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国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振兴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730153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7.51KB
谈谈国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振兴Word文件下载.docx
《谈谈国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振兴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国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振兴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技术深刻、广泛地影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以高技术为中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突出的要求。
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不断增强高技术在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从而更加凸显了现代装备制造业对于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信息装备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先进的发电和输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型生物机械技术以及环保装备技术等高技术成果,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装备制造业,深刻地影响着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其高技术含量已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
工业发达国家在大批量生产技术十分成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共性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充分过关的基础上,正在加速朝着以计算机控制为主,以定制化、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生产方向发展。
装备制造业强国注重对高端、高附加值技术装备设计、制造的控制和主导。
目前,世界各国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都更加注重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装备制造业也不例外。
世界上的装备制造业强国,无不遵循控制高端、高附加值技术装备设计、制造的理念。
美国的装备制造业致力于生产技术的高起点,力争跳出中、低档产品的竞争范围。
日本、德国等继续推进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重视用高技术优化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端、高附加值技术装备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持其产业优势。
以韩国等为代表的后起之秀,努力进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高端、高附加值技术装备的开发、设计和制造,尽快适应国际竞争新形势的需要。
极端制造技术将成为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
极端制造是指在极端条件下,制造极端尺度或极高功能的器件和功能系统,集中体现在微细制造、超精密制造和巨系统制造。
日本对未来30年技术预测的结果显示,在制造领域中排第一位的是纳米技术和微细加工技术。
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已成为信息通讯、医疗、生物技术、汽车等各领域的关键技术。
日本政府认为,MEMS是提高并保持日本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之一。
美国、德国也将微型机械作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
与此相对应,以石化、冶金、电力行业为代表的重大技术装备正朝着超大型化方向发展。
这些重大技术装备,不仅可满足各国国防军工的需要,同时也带来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拿一座年产600万吨与两座年产300万吨的炼油厂进行比较,前者只相当于后者投资的69%、钢材消耗的53%、占地面积的54%、生产费用的75%,而劳动生产率却提高了70%。
不断提升系统设计、成套制造的能力,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工程承包产业是实现工艺与装备结合、制造与使用结合、研究与设计结合、生产与应用结合的纽带,在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中起着极大的作用。
国外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如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重工等,都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
加快发展具有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成套生产、配套服务等“一揽子”功能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是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环节。
不断强化系统设计、成套制造的能力,是国际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韩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工程成套规划,极大地促进了本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由于工程承包公司掌握着关键流程工艺技术,在设备选用上也有决定权,因此促进这类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本国装备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有益于实现技术装备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
装备制造业同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
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各国越来越重视以保护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为核心的产品开发、生产流程和作业。
日本政府通过产、学、研合作,系统地推进无排放生产系统(能源、资源消耗最少,废弃物为零)、反向生产系统(高度再生对策生产系统)的研究开发。
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追求以人为核心的安全对策技术,也将成为今后各国装备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安全对策技术包括:
提高机械本身的安全性、支持作业者的安全性、恢复机械的安全性,以及完善安全对策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技术。
各国政府普遍认为,安全对策技术是具有革新性、基础性的萌芽技术,整个制造业都应建立这种技术体系。
产业集群成为培育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性环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趋势不断发展。
英国北部的汽车、金属加工等制造业集群,美国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德国索林根的刀具业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群、韦热拉的光学仪器群等,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日本东京,众多电子设备、精密仪器领域的中小企业集聚周围,这些“产品开发型中小企业”正取代传统的“承包加工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日本培育产业竞争力的基础。
国外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美、德、日、韩等国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采取多方面政策措施加以扶持。
将装备制造业视为战略产业。
美国针对上世纪70年代政策失误造成的竞争力衰退,重新强调制造业仍是美国的经济基础,并提出要促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先后制订并相继具体实施先进制造技术计划等6大跨部门科技计划,以及民用工业技术等9大战略计划。
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美国重新夺回了制造科技的竞争优势。
日本政府自1956年起就将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产业予以重点扶植。
1999年3月公布实施的《制造基础技术振兴基本法》,把振兴制造基础技术视作国家的生命线,把强化产业技术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其目的在于促进信息化时代的机械电子工业。
按照日本经济学家战略产业领先增长理论,当电力和钢铁工业完成了第一组和第二组战略产业的使命之后,第三组领先发展的战略产业将是装备制造业。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等,推动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人们通常认为美国没有行业政策,实际上美国实行的是“隐蔽生存”的行业政策。
为避免政府—行业公开关系可能产生的异议,美国常常通过间接方式推行行业政策,如鼓励大学与行业合作,以达成政府的目的。
不过,从美国200多年间对技术发明、开发和推广的支持中,还是能够看出美国行业政策的全貌。
间接和直接干预两者的结合,使美国拥有世界上最有力的行业政策。
相反,欧洲、韩国和日本均采取直接行业政策的模式。
比如,日本在1956—1985年的30年间,政府相继制订和实施了4个有关机械、电子工业的振兴法,以确保战略产业的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法国是通过大型技术计划成功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
法国的社会总体环境(行政和政治程序的集中化,精英教育和培训)有利于该项政策的实施,效果非常显著。
实际上,这些政策使得法国在核技术(与美国相比)、高速列车和航空航天等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2005年,印度发表制造业国家战略白皮书,提出全面改革与发展现有制造业的重要政策,意在与中国竞争。
以创新为核心的振兴产业发展新思路。
20世纪70年代,各国的研究和技术发展政策更多地以项目投资为导向,也更多地用于解决更广泛的经济问题,即作为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
进入21世纪,各国技术发展政策的理念开始转向注重更广泛的创新,十分强调研究和技术发展政策与其他政策,如教育、竞争、管理、地区、农业以及对外政策的融合。
研究和技术发展“基础设施”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像教育部门、通信基础设施或IT接入和使用等都被包含进来,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实验室基础设施和设备的范围。
除了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外,新政策更加强调知识是生产的主要要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与技术发展政策尝试通过培育企业网络和创建中介机构,将创新系统机构联为一体,以提高创新体系的沟通、协同和灵活性。
在这方面,金融基础设施即私人风险资本和二级股票市场尤其重要。
高度重视强化产业技术竞争力。
很长时间以来,日本的产业技术政策倾向于先引进国外技术并消化吸收,以增强产业(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再向创造型知识密集化产业科技发展。
实施这样的政策,对日本经济的发展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日本的产业技术具有很强的优势,尤其在产业的商品化技术方面。
但与欧美相比,在原创性技术,即创造性研究开发方面,仍有不少差距。
因此,2000年,日本政府制订《2000—2010年国家产业技术战略》,并于同年公布实施《产业技术竞争力强化法》。
前者明确了日本在新世纪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方向、重点技术领域的战略措施;
后者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大学及事业机构,在加强产业技术竞争力方面的责任,决定相关的基本政策和措施。
这在日本尚属首例,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全力振兴制造基础技术。
主要工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技术研究和基础机械产品开发,依靠强大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为本国的装备制造业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1999年,日本政府颁布实施《制造基础技术振兴基本法》,其中机械电子基础共性技术12种,适用于9种行业,均与机械电子产业相关。
2006年,日本又公布了关于中小企业制造基础技术高度化的法律,针对各特定制造基础技术,系统地整理了下游产业的需求、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及研究开发的方向;
对于各特定制造基础技术应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规定既明确又具体。
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议题和目标。
长期以来,许多国家的政府认识到,中小企业在经济和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不仅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在制订和实施产业政策中,一直把促进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要的内容和政策目标。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许多国家已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并构建了比较完备的法律、金融、税收、技术开发等政策实施和服务体系。
目前,这些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思路是:
谋求培育和发展多样性、有活力的、独立的、不断创新的中小企业,从政策上支持中小企业事业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创新。
比如,日本在各地推行“产业创新群计划”和“知识创新群计划”,正是为了促使中小企业产业聚集地担当技术革新基地的作用。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创新战略
A现状:
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中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尤其是最近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大国。
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初见成效,呈现出持续、快速、全面增长的势头。
首先,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占主体地位的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目前,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国有、民营、三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
其中,民营和三资企业在行业中的经营比重不断加大,给装备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活力。
其次,产业战略布局有很大改善。
经过“十五”的努力,装备制造业中重大技术装备的生产布局得到改善:
三大动力、一重、二重、上重、保变、西变、特变电工等企业,为适应当今世界水平的超大超重型装备加工、总装和试验、发运的要求,已经或正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建成新基地。
他们初步形成了既能适应国内重点工程运输要求,又便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北、中、南相对均衡的战略布局。
第三,产业集聚能力迅速提高。
在各级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推动下,以高度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为特点的产业集聚正在迅速发展,已经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
第四,行业管理与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行业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十五”是装备制造业夯实基础、上台阶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行业基础性工作得到加强;
技术进步成果丰硕;
掌握了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的关键制造技术。
“十五”期间,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和电动汽车等专项攻关中取得重要创新成果。
第五,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
加入WTO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引进来”的同时,开始探索国际化发展的新路,探索解决企业技术来源、国际市场资源整合等战略性问题,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机床和汽车两大行业。
值得注意的一个动向是,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开始把研发中心设在海外,借助国际资源,加快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这反映出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意识在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提高。
B问题:
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安全风险增加
尽管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最主要的表现:
创新能力弱导致的进口依赖和出口结构问题,产业安全风险增加。
这些问题的根本就在于自主创新能力弱,而自主创新能力弱严重制约着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近年来,出口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大量进口技术装备和元器件上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二依赖进口。
光纤制造装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石油化工装备的进口依赖程度最高,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市场也有一半以上被进口产品占领。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0%。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出口也将逐渐步入世界前列。
然而,我国装备工业产品出口的质量不高,尤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产品的出口比例还很低。
目前,我国装备工业自主品牌出口所占的比例还不到10%,绝大部分出口是使用外方品牌的加工贸易或以贴牌生产为主的订单贸易。
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出口效益不高、结构欠优,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在国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强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同时,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近年来“走出去”取得明显进展,但是产业安全的风险也在日益增加,少数行业由于过度开放已开始危及产业安全。
近几年,外资收购我国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势头明显。
仪器仪表行业是装备制造业利用外资和合资项目最多的行业之一,加入WTO次年“三资”企业的产值已占全行业60.6%,出口交货值占90.14%,而且外方多半要求绝对控股或独资,并逐步并购中资优秀企业。
工程机械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样进入新一轮高潮,除一批合资企业外,还有沃尔沃(挖掘机)、利勃海尔(挖掘机)、BHS(混凝土搅拌设备)、日本丰田(叉车)等一批外资企业在我国建立独资厂生产工程机械,同时还有不少原合资厂的外方股东在增资扩股和买断独资。
C发展战略:
四大战略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振兴装备制造业在“十五”期间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十一五”期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发展战略和政策资源的引导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契机。
战略之一:
选择“何者可为”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优势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接纳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
尽管“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在今天这样开放的时代已难以奏效,但是在不违反WTO规则的情况下,政府应继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因为只有政府作用发挥得好,选择好“何者可为”,产业转移才对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加入WTO之后,产业转移与外商直接投资结合日益紧密,以往的通过许可证贸易、合作生产等方式取得核心技术在今天已很难行得通,产业转移的独资化倾向明显。
这种产业转移的目的是想使中国企业保持在产业链的低端市场,以外资的优势阻止中国企业进入高端市场。
然而,祸兮福所依,在我国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产业转移的结果恰恰令中国企业踏入全球产业链的门槛,激活了中国底蕴深厚的存量技术资源和技术能力,带动了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了GDP增长与就业的增加。
对于我国目前还没有掌握的装备制造技术,我们应以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
比如,大型水轮式发电机,我国通过三峡工程左岸14台机组的对外合作,不但形成批量生产能力,而且自主改进了转轮模型的设计。
同时,应鼓励国际同行与我国企业合作攻关,在合作中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推进集成创新。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将面临许多新课题的挑战。
这些挑战即使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前所未有的,比如设计制造100万伏交流和80万伏直流的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必将为扩大中外合作提供强有力的市场驱动。
战略之二:
加强政府采购扶持力度建立政策与资金等支持体系
针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工作,国家应扩大政府采购规模。
比照美国等工业化国家的做法,政府应优先采购本国的装备和产品,以对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给予大力支持。
我国政府应以安排依托工程的方式,鼓励用户优先使用国产装备,特别是首台、首套国产技术装备。
对率先采用国产装备的重点项目,项目业主贷款时由国家财政给予贴息。
对于确实需要从国外引进的技术与装备,在项目启动时就要制定出关键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方案,并从工程的总费用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引进后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工作。
另外,可由政府、制造企业共同设立装备制造风险基金,为初次承担自主化的企业进行保险和担保。
当前,企业竞争的焦点已经由生产经营前移到研究开发,国家应在现行的各类科技计划以及国家投资的重大工程项目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用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装备的自主创新工作。
建议国家财政设立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用于重大技术和重大装备,以及共性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技术联盟。
国家应指定有关政府部门负责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综合协调工作,在调查研究、制订政策、信息发布、特殊领域和项目的组织实施等方面对装备制造业给予特别关注。
战略之三:
规范投资体系优化外贸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为促进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应积极改善投资环境,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并以良好的投资环境保持对外资的吸引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针对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外贸存在的问题,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
积极扩大对外工程承包,提高成套工程的对外协作和竞标能力,以项目换资源,带动装备产品出口;
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基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在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的基础上,积极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
努力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加工深度、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在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同时,应推动企业自主开发目前还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的技术和装备,减少对装备及制造技术的进口依赖。
对于进口税收政策调整问题,国家应该缩小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范围,为我国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不断增大,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应加快建立装备制造业的贸易摩擦监控和产业安全预警系统。
对于当前跨国公司收购我国装备制造业“排头兵”企业的倾向,要注意引导企业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不忘增强自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
另一方面,要坚持以我为主,建立规范外资并购行为的法律体系。
战略之四:
从五方面入手建设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体系
对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应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要加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建设。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大型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形成比较健全的开发体系。
可以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内部,建设国家级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以此促进企业在行业中技术创新的带动作用。
二要通过政策引导、基金扶持、技术转移、人事制度改革等措施,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办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开发机构,广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要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设。
国家应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力度,完善科技基础数据中心、科技文献资源库、网络科研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科技基础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四要培养创新团队,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观念。
依托国家重点人才培养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培养装备工业所需的高级人才。
五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和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发挥各单位的人才、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咨询和服务,加快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面向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帮助企业扩大合作、加快创新、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实施“走出去”战略。
相关观点:
如何在世贸组织的海洋里游泳
武汉机械工业促进办殷轶良
体制改革后,国有工业企业没有了婆婆,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果。
特别是为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各级政府彻底解除了对工业企业的体制机制束缚,我国的企业已经学会了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海洋里游泳。
尽管全国工业生产形势不断向好,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首先,目前对工业企业的管理是高度分散,企业最大的困难是没有与相关管理机构沟通的长效体制。
目前,整体性、综合性的工业管理机构,只有欧美式高度成熟的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两个可参考的模式。
欧美式高度成熟的行业协会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而目前中国的行业协会远未成熟。
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缺位和行业协会组织的不健全,造成了目前企业的一盘散沙、各自为战。
如铁矿石进口价格的步步上涨和稀土出口价格的年年下滑,就是市场缺乏统一管理的典型事例。
其次,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后,对制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谈谈 国外 装备 制造业 发展 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