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676182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31KB
关于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Word文档格式.docx
《关于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
5﹦8×
6﹦15÷
3﹦4÷
4﹦
师:
同学们认识这几个符号吗?
他们中分别有两位是好朋友,你猜猜他们是谁?
学生根据前面回忆的运算特点,为这四种运算符号分组。
过渡: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运算来,解决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面遇到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方法,在导入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先回忆四种运算的含义,再根据含义为他们找朋友渗透运算,不仅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又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富有童趣的活动也能在课的开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二)发现特点归纳顺序
1.加减混合,感知运算顺序。
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读书学习。
课件出示: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师:
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
原来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在看书学习,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你能找出问题吗?
学生找出问题,并解决。
下午阅览室里有多少人在看书学习?
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决吗?
请写下来?
学生列式:
53-24=29(人)29+38=67(人)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58-24+38
我们把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你知道它该怎么计算吗?
学生计算并展示计算的过程,教师板书。
58-24+38
=29+38算第一步的结果,抄后面的加数
=67(人)算第二步的结果
教师小结:
我们要写出每一次的运算结果,同时注意等号对齐。
我们在计算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你发现这道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呢?
生:
先算左边的算式再算右边的算式。
师:
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行吗?
计算结果就会错误。
小结:
为了得到准确、唯一的计算结果,在我们的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时需要从左往右算。
你能说说下面的综合算式先计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16﹢9﹢848﹣8﹢1725﹣10﹢2032﹣10﹣6
学生交流,并写出计算过程。
借住情景,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交流汇报,使学生理解算式所表达的意义。
将混合运算符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通过解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理解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从而达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总结,直至掌握运用。
2.乘除混合,体验运算顺序。
巩固脱式计算的计算格式,体会运算的顺序。
48-18+1715÷
3×
5
问题:
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第二个综合算式要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的?
48–18+1715÷
=30+17=5×
=47=25
3.总结特点,归纳运算顺序。
你发现今天我们学习的综合算式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吗?
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
都是加减混合或是乘除混合。
对了,我们加减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或乘除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叫做运算。
当我们计算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按照书写规范把每一步的结果写下来。
课的开始学生们已经为加减乘除找到了朋友,进行了分组。
这里进一步了解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叫运算,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算,能为后续学习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作准备。
这一环节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五、说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53-24=29(人)29+38=67(人)15÷
3=55×
5=25
53-24+3815÷
=29+38=5×
=67(人)=25
从左往右算
清晰地板书不但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说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数学源于生活”。
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
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4.注重数学思考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5.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
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
运算顺序(运算顺序不正确)。
通过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
以及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
本课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克和千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班级学生的实际,并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说,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从过程与方法上来说,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达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
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我在任务定位时,将教学重点确立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指出: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课前调查,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
学生通过走进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去调查,发现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以及如何看秤。
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为本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
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学生的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
体验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克和千克的学习,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
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平一台,水果两个(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种。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硬币、三袋分别约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两袋500克的食盐。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教育中要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分层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我首先课件呈现一大一小两个水果并提问:
“你觉得哪个重?
怎么知道的?
”通过学生回答内容小结:
同样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来判断哪个重哪个轻,并板书“看”;
接着我将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个盒子,提问:
“这个水果和这个盒子哪个重?
”然后让回答问题的学生用两只手分别掂一掂,小结:
不是同样的东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办法判断它们的轻重,并板书“掂”。
接下来引导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各种商品的净含量是多少,学生简短的交流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商品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品的净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接着我告诉学生“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
探究1千克。
先出示四种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两袋重500克的食盐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重量,然后启发学生道:
我们怎样用个好办法又快又准地知道它们的重量呢?
引导学生想到用秤称(师板书“称”)。
师随机利用多媒体出示几种常用的秤,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见过哪些秤,都是量什么东西的,激发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之后我出示一台盘秤,讲解它的用法后,将四种物品依次放入秤盘中,让学生仔细观察指针的读数,并说出重量,师板书:
1千克。
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两袋食盐,并说说感觉。
最后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东西,说说看有那些物体比1千克重?
引导学生估计物体重量,培养推测意识,本环节教学结束。
这样通过掂、比、猜、称、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学生对“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千克的观念。
第二层:
认识1克、感受10克、100克。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币,用手掂一掂,指名说一说感觉,然后教师将硬币放入天平量,告诉学生这样的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接着让学生试着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说说哪袋的重量和这一枚2分硬币一样,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推测出2号袋和3号袋大米的大约重量,感受“克”这个质量单位。
这一层是过渡环节,设计了掂、说、估等活动,为学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做铺垫。
第三层:
领悟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这个环节以“回收大米”的小游戏开始,我用一个塑料袋到同学那里回收3号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装进一袋,请同学们大声地数出来,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为止。
然后问学生:
“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
”请学生拿在手里掂掂看,试着说说感觉。
接着把它放在盘秤上称,请学生读出数字,说说这些大米与刚才量过的物品有什么关系。
师小结并板书:
1千克=1000克,随即引导读关系式。
在这个环节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说说量物体时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第四层:
感受千克的日常应用。
这是一个关于年“体重”的游戏,旨在让学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开始先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里不排除有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斤的,师要引导其把斤数按2斤等于1千克的换算关系换算成千克,并告诉其这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
)然后让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体重。
结合书中的练习,安排了认体重秤的内容,利用课件来学习认体重秤,本环节结束。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在这个环节,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结合书中练习,我设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6个习题,包括填空、连线、选择、判断和趣味故事等内容。
这样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教师以“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然后出示“想一想”题:
1千克的铁和1000克的棉花谁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七、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写在黑板的中间。
我这样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
附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gkg
1千克=1000克看
掂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数学的关键,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以及本堂课的任务,学生将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他们会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将得以培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3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
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三、说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数学思考:
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难点:
1、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等。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点。
五、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游乐园主题图及各种游乐项目运动现象的部分图等。
学具:
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教学方式与方法
1、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式2、观察法与分析法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安排了六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
我是这样引入的: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体:
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等。
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
(二)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课件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
什么是旋转?
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
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
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三)说一说——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例如:
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以后,再让学生眼睛闭上,边想边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转?
什么是平移?
(四)画一画——体验在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物体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呈现“蚂蚁搬家”游戏来互动学习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
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
(五)做一做——在做中体验平移和旋转现象
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与平移现象。
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点到前面。
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下面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说为什么?
等学生做完以后,教师用一根线栓住一只粉笔旋转,让学生判断,然后停下,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又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
为什么?
紧接着推门问:
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象刚才粉笔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
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旋转的现象。
在这里通过老师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难点。
(六)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然后核对。
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第三题,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
哪些是旋转?
自己选择用符号表示出来,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判断。
第四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用动画形式集体订正。
第五题作为课堂作业独立完成。
八、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现象平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运动直直地移动
方向发生改变方向不变
九、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
1、语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罗嗦,要简练。
2、学生很可能要说出一些错误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旋转与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人教版二 年级 下册 数学 说课稿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