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 常考的12个文言虚词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726462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7.04KB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 常考的12个文言虚词Word下载.docx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 常考的12个文言虚词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 常考的12个文言虚词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何如】【奈何】【若何
】
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
怎么样"
怎么办"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
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
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
拿什么"
凭什么"
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
不久"
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
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二、【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
吗"
呢"
①几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
、"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
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
(《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
呀"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
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
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
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前一个"
乎"
:
在;
后一个"
比。
)
④吾尝疑乎是。
(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
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
(三)可作词尾,译为"
……的样子"
……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三、【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
才"
这才"
就"
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
竟(然)"
反而"
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
仅"
①项
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
就是"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
你的"
;
也作主语,译为"
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
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
若夫"
至于"
如果"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
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四、【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
并列关系:
又,又……又……
,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况且"
,"
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五、【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1.表对称,相当于"
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
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
这"
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
假设"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表选择,相当于"
或"
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o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
要说那"
像那"
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
(《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
几许"
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六、【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
所"
字结构,表示"
所……的人"
所……的事物"
所……的情况"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
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
为"
和"
呼应,组成"
为……所……"
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
用来……的方法"
"
是用来……的"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表示原因。
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七、【为】
(一)动词。
1.有"
做"
作为"
充当"
变成"
成为"
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二)介词。
1.表被动,
有时跟"
结合,构成"
为所"
为……所"
,译为"
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③臣请为王言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当"
等到"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八、【焉】
(一)兼词。
1.相当于"
于之"
于此"
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2.相当于"
于何"
译为"
在哪里"
从哪里"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二)代词。
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③则牛羊何择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
然"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九、【以】
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
用"
拿"
凭借"
依据"
按照"
用(凭)什么身份"
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
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柳毅传》)
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
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
因"
由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
在"
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
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
与"
跟"
有时可译为"
率领"
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
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用作连词。
用法和"
而"
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
又"
而且"
并且"
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二)表示承接关系,"
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
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
来"
用来"
以致"
作《师说》以贻之。
敛赀财以送其行。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触
龙说赵太后》)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连词,表目的)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陈情表》连词,因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虎丘记》连词,因为)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
三、复音虚词"
以是"
是以"
,相当"
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十、【于】
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
在……方面"
在……中"
向"
到"
自"
同"
对"
对于"
给"
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
(《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
比"
,有时可译为"
胜过"
良曰:
长于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
,有时动词前还有"
见"
受"
等字和它相应。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今是溪见辱于愚。
(《愚溪诗序》)
四、复音虚词"
于是"
,用法与现代汉语的"
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
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
在这"
从这"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
(《勾践灭吴》,在这里。
十一、【因】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
趁着"
经过"
通过"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后汉书·
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副词,随着,依靠。
因人成事。
(《毛遂自荐》介词,依靠)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介词,趁机)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依靠。
二、用
作连词。
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
便"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退而再拜。
(《柳毅传》连词,于是。
十二、【与】
一、作虚词用。
(一)连词,解释为:
和、跟、同。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后写作"
欤"
二、作实词用
1、可解释为"
给予、给"
结交、交好"
失其所与,不知。
2、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3、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4、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 常考的12个文言虚词 高考 语文 复习 备考 策略 专题 16 文言文 阅读 12 文言 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