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4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728400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71.10KB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4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4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优质省一等奖教案 第4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4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
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3.知识链接
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
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
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
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教师点拨: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
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得生动形象。
(3)象征与比喻和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外壳(ké
)锤炼(lià
n)主宰(zǎi)
怠(dà
i)虬枝(qiú
)婆娑(pó
suō)
楠木(ná
n)秀颀(qí
)刹那(chà
)
参天(cān)晕圈(yù
n)倔强(jué
jià
ng)
诸如(zhū)初融(ró
ng)潜滋暗长(qiá
n)
旁逸斜出(yì
)无边无垠(yí
n)坦荡如砥(dǐ)
恹恹(yān)纵横决荡(hé
(2)词语释义
妙手偶得:
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锤炼:
文中指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无边无垠:
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坦荡如砥:
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恹恹:
形容患病而精神疲乏。
虬枝:
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
秀颀:
美而高。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
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
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如果这篇作品单是为写白杨树而写白杨树,自然也不失为一篇描写风物的佳作,但格调却要低得多。
此文的独到之处,是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有了更深的意义。
2.划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仔细阅读全文,尝试着给全文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1):
点明主旨,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崇敬之情,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2-4):
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
第三部分(5-6):
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揭示其内在气质,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团结紧密、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四部分(7-8):
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和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
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四、课堂小结
作者在文中赞扬了西北地区的一种“极普通”的树,它高大笔直,傲然耸立在无边无际的黄土中,它努力生长,不屈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就像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顽强地在这片土地上同反动势力做斗争,为解放全中国而不懈努力。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完成下面填空题,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段写__黄土高原__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4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__赞美__。
第5、6段描绘了白杨树的__形象__和__性格__。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第7段把白杨树象征为__农民、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__,点明了主题。
最后,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进行__对比__,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景美,形美,神美。
2.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
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不是。
第7段:
“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
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保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二、新课导入
本文是一篇运用借物喻人手法写作的文章,文中用象征的修辞手法将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和力争上游的白杨树联结起来,让读者在体会白杨树品格的过程中也对北方农民有一个正面的认识,由此来感受作者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和赞扬。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开篇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这是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内容上将文章各段串联起来,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成为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有助于强烈感情的抒发和主体的表达。
2.从第4段中的“那”到第6段中的“这”,从第1段中的“赞美”到第9段中的“高声赞美”,分别说明什么?
说明作者观察白杨树的角度是从远到近,所抒发的感情由浅入深;
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3.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
说说理由。
不矛盾。
“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
“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4.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内战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决心。
茅盾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
①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②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①这一段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反问句:
“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
……那种精神和意志?
”中的四个“难道”构成了排比句。
②改为陈述句后:
你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你应该想到……你应该联想到……你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
第一个反问句突出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共鸣;
第二、三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肯定了它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
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
四个反问句,从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
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二是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的御用文人们,从而划清自己与顽固派的界限,表明自己对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3.第2段“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概述了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色:
辽阔平坦、黄沙遍地。
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写出了白杨树恶劣的生存条件。
4.第2段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起什么作用?
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单调”,令人“倦怠”,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5.何为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①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②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本文运用象征手法,通过白杨树表达了什么主题?
本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2.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
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
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试着归纳这篇文章的写法特点。
文章开头是这样的一句话: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直接进入主题,一句话就统领全文,也给整篇文章铺下了奠基石,文末又用了“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结尾,可以明显地看出首尾相应的特点,使文章结构更加得体。
文章的景色描写是从黄土高原开始的,通过渲染黄土高坡的壮美景色来强调白杨树艰难的生存环境,这对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是散文中最常见的,为了突出白杨树,作者用了强烈的褒贬对比:
“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意境,画了一幅白杨图。
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下了这首格律诗。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请同学们试着赏析这首诗。
首联“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白杨树挺拔雄健的外部特征,点明诗眼“挺立”。
颔联“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利用拟人手法,歌颂白杨树紧密团结、奋发向上、力争上游的精神,开始点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颈联“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用对仗的句式,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表现白杨树爱憎分明、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崇高精神境界。
尾联“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归结题意。
“丹青”即指《白杨图》,“标风骨”三字是茅盾先生对《白杨图》的艺术概括和肯定,指出《白杨图》的艺术成就在于描绘出白杨树的傲然风采并传诸后世,“愿与子同仇”表现作者的强烈愿望:
“同仇敌忾”,作者是人民大众的一员,他要和全国军民一起,以白杨树为榜样,与日本侵略者斗争到底。
作者通过象征,用白杨树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深入浅出、寄意深远。
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
如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西北军民精神
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能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培养自我的“文化自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1课时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化遗产吗?
你们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吗?
悠悠华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了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身边的文化遗产”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之中吧!
二、内容解读
什么是文化遗产
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三、活动指导
(一)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
1.全班同学分成小组。
(班长分或自由组合)
2.小组长协调组员,做好分工,避免重复。
3.组内自由推荐。
(根据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入选标准制作资料卡。
4.小组讨论。
(收集资料卡,选出推荐人数最多,认同度最高的项目作为“申遗”项目。
(二)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
1.实地考察申报项目。
a.考察前,了解背景;
准备笔记本、资料夹、相机、录音笔等工具;
了解路线。
b.考察中,详细记录观察所得、访问权威人士,深入了解其独特价值,注意保护环境。
c.考察后,整理资料,分类,汇总资料;
讨论分析与评定标准的符合情况。
2.或通过阅读书籍、网络搜索,访问老人等方式获取资料。
3.小组分工合作,撰写申请报告。
报告包括:
a.建筑概述。
b.人文、历史价值。
c.景点保护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d.拟采取保护措施。
4.要求:
图文并茂,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三)班级召开模拟答辩会。
1.各小组推举一名“申遗代表”,负责介绍推荐的项目;
其他组员组成助威团,并参加答辩。
2.各小组推举一位评委,邀请语文老师或其他相关学科老师担任评委,组成评审委员会。
3.学习委员负责组织答辩会。
a.协调各小组确定时间及流程。
b.制定规则。
c.选定主持人。
d.撰写串联词。
(四)“我与文化遗产”作文
四、活动示例
我与文化遗产
说起文化遗产,首先想到的是举世闻名的中国万里长城。
书中讲到:
两千多年前,一条土石身躯的巨龙在中华大地飞起。
它跨崇山、穿草原、过沙漠、经绝壁,起伏盘旋、奔腾飞舞,纵横十万里,它就是长城。
就是因为它历史悠久、工程宏伟,所以早在几百年前就被列入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才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我从小出生在北方,到过长城,经常发现一些年轻人不讲文明,学着孙悟空的样子在墙上写着“XXX到此一游”之类的文字,而我却没有这样,只是把口香糖扔进一段路与另一段路中间的小窄沟里。
可当我抬头正要走的时候,外国朋友看见,连连摇头说:
NO,NO!
这时我惭愧得无地自容,也终于知道这样做是错的(以前还以为是对的)。
这时刚才说“NO,NO”的外国朋友在看到古老、雄伟、美丽的长城时,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连声称赞道:
Verybeautiful!
在回去的路上,我既高兴又感到惭愧,高兴的是为我们拥有这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长城而感到无比自豪。
惭愧的是古人和外国人都能做到珍惜和爱护我们的遗产,而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却不知道珍惜和爱护我们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相反,还去破坏它们,使祖先遗留下来的遗产越来越少了。
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爱护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没有遭到破坏的世界文化遗产。
等到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召开,外国朋友再看到我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和连声称道。
这时,你的行为不仅是代表你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所以让现代的年轻人携起手来,做新社会的一名文明人。
无形的遗产——吆喝
回首上世纪的古老北京,当时盛行着一种不朽的街头文化——吆喝。
它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吆喝声越来越多地被取而代之……
辉煌历史
吆喝即大声喊叫,卖东西吆喝着卖,古已有之。
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里做屠夫就“鼓刀扬声”;
宋时开封街市上有“喝估衣”者、有“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明代的北京有吆喝着卖花的,阳春三月桃花初放,满街唱卖,其声艳羡;
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岁月,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绘声绘色了。
悄然消逝
解放后,国家经济得以改善,农民也都安居乐业,真是“百废俱兴”啊!
可随后到来的文化大革命疯狂地席卷社会各个领域,不仅使刚兴办起来的工商业遭到了严重损失,还间接地破坏了许多无形的遗产——吆喝。
天灾人祸啊!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啊!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开始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从此中国走上了科技时代,吆喝声越来越被各种形形色色的广告词所取而代之。
顿时,吆喝声“求救”,中国告急,世界文化遗产告急!
刹那间人们才醒悟:
无形的遗产很重要,吆喝声更是何等的珍贵啊!
引以为戒
面对已经失去的,不要伤心,要保存实力;
面对现实存在的,不要高兴,要团结协作。
失去的已是不复存在,但也不意味着所有的都将失去,生活从此不再进行。
不,不,我们不能这样消极处事。
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面对现已存在的遗产。
要想保护和永久地继承这些无形的遗产则需我们勤奋刻苦,早日成才。
同学们行动起来,让我们引以为戒,让那无形的遗产——“吆喝”变成你永久的动力,催促以及提醒我们不要破坏第二个“无形的遗产——吆喝”。
五、课堂小结
本课向大家展示了很多关于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讲述了很多文化遗产的现状。
同学们兴趣都很大,而且都愿意自主探究文化遗产,效果非常好。
希望能够借助此课培养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1.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
2.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
3.班级召开模拟答辩会;
4.“我与文化遗产”作文。
七、针对训练
1.某班开展“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剪纸知识】
根据下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
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
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
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
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历史悠久,取材广泛,剪法多样
(2)
【剪纸欣赏】
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画面内容:
一个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鱼,小孩身后两侧是荷叶荷花。
寓意:
连年有鱼(年年有鱼或喜庆有鱼,“余”字亦可)。
(3)
【我看剪纸】
班里有些同学认为剪纸艺术已经落伍了,没必要发扬光大。
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
示例1:
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可取。
剪纸是民族艺术,是中华瑰宝。
它经历漫长的岁月发展到今天就说明了这一点。
示例2:
我认为这种说法可取。
剪纸太古老了,已经跟不上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很难融入新时代审美的因素,没必要发扬光大。
2.益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颇负盛名的文化之乡。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这里留下了关于三国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
资水中学201班开展以“益阳三国文化”为专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一:
吴蜀双方在益阳对垒争锋,留下了一批历史遗迹,如鲁肃堤、马良湖、关羽濑等。
材料二:
益阳文人墨客历来喜欢以三国历史为题材吟诗作对,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民间通过讲故事、演花鼓戏、唱歌谣等方式反映了三国历史,这些都成为益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信息收集
以上两则材料透露的共同信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调查
在实地考察中,同学们发现许多三国遗迹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外地游客更不知道有这些名胜。
请你就这一情况向益阳市人民政府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艺汇演
班上排练了益阳花鼓戏《单刀赴会》,在全校师生会上汇报演出,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作一个简短的开场白。
(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部编版优质 省一等奖教案 第4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4 人教部编版 优质 一等奖 教案 单元 14 白杨 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