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690061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72
- 大小:124.87KB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围的信息。
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
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
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
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
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
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
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
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
信息是数据载荷的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
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
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
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
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
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
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
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
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涵和典型的外延所指,是转化过程的递进链,是加工组织程度的等级链,是价值量的等级链。
三、信息的特征
1.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这种普遍存在的信息还具有绝对性和客观性。
绝对性表现在,客观的物质世界先于人类主体而存在,因此信息的存在不依主体而转移。
客观性表现在,信息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的存在可以被人感知、获取、存贮、处理、传递和利用。
2.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
宇宙时空中的事物是无限丰富的,因而信息的产生是无限的,分布也是无限的。
即使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段中,事物也是无限多样的,信息自然也是无限的。
3.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
信息产生于事物的存在和运动,但信息可以独立于其发生源而相对独立,可以由其他物质载体携载在时间或空间中传递。
在时间上的传递是信息的存贮,在空间中的传递就是通信。
它不仅使人类社会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而且能够进行知识和信息的积累与传播。
4.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信息表征事物的存在和运动,但信息不是事物本身。
离开这些物质载体,信息便无法存在。
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依附性,但载荷信息的物质载体的转换并不改变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信息对物质载体也具有独立性。
信息的这一性质使得人们有可能对信息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和变换。
5.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
由于人们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目的不同,他们从同一事物中所获得的信息量也各不相同。
信息量的获得量是因人而异的。
6.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
由于信息可以脱离其发生源或独立于其物质载体,并且在利用中不被消耗,因而可以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提供给众多的用户利用,这就是信息的共享性。
信息的共享性是信息的一种天然属性(本质特性)。
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7.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信息一旦产生,就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它不是包含在信息中的各种要素的简单算术和,因而不可能将这些要素以任意的顺序排列和以不同的组合加以归并而不损害信息的含义。
同样,构成信息的要素也是不能任意分割的。
8.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
从信息的利用的角度看,信息仅在特定的时刻才能发挥其效用,信息的时效性并不意味着生产出来的信息越早利用越好,这中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利用者要善于把握时机,只有时机适宜,信息才能充分发挥效用。
四、信息的分类:
1.按信息的性质:
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2.信息的容:
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娱乐信息
3.按信息的流通渠道:
正式信息、非正式信息
4.按信息的记录方式:
语声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数字信息、计算信息
5.分类目的:
为了认识信息的性质和特征,以便描述信息和处理信息。
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进行划分,不同种类的信息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彼此之间互有交叉重叠。
尤其是我们从容角度对信息的划分更是如此。
五、信息、物质和能量
信息、物质、能量是当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性资源,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三个要素始终支配着人类最基本的活动。
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这三种要素分别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物质、能量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作为基本的资源和要素,它们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它们有着完全相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
信息流与物质能量流一样,在其运动过程中要经历相同的阶段和过程。
信息流反映物质能量流的运动,社会借助信息来控制物质能量流的运动,左右它们的运动方向,进行科学分配,实行有效管理。
物质、能量与反映它们存在和运动的信息是一一对应的,有多少种物质和能量及其在各不同方向的运动,就有多少种信息与之对应。
信息的积累和加工水平都会影响到物质和能源的生产、加工手段和发展水平。
六、社会信息化
1.定义:
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2.层次:
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是一个由圆到外圆逐步渗透扩散、发展的演变过程。
1)通过自动控制、知识密集而实现的生产工具信息化;
2)通过对生产行业、部门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自动化控制而实现的社会生产力系统信息化;
3)通过通信系统、咨询产业以及其它设施而实现的社会生活信息化
3.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社会信息化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新的资源、新的财富和新的社会生产力,也带来了国际社会新的竞争方式、竞争手段和竞争容。
1992年,克林顿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日本则提出了“曼陀罗”计划与其抗衡。
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了使其经济尽快进入发达经济之列,把加速信息化进程作为超常规发展战略的主要容。
4.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1)建立并普及信息工业阶段;
2)建立与发展先进的通信系统阶段;
3)企业信息化阶段;
4)社会生活的全面信息化。
目前,发达国家正处于社会信息化的第三阶段,并正向第四阶段过渡。
七、经济信息化
是社会信息化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其主要特征是,信息要素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不是有赖于物质材料的增加和新能源的开发,而是赖于信息力量的推动。
经济信息化为社会信息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没有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几乎无从谈起。
我国于1993年,确定“三金”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工程。
“金桥”——对建设国家公用信息通信网工程进行了部署。
“金卡”——也称电子货币工程,是金融电子化和商业流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关”——是我国实现对外贸易无纸化的信息网工程。
八、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的实质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包括非正规渠道(是信息由信息生产者直接流向信息利用者)和正规渠道中的信息流(是信息在信息系统的控制下流向信息利用者))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2.信息管理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领域,其理论方法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众多的学科。
围绕信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形成了许多独立的学科领域,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系统、信息用户、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法学等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研究和解决社会信息流的控制问题,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学科群。
3.对信息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角度(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从经济角度(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从行政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从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来研究。
4.信息管理的目标:
信息管理的目标的确定需要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最终受到各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1)总目标:
保证社会信息流在不同渠道中有序流动,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各类信息以更高的效率、效能,更低的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中充分发挥作用。
2)分目标:
信息的生产与开发分目标;
信息利用分目标;
信息管理机制分目标;
九、信息管理的历史沿革:
1.传统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产生和长期存在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
早期的图书和档案的社会机构是“同源”的。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文献记录的类型大量增加,图书馆作为最初的文献收藏机构,逐渐与档案馆分流,成为知识和文献收集、整理和提供利用的社会信息交流中心机构,即形成了独立意义的图书馆。
[标志:
图书馆的存在和管理]
图书馆对文献的收藏以文献的利用为目的。
强调为“用”而“藏”。
但要有效地解决“用”和“藏”之间的相当困难的,图书馆并不知此时此地之“藏”何时何地才能被“用”。
同时,在这一阶段,在科技领域出现了一类新兴的专职信息服务机构——科技信息机构。
这类机构的任务就是对科技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存贮、检索和提供利用。
由于科技信息主要以文献为载体,所以这类信息机构所从事的实质上仍然是文献管理工作,只不过偏重于图书之外的文献。
这类机构主要进行二次文献加工,旨在克服传统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利用方面的滞后现象以及过分重“藏”的缺点,在文献加工方面,既重视文献的外部特征,更重视容特征,提供服务的方式主要是文献信息的多向主动传递。
从本质上看,科技信息机构与图书馆之间并无特殊差别。
它们都是或主要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机构,在国家财政拨款和公民税收支持下,从事以文献为载体的信息的搜集、加工、存贮、检索和提供,着眼于“文献信息源”的管理。
2.技术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容。
计算机具有科学计算功能和信息(数据)处理功能。
计算机发明研制不到10年就被应用于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加工和管理,目的是要提高文献信息加工处理和查找效率,实现对文献信息流的控制。
技术管理阶段着眼于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并对信息流进行控制,技术因素占主导地位,技术专家唱主角。
人们希望在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克服由“信息爆炸”带来的利用方面的困难,以实现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
当信息技术无能为力,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时,他们误以为是技术还不够先进,于是拼命追求最先进技术的应用,完全忽略了信息管理中其他因素的作用。
3.资源管理阶段(InformationResourceManagement):
取代过去单纯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进行信息管理,主对信息资源要运用技术、经济、人文的手段,进行统筹规划全面管理,即管理特征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的可控的个性化的实时的管理。
1)特征:
资源管理阶段不能把信息资源整合的问题简单看做一个专业或技术性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治理的问题,应当在政府统一规划和统筹规划协调下组织实施。
2)资源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着眼于对人类信息过程的综合性、全方位的控制和协调,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基于两个原因(背景):
A.技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因而提出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新兴的管理模式;
B.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从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对这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
3)信息资源管理的局限性:
A.仅关注显在知识尤其是记录性信息的管理而忽略了对另一类十分重要的知识——隐性知识的管理,从而大大限制了其管理围和信息管理效能的发挥
B.仅仅关注人类智力劳动的最终成果——记录型信息,对获得这一成果的学习与创新过程却视而不见,因而无法将信息的吸收与创造(生产)过程纳入管理畴,不能实现全方位的信息管理。
C.仅仅关注将信息提供给利用者,而对利用者其需求信息的根本原因重视不够,致使它难以将信息升华为知识,从而限制了信息效用价值的实现。
D.仅仅关注信息在组织部的免费流动,未能将信息看做一种资产,以资产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和运作信息,从而忽视了信息的增值问题,影响了组织对信息的评价。
4)高速信息网的危害:
A.信息量急剧增长,网络无序扩大,网上信息陷入严重混乱,使人们难以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B.信息污染。
由于没有质量控制标准,致使一些质量低劣、粗制滥造的网络联入,使得互联网通信混乱,加之淫秽信息泛滥和病毒感染,网上信息污染严重。
C.信息侵权和安全问题。
由于高速信息网存在着巨大开放性,进出方便,存取自由,任何个人或团体均可以把自己的计算机和局域网联入,使得网络信息安全系数大大降低,信息产权保护变得十分。
D.根据需求和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的难度更大。
4.知识管理阶段(KnowledgeManagement):
在组织中构建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
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积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将成为系统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因应市场的变迁。
知识管理是一种重视与人打交道的信息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信息与人们利用这些信息的规则联系起来。
知识管理重视学习、知识资产、竞争优势和创新,知识管理意味着独创性、创新能力、灵活性、适应性,重视智力的作用,并试图增强组织在这些方面的能力。
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改善组织或机构获取、共享和利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如果对知识进行搜集和整理,如何使每一个员工都最大限度的贡献出其积累的知识,是企业实现知识的共享,就是企业进行信息,进行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知识管理要求企业实现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企业能够对外部要求做出快速反应,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十、信息交流
1.
信息交流的分类
其中,自然信息交流完全因循自然规律和法则,与人类的主观意识不相关联。
是纯自然的信息交流,亦即本体位论层次的信息交流。
人与自然的信息交流是一种半自然,半社会的信息交流,是一种半意识化的信息交流。
这种交流方式除了遵循自然的规则外,也随人的认识而发生改变。
科技研究是自然物信息到人类主观意识的一种流动,是一种改造世界的过程。
人与人的社会信息交流过程,是人的主观意识的相互作用。
这种交流方式是最复杂、最高级的信息交流形式,它依赖于交流者双方的意识及双方的行为,而交流行为即既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又因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同时与社会的其他方面相联系,构成整个社会运行的一个大系统。
2.信息交流的含义:
是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组织)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
3.信息交流分为共时信息交流和历时信息交流。
共时信息交流或横向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是克服交流的空间障碍,达到及时的信息共享;
而历时信息交流或纵向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在于消除交流的时间障碍,填补过去和现在的鸿沟,将古代与现代联系起来,为继承和发展提供条件。
共时交流和历时交流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例如口头语)当代信息技术不仅迅速地消除了信息交流的空间障碍,而且也在有效地克服其时间障碍,使得共时交流与历时交流更是难分彼此。
4.信息交流的特征: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信息交流过程,必须有一个信息传递者,他是信息的初始来源,实际上是信息生产者;
一个信息接收者,他实际上是信息的最终利用者;
无论在哪种条件下,交流的对象都是认知主体所拥有的信息。
信息交流过程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对于间接交流,至少应该有一个“人参与”的环节,我们将这种信息传递称为信息链。
信息链的节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由人生成、传递的文献或其他形式,还可以是几种形式的混合。
信息交流实质上是一种单向传递。
当我们分析交流过程时会发现,信息的流动永远是从生产者流向接收者,是一种时间不可逆过程。
信息交流既然规定交流双方都是具有认知能力的人,那么,信息的来源必须是他人头脑所提供的信息,而不是直接从自然或社会观察而获得信息。
如果将本体论层次的信息称为客观信息,那么信息交流的信息就全部都是从客观信息转换生成而来,生成转换器就是大脑,它是信息生产者认识的结果,属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我们称其为主观信息,它是一种间接信息。
另外,信息交流还必须是交流双方的目的行为,即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都是故意要传递和接收信息。
5.信息交流的行为:
信息交流过程涉及的都是人的主观信息,对于信息发送者S和接受者R而言,都有一个主观信息客观化、客观信息主观化的过程。
对S而言,首先是认知过程,这是信息获取和生成的前提,任何人都是通过客观信息来认识世界的,其主观信息是客观信息的映射或反映。
其次,任何人都存在着信息输出过程,即人脑部的信息通过人的行为转化成外部信息。
根据人的行为目的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将人的行为分为目的行为和非目的行为(潜意识状态下的行为),目的行为又可依其与信息交流的相关性分为信息行为和非信息行为。
信息行为包括言语、书写、身势等,非信息行为包括如体力劳动、机器操作等。
信息交流的交流依赖于交流双方的信息行为。
一方面,S必须是为传递信息而传递信息,是一种目的行为。
另一方面,R也必须是为获取信息而产生的信息行为。
而对R而言,其行为同样也包括目的行为和非目的行为两种。
目的行为也可分为信息行为(听、读、尝、嗅)和非信息行为(体力劳动、机器操作)
6.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
1)信息发送者:
也称信息传递者或信息生产者。
它是信息的初始来源,是信息传递链上的初始环节。
2)信息接收者:
或称受信者。
它是信息的最后接受者或利用者。
3)交流通道:
即信息达到受信者所经过的渠道。
对于S和R而言,他们发送和接受信息的基本通道仍是交流双方的感官系统。
4)符号体系:
它是信息传递交流时依附的载体。
同时还包括这些符号体系部各符号元素之间互相联系与组织的方式及规则。
5)知识信息库:
它是人脑知识信息的总称,包括人所创造的各种知识或信息,是信息交流的最根本来源和最终极的归宿。
6)支持条件:
它是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保障。
包括:
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社会条件
十一、社会信息流
信息需人类的基本需求,信息交流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因此信息一旦生产出来,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或接收者,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
根据S和R的时空位置,信息的流动会有不同的过程和方式。
但不论其过程多么复杂,在S和R之间总有一条信息的纽带联系着。
我们把这种信息纽带称为信息链或社会信息流。
社会信息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信息现象,是信息从生产者,经过或不经过其他社会环节,最终转移到利用者的流动过程。
社会信息流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十二、信息交流和传播中的栈
在社会信息流中,除了S和R之上,在S和R之间还有数量不等的中介环节的介入,这些中介环节构成了信息交流和传播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信息链来着,这些环节好比是信息链上的结点。
由于这些节点可以进行信息的存贮、转换、处理、传递,如同商品流通中的货栈一样,我们就将这些节点称为“信息栈”。
信息栈是信息从S向R流动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它必须是人或人工系统,其功能是接收、处理、存贮和传递信息。
信息的传播除了S和R的直接交流外,其余均需要信息栈的参与,对于这种有信息栈参与的社会信息传播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栈交流”,而S与R的直接交流则可称为“零栈交流”。
信息栈可分为时间栈和空间栈。
时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时间传递,它们有:
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献中心等。
空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递,它们有:
新闻、报纸、互联网、邮政系统、广播电视等。
不论是时间栈还是空间栈,它们都具有两方面的职能:
从S或前栈获取信息,并加以处理、转换、存贮、积累和选择;
对R或后栈传递信息。
一般来说,信息栈是信息交流的中介,但对某些信息栈而言,它们一方面传递信息,一方面又使用这些信息,它们不同于邮局及其信使对信中的信息一无所知,而是一边吸收利用,一边进行传播。
信息栈理论的特点之一是将常义上的用户所认为的信息源追溯到信息生产者,有利于于我们了解信息系统和信息机构的功能;
特点之二是有助于我们突破不同学科的界限,在一般意义上理解信息交流传播的基本机制,为信息管理提供理论方法支持。
十三、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信息交流中的社会代理(中介)是指信息交流双方(S和R)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由于无法直接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 管理学 基础 考研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