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6课 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068218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443.35KB
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6课 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docx
《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6课 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6课 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6课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第6课 始得西山宴游记
目标定位 1.掌握“为、是、穷、披、始、因、岈、垤、攒、蹙、遁、际、培、引、向、志”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4.把握作者怀才不遇、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
1.背景探寻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的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司马是个闲职,在编制之外,没有什么公务,甚至没有办公处所。
柳宗元到任后,寓居寺庙为家,无所事事,与僧侣朝夕相处,谈经论道,但他的抑郁情绪并未能因此好转,只好“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与李翰林建书》)。
“永州八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2.文学常识
杂记文
古代的杂记文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传记(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碑志外,凡记事、记物的文章都可归入这一类。
根据文章内容,杂记文又分为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人事杂记等。
台阁名胜记是为修建亭台楼阁或是游览名胜古迹而写的文章。
这类文章一般要介绍事物本末、建造者、建造过程、四周景物等,作者也常常借题发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台阁名胜记中的名篇,而且都以记叙带议论、抒情,写出了各自的抱负和志趣。
山水游记主要写登山临水的见闻感受,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
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竹,写水,写石,写鱼。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写雪,写堤,写亭,写舟,像风景画一样真切可感。
有些山水游记,不以写景见长,而以议论、说理取胜,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才识和高超的思致。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就是这类游记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人事杂记是以记人叙事为内容的文章。
如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写的是史可法抗清的事迹,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写的是家常小事,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则是通过描写疗梅以讽刺社会。
另外,古人的书画器物题记也较多,一般记述书画的内容或器物的形制、工艺成就等。
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这样的文章。
《始得西山宴游记》属山水游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僇人( ) ②惴栗( ) ③施施而行( )
④斫榛莽( )⑤箕踞而遨( )⑥衽席之下( )
⑦岈然洼然( )⑧若垤若穴( )⑨攒蹙累积( )
⑩遁隐( )⑪颢气( )⑫引觞满酌( )
⑬颓然就醉( )⑭培
2.通假字
①自余为僇人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意有所极,梦亦同趣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戮” 刑罚 ②“趋” 到
3.古今异义
①漫漫而游
古义:
今义:
②梦亦同趣
古义:
今义:
③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古义:
今义:
④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古义:
今义:
⑤穷山之高而止
古义:
今义:
⑥攒蹙累积
古义:
今义:
⑦外与天际
古义:
今义:
⑧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
今义:
⑨悠悠乎与颢气俱
古义:
今义:
⑩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古义:
今义:
⑪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今义:
答案 ①古义:
漫无目的、随意。
今义:
时间、地方等长而无边的样子。
②古义:
一同到达。
今义:
志趣一致。
③古义:
两个词,“凡”,所有;“是”,代词,这个,这里,“凡是”指“所有这里”。
今义:
副词,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④古义:
未尝、未曾。
今义:
没开始。
⑤古义:
两个词,“穷”,穷尽、游尽;“山”,山水。
今义:
荒山。
⑥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⑦古义:
连接。
今义:
边际。
⑧古义:
这以后。
今义:
承接连词。
⑨古义:
长久,遥远,如“悠悠长夜”“悠悠山川”;众多,如“悠悠万事”。
今义:
形容从容不迫,如“悠悠自得”;荒谬,如“悠悠之论”。
⑩古义:
形容众多或丰盛,如“洋洋万言”“洋洋大观”。
今义:
得意的样子,如“洋洋得意”。
⑪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4.一词多义
①为
②是
③其
④而
⑤以
⑥始
⑦怪
⑧异
⑨极
⑩引
⑪之
⑫特
答案 ①动词,“成为”/与“以”连用,动词,“认为”/动词,“算作”/动词,“写作” ②代词,“这个”/形容词,“对”/判断动词,“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代词,“我”/代词,“我的”/代词,“它们”,代“凡数州之土壤”/代词,“它”,代“颢气” ④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因果,“因而”/连词,表转折,“却”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来” ⑥副词,“曾经”/副词,“方才”“才”/动词,“开始” ⑦形容词,“形状奇异”/形容词作名词,“奇异景色” ⑧形容词,“特别的、特殊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异”/形容词,“不同”/形容词,“别的”“另外的” ⑨动词,“至”“到达”/副词,“非常”“十分”/名词,“尽头”“极点”/动词,“尽” ⑩动词,“持”“拿”/动词,“拉开”/动词,“拉”“牵引”,引申为“掉转”/动词,“导引”/动词,“延长”“伸长”
⑪结构助词,“的”/代词,“它”,指西山/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指这次游览 ⑫形容词用作名词,“奇异的景色”/形容词,“特异的”“超出一般的”
5.词类活用
①日与其徒上高山:
②卧而梦:
③箕踞而遨:
④入深林,穷回溪:
⑤萦青缭白:
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答案 ①时间名词直接作状语,“每天”。
②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做梦”。
③名词直接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④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穷尽”。
⑤二者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
6.文言句式
①山水有异态者:
②是岁元和四年也:
③因坐法华西亭:
答案 ①定语后置句。
②判断句。
③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一、词句梳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因坐法华西亭:
②箕踞而遨:
③则凡数州之土壤:
④岈然洼然:
⑤若垤若穴:
⑥莫得遁隐:
⑦外与天际:
⑧四望如一:
⑨不与培为类:
⑩悠悠乎与颢气俱:
⑪颓然就醉:
⑫心凝形释:
⑬与万化冥合:
⑭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⑮游于是乎始:
⑯故为之文以志:
答案 ①连词,“因为”“由于”。
②这里指目游,眺望四周。
③土地。
壤:
地,与“天”相对。
④岈然:
山深邃的样子。
洼然:
溪谷低下的样子。
⑤若:
好像。
垤:
小土堆。
⑥“遁”有“逃跑、逃离、回避、隐藏”之义,此处与“隐”同义,“隐藏”。
⑦连接。
⑧形容词,“一样”。
“四望如一”,谓无论朝哪个方向远望,都如上面八句所写的一样。
⑨名词,“同类”。
⑩动词,“合而为一”。
⑪颓然:
现在形容败兴的样子,文中指“恭顺的样子”,即喝醉了酒,叫怎么样就怎么样。
就:
动词,“接近”。
⑫凝:
凝结。
形:
身体。
释:
解除束缚,消散。
⑬万化:
自然界万物。
冥合:
暗合,融为一体。
⑭名词,“先前”。
⑮句中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⑯动词,“记”。
二、疑难突破
2.未知“西山之怪特”之前,作者是如何游览的?
答案 未知“西山之怪特”之前,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
文章开头先交代自己的身份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的郁闷痛苦的心情。
然后总写在闲暇时游览的特点,“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施施”,状其行动之缓,“漫漫”写其随意而游,没有什么目的。
这些都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在游览时寂寞、愁闷、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是对“恒惴栗”的重要补充。
“日与其徒”五句具体而又概括地写出了自己的游踪,强调游览的范围广。
但“到则披草而坐”八句,则强调了游览的了无兴趣,未形成精神上的共鸣。
既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又为下文游西山有所悟做铺垫。
3.作者是如何写西山之游的?
答案 ①开头郑重交代时间,以示“始得西山”之异于从前;“望西山,始指异之”,总提西山之“异”。
②“遂命仆人”数句写游西山的过程。
其中作者命仆人开道前往,“过”“缘”“斫”“焚”四字领起四个短句,与第1段里的“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非常相似,但动作节奏更加急迫,构成一种急迫之势,往日“施施”“漫漫”的情景立变,可见西山之“异”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是有目的的追求,心情急不可待。
“穷山之高而止”,表达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
“过”“缘”所领起的句子交代了西山的方位,“斫”“焚”所领起的句子交代了西山是人迹罕至之地,说明了攀登西山的艰苦。
这几句话不仅客观地叙述了登山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心情。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是概写登山的全过程。
③下面从三个方面侧面写西山之“特立”:
第一,写数州的土地,都在“衽席之下”——从视线的推移、俯视,视线的广大,突出西山是永州一带最高的山,是总括之笔。
第二,眼底所见,高山像小丘,幽谷似洞穴,千里之地缩成尺寸,密集一起——以感觉、视觉、对比,山下景物的缩小,衬托西山之高峻。
第三,描写青山与白水缭绕,青烟、白云萦环缠绕,与天际相接——由近而远,至天边的景象,一望无际,加强了西山高耸的形象。
最后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为培为类”的感受,从高峻的西山那里获得了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
④接下来写自己的情志。
“悠悠乎”二句写自己胸襟敞开,“引觞满酌”三句写开怀畅饮,不知日暮,可见其情沉醉其中。
“苍然暮色”四句,写出“暮从碧山下”的神韵,“犹不欲归”与前段“觉而起,起而归”相比较,可见此番眷恋正是心灵充实的表现。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进一步点明荡涤灵魂,开阔心胸,使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一之意。
以“故为之文以志”和作此文的年份作结,是对此游的重视,同时也是对“始得”的重要补充。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 第一次出现是在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
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到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
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
前后对比更突出了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5.为什么西山的高峻雄奇如此吸引作者?
答案 首先,原先游览的深林、回溪、幽泉怪石之景,大都幽远深僻,给人以坐井观天的拘囚压抑之感,强化了作者原有的孤独;而西山的高峻雄奇、开阔壮美则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使人的身心放松解脱。
(此处可联系《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以作比较。
也可联系《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致产生不同感受的描写)更重要的是,自然中的西山其“不与培为类”、特立不群的品格正与作者身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相互照应,两者在精神上达成契合。
故而作者能忘却自我,忘却烦恼,使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一,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一、文白对读
二、文本深读
本文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
本文从被贬后的忧惧和漫游写起,透露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恒惴栗”三字,道出了他心中难以排遣的幽愤之情,使游记开篇染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凉色彩。
他每到一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出游似乎仅仅求得一醉。
待作者“觉而起,起而归”时,读者感受不到作者那暇日出游的盎然兴致,相反,却为作者“以游求醉”的悲怆心境所深深感染了。
作者由一般漫游,然后引入西山之游,着重写西山之“怪特”。
岈然洼然的高下之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6课 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 学年 语文 语文版 选修 唐宋八大家 散文 鉴赏 西山 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