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体系程序文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698058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33.55KB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效率体系程序文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效率体系程序文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职责:
4.1生产处各组别工时统计员:
1负责生产处每日发生的制度工时与损失工时的录入。
2当日填写《外部损失工时确认通知书》(简称《通知书》),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外部原因(对生产处而言)损失工时的确认。
3负责依据IE组要求,向IE组提供《生产效率日报表》,和确认后的《通知书》。
4.2生产处各层管理人员:
负责对《通知书》记录的外部原因损失工时进行审核;
并根据生产处各种损失工时和效率指标数据,及时调整生产,制定生产效率目标,严格考核不断改善,以求提高生产效率。
4.3工程处IE组:
1负责制定产品标准工时及各工序标准工时。
2负责对效率体系相关的指标进行维护。
3负责提交生产效率报告。
4负责召开效率例会,对效率的状况以及造成停工、返工的责任部门进行通报,研讨措施,责成改善。
5负责并对整个生产效率体系的运行进行监控。
5.定义:
5.1工时构成图:
就业工时
作业时间外部原因损失工时
有效作业时间内部原因损失工时
产出工时工人对效率影响损失工时
5.1.1就业工时:
指所有支付对象工资的工时,即实际出勤人员的制度工作时间(8小时)加上加班工时(包括节假日)。
就业工时=实际出勤人员的制度工作时间+实际出勤人员的加班时间
5.1.2损失工时:
指生产过程中因各种停工和返工而导致的工时损耗,同时也包括新品(部件)评测(生产)等非正常工时消耗。
站在被测定对象的角度看,将生产处发生的各类损失工时分为外部原因损失工时和内部原因损失工时。
其中,前者指研究对象以外的部门或工序给研究对象造成的工时损失,后者指研究对象内部自身导致的工时损失。
规定制度损失工时(早会、5S、固定的培训等)包括在外部原因损失工时内。
(具体规定参看《惠阳厂工时统计制度》)
5.1.3产出工时:
指在标准状态下,生产某产量产品所应耗费的工时。
5.2生产效率:
规定某产量应消耗的时间比实际消耗的时间为生产效率。
5.3劳动生产率:
它是一种产出和投入的比,是将劳动工时作为投入(分母)计算的单要素、实物量(分子单位:
台)生产率。
它包括全员劳动生产率、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
5.4直接人员:
指直接参加生产的人员,包括工人和组长,其余为间接生产人员。
5.5测定期内的产量:
当测定期为月或更长的周期时,指测定期内的成品库的净入库量;
当测定期为比月短的周期时,指测定期内的实际完成量。
5.6测定期:
由起始到终止组成的一个测定的时间范围,通常是天、周、月。
5.7静态指标:
指一个测定期内计算的绝对指标。
5.8动态指标:
指一个测定期内计算的绝对指标与一个基准期内的绝对指标比较的相对指标,它体现了该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动态效果。
5.9项目代码
项目、指标
英文注释
代码
计算公式
产量
Quantity
Q
人数
NumberofLabor
NL
损失工时
TimeLoss
TL
TI+To
内部原因损失工时
TimeInside
TI
外部原因损失工时
TimeOutside
To
产出工时
LaborStandard
LS
有效作业时间
LaborEffective
LE
作业时间
LaborWork
LW
LaborRule
LR
工人工作效率
EfficiencyofLabor
EL
LS/LE
管理水平
EfficiencyofManagerforLabor
EML
LE/LW
总生产效率
EfficiencyOverallforLabor
EOL
LS/LR
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
ProductivityofLabor
PL
Q/LR
单台耗时
TimeofProductforLabor
TPL
LR/Q
动态生产效率指标
EO——测定期;
EO’——基准期
△E
EO/EO’
6.工作程序:
6.1统计工时。
由生产处各组别工时统计员记录当日发生的各类工时(包括制度工时和损失工时)。
6.1.1记录工时项目还包括时间段、涉及的人数、工时的类别、以及工时(原因)的明细等。
6.1.2如果是外部原因损失工时(对生产处而言),则需要填写《外部原因损失工时通知书》,在当日向相关部门进行签字确认。
(请参看程序文件《效率体系中损失工时的相关规定》PEPR0049)
6.2计算指标。
计算的效率指标包括“工人的工作效率”、“管理效率指标”、“总生产效率”、“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单台耗时”五项静态指标,及“工人的工作效率动态指数”、“总生产效率动态指数”、“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动态指数”三项动态指标。
6.2.1计算公式:
A、工人工作效率=产出工时/有效作业时间=产出工时/(作业时间-内部原因损失工时)
EL=LS/LE=LS/(LW-TI)
B、管理效率指标=有效作业时间/作业时间=有效作业时间/(就业工时-外部原因损失工时)
EML=LE/LW=LE/(LR-To)
C、总生产效率=产出工时/就业工时
EOL=LS/LR
D、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测定期内的产量/就业工时
PL=Q/LR
E、单台耗时=就业工时/测定期内的产量=1/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
TPL=LR/Q
F、工人的工作效率动态指数=测定期的工人的工作效率/基准期的工人的工作效率
△EL=EL/EL’
G、总生产效率动态指数=测定期的总生产效率/基准期的总生产效率
△EOL=EOL/EOL’
H、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动态指数=测定期的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基准期的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生产率
△PL=PL/PL’
6.2.2公式说明:
A、公式中的有效作业时间、作业时间、就业工时、内(外)部原因损失工时都是针对直接人员而言。
另外,当计算各组别的生产效率指标时,公式中所有的内容都是对各组别而言的;
当计算整个生产处的生产效率指标时,相应的公式中的所有内容都是对整个生产处而言的。
B、该组别(工序)计算的产出工时=∑该工序产品产量(台)×
该工序产品标准工时
生产处计算的产出工时=∑各产品产量(即净入库量)×
各产品的标准时间
公式中的产量是指合格产品的数量,不良产品的生产将作为一种无效的劳动(即工时损耗)不参与产出工时的计算。
C、产品工序标准时间:
指由合格、适当、训练有素的操作者在标准状态环境下以正常的速度完成产品生产的某工序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产品的标准时间:
指由合格、适当、训练有素的操作者在标准状态环境下以正常的速度完成产品制造从备料到包装工序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各工序标准时间的和。
6.3提交报告。
效率报告按照测定期的不同,分为“日报表”、“周报告(表)”、“月报告”三类;
报告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反映各项效率指标状况的“效率报告”部分,二是反映停工、返工等损失工时情况的“损失工时统计分析”部分;
报告运用各种图表技术对项目进行分析。
6.3.1生产处负责每日《生产效率日报表》(包括附表《损失工时统计分析》)的提交和工人的工作效率及其动态指标的发布。
6.3.1.1《生产效率日报表》中“效率报告”部分
1测定的对象是以设备(线体)、区域划分的作业岛(在系统中称为“X线”)。
2效率指标只有工人的工作效率及其动态指数两项,动态指数的基准为前一个测定期(前一天)。
3用柱状图反映各测定对象该日的工人的工作效率,并用直线段在柱状图上示意平均值。
4用连续五天的产量和工人的工作效率数据画双轴折线图反映趋势。
6.3.1.2《生产效率日报表》中“损失工时统计”部分
1用统计表的方式对该组别当日发生的损失工时进行分类统计。
6.3.2工程处IE组对各组的《生产效率日报表》进行审核、综述后生成《_周_组生产效率报表》(包括附表《损失工时统计分析》),并汇总、分析生成《_周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包括附表《损失工时统计分析》)。
并通报生产处各组,以便其对工作作出调整,改善流程、加强管理、减少浪费以提高效率。
6.3.2.1《_周_组生产效率周报表》中“效率报告”部分
1测定的对象是以设备(线体)、区域划分的作业岛、合计部分为该组别。
2效率指标有工人的工作效率、管理效率指标、总生产效率及其动态指数四项,动态指数的基准为前一个测定期(前一周)。
3用柱状图反映各测定对象该周的总生产效率,并用直线段在柱状图上示意平均值。
4用连续四周的产量和总生产效率数据画双轴折线图反映趋势。
6.3.2.2《_周_组生产效率周报表》中“损失工时统计分析”部分
1将各类损失工时按内、外部原因进行分类统计。
2用柏拉图对具体项目的损失工时进行排列分析,寻找关键因素以求改善解决。
6.3.2.3《_周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中“效率报告”部分
1测定的对象生产处各组别,合计部分为生产处。
3用柱状图反映各组该周的总生产效率,并用直线段在柱状图上示意平均值。
6.3.2.4《_周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中“损失工时统计分析”部分
2用饼图表示内部、外部原因损失工时在生产处整个就业工时中所占的比例;
3用柏拉图对具体项目的停工、返工进行排列分析,寻找关键因素以求改善解决。
6.3.3工程处IE组负责每月对《_周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生成、提交《_月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包括附表《损失工时统计分析》)。
6.3.3.1《_月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中“效率报告”部分
2效率指标有工人的工作效率、管理效率指标、总生产效率及其动态指数、直接人员生产率及其动态指数、单台耗时七项,动态指数的基准为前一个测定期(前一月)。
3用柱状图反映各组该月的总生产效率,并用直线段在柱状图上示意平均值。
4用双轴折线图反映生产处每月的总生产效率、产量趋势。
6.3.3.2《_月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中“损失工时统计分析”部分
6.3.4工程处IE组负责召开效率例会,对一个时期的效率状况进行总结;
根据《外部损失工时确认通知书》,和其它相关部门一起共同检讨引发生产处外部原因工时损失,研究提高生产效率措施,达成改善目标。
6.3.5生产处根据各组别的效率状况,选择合适的指标确定考核标准,制定考核方案;
加强管理、不断改善,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各项指标。
(请参看下表,与附件《生产效率测定流程图》)。
报表、报告
附件
完成时间
计算的对象单元
涉及效率指标
建立指标的目的
《生产效率日报表》
《损失工时统计》
次日的10:
00以前
按设备、区域等划分的作业岛
1.工人的工作效率
2.工人的工作效率动态指数
工人的熟练程度和努力程度对效率的影响
《_周生产处_组生产效率报表》
《损失工时统计分析》
第二周周一10:
各作业岛和工序组
2.管理效率指标
3.总生产效率
4.总生产效率动态指数
工人对效率的影响、内部管理对效率的影响、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管理绩效
《_周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
第二周周二10:
各工序组和整个生产处
《_月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
每二月3日10:
4.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
5.单台耗时
6.总生产效率动态指数
7.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动态指数
除工人、内外部管理因素对效率的影响,劳动生产率是一项在行业内、南北方厂更具可比性的指标
7.生产效率测定流程:
请参看附表《生产效率测定流程图》。
8.附表:
8.1《生产效率测定流程图》
8.2周生产效率报告(各组别的《_周生产处_组生产效率报表》因内容不同不在本文件中体现)
8.2.1《周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
8.2.2《周生产处损失工时统计分析》
8.3月生产效率报告
8.3.1《月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
8.3.2《月生产处损失工时统计分析》(格式同8.2.2,不再给出)
生产效率测定流程图
资材、质控、生产处工程处IE组效率报告
工程、仓储
制定标准工时
《通知书》确认
监控录入系统
召开效率例会
发布效率报告
效率指标计算
No
Yes
录入制度工时
录入损失工时
主管审核
填写通知书
发生损失工时
8.2周生产效率报告
周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
项
目
组
别
管理效率指标
总
生产
效率
动态总
生产效率指数
单位
人
台
分钟
%
公式
LS/LE
LE/LW
LS/LR
EOL/EOL’
备料
装配
调试
终检
包装
资料
合计
分析报告:
周生产处损失工时统计分析
原因
比率
内
部
原
因
外
8.3月生产效率报告
月生产处生产效率报告
项目
生产效率
总生产
动态
指数
直接
人员
劳动
生产率
直接人员劳动生产率动态
单台
耗时
台/人×
小时
人时/台
△EOL
△PL
LS/
LE
Q/
PL/
PL’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效率 体系 程序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