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活着》主题探析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708505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72.61KB
余华小说《活着》主题探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余华小说《活着》主题探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华小说《活着》主题探析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金钱、地位、权利,甚至不是为爱情、亲情而活。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
关键词:
苦难坚强活着救赎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1],出自《活着》这部永恒的经典。
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2]本书成于1992年,是余华唯一一部兼有先锋文学特征以及现实主义特色的经典作品。
他以一种俯视人生的高度,穿透种种表象,揭示了活着的真谛。
《活着》这部作品是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的: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
作者余华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
例如:
认为作者将主人公福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
《活着》是繁华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
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福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
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
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
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
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
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
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
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
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
比如:
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
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
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在内容上,《活着》这本书的开篇,作者余华就给他人描绘的是一幅悠然自得的场景。
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男耕女织,小河流水潺潺,此情此景舒适自在,如诗如画。
在这种背景下,“我”巧遇一个老人,那个老人哼着旧日的歌谣,吆喝着那头叫“福贵”的老牛耕地,书中这样描述老人的:
“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3]想象着和风旭日,一个和蔼的老人在阳光中那样怡然。
然而,越是美好的场景听着老人描述自己凄惨的一生就越发令人心痛,难以接受。
古诗文中常用一种手法叫以乐景衬哀情,更能刺痛读者的心。
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文章内容更真实,更能打动读者心弦。
《活着》这书的主题即是苦难,主人公福贵生活中死亡、贫穷、苦难是生活中的主旋律,他身边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人都被死神相继带走。
他却卑微而坚强地忍受着生活中的苦难和意外,虽然伤痕累累,但他却能努力而又淡然的活着。
主人公福贵出生于富裕地主家庭,年轻时衣食丰裕,吊儿郎当,嫖赌成性。
疯狂赌博中输光家产,由“少爷”沦为“穷人”。
最终自食其果败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父亲被活活气死,怀孕的妻子家珍被岳父接走,母亲劳累成疾。
穷困潦倒之际,福贵为病中母亲出门求医,不巧碰上国民党部队被抓去做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经历两年腥风血雨九死一生,回到家乡已然物是人非,母亲早已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将一双儿女带大,原本聪明伶俐的女儿因为一次高烧不幸丧失了说话的能力。
但这却让屡遭不幸的他终于有了一个团圆的家,让他欲靠自己在泥土里扒拉养活一家。
然而,一切仿佛较为安静的背景下,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
贫穷威逼他送掉女儿以供儿子上学。
成年累月的劳累使妻子积劳成疾患了软骨病;
儿子因与县长老婆血型相同,为救县长老婆(在医院里生孩子后大出血),抽血过多而亡;
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结婚,有幸度过一段快乐时光,在生下一男婴后,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
而女儿死后三个月家珍也与世长辞;
女婿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事故,被两排水泥板夹得血肉模糊;
外孙苦根没了双亲随福贵回到乡下,孤老幼儿生活凄苦,福贵心疼煮豆给苦根吃,不料苦根却被豆子撑死……到头来,福贵孑然一身。
然而在他所经历的一系列不幸当中,无论是败金家财,还是穷困潦倒,或者是被拉做壮丁九死一生,都抵不上接二连三的亲人的死亡和生命的丧失来得令人窒息,悲难自禁。
死亡对生命的消蚀才是福贵最深的苦难和最大的折磨的源泉。
他生命中所有的温暖都被现实被死亡一次次撕得粉粹,被死神的铁蹄一次次践踏,而他只能旁观这一场场悲剧的发生,无力制止,少年丧母,壮年失孤,好不容易女儿结婚,难得的一段生活的宁静。
然而老天又跟这个苦命的人开了玩笑,女儿,老伴儿相继离开。
这死神一而再再而三的跟福贵打着照面,带走他身边的温暖,留他一人孑然一身,咀嚼着丧亲的滋味,这无法挽回的锥心之痛无人替他分担,这命运的不幸与捉弄,无法反抗。
最终只剩得老了的福贵和老了的那头也叫“福贵”的牛,在阳光下回忆过往。
福贵人生的苦难历程不是特例,他代表的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
这部小说社会背景十分宽广,“做了手脚”
、“挖了个坑让人往里跳”6
的赌场;
枪林弹雨,
死尸满地,
随时会丧命的战场;
荒谬至极的大跃进炼钢时代;
饿殍满地的三年饥荒时期;
黑白不分,人性扭曲的文革日子。
在各种社会重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余华通过福贵之口轻描淡写的描绘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要承受的无尽的苦难。
福贵的战友老全在战争中的死和春生战乱之后当上县长又在文革中被迫害至自杀身亡都是时代演进的消极后果。
福贵的苦难也是那个动荡混乱的时代的苦难,是那个时代人的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同时,这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苦难。
《活着》中有一句话“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常人所有的不幸都聚集在他的生命旅途中。
这样的痛苦需要一条有效的缓解,作者余华成功地为福贵找到一条缓解痛苦的有效的途径——忍耐。
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着这种宽阔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
面对苦难,福贵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没有心如刀绞的呻吟。
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炼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都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达到了与孤单的生活相依为命的地步。
例如,他嫖赌成性,挥霍完祖先家业后生活贫困潦倒,一贫如洗,他认为是命该如此。
他说:
“我爹指望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福贵为何能“忍耐”,是因为他把苦难的原因都归结为命。
就是人们常说的“富贵在天,生死由命”。
“命”给自己生活的苦难一个理由
,“命”成了福贵苦难生活的罪魁祸首。
他活得比别人长寿是命,那他败掉家业因祸得“寿”也是命。
以宿命解释生活苦难,使得他只是麻木地忍受苦难。
打击。
他本来有充分的理由去死,但他没有,而是坚强的活了下来。
曾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于是他开始自力更生,去租了几亩自己曾经的土地,夜以继日的干活来养家糊口。
如果没有坚强乐观的性格,我想他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在现在的生活中,有的人因为炒股赔了,赌博输了等,而选择自杀的是大有人在的。
甚至有的因为夫妻吵架就自杀的也屡见不鲜。
和这些人相比,福贵的坚强乐观就很突出了。
这里除了福贵的爹娘因为败家死于非命外,外在的死亡是多方面的。
福贵在去给娘请郎中的途中,他被抓去当了壮丁。
在部队里他认识了老全,一位老兵。
以及和春生这样一个年轻人。
老全最后也死于非命。
在这里作者描述非常残酷的战争场面:
几千各伤号在黑色的迷雾中一夜之间全部死去。
在这里战争是残酷的,而活下去又显得多么的以艰难。
福贵带着求生的愿望最终活了下来。
他最终见到了自己心爱的妻女。
福贵可以说是一个艰强的老人。
他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死亡、恐惧和孤独。
所以面对死亡,他只能一一去承受,除此之外,他能做什么呢?
他阻碍不了环境,阻碍不了厄运对他的一次次的打击,他唯一做到的就是坚强地活着……。
早年丧父,中年丧子,晚年丧妻,人生的三大悲剧都让福贵遇上了。
亲人们一个个惨死在自己前面,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福贵也没被击垮,坚强的活了下来。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会遭受许多意外的打击。
有的人选择坚强地活下去,而有些人无视于自己的生命,选择不归路而“自杀”自杀实际是一种残害自己的生命,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一种不负责任。
人活着就应该分享生命的价值,在有限的生命里去现实自我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生活,不负于人生匆匆的几十年。
那时候我们可以坦然地说我没有白来人生一回。
“人生苦短,命运无常”,“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福贵的一生是对这些话的最好证明。
虽然我们都希望生活永远幸福团圆,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生离死别、苦难遭遇还是会时常拜访我们的生活。
这是一个永恒的遗憾,我们无法逃避,因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懂得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成败得失,以及一切的苦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活着。
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着的力量;
活着就是不屈,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只要心中活着的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
相信逆境和磨难不是憾事,相反,它是人生最宝贵的营养,因为只有经历磨难的洗礼,人才会成长,才会懂得珍惜,去珍爱生命,去感受生活。
福贵如果没有苦难的磨砺,他可能永远是个寄生虫,永远长不大,甚至永远是个二流子。
所以应该感谢苦难,是苦难让他变得成熟,变得坚强。
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一样,正是因为艰难困苦的磨砺,才造就了保尔顽强、执着、勇敢的高尚品格。
是艰难困苦使保尔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英雄。
用福贵他的话说:
只想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好,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像我这样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这就是他的人生格言,是对他的生活全面写照。
有评论家说,这是作者的消极人生观,然而我觉得这又是客观现实,谁也改变不了。
试想,在现实当中,我们为物质欲望而奔波,忙于奔命。
可最终我们却失去了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
我们失去了做人的最根本的原则。
其实从古至今我们追求最原始的就是“活着”,只有健康地活着,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工作、学习和生活。
而我们却忽视了这最原始的的人生哲学。
为了名利、金钱而追逐“机关算尽”却误了卿卿性命”如同飞蛾投火,自取灭亡。
生命是脆弱无常的,但是生命又是最坚强的。
这在小说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福贵在接二连三的重大打击下,我们没有看到他呼天抢地,哭哭啼啼,他的淡然和乐观让读者肃然起敬。
在他失去一切亲人之后,他活着似乎已毫无意义,因为他一无所有了,可是什么都没有击垮他!
他对生活还是充满了希望!
人的忍受力是无限的,对希望的期待也是无限的,生命力在极端的状态下仍然可以顽强的生存,这是因为有了希望——活着的希望!
福贵坚守自己的真理,活着就是他最大的真理,名为福贵,无福无贵。
但他用这条最朴素的真理对抗命运的每一次进攻。
龙二和春生一时得财得势,龙二神气了四年就完蛋了。
共产党没收了他的田产。
做地主也没赶上时候。
人民把他抓去,说他是恶霸地主。
可他也不识时务,最后给毙掉了。
作者这样叙写不是单纯地揭示祸福相依,或讽刺他们贪财贪势,而是为了说明活着的真谛。
龙二被抓甚而被毙,就是因为共产党没收了他的田产,分给了从前的佃户,他还死不认账,去吓唬那些佃户,被送到城里大牢后,龙二还是不识时务,那张嘴比石头还硬。
龙二是受不了失去钱财才抵抗政府失去性命的。
而春生当县长,后来在文革中被当成走资派游街,遭受侮辱和殴打,最后不堪忍受折磨而自尽身亡。
他们一个是不能接受无利的活着,一个不能忍受被折磨的活着。
面对生命,他们要求并不过分,但是对于生命本身的意义,他们都不如福贵理解得透彻明白。
在福贵这里,有对活着最纯粹最本质的理解,不管尊贵或卑微,不管舒适或痛苦,只要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活着》中,龙二说:
“做梦也想不到我会被毙掉。
”“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呀。
”这时的福贵发出了阿Q似的自嘲:
要不是当初我爹和我是两个败家子,没准被毙掉的就是我了。
我想自己是应该死却没死,我从战场上捡了一条命,龙二又成了我的替死鬼,我家的祖坟埋正了。
这一段内心甘情愿独白,表现了人生命运的不可预知性。
“塞翁失马,因祸得福。
”最后福贵说:
“这下可要好好活了。
”
福贵让我们明白,人活在世上,虽然会面临各式各样的苦难,但是我们之所以会坚强地活下来,而且活得有滋有味有信心,就是因为生活中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温暖,各种各样的快乐,各种各样的幸福,各种各样的希望。
这正是余华试图告诉我们的,也是每一个读者在作品中应该读懂的。
小说里的富贵,没有遇到好人,也没有遇到多少坏蛋。
他活在真实的生活中,真实的生活赐予他的是一个大起大落的生活。
生活在一段大起大落之后,马上归于了平静。
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福贵的人生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他是为金钱地位而活,那他破产后就应该去死;
如果他是为爱情而活,那家珍死后,他就可以死了;
如果他是为亲情而活,那父母、儿女、外孙都死后,他就更应该去死了。
但福贵没有选择死,而是坚强的活了下来。
这就告诉我们: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金钱、地位、权利、爱情和亲情等,这就是活着的真谛。
用余华的话说,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
余华在小说《活着》的序言里说到: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1]余华.活着[M].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2003.
[2]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3]余华.活着[M].海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活着 小说 主题 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