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发现和探索参考资料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696998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2.68KB
中国考古学发现和探索参考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中国考古学发现和探索参考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考古学发现和探索参考资料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获取方法有文献记载和科技方法测年,文献记载主要根据年号、干支、月相等相互佐证确定年代;
科技测年的方法主要由C14测年、热释光、光释光、古地磁法、树木年轮法等。
其记数方式通常有以四季轮回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单位的太阳年和原子周期性释放为单位的放射性纪年等,但在历史上普遍流行的是太阳年,至今通用的也是太阳年,在使用放射性年代时一般也要将其换算成太阳年。
现在通用的西(公)历则是以耶稣的诞生为起点,记作AD1即公元元年,在这一年之前即公元前的记法为BC,在这一年之后即公元年代的记法为AD。
现代的科学放射性年代以距今(1950年)为起点,记作BP。
绝对年代可以有助于确定相关研究对象的年代,为研究奠定基础。
但事实上,绝对年代并非绝对准确而是相对准确,一般会有所出入。
1.3能人
距今260万~150万前生活在非洲的古人类。
能人是最早制造使用工具的人类,能人演化成为直立人。
能人会制造工具的能力具有非常深远的含义,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拇指已经进化得能伸能屈,能够把一件工具牢牢地掌握在拇指和其他四个手指之间。
能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们能够依靠某种简单的方式组织起来,具有相对稳定的群体和相对固定的住处,并且能互相合作,互相照顾,集体狩猎,分享猎物,照顾弱小和伤残者,人与人之间开始有了某种感情上的联系。
为了交流和合作,因此声带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从只能发出一些简单的音节到可以说出某些较为复杂的词汇了。
因此,从能人开始,不仅有了人类社会的雏形,而且也已经产生了人类文化的萌芽。
1.4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是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猿到人过渡的早期形态,主要分布于非洲,时代距今400万年至100万年左右,生物分类上属于灵长目、人科。
其身体上有许多特征与人相似,如头骨均圆隆,枕外隆起,枕骨大孔位置适中等特点;
但也有较多原始特征,如脑容量小,骨壁较厚等;
但是他们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是向人发展的重大进步特征。
可分为两种类型:
粗壮种和纤细种,在此之前有更为古老的阿发种。
粗壮种以植物为食,体型较大,在距今100万年前灭绝;
纤细种体型较小,杂食,并发展为能人最终进化为人类(有争议)。
最早的发现是1924年在南非汤恩采石场发现的小孩头骨化石,此外发现最早且最完整的南方古猿是1974年于埃塞俄比亚阿发地区发现的lucy,距今320万年。
研究南方古猿,对于探索人类的起源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5莫维斯线
1948年,美国学者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莫维斯提出人种优劣有别论,认为旧大陆旧石器时代早期,按照早期人类的技术和行为能力,存在着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区,因而Movius把欧洲与亚洲地区划分开来,这两个类型之间的界线,大致经过印度半岛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
莫维斯认为在旧石器时代,位于该线以西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先进地区,是以西方的手斧文化传统为代表,能掌握先进工具制造技术的先进文化圈;
而位于该线以东的中国等地区是以制造简单的砍砸器传统为特征的“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缺少手斧和勒瓦娄哇技术等较为精细的石器及技术。
“这两个多多少少同时代的石核工具传统能够被定义如下:
西方的——典型特征是双刃、两面(修整)的切割工具或手斧;
东方的——典型特征是单刃的切割工具或砍砸器”。
最初莫维斯认为这是由于人种的差异导致的,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大多数学者争论;
后来也做过一些改动,认为与环境也有关系。
中国大陆发现的一些旧石器地点如广西百色旧石器地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理论有所冲击。
1.6玉
传统说:
古人对玉的认识,可以“十一德说”、“九德说”、“五德说”为代表。
(十一德见于《礼记?
聘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
九德见于《管子?
水地》,仁、知、义、行、洁、勇、精、容、辞。
五德见于《说文解字》,仁、义、智、勇、洁)。
古人对玉的一系列物理特征如温润柔和的光泽、良好的光洁度与较好的半透明度,细腻致密的结构,极高的韧度与较高的硬度,敲击时发出的清越舒扬可远闻的声音,虽有棱角却不甚锋利的断口,较大的密度等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
狭义说:
狭义的玉的玉仅包括碱性单斜辉石的硬玉,及钙角闪石的软玉。
两者均为链状硅酸岩矿物。
硬玉即翡翠,是具有变斑晶交织结构的辉石类矿物集合体。
软玉是具有显微交织纤维结构的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矿物。
广义说:
指许多色泽美丽,适于雕琢的显晶—微晶的矿物集合体(岩石),少数为非晶质的天然物质,具有美观、耐久、稀少的特点,包括软玉、翡翠、彩石、有机物等。
玉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一种矿物,其内涵相当丰富。
应当把古人对玉的认识同现代矿物学的分类相结合来对古玉进行定义和研究。
玉应是那些质密、色美、物稀、贵重的,深受人们宝爱可以用来琢磨的矿物材料的总称。
可分三类,第一类软玉(透闪石—阳起石玉)、硬玉(辉石玉);
第二类为“石之次玉”和“石之似玉”,如蛇纹石玉、南阳玉、密玉等;
第三类“石之美者”——彩石,如玛瑙、绿松石、石英、东陵石、叶腊石、滑石等。
1.7玉器
玉器主要是指在人们的生活中用于装饰、美化、礼仪、祭祀及各种宗教活动的玉制品,是与人们的精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特殊工艺品。
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古代玉器大致可分为礼仪用器(《周礼?
大宗伯》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殓葬器(玉琀、玉握、玉塞、玉衣等)、装饰品(坠、珠、玦、镯等)、生活实用器(刀、凿、镞、梳、枕、杯等)等类。
也用于辟邪,纳福,以玉比德,佩玉自勉。
今人主要是装饰用玉,美化人的身体、生活及环境,辟邪、佑身,乞吉、纳福,陶冶性情,提升品格,提高精神境界等。
考古发现的早期玉器已达8000年前后,如兴隆洼文化、裴李岗文化等出土玉器。
以后各代如三星堆,天马曲村,马王堆汉墓,辽陈国公主墓等地均有发现。
1.8妇好墓
1976年由郑振香、陈志达主持发掘,位于安阳小屯村北偏西丙组基址西南,编号M5,该墓长5.6米,宽4米,深7.5米,规模不大,无墓道,属中型墓,墓室东西两壁设壁龛,墓底四壁有夯筑的熟土二层台。
墓室有木椁、木棺,(棺木上有红黑相间的“彩绘”,估计是棺盖上的覆盖物,棺面有红黑相间的漆皮,上面裹有一层麻布,其上又有一层薄绢。
)人殉16人,埋于椁顶、壁龛和腰坑内,有的人殉被砍头或腰斩。
随葬品丰富,有青铜、玉、石、象牙、骨、陶器和贝等。
青铜器有礼器,乐器,工具,兵器等,半数以上有铭文,著名如三联甗、偶方彝等。
玉器以装饰品为多,还有礼器,工具等,雕刻十分精美。
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有争议)。
此墓的年代根据出土的铜器,陶器及铭文推断,属殷墟文化二期,根据铭文和甲骨文的对照,墓主一般被认为是武丁的配偶妇好。
妇好墓保存完好,随葬品丰富,较大地充实了殷墟的考古资料,尤其是青铜器多有铭文,与甲骨卜辞结合起来,考证出墓主身份,使王室墓得到确认,为研究商代王室墓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对商代礼制,手工业等方面的研究也有较大意义。
1.9董作宾
董作宾(1895-1963),河南南阳人,原名守仁,字彦堂,号平庐。
董作宾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他在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古年代学、历史地理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其中尤以在殷墟考古和甲骨学上的贡献更为突出,是中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基者。
董作宾最大的贡献是建立了甲骨文断代学说,推动了甲骨文的断代和礼制等的研究。
另外,董作宾编撰了《甲骨年表》、《甲骨文发现及其研究经过》、《甲骨学六十年》等著述,对学习研究甲骨学有重要指导作用。
1.10白鹤梁
白鹤梁,是位于长江上游重庆直辖市涪陵城北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
被誉为"
长江一绝、中国一绝、世界一绝"
的水下碑林"
白鹤梁题刻"
主要分布在中段石梁上。
白鹤梁题刻由石鱼、题刻组成。
白鹤梁古水文题刻的价值:
A.科学价值(※)
刻石鲤为水标,以它记录枯水变化,预卜农业丰歉。
古人铭刻的石鲤水标,和现代水文站测量水位升降数据的原理完全相同。
设固定水标系统观测江河的水位变化,迄今不足百年历史,而"
的长江水位记录已有1200多年的连续记载。
并从中得出长江上游每隔3年或5年就有一次枯水发生;
10年或数10年就有一次较枯水位、600年就有一次极枯水位出现的结论,有"
长江中最古老的水文站"
之称B.历史和艺术价值:
自唐迄今,历代文人雅士,吟诗作赋题铭江心,囊括各派书法,。
165段题刻留下了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1000多年的重要史迹。
1.11白帝城
白帝城:
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口的北岸,东依夔门,西傍八阵图,三面环水,雄踞水陆要津,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在此建都,因其地有井常冒白色雾气,故将此地命名为“白帝城”。
三国时,刘备兵败,退至白帝城,临死前把后主及国事托与诸葛亮。
唐代以后,白帝城建有白帝庙,专祀刘备、诸葛亮,庙内有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等明清建筑,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006年,白帝城作为著名明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12铜车马
秦陵铜车马出土于秦始皇陵丁侧20M处,1980年局部试掘铜车马坑时,在一木椁内出土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铜车马,出土埋己残破,经修复后恢复原状。
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
各个部件分别铸造,然后用嵌铸、焊接、粘接、铆接、子母扣等将从多的部件组装为一体。
通体彩绘,马为白色,彩绘时所用颜料均为用胶调和的矿物颜料,利用胶的浓度塑造出立体线条。
车、马和俑的大小约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
它完全仿实物精心制作,真实地再现了秦始皇帝车驾的风采。
秦代的金属加工技术有了辉煌的成就,在秦陵铜车马的制造上集中体现出来。
秦陵铜车马共有三千多个零件,秦代工匠巧妙地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捎接、活铰连接、子母扣连接、转轴连接等各种工艺技术,将此结合为一个整体,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特别是一、二号车的伞盖,其厚度仅0.1~0.4厘米,而面积分别为1.12和2.3平方米,整体用浑铸法一次铸出,即使在今天,要铸成这么大而薄、均匀呈穹窿形的铜件也是非易事。
至今铜车马上的各种链条扔转动灵活,门、窗开闭自如,牵动辕衡,仍能载行使。
秦陵铜车马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青铜之冠”
1.13凤翔秦公一号大墓
秦公大墓在陕西凤翔镜内,位于雍水河西面的三畸原,是整个秦公陵园中最早发现、唯一发掘的最大墓葬,故称秦公一号大墓。
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
有东西墓道和墓室。
发掘后的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中国发掘最大的先秦墓葬;
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
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
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
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
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
1.14李柏文书
书写者李柏与王羲之同时代,大约生活在东晋咸和至永和年间(330—350年),所写的字基本上属于行书,仍带有明显的隶书笔意,笔画提按分明,尤其是第一稿,墨色较浓,笔画较粗重,隶意最多;
而第二稿、第三稿的书写比较随便,连笔增多,气势更加连贯畅达,行书的特点更鲜明。
《李柏文书》的出土,为研究东晋时代的书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
李柏文书"
即李柏当时写给焉耆国王等的信函,其中两封是完整的,还有39片残片。
还有些信是前凉张骏讨伐高昌(吐鲁番)的晋戊己校尉赵贞时,为了安抚与高昌邻近的各国而写的。
信涵写于麻纸上,两封信的草稿分别长23厘米,(约相当于晋代一尺)宽27厘米;
长23厘米,宽39厘米。
是前凉简牍资料中最为集中、内涵最为丰富的文书资料。
1.15楼兰LE古城
1.16逾年改元法
逾年改元法:
是战国时期的一种纪年方法,属于王位纪年法的一种。
前一位国君亡故之年,如五月亡故,下一位君主不会立即改元,这年的五月到第二年的正月仍然用原年号,第二年的正月改元。
1.17敦煌藏经洞
实际为莫高窟第17窟,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间,是晚唐释门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堂。
平面近于方形,面积不大,覆斗形窟顶,窟高3米。
公元11世纪初叶,当地僧俗将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秘藏于此窟,砌墙封闭窟口,并于壁面饰以壁画。
藏经洞封闭的原因与时间,几十年来,众说纷纭。
归纳其要者,一为避难说,二为废弃说。
1900年6月22日被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发现,有公元4-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五万余件。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
后经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
1.18莫高窟北区石窟
1.19重床
1.20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
文物保护是研究各种质地文物,在内外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应用科学技术手段,对抗一切形式的质变,阻止延缓劣变过程,对文物的劣化进行综合防治,使文物得以长久保存的学科。
简答题
2.1你认为有哪些自然科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运用于考古学研究(举出三种方法)?
(参考一五简述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1探测技术:
遥感考古探测:
航空照片、遥感探测(多用于大尺度范围的考古遗迹,如遗址、城址的发现等)
地面物理探测:
磁法探测、电阻率探测方法、雷达探测(多用于地下遗存,如房址、墙基、墓葬、灰坑、窑灶乃至陶器和工具等)
全球定位系统和考古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和全站仪、考古地理信息系统;
进而有利于建立起考古资料的数据库。
2测年技术,绝对年代方法的出现:
上新世和更新世:
钾氩法、氩氩法、裂变径迹法、古地磁法
中更新世:
不平衡釉系法、释光测年法、电子自旋共振法
全新世:
树木年轮法、纹泥年、冰芯法、C14革命
3分析技术:
微量元素分析——产地贸易、制作工艺(例如冶金和陶瓷等:
青铜器产地、青铜制品制作工艺、陶瓷器年代、陶瓷器烧制工艺、陶瓷器真伪鉴别)、生物分析——DNA氨基酸、古病理分析等
4环境分析技术的发展:
动物骨骼鉴定——动物群研究、花粉、硅酸体鉴定——植物群研究(进而对于古代环境、农业起源、家养动物起源、古人食物结构等问题做出判断,复原古代人类生活结构)
5保存科学:
纳米级的分析技术在保护科学中的应用
6.定量考古?
2.2简述现代人类起源问题的争论
2.3简述早期人类起源的时间、地点与迁徙路线
人类的起源大致经历了南方古猿(400-100万年)、能人/匠人(200-175万年)、直立人(200-20万年)、智人(分为早期智人(20-5万年)和晚期智人(5万年以后))、现代人。
此外,尼安德特人的地位也值得考虑,以前有学者认为是人类的直系祖先,即由直立人演化为尼安德特人,再演化为智人,但来在以色列等地发现了与智人同时期甚至更晚的尼安德特人,由此证明尼安德特人并非人类直系祖先,而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支系;
而直立人和能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大的争论,有学者认为直立人并非由能人演变而来。
考古发现
南方古猿
1974年,埃塞俄比亚阿发地区,lucy,距今320万年;
1976年,坦桑尼亚莱托利地区,脚印化石,距今375万年;
1924年,南非汤恩地区,小孩化石,距今225万年;
1959年,坦桑尼亚奥杜威地区,鲍氏种,距今180万年。
此外还有特卡纳湖黑骨头(距今250万年)等。
均发现于非洲。
人类起源于非洲?
能人
1960年,坦桑尼亚奥杜威地区,KNM-ER1813和最早的石器,距今190万年;
1972年,坦桑尼亚奥杜威地区,KNM-ER1470,距今200万年。
这些能人化石依旧主要发现于非洲。
直立人
1985年,肯尼亚特卡纳湖地区,KNM-NT15000特卡纳男孩,距今160万年;
1991年,格鲁吉亚,D2700,距今175万年;
1891年,印度尼西亚,爪哇人,距今180万年;
1965年,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1929年,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
此外还有中国的蓝田人、南京人、郧县人等,包括1985年发现的“巫山人”(距今200万年),有学者认为属于直立人。
由此可以看出,直立人不再只局限于非洲,而是旧大陆均有发现。
智人
不再举例,全世界均有分布,中国有金牛山人、柳江人、资阳人等。
而尼安德特人主要分布于欧洲,到晚期出现于南欧乃至中东以色列地区。
重要争论
人类起源模式的争论主要有两种:
非洲单一起源说和多地区独立起源说。
(可以自行发挥……)分子生物学对第一种说法的贡献。
2.4简述中国的玉文化
(定义、年代范围、特点、)
中国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一支奇葩。
中国玉文化的延续发展在于它具有深厚的生存土壤和极富生命力的美学、哲学与伦理学价值。
深厚的生存土壤就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未曾出现过断裂并且能够在发展中不断吸纳、融合、壮大的中华民族及其传统文化,以及丰富的玉石资源。
玉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在汉语的字、词和成语中与玉有关的就多达四、五百个之多,这些字和词语所表示的多是与美好、尊贵、高尚、典雅、美妙、气度不凡、气节崇高等意有关的。
中国玉文化中的玉,有装饰人的身体、衣服、冠戴,美化人的生活及环境,祭祀天地、山川及先祖,丧葬用玉,表示等级、身份,辟邪、纳福等功用。
(见玉器条)
由于儒家用玉观念(把玉的自然属性人格化、理念化)的宣传与推广,使玉具有了明显的社会属性,“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佩玉以自勉,佩玉以自励。
蕴含有“天人合一”与“仁、义、礼、智、信”的哲学与伦理学思想,“自然至美”、“温柔敦厚”、“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的美学品格。
?
2.5哪些发现引发了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
(一)中原地区:
1.仰韶文化:
公元前3000年左右,陕西高陵阳关寨仰韶文化环濠聚落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大型建筑F901
郑州西山史前遗址
2.龙山文化: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史前城址发现的大型宫殿和成片墓葬
商代沿用新石器时代密县遗址
陶寺遗址奠基遗址
牛河梁第二地点祭坛
(二)辽西地区:
1.红山文化:
公元前4000~前3000年。
是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
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如玉龙、玉猪龙
(三)长江下游地区:
1.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4900年,安徽凌家滩、张家港乐山遗址。
属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
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
崧泽于1958年由农民挖塘时发现古物,然后于1961年和1974年两次有计划地发掘,挖出古墓100座,还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和兽骨、稻种等遗物,证明崧泽距今6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是适于远古人类生息的地区之一。
2.良渚文化:
距今约5300年至42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
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
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
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的前奏。
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另外还有堆筑挡水坝、瑶山墓址遗址等。
可以说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四)长江中游地区:
1.屈家岭文化:
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
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
分为早、晚两大时期。
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
晚期磨光石器增加。
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
出现了彩陶丝轮。
说明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手工业。
因其具有鲜明的江汉平原的特点,有别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因此将这种文化定名为“屈家岭文化”。
2.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
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邓家湾遗址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
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部分陶器上有刻划符号。
(五)黄河下游地区:
1.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湖北天门石家城址。
2.龙山文化(同上)
(六)长城地带。
2.6简述殷墟发掘的学术意义。
重新认识先秦历史
考古材料对历史的复原,如对商代社会性质的认识;
对夏文化探讨的启示;
对先周文化探讨的启示,等等。
它证实了安阳小屯一带为殷代的都城,其中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把我国有文字可证的历史上推了几百年,而且由于甲骨文发现数量多,内容丰富,涉及到殷代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对全面复原殷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考古学在中国最早的实践
殷墟的发掘是中国传统的金石学与西方田野考古学方法相结合的产物,是第一次由我国学术机构独立进行的对古代都城遗址的大规模发掘,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人才的培养;
地下材料的重要性;
都城考古的意义,等等。
初步摸索出一套发掘夯土基址、灰坑、墓葬的科学方法,大大地推动了其他遗址的发掘工作。
2.7举例说明长江三峡库区新石器文化的新发现与新认识(一例即可)。
长江三峡库区新石器文化的新发现,除之前发现的大溪文化,至今又陆续发现了:
丰都县玉溪坪遗址,忠县哨棚嘴遗址,巫山县欧家老屋遗址等等。
以丰都县玉溪坪遗址为例:
发现新石器的房址、墓葬等重要遗迹。
新石器遗存中发现一座基本可以复原的干栏式房址,面积约100m2,属于重庆库区发现保存情况最好、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考古学 发现 探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