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645637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8.44KB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Word下载.docx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前我让学生了解:
传染病医院会对病人会用什么方法?
上课之前再问:
“假如你得了传染病被隔离,你有什么感受?
”新授课时要求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去阅读课文。
第一步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步自学课文理解科利亚被隔离的孤独;
第三步自读理解同学用气球问候的真情。
由于有了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自学结合其思考,较容易懂了课文内容,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真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四、利用简介和图画,让学生自学古诗,初步了解大意,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在教《回乡偶书》、《赠汪伦》采用了此教法,学生能初步自己理解诗意,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
其次,在理解课文后,开展一些拓展实践,如:
画一画、说一说(迁移),编一编、演一演等。
识字方面,在学生已有知识上,通过自学,小组讨论音形义,推代表“夺红旗”,使学生自主识字。
课外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词句方面,让学和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语境自学理解,收效较好。
我将继续探索,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索养和语文能力,使学生成为新世纪的祖国的建设人才。
浅谈如何让语文学习习惯点亮小学生的生命
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
如果没有习惯,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
“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
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
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
”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1.提前预习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
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
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
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
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
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
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
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
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
如果周预习比较粗。
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2.细心观察的习惯。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
”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
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
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
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
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
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3.勤于动笔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
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
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
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
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
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
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
关键是培养习惯。
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4.质疑发问的习惯。
古人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
向老师质疑、发问。
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
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
爱因斯坦说过:
“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这时学生会提出:
谁和时间赛跑?
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
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
“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
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
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5.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
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一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
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
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比如,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老师,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
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
6.背诵的习惯。
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又说:
“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
”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过。
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
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
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记,而是要熟悉即可。
7.定期复习整理的习惯。
定期整理复习有许多好处:
第一,可以温故知新,旧的知识中包涵着新知识的许多线索。
第二,可以避免遗忘。
第三,可以把种种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使众多知识相互贯通,甚至可以做到触类旁通。
每天晚上在做家庭作业前,将当天学过的知识及时浏览一遍。
学会运用表格来复习整理。
每周末,及时将所有知识进行一次系统整理。
运用表格的过程,实际就是重新消化知识,疏理成体系的过程。
学会对着教材的目录、章节题目,进行回忆整理。
目录、章节就是知识的提纲。
8.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
现在许多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申明,应聘者的简历和应聘书必须手写,不能用电脑打,就是想通过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
所以从小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养成这一习惯可以从最基本处着手,让学生从刚开始学着写字时,就把每个字的笔划、笔顺写准确。
让学生学习一点书法,不是为了让他去参加书法比赛,而是让他懂得什么样的字,是漂亮、美观、大方的。
让学生买一些字帖。
把大字帖挂在学生的房间里。
批改学生作业、试卷时,不要只注意内容的对否,还要检查他们的字写得是否工整、漂亮。
我县近几年的语文期末考试题的“卷面分”就很有效的突出了学生写字质量。
学生读书、看报时,指导学生不要只注意欣赏书报文字的内容,还要注意审视字体、书法的是否美观,上街时,注意欣赏街市牌匾上漂亮的字。
带学生去参观书法展览。
9.广泛阅读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
”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我们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经常性的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的阅读大有裨益。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操作步骤
1.耐心发动,逐渐加速。
会开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天气冷时,车打着火后要过一会儿才能快速行驶,一打着火就快速行驶反而会灭火的。
一个人培养习惯也是如此,要循序渐进。
一开始先朝着理想目标动起来。
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
一个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便很了不起。
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
2.控制时空,约束自己。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3.偶有偏离,及时调整。
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克服坏习惯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
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
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规范了,发现上课时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立即作出调整。
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4.进入轨道,自由飞行。
按照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启动,继而逐渐加速,在行进中不断调整,最后进入轨道。
这就像卫星一样,一旦进入轨道,就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了,就会沿着轨道不停地飞行。
进入轨道以后,你就仿佛进入了自由王国,你再不必着意约束自己,而是顺其自然。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习惯养成的关键
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
狄慈根说:
“重复是学习之母”。
而在不断“重复”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困难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如学习中的松懈、疲沓、漫不经心、索然。
寡味、教材难度大等。
为了克服上述种种消极心理因素,可以通过某些心理素质的强化作用予以解决。
1.培养意志。
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自己意志的培养和锻炼。
(1)严格要求自己。
做到:
“言必信、行必果”,决不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而不去完成既定任务。
这样就会从每次的胜利完成任务中,提高信心,养成习惯。
(2)以名人的学习方法及读书故事作为自己行动的借鉴,并以他门的箴言、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督促自己,养成习惯。
(3)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经常和周围比自己学习强的同学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养成习惯。
2.激发兴趣。
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
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撑。
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
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自己意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打好基础,创造美好的人生时,内心就会产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2)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兴趣与情感的关系极为密切,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一个学生如果懒于学习,不愿思考,就难以养成好学深思的习惯。
(3)广泛参加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不断地满足并不断地引起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
例如读写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
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了思想的种子,便会有行为的收获;
播上了行为的种子,便会有品德的收获;
播上了品德的种子,便会有命运的收获。
詹姆士有一句名言“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
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抢抓契机 巧妙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我们应该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
“作文是生活的必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生活处处皆语文”已经成为语文教育者的共识。
但是“作文难”的问题目前仍然比较普遍,作文教学费时费力的情况仍然有待进一步改善。
基于我校学生作文的现状,我校从2003年起,把“活动作文”作为学校研究的课题,历经十多年的时间,形成了我校作文教学的风格。
今天我回报的题目是《抢抓契机,巧妙引导》
一、抢抓生活契机,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生活是多彩的,喜怒哀乐,美丑善恶无时不在我们身边发生,可是往往我们对此熟视无睹,忽视了他的存在,更没有仔细去观察,去想象,丧失了许多写作的好素材。
语文教师更应该具备捕捉教育契机和写作契机的职业习惯,只有如此,才能引领学生去捕捉生活的具体情景。
1.关注自然。
大自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孕育学生灵性的最佳场所。
因此我们创设美的情境,激起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描述美的热情。
例如,一年级的时候我在带领学生上课间操时,感觉风特别大,这是学生都感受到的,我抓住了风大这一天气特点,引领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我神秘的对学生说: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客人。
”说着板书“风”,接着问:
“今天的风与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风特别大。
”“你能说说风怎么大吗?
”有的同学说:
“刮得我不敢睁眼睛了。
”有的说:
“刮的塑料袋都跑到树上了。
“刮的我走不动了。
”……“同学们,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今天为什么刮大风吗?
”学生们稍作思考便纷纷举手,有的说风伯伯喝醉了酒,有的说风爸爸饿了,有的说风爷爷生气了……学生的想象力多么丰富,他们是天生的小诗人。
自然界带给我们花红柳绿,送给我们风雪雨露,春天,我们走出校园寻找春的清新、赞美春的温暖;
秋天,我们在《美丽的树叶贴画》《秋韵》《落叶情》中,感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冬天,我们和孩子一起站在雪地里,欣赏雪的舞姿,感受雪的快乐。
2.关注身边小事。
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很多,同学间的、师生间的,课上的、课下的,家里的、学校的,眼见的、听说的……这些事情只要稍微留意,细细体味,都是学生笔下的好文章,教师经常地把这些琐碎的小事作为写作的素材,学生的思维才能扩散出去。
例如,我发现讲桌上放着许多没人要的铅笔,就“讲桌上的铅笔”进行了一次说写训练。
我指着这些铅笔对学生说:
“这些铅笔怎么跑到这儿来了?
他们是不是很喜欢我呀?
”话这么一说,学生们都笑了,创作的灵感也随之而来了。
其中一名学生写得挺有意思。
诗中写到“我的铅笔迷路了/我好着急呀/铅笔,铅笔,你在哪/忽然/我看到了他/正在墙角边哭/我急忙把他/送回了家”。
这样的作文还有许多,像《进货》、《带你走进卡的世界》、《老师视线之外》等等都是学生关注身边小事的杰作。
3.关注媒体信息。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学生的生活无时不受到媒体信息的影响,关注媒体信息,感受国内国际事务对自身的影响,是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的好机会,也是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指导的最佳时机。
在5.12大地震后的一段日子里,许多教师把“说说地震中最感动自己的事”作为话题作文的素材,引导学生感悟亲情,感悟爱。
在“神七”发射的日子里,许多教师把“走近神七”作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题,让孩子经历了看电视了解,查资料深究、课堂交流深化、作文表达的过程。
要求学生每天抽出时间收看“神七问天”节目。
关注“神七”飞天的进展,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求知欲,还使他们积累了创作的素材,增强了他们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
二、抢抓活动契机,教会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活动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可是学生往往在活动中只注重热闹的情景和自身的感受,忽视了活动细节的感悟,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观察、去思索、去探究、去感悟。
1.切割活动过程,引导观察方法
有幸在《中国教育报》上认识了李白坚,认识了“新体验作文”,我们把李白坚进行新体验作文教学的案例一一下载,装订成册,分发给每一名语文老师,成为语文教师进行活动作文教学的范本。
要求教师利用作文课或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尝试把活动的过程进行切割,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通过学校的教研活动展示指导的过程,形成了活动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设置悬念──切割活动──分项观察──形成文字。
引导学生利用多个感官观察,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如:
马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隔箱猜物”的游戏时,把游戏分成了几个阶段,首先上台的是薛峰,马老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薛峰上台时的动作、神情,并围绕薛峰上台进行说话训练;
当薛峰点到贾展时,老师又引导学生体会贾展的心理活动,观察贾展的表情、动作;
薛峰从箱子里摸出物体,进行表演,老师又引导学生说出薛峰的动作,揣摩薛峰的心理,以及贾展的表情、心理等等,让学生明白观察就要调动全身的感官,观察游戏双方、观众以及自己的不同感受。
像这样的活动还有许多,像“桌上拔河”、“铁锤锤蛋捶不烂”、“拼句游戏”等,活动彰显了教师的智慧,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2.规划系列活动,引导跟踪观察。
作文是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语言的综合结晶。
真实的作文离不开细致的观察,要想观察仔细就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条件。
为此,许多老师在班里设置“生物观察角”。
引导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成日记。
这样学生写出的日记就很真实很生动。
有的班在教室养了几个蚕,让学生细致的观察春蚕一生的变化。
通过观察,学生写出了《与蚕相伴的日子》。
有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种蒜苗,观察蒜苗种植、发芽、成长的过程,进行蒜苗种植展览;
有的班级把柳枝种在教室里,通过长期观察,写出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活动锻炼了孩子仔细观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过程中体验到付出与收获的幸福。
3.利用少先队活动,进行体验观察
我校是省少先队规范化学校,少工委利用班队会时间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少先队活动,对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端正学生的思想道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语文教师恰当的利用少先队活动的过程进行写作训练,无疑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你得有点我来找》、《课间活动金点子》等是少先队活动的集中体现。
每年的春秋两季,学校都要组织大型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正式语文教师大显身手的好时机。
例如:
五年级师生“徒步赴黄河”拉练之前,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孩子对于黄河的向往和对于这次拉练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将拉练之前的喜悦、兴奋和期待写出来。
活动结束后,老师们又引导学生写出拉练之后的感受。
很多学生写的情文并茂。
《想说爱你不容易》、《坚强的意志》表达了跋涉70里路程的劳累。
《心儿飞了》表达了还没有出发,自己的心已经飞到了向往已久的母亲河畔。
《一人历险记》写出了一个掉队的孩子独自前行的艰难险阻。
记的有这样一句话:
“听说的,我容易忘掉;
看到的,我能理解;
只有亲自做了的,我才掌握的很牢。
”当学生感到有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在灵魂深处的时候,当学生被没膝的丰草所震撼的时候;
当学生被蜻蜓的薄翼感动莫名的时候……凭借符号与语言、自然与生灵、真诚与热情打开的思路就会一个个涌现出来,使学生的作文走向趣味与生动,走向丰富与真实。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
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让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忽略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常常是一堂死气沉沉的教师演说课或是华而不实的气氛活跃的,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
因此,我认为要使现代教学设备不齐全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问。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
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
因此,我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出探索的欲望。
我在上《草船借箭》这课时,抓住借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借其实是骗,为什么偏偏用借呢?
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这里用借不但点出诸葛亮的聪明、智慧,而且暗示了这箭在后来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
也就是曹军造箭射自己。
二、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生树立信心,敢于发问。
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使学生敢问。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1、创设积极宽松的教学情境。
在农村语文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没有讨论、交流、课堂死气沉沉,我这几年尝试着,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没有害怕感而敢于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
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培养 学生 语文 实践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