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世界企业竞争力比较和分析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652015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75KB
完美世界企业竞争力比较和分析Word下载.docx
《完美世界企业竞争力比较和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美世界企业竞争力比较和分析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1人口红利10
4.2产业结构11
4.3技术创新12
5对增强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12
5.1充分挖掘剩余人口红利,优化人才结构12
5.1.1充分利用剩余的人口红利,进行产业梯度转移12
5.1.2挖掘第二人口红利,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13
5.1.3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13
5.1.4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14
5.1.5注重培养制造业经营管理人才14
5.2优化产业结构14
5.2.1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14
5.2.2推动产业重组15
5.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5
5.3.1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体系的建设16
5.3.2加强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建设16
5.4发展绿色制造16
5.4.1加强相关法律和政策完善16
5.4.2推广绿色制造技术17
参考文献18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加深,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积极融入世界市场,充分利用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的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是在2008年爆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欧债危机越演越烈,各国贸易保护政策再次抬头。
与此同时我国国内市场需求饱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制造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全球制造业的调整过程中,如何发现、培育以及发挥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发展,对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及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1.2研究现状
1.3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了实证分析法,在搜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得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来分析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并通过对实证的分析,将我国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了比较,分析出它们的差异,从而找出我国制造业的不足之处。
2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造业是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是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国内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另外,制造业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提升。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有三十多年,经过了这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制造行业在世界上已不容忽视,但是,也面临着发展困境。
2.1中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
中国制造业规模已位居世界首位,是构成世界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工程院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分析显示,我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居于美、日、德之后位列全球第四。
2013年和2014年我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分别为94.02和96.36,分别比上一年提高了4.54和2.34,指数提高幅度均超过其他几个主要制造业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项指数中,我国规模发展指数在我国综合指数中占比最大,达到50%左右,居于世界之首。
这表明我国的制造业在规模上占绝对优势,规模发展仍是当前支撑我国制造业向制造强国发展的主要因素。
2.2行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我国制造行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制造业这一行业结构也得到了有效的优化,生产结构也得到了调整。
例如以前,我国制造业优势就是低廉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所以主要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例如纺织品、原材料。
无法获得很高的利润。
但现如今,随着中国高新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技术产品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对外出口的产品由低附加值的纺织品与原材料,转变为具有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
不仅能够得到更加丰厚的利润,也有效升级了我国的制造行业的产业结构。
另外,这些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让世界其他国家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升。
2.3中国制造业能耗较高
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导致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消费总量巨大。
根据2014年数据显示,在世界总生产总值中,我国占11.76%,但是能源消耗占世界总消耗的22.99%。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每一单位的生产总值的能耗比较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同时是美国的2.2倍,是德国的3.6倍,是日本的4.1倍。
可见,我国在能源高效利用方面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2013年,全国能源消费量为416913.02万吨标准煤,制造业的能源消耗量为239053.40万吨标准煤。
制造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57%,单位产品能耗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
2.4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中国制造虽发展迅猛,但是离“中国智造”却还有一定的距离。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和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联合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显示,中国首次进入世界创新经济体前25位,同时也是中等收入国家首次跻身前25位。
本次全球创新指数基于82项指标对世界128个国家和经济体的创新表现进行排名,我国在本国人实用新型申请量、国内市场规模、提供正规培训的公司占比、本国人专利申请量等近10项指标中排名首位,这表明我国增加创新支出、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高等教育入学率排名仅为78,知识产权收入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排名为72,GDP/能耗单位排名102,“易于保护中小投资者”、“海外供资GERD(GrossDomesticExpenditureonR&
D,即研发支出总量)占比”、“监管环境”等与创新相关的指标也都排名靠后,这反映了中国创新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中国创新能力仍待加强。
3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本文用相对出口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国际市场占有率来分析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3.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又称“相对出口优势指数”)指一个国家某产业的出口值占该国总出口值的份额与该产业的世界出口值占世界总出口值的份额的比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某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
公式表示为:
RCAij=(Xij/Xtj)/(Xiw/Xtw)。
其中,RCAij代表j国i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Xtj分别表示一国i产品的出口值和一国产品的总出口值,Xiw和Xtw分别表示世界i产品的出口值和世界产品的出口总值。
一般而言,该指数接近1表示中性的相对比较利益,无所谓相对优势或劣势可言;
该指数大于1,表示该商品在国家中的出口比重大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则该国的此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该指数小于1,则表示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
具体来说,就是如果该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产业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如果该指数介于1.25和2.25之间,则表明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该指数介于0.8和1.25之间,则表明该产业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如果该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产业竞争力弱。
2005—2008年,中国制成品相对优势指数逐年提高,2008年达到1.4。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有所下降,但从2010年开始重新上升,2014年已经达到1.42,具有较强竞争力。
就制造业的各个子产业而言,2014年,中国没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达到2.5的产业;
介于1.25和2.25之间的产业有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服装、电信设备、纺织、办公和电信设备;
介于0.8和1.25之间的产业有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和钢铁;
小于0.8的产业有化学制品、制药和汽车产品。
(详见表1)
从2005—2014年的比较优势指数变化趋势看,各产业的指数没有明显的大幅波动,中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是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服装、电信设备、纺织、办公和电信设备,这是我国制造业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成果,其中,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和服装的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已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出口产生影响,但仍是当前支撑我国制造业的主要优势。
竞争力较弱的产业是钢铁、化学制品、制药和汽车产品。
虽然中国是钢铁生产大国,但却没有铁矿石等原材料的定价权,这在无形中推高了中国钢铁生产的成本,且高品质钢铁的生产量较低,使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化学制品和汽车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掌握核心技术,但中国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没有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需要在未来加大创新研究的投入,争取早日实现技术优势的提高。
表12005—2014年中国制造业相对出口优势指数
年份
钢铁
化学制品
制药
办公和电信设备
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
电信设备
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
汽车产品
纺织
服装
2005
0.63
0.34
0.15
1.56
2.47
2.13
0.62
0.12
2.12
2.79
2006
0.80
0.33
0.13
1.82
2.39
2.09
0.69
2.04
2.86
2007
0.91
0.16
1.92
2.54
2.20
0.73
1.95
2008
0.95
0.37
1.93
2.14
0.82
0.19
2.07
2.60
2009
0.55
0.32
2.53
0.85
0.17
2.11
2.52
2010
0.66
0.36
0.90
0.18
2.10
2011
0.68
0.38
2.57
0.92
2.42
2012
0.35
0.14
2.46
2.15
1.01
0.20
1.98
2.26
2013
1.94
2.35
2.16
1.24
1.99
2.19
2014
1,84
2.28
数据来源:
根据2006-2015年WTO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计算
3.2贸易竞争力指数
要了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可以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也就是产品的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反应出来。
这是最为直观也是最为快速的一种方法,可以精确到某一个时间、某一个阶段产品在市场世界的竞争力如何。
国际竞争力指数可以通过TC=(Xi-Mi)/(Xi+Mi)这一公式计算出来。
在这一公式中,X代表产品的出口,M代表产品出口,I代表某一产业或者是某一个产品。
通过以上公式计算出来的指数若大于零,则表示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数值越接近1则产品国际竞争力越强;
指数为零表明产品的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一致;
指数为负则表明该产品在国际上不具备竞争力,数值越接近负一则竞争力越弱。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在纺织、办公设备、电子数据钢铁等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其中,纺织业贸易竞争力指数从2005年的0.45提升到了2014年的0.70,竞争优势明显有所提升。
2006年我国钢铁产业从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贸易竞争力从2009年的-0.04上升至2010年的0.23,在2014年更是达到了0.53,国际竞争力有明显的提升。
另外,电子元件、化学制品、集成电路这些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国际竞争指数还是处于负数的状态,但是也在逐渐改变这种局势,国际竞争力在逐渐提高。
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2008年无限接近国际竞争水平,但是在2009年迅速恶化。
近几年贸易竞争力指数更是持续为负,国际竞争力并没有增强。
(详见表2)
表22005—2014年中国制造业贸易力竞争指数
-0.16
-0.37
0.25
0.52
0.53
-0.65
-0.15
0.45
0.96
-0.32
0.54
-0.61
-0.13
0.50
-0.28
0.21
0.57
0.61
-0.02
0.97
-0.20
0.24
0.58
-0.55
-0.01
0.60
-0.04
-0.29
-0.22
0.98
0.23
-0.26
0.64
-0.48
-0.31
0.04
-0.23
0.67
0.40
0.08
0.22
0.56
-0.46
0.65
0.94
0.44
-0.52
-0.18
0.59
0.70
3.3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直接表现。
从2005年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基本上呈上升趋势。
2014年中国制造业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从高到低依次为:
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40.94%)、电信设备(39.43%)、服装(38.72%)、纺织(35.67%)、办公和电信设备(33.17%)、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17.16%)、钢铁(15.25%)、化学制品(6.52%)、汽车产品(3.66%)、制药(2.36%)。
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电信设备代表着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服装、纺织分别代表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较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竞争力良好。
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的是化学制品、制药和汽车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
根据对以上显示性比较优势、贸易竞争指数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制造业迅猛发展,中国依然保持服装、纺织等传统制造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在办公设备、电信设备等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逐步培养提高国际竞争力,但是在化学制品方面持续出现逆差,集成电路及电子元件和汽车产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依然低于世界水平。
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制造行业中,整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是处于较弱的状态,产品生产效率不高,技术水平较低,在全球的价值链上尚且处于中低端。
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制造行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4影响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具体可分为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宏观层面因素是指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因素,由政府行为、生产要素条件、国际直接投资等因素构成;
中观层面因素主要是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层面因素,由产业结构、产业集聚度、产业生命周期等因素构成;
微观层面因素是指在企业层面能够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由企业规模、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品牌文化等因素构成。
本文主要从人口红利、产业结构、产业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
4.1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是指在国家人口转型的过程中,会出现年轻劳动力人口占比高,生产能力强,社会储蓄高的阶段,对国家的经济增长起到积极效应的人口因素即称为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主要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人口负担系数、高储蓄率、人力资本积累四个方面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
首先,国家处于人口红利时期,由于年轻劳动人口占比高,劳动力充足,劳动力成本下降,产品的成本也就随之下降,劳动力优势转化为产品的价格优势,增加产品国际竞争力。
其次,在人口红利期,人口负担系数存在下降趋势,少儿和老人人口比重较低,劳动力照顾老人以及幼儿的时间会减少,在产品的生产上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再次,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提高增加了家庭收入,使得家庭储蓄增加,高储蓄率因为金融机构的作用转变为高投资率,其中的部分资金会用于制造业基础设施,导致国内的投资环境变好,这将吸引大量外资进入我国,从而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由于家庭收入增加,使得少儿受教育的投入增加,提高未来劳动力素质,从而增加了人力资本的积累。
这也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巨大成绩,成为了世界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人口红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较低的劳动成本充分保证了企业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较高利润空间,并使中国成为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的主要选择。
4.2产业结构
制造业结构对其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可以从利用外资状况、企业技术水平和空间集聚程度三个方面分析。
首先,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使得制造业产品的国际销售渠道增加,使市场扩大,同时外商直接投资通常也伴随着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使产品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其次,企业的技术水平是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技术水平的提高,导致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高,有利于扩大产品的国际市场,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受到其空间集聚程度的影响。
企业空间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能够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原料采购成本,使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得以提升;
产业的空间集聚有利于技术的外溢和人才流动,从而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速了产业的升级,使产业国际竞争力得以提升。
4.3技术创新
创新带来的竞争是一种高水平的竞争,技术创新导致了国际贸易中双方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产业技术创新主要从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应对贸易壁垒能力等方面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首先,技术创新提高了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改造了制造业的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耦合,带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善,资源一并向优势产业集中,提高了制造业产品出口的核心竞争力。
[1]其次,技术创新带来制造业生产技术改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原材料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成本优势转化为产品价格优势,使得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
最后,制造业产品技术创新能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准,当今国际市场竞争很大,很多发达国家设置了包括技术性壁垒在内的各类新型壁垒,只有提高技术水准,才会提高应对贸易壁垒的能力,从而增加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5对增强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当前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经济向中高端迈进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尽管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是,只要抓住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就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加快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的竞争能力。
为此,本文在前文的分析下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美 世界 企业竞争力 比较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