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练习 3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709644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56.57KB
七年级生物上册练习 3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七年级生物上册练习 3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生物上册练习 3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将如图所示装置先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用铝箔纸将甲叶片全部包裹,乙叶片不包裹。
在连续照光数天后,摘下甲、乙叶片通过去除叶绿素和漂洗后,再滴加碘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包铝箔纸的目的是防止水分散失
B.该实验的变量是是否经过暗处理
C.滴加碘液后,甲叶片呈蓝色,乙叶片呈黄白色
D.该实验证明有机物需要照光后才能由叶片合成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用铝箔纸遮盖的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此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遮盖的甲叶片由于没有光照而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所以滴加碘液后也不能变成蓝色,是黄白色;
该实验证明绿叶能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4.(2014·
三明学业考)下列有关“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
B.用黑纸片把叶片一部分上下遮盖,再移到光下照射
C.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脱去叶绿素
D.叶片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遮光部分变蓝
【解题指南】清楚设置实验的目的:
暗处理:
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遮光:
设置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
酒精脱色:
叶绿素溶于酒精。
隔水加热:
酒精沸点低,隔水加热安全。
滴加碘液:
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
叶片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曝光部分变蓝。
5.(2014·
云南学业考)“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将叶片放入酒精中水浴加热的目的是 ( )
A.溶解叶绿素B.溶解淀粉
C.检测淀粉D.除去二氧化碳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叶片中含有叶绿素,如果不去掉,会影响叶片遇碘液是否变蓝的实验结果观察。
叶绿素易溶于酒精,不易溶于水,故用酒精溶解叶绿素。
6.(2014·
苏州学业考)马铃薯露出地面的部分常常会变成绿色,而地下部分则不会。
这个事实直接说明 ( )
A.叶绿体中含叶绿素
B.光合作用能制造淀粉
C.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
D.叶绿素在光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光对叶绿素形成的影响。
马铃薯露出地面的部分常常会变成绿色,说明露出地面的部分含有叶绿素,由于露出地面的部分能够见到光,又由于见光的部分才能形成叶绿素,从而说明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
7.(2014·
株洲学业考)孙悟同学在草地上玩耍,裤子上留下较多绿色印迹,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帮他洗掉 ( )
A.用洗衣粉清洗
B.用肥皂清洗
C.用沸水煮
D.将酒精涂在绿色印迹上一段时间后再清洗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叶绿素不溶于水而溶于酒精。
本题考查运用知识的能力。
叶绿素溶于酒精不溶于水,裤子上留下的绿色印迹是叶绿素,应先将酒精涂在绿色印迹上一段时间后再清洗。
8.(2013·
泉州学业考)人们食用的甘薯块根俗称“地瓜”,它含有大量的淀粉,这些淀粉是 ( )
A.甘薯根自己光合作用产生的
B.甘薯根从土壤中直接吸收的
C.甘薯叶制造再由茎运输而来的
D.甘薯根呼吸作用的产物
本题考查运用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植物体看作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叶所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茎、根、花、果实和种子等其他器官,根所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运输到其他器官。
【拓展归纳】植物的变态器官
植物的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植物体各器官的细胞内,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并参与构建植物体。
由于某些器官内储存的有机物较多,器官的形态发生变化,称为变态器官。
例如,萝卜的圆锥状储藏根、甘薯的块状根、马铃薯的块状茎、莲的根状茎、洋葱的鳞片叶等。
9.植物体内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 ( )
A.筛管B.导管C.茎D.叶脉
本题考查筛管的功能。
植物体内的输导组织由导管和筛管组成,导管能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能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
10.(2014·
德州学业考)德州市的乐陵以盛产“金丝小枣”闻名全国。
为了提高枣的坐果率,每年春天一些有经验的枣农要将枣树树干进行环状切割,这样做的道理是 ( )
A.限制有机物向上运输
B.限制有机物向下运输
C.限制水和无机盐向上运输
D.限制水和无机盐向下运输
筛管是植物(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将树干环状切割后,有机物向下的运输通道——筛管一部分被割断,减少了有机物向根部的运输,能使有机物集中运输到果实,增加坐果量,提高产量。
【变式训练】
(2014·
韶关学业考)在树干上乱刻乱划可能会导致树木死亡,其原因是乱刻乱划可能会 ( )
A.切断有机物向上运输的通路
B.切断有机物向下运输的通路
C.切断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的通路
D.切断水分和无机盐向下运输的通路
本题考查筛管对有机物的运输。
筛管是植物体内运输有机养料的通道。
树皮受到损伤,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根得不到有机物,得不到营养根会逐渐死亡,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树木死亡。
11.下列关于植物细胞的组成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是一种有机物
B.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
C.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DNA是有机物
D.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是无机盐
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组成成分。
植物细胞的组成成分除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以外,主要是有机物。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是一种有机物;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属于有机物;
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DNA是有机物。
12.麦、稻收割后,人们常常把麦秆、稻秆留下,作为柴草备用。
麦秆和稻秆之所以能燃烧,是因为其中含有 ( )
A.光能B.二氧化碳C.氧D.有机物
本题考查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从个体水平上看,构成植物体干重的绝大部分物质是有机物,极小部分是无机盐。
有机物能燃烧,所以含有机物的麦秆和稻秆能燃烧。
13.人类及各种动物的食物最终来自 ( )
A.动物B.绿色植物C.太阳能D.无机物
植食动物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肉食动物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杂食动物则兼而食之,人类属于杂食动物,所以,人类及各种动物的食物最终来自绿色植物。
14.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
A.绿色植物B.动物C.有机物D.太阳能
【解题指南】
(1)根据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思考各种生物的最终能量来源。
(2)思考绿色植物体内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的来源。
(3)根据叶绿体、线粒体作为“能量转换器”,思考绿色植物本身、作为分解者的细菌和真菌等生物的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在线粒体内分解有机物,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植物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
绿色植物作为生产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为各种动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内的有机物获得能量。
所以,生物圈中各种动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15.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的基本食物来源
B.动物都直接以植物为食
C.给其他生物提供构建自身的材料和生命活动的能量
D.有机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养育其他生物
本题主要考查对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理解。
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的基本食物来源;
绿色植物既给其他生物提供了构建自身的材料,也给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命活动的能量;
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中的生产者,它们制造的有机物通过食物链、食物网,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16.(2014·
桐城学业考)某植物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不同,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小时后,用锡箔纸遮盖叶片两面(如图所示),照光一段时间后,去除锡箔纸,用碘染色处理叶片,观察到叶片有的部位出现蓝色,有的部位没有出现蓝色。
其中,出现蓝色的部位是 ( )
A.a和bB.a和cC.c和dD.b和d
能变蓝的部位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的部位。
光合作用需要光,所以遮光的c不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叶绿体中进行,所以黄白色部位a不行,只有同时具备叶绿体和光照两个因素的b、d可以。
17.(2014·
广东学业考)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现象如图,该实验说明 ( )
①光合作用需要水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A.②B.②④C.③④D.①②④
本题用图的形式考查对实验的理解。
该对照实验中被遮光的部分因为没有光照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色;
未被遮光的部分能接受光照,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所以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二、非选择题
18.下图表示把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细胞中无叶绿体)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用黑圆纸片将C处两面遮盖,移入光下几小时,再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
请分析回答问题:
(1)经酒精脱色后,叶片B处变成了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碘液后,发现A、C两处均不变蓝,原因是:
A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处:
(3)B处遇碘变蓝,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________。
(4)本实验有两组对照实验:
一组是________和________,其变量是________,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组是________和________,其变量是________,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2)(3)(4)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A处为银边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加碘液后不变蓝;
C处遮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加碘液后不变蓝;
B处能进行光合作用,遇碘液变蓝,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C、B进行对照,实验变量是光;
A、B进行对照,实验变量是叶绿体。
答案:
(1)黄白色
(2)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
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 (3)淀粉
(4)A B 叶绿体 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叶绿体 C B 光照 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光
【变式训练】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将一盆天竺葵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选取其中一个叶片,用三角形的黑纸片将叶片的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如下图一所示),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摘下该叶片,去掉黑纸片,经过酒精脱色、漂洗,最后用碘液检验。
请分析回答:
(1)图一是对叶片进行________处理。
(2)图二是对叶片脱色的装置,正确的是________。
图中标号________代表的是酒精。
(3)脱色过程中,盛有叶片烧杯中的液体逐渐变成__________色。
脱色后的叶片呈现的颜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图一中________部分变蓝,说明该部分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____________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解析】本题考查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过程。
(1)图一对叶片进行部分遮光处理,将叶片分为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可以构成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2)叶绿素易溶于酒精,不易溶于水,由于酒精的沸点低,直接加热易沸腾发生危险,所以要隔水加热。
2是酒精,3是水。
(3)叶片脱去叶绿素后变为黄白色,酒精变成绿色。
(4)淀粉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
图一中未遮光部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5)未遮光部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遮光部分未进行光合作用,说明光照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1)部分遮光
(2)乙 2 (3)绿 黄白色
(4)未遮光 淀粉 (5)光照(光) 淀粉
【互动探究】若上题不把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该实验会出现什么结果?
提示:
实验前,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储存在整片叶中,若不把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叶片的遮光部分也有淀粉,滴加碘液后也会变蓝,干扰实验结果,得不到科学的结论。
【练能力】
1.构成植物叶片的下列细胞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有 ( )
①叶肉细胞②保卫细胞
③无色素的叶表皮细胞④叶脉中的筛管细胞
A.①B.①②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审题:
明确光合作用的场所。
(2)分析:
叶片结构中含有叶绿体的细胞有哪些。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场所。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均有叶绿体,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
无色素的叶表皮细胞和筛管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从同一棵树上,早晨、中午、傍晚各摘取了大小相同的叶片a、b、c,将叶片脱水后,称其干重,结果应该是 ( )
A.c>
b>
aB.a>
cC.b>
a>
cD.a>
c>
b
本题考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时间越长,制造的有机物越多,故早晨、中午、傍晚积累的有机物依次增多,干重依次增加。
【拓展归纳】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光照。
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主要影响光反应。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但是光照强度超过一定限度后,光合作用不再增强。
(2)温度。
温度主要影响光反应和暗反应中酶的催化效率。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但是温度过高会影响甚至破坏酶的活性。
温度也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消耗有机物的效率。
处理好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3)二氧化碳浓度。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很低,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水分、矿质元素及生物因素等也会对光合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3.(2013·
内江学业考)某校七年级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他们学习了“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相关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下面是该小组同学在各自进行课外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在一次小组交流与讨论会上所做的归纳与总结,请认真阅读后完善其相关问题:
(1)茜茜同学为了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进行了如上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①在步骤2中,用黑纸片把一片叶的部分区域从上、下两面遮盖,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____________,这样设置后,该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____。
②进行步骤5和步骤6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叶片中是否含有____________。
③把步骤7中的叶片变蓝色的部分制成临时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叶肉细胞中变成蓝色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
(2)媛媛同学说,她到姥姥家吃枇杷的时候发现,树顶的枇杷比树冠下方的枇杷更甜。
这是因为树顶的叶片可以接受更多光照,制造更多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验的分析及相关知识。
(1)用黑纸片把一片叶的部分区域从上、下两面遮盖,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对照,上下遮住的区域缺少光照,其他区域有光照,因此,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步骤5是漂洗、步骤6是滴加碘液,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可知实验目的是检验淀粉的有无。
步骤7中,叶片见光部分变成蓝色,是因为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场所,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临时切片,叶肉细胞变成蓝色的结构是叶绿体。
(2)光照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加强,产生的有机物多,枇杷果实就甜。
(1)对照 光照 淀粉 叶绿体
(2)有机物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年级生物上册练习 34 年级 生物 上册 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