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691882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4.63KB
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
《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空间结构概念:
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结合方式)。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即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
组成结构(解释):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组成结构实质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反映
地域结构(解释):
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这种分布格局实质上是自然地理环境地或差异的基本反映
8、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l)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
(2)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
(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
(4)人类聚居的场所。
9、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
10、自然地理学的任务或学习内容(简析)
(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
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5)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
第一章:
地球
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概念):
太阳大气层局部的、在有限时间间隔内的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
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太阳射电等。
(1)形成地球磁层;
保护地球生物,形成“范·
艾伦辐射带”
(2)对电离层影响:
干扰电离层
(3)对地磁影响:
产生磁暴、极光等
(4)其他方面影响:
降水、气温等的影响
2、研究月球的意义
(1)理想的对天观测和对地监测站;
(2)人类资源补给的新生长点;
(3)天然实验室与特殊材料生产基地。
3、地球的形状的地理意义
(1)(日地平均距离为14960×
104km,这样,就可以将投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线视为平行光线。
)当平行光线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各不相同。
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热量状况有关的自然现象也具有纬向地带性分布特征。
(2)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圆球体,当它受到来自一个光源的照射时,就必然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从而产生昼夜现象。
4、地球大小的重要意义
(1)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大气圈。
(2)没有现在这样的大气圈,就没有海洋和河湖,没有风,没有生物。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产生自转偏向力
(3)地方时不同(地方时、时区和区时、北京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关系
6、地球的公转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昼夜长短变化与极昼极夜现象以及天文五带
(4)产生四季更替和二十四节气
第二章:
地壳
1、按元素组成,地壳中含量位于前两位的元素分别是:
O、Si
地壳的主要矿物含量位于前两位的物质分别是:
石英、长石
2、按成因,岩石可以分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矿产资源
是指赋存在地壳中的,具有开采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有用岩石、矿物和元素的聚集体。
特点:
数量的有限性、分布的不均衡性、赋存状态的复杂性
如何合理利用:
⑴建立合理的经济模式:
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
(2)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3)积极寻找新矿源
(4)开发替代资源
4、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概念:
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
又称构造运动。
按地壳运动的向量来说,可以分为以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旋扭运动三种地壳运动
5、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层产状和构造形态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
主要地质构造类型:
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6、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1)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裂谷、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相互独立的构造单元,称之为板块;
(2)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区域,板块接合处则是相对活动的地带;
(3刚)性的板块在软流层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驱动板块运动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地幔物质的对流,其中地幔上升流导致板块分离,下降引起板块汇聚;
(4)板块可以增生也可以消减。
7、火山、地震的灾害影响及如何应对(发挥性问题)
主要影响:
对于社会经济的破坏、对生命的伤害
如何应对:
(1)加强监控预报
(2)通过合理规划减少对于生命资源的伤害,如加强建筑防震级别的监控
(3)加强地质灾害的科普宣传,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
8、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系指地质体或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相对地质年代:
地质体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及地质体
绝对地质年代:
地质事件发生距今有多少年。
第三章:
大气和气候
1、大气主要成分:
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和杂质等。
2、大气分为五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3、主要气象要素:
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降水、水平能见度
4、气候形成原因、变化原因及如何应对(论述)
气候形成原因:
(1)太阳辐射
(2)大气环境(大陆东西岸与中心不同)
(3)下垫面变化(因洋流、地极、火山、冰面等变化引起)
气候变化原因:
前三点+(4)人类活动影响
(主要针对人为)人为改变下垫面;
通过科学控制;
建设生态城市;
自然资源开发;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等
理论+实际:
实际中可谈到工业化、城市化、温室效应等
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1、水循环
水循环是指贮水库水体之间的水分不断地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运动过程
整个水分循环过程包括了蒸发、降水、径流3个阶段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5个环节
地理意义:
⑴首先使各水体的水分得到交换和更新。
⑵水分循环对于全球性水分和热量的再分配起着重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大气循环相互联系而发生,从而影响了一地气候的主要方面——降水与气温。
⑶水分循环具有物质“传输带”的作用,而且又是岩石圈表层机械搬运作用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中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化学元素迁移的强大动力。
⑷在水分循环过程中伴随产生了各种常态地貌和河流、地下水、湖泊等等。
2.洋流
部分海洋水体顺一定方向大规模的规则运动称为洋流。
按水温分类:
可分为暖流(红色表示)和寒流(蓝色表示)。
洋流影响:
(1)对高低纬之间热能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的热量平衡,有重大的影响。
(2)影响流经沿岸地区的气候,如寒流影响区降水较少,气候变化剧烈,多成沙漠景观,暖流影响区降水较多,气候温和等。
(3)洋流影响流经地区的生物分布和渔业、污染物质的扩散和净化等。
3、海洋资源
指来源、形成和存在方式均直接与海水或海洋有关的资源。
类型:
⑴海水化学资源:
如水、食盐、镁、重水、钾、溴、铀等;
⑵海底矿产资源:
石油、天然气、砂矿(贵金属、宝石、铁、锡砂等)煤、铜、锰结核、镍、钴等;
⑶海洋动力资源:
各种能源资源的利用及海洋运输;
⑷海洋生物资源:
鱼类、甲壳类、海参类、水母类等无脊椎动物,鲸等脊椎动物。
⑸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游憩、科学实验等场所开发。
海洋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
⑴无序、无度、无偿开发利用海洋;
⑵海洋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等。
海洋资源利用策略
⑴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限制污染物排放的数量;
⑵制定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海洋战略,通过海洋知识的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增强公众的海洋意识,促进海洋事业的公众参与;
⑶要进一步加强我国海洋资源调查、勘查,开展海洋功能区划,以区划实施开发和保护;
⑷要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础,积极推进海洋资源立法,建立海洋法规体系。
4、河流水情要素
河流水文即河流水的物质、能量、静态、动态及其功能特征的描述,又称河流水情要素
包括(填空)⑴水位⑵流速⑶流量⑷河流泥沙⑸河水化学⑹水温与冰情
5.河流的利用和改造
⑴利用:
河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也可发展航运、进行水产养殖和灌溉等;
对水循环和水量平衡有重要意义;
⑵改造:
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修建防洪滞洪工程、流域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等。
6、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与地下水开发利用问题反映了水资源的什么问题?
如何开发利用?
何为富营养化:
湖泊等水体接纳过多的氮、磷等营养性物质,使藻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过量繁殖的现象。
水资源利用中的浪费、地下水的开发,揭示了水资源利用率低及对水环境污染破坏的问题
措施:
开源节流(包括污(中)水资源化,雨洪水利用,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生活用水利用率,提高民众节水意识,节水工艺、节水城市)
7、水资源
广义指水圈中一切有直接、间接利用价值的水体,狭义指在当前技术下大陆上可供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江河、湖泊、地下水等淡水资源。
水资源的价值体现在水量、水质、水能三个方面
水资源的特性
⑴补给的循环性(是可更新的)和有限性(每年的补给是有限的)
⑵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⑶用途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⑷利与害两重性
8、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坚持开源节流并重,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9、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
中国水周"
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28日
“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
第五章:
地貌
1、地貌形成原因:
(1)营力因素
(2)地质构造因素(3)岩石因素
(4)时间因素(5)外力剥蚀作用与剥蚀速率
2、地貌灾害
指由于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地貌恶化,以致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灾害性的破坏的现象。
成因:
自然动力和人为因素,前者包括内力和外力。
内力造成的灾害规模大,影响范围广,破坏性极强;
后者造成的灾害次数多而且比较普遍。
人为因素主要体现在人为活动加剧诱发了地貌灾害的发生或者加快了自然灾害发展的速率。
(1)加强对灾害的动态监测和预报
(2)改变人类活动方式和观念以减少灾害的发生
(3)通过生物、工程、化学等措施减少和防治灾害,等。
主要类型:
(1)崩塌与塌陷
(2)滑坡(3)泥石流
(4)水土流失(5)土地沙漠化
3、按成因分两类:
(1)构造地貌:
是指以内力作用为主导形成的地貌。
·
构造地貌按规模从大到小分为三级:
全球构造地貌、大地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地貌
(2)外动力地貌(坡地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海岸地貌(含生物岩地貌))
第六章:
土壤
1、土壤概念:
是地球陆地表面由风化产物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薄的疏松物质层。
2、土壤肥力概念:
指土壤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形成土壤的两个基本作用:
风化作用、生化作用
土壤发育的影响因素:
(1)母质因素(不同岩石风化壳,冲积土)
(2)生物因素(植被类型,草地与森林)
(3)气候因素(影响风化,控制植被生长)
(4)地形因素(影响物质与能量的分配)
(5)时间因素(控制土壤发育进程)
(6)人类活动
4、土壤资源
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和重复使用性(春华秋实、年年有余、绿色革命);
(2)可培育性;
(3)可更新性(从土壤的自然属性和地质时间尺度来看,土壤是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但从人类生产利用的角度和人类生命的时间尺度来看,土壤则可被视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所以要认真地保护土壤资源);
(4)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5)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和面积的有限性。
5、土壤退化问题及其整治
(1)土壤改良
(2)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固体废弃物排放(3)通过科学规划控制建筑用地的随意占用
土壤退化的类型
(1)水蚀——即面蚀或片蚀,最常见,遍布世界所有国家。
水蚀致使肥沃表土丧失。
(2)风蚀——广泛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风力侵蚀现象,导致沙漠化加剧。
(3)化学性损蚀——指土壤肥力的损失和性质的变化,主要因酸化、盐碱化,及其它污染。
(4)物理性损蚀——指土壤结构性状的变化,如结构密实,土壤板结。
土壤退化原因:
过度放牧、毁林、农业活动、过度采樵、工业化
第七章:
生物与环境
1、主要生态因子包括:
光、温度、水、空气、土壤
2、生物资源特点:
(1)不可更新性;
(2)不合理利用下不可逆转性、区域性;
(3)资源价值的不可预知性等。
3、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体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与生态环境三个水平上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1)利于工农业的发展;
(2)医药价值;
(3)稳定生态系统;
(4)生物多样性具有美学、教育、科研及旅游价值
4、物种资源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1)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
(2)制定一系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使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设施建设。
建立基因库和动植物园,特别是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保护区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中国的遗传种质资源。
(4)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5)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工作。
只有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第八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
1、基本规律:
整体性、时间演化、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2、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规律的应用最突出的表现在土地利用分区和自然地理区划。
3、整体性
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应用启示:
整体性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规律,遵守整体性规律就是要求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整体来对待。
(考虑整体效应,全面分析,突出主要要素)
4、时间演化规律
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发生的变化及表现出来的规律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可概括为三类型:
一是周期性节律,二是旋回性节律;
三是阶段性节律。
周期性节律是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
(1)昼夜节律:
地球绕地轴自转
(2)季节节律就是地球公转的效应
对于资源开发、自然活动要遵循其固有的时间规律性,不要违背方向性。
5、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分布的现象。
(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
包括单个要素的地域分异和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
基本规律:
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
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
两者决定了地域分异的两个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在地带性变化中又分为纬度地带性变化、“经度”(地域)地带性变化和垂直地带性变化。
生活中因地制宜,对于不同区域,条件不同、资源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开发方案等。
6、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规律应用(填空):
土地类型研究,综合自然区划
第九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
1、人地关系(论述)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⑴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
⑵人种形成也深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
⑶人口分布和人口质量(主要指健康)也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
⑷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效应(人类发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人类主观能动作用的发展
(2)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效应(对于地表状态、物质循环、热量平衡、生态平衡、对自然地理过程速率的改变)
(3)人口增长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压力(人类生存空间显得越来越挤迫;
使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量的急增;
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要求,也会加剧资源危机和环境压力。
)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调发展,各有方向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两者又各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生和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
2、可持续发展
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内涵
(1)一是需要:
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
(2)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它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和限制,以求得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是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规范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使人们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使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
改变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和高消耗、高增长无发展、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
(3)重新建立新的人地协调发展模式:
少投入多产出、多利用少排放等。
途径:
(1)环境保护:
工业化国家应当恪守“京都议定书”关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规定,保护地球,防止全球继续变暖。
(2)发展援助: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增大经济援助的力度,其援助比例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7%。
(3)清洁水源:
节约用水,并到2015年实现为一半以上缺乏清洁饮用水源的人口提供洁净饮用水。
(4)能源开发:
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与电能的应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
(5)绿色贸易:
促进世界生产及贸易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地理学 知识 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