好看。
(6)螺栓头外露不少于2扣。
检查后根据实际情况首选采用扭矩扳手对螺栓进行抽检,了解试压后螺栓的松紧情况和松动螺栓所占比例,再根据实际情况对螺栓进行复拧。
复拧标准如下:
⑴螺栓规格M24M30
⑵复拧螺栓的紧固力225KN355KN
⑶复拧螺栓的扭矩669.6N.m1342N.m
1.632m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梁宽12.2m)反拱计算
根据32m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设计图纸[图号:
沈丹客专桥通-Ⅰ-20-2],梁体预设反拱,跨中反拱值为30.1mm,其它位置按二次抛物线过渡,该反拱值为箱梁混凝土浇筑后、预应力张拉之前的线型与拱度数据。
为推算该二次抛物线公式,按下图建立直角坐标系,设y=ax2+b,由于箱梁计算跨度为31.5m,跨中最大反拱值-30.1mm,将坐标点(0,-30.1)及(15.75,0)代入上式得y=0.1213x2-30.1。
1.7模架变形观测成果的应用与模架预拱度设置
根据加载及卸载各阶段的实测结果,我们对模架的弹性变形及非弹性变形进行了分析,最终确定各个分析部位的非弹性变形和弹性变形,从而正确设置模架的预拱度。
以下为模架各个部位实验分析的表格。
附件
表1:
MZ900S型移动模架造桥机主梁加载试验成果表(mm)
测点号
空载
561t
780t
935t
(1)
935t
(2)
935t(3)
变形值
1
2
3
4
5
表2:
MZ900S型移动模架造桥机主梁机卸载试验成果表(mm)
空载
(1)
空载
(2)
表3:
加载120%主梁测量成果汇总表(mm)
堆载120%(935t)主梁测量成果汇总表(mm)
总沉降量
非弹性变形量
弹性变形量
灌注状态下主梁设计挠度
表4:
MZ900S型移动模架底模板、翼板加载试验成果表(mm)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3-1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4-1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表5:
MZ900S型移动模架底模板、翼板卸载试验成果表(mm)
935(3)
表6:
底模板测量成果汇总表(mm)及曲线图
点号
(mm)
表7:
模架预拱度设置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32m梁施工模架各节点预拱度设置一览表
模架预拱度节点号
6
7
8
9
10
预拱度值
接底单位及签字
接底单位
负责人
接底项目
日期
接底者签字
序号
姓名
职务或职名
所属单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移动 模架堆载 预压 布点 技术 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