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工厂共青团工作的改进和创新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637554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90KB
新形势下工厂共青团工作的改进和创新Word文档格式.docx
《新形势下工厂共青团工作的改进和创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形势下工厂共青团工作的改进和创新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团的很多工作因此在有效性上大打折扣,更谈不上为工厂创造效益。
吸引力、凝聚力弱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厂团组织影响力和作用力的发挥。
说到此,笔者不得不思考一下:
为什么在过去,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团组织对青年有那样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而在社会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急剧提升的今天,团组织的吸引力、影响力却在逐渐弱化呢?
笔者冷静思考和分析后,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一是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比较匮乏、单调。
当时的*背景下,社会和企业对人的评价,*素质和*表现成为压倒一切的重要标准。
团组织是一个*色彩很鲜明的群众性组织,团员青年在组织中的一切行动和表现,更直接体现出他们的*素养和*表现,为优秀青年实现*追求提供了舞台。
从这一因素来讲,计划经济时期团组织对团员青年有很强凝聚力。
在那个时期,团组织能够利用工厂的各种资源填补团员青年精神生活的空白,比如在会议室、防空洞里举办个舞会或联欢会,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些小商品来创收……等等。
这些活动都是当时社会不能充分给予的,而又是人在青年时期比较渴望和欢迎的生活方式。
因此,计划经济时期,团组织的*色彩和资源优势,成为其吸引力、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企业乃至社会的发展更趋于理性化和科学化,*不再是压倒一切的评价因素。
尽管团组织依然保持其鲜明的*色彩,但这一特色远没有过去对团员青年那样大的凝聚力了。
伴随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满足青年精神文化需求的场所和方式层出不穷:
要学习有学校、*、自学等多种形式,要跳舞有舞厅、迪吧,要唱歌有KTV和家庭音响,要休闲有演艺厅、酒吧、茶吧、陶吧、玩具吧……,网上聊天、交友、*游戏更不用说,还出现了极具青年特色的极限运动和自助探险等新活动,甚至还有专供人们宣泄不满情绪的发泄室。
拿团组织的联欢会、足球赛、乒乓球赛、保龄球赛、台球赛、才艺展示等传统活动形式与之相比,简直逊色不少,吸引力和影响力自然不能同日而语。
二是人发生了变化。
改革开放促使国门打开,新知识和源源不断的信息大量涌入,并且处于高速发展和不断膨胀的态势。
受其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特别是最易接受新事务,思想最为活跃的青年,变化速度之快,程度之深,是人们想象所不及的。
也正是这些转变,使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逊色不少。
一方面表现在团组织的信息服务手段。
当前,青年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和手段多种多样,比计划经济时期便利和畅通了许多。
正因为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知识更新慢,信息流动量小的缺憾,却体现出团组织的优势。
当时团组织能通过专门的渠道和手段为青年及时带来一些新知识、新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的求知欲望,受到了青年欢迎。
而如今,团组织的这种优势已荡然无存。
几乎每位团员青年都能比团组织更快捷、更丰富地收集到所需知识和信息,团组织基本上提供不了更大帮助。
第二方面表现在团组织的工作效果。
由于团员青年汲取新知识、新信息的速度在加快,量在增长,对事物的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也在不断加强,青年的个性化差异日益突出。
过去的青年如大家常说的比较单纯,缺乏足够的可用知识和信息来分析、比较、判断事物。
团组织的指导和帮助成为他们顺利成长的重要支撑。
这种特有的依附性提升了团组织的影响力。
新时期的青年见多识广,成熟较早。
尽管有些思想和行为还略显稚嫩,但崇尚自由,寻求独立的欲望不断增强。
团组织对其简单的说教,甚至拿老观点与之理论,能达到的效果已微乎其微,过去对团组织的依附性基本消失殆尽。
第三方面表现在团组织的作用力。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团员青年的需求层次也有了新的提升,与计划经济时期低层次、单一化的需求相比,更呈现多样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而团组织当前的工作理念、运行机制、方法手段和资源能力已明显不能满足青年需求发展的要求。
团组织满足团员青年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能力正在下降。
三是团组织缺乏对新时期青年需求状况的调查了解和准确把握。
团组织是广泛联系青年的群众组织,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掌握了大量不同时期青年特点、需求的信息资料。
正是这种成就感,使我厂团组织在很多时候还抱着“老黄历”度日。
殊不知,新形势下外部环境和青年的变化速度正不断加快。
过去2~3年的变化程度,现在可能只需要1年。
团组织若不及时、准确地把握当代团员青年特点和需求,并做出值得认可、令人满意的成绩,吸引力和影响力自然会衰退,凝聚人心的效果也会差强人意。
笔者发现,当前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团组织对团员青年思想、需求进行调研的时候,一部分人却不想谈,或者不谈真话、心里话,甚至对座谈、问卷等一些调研方式产生反感情绪。
厂团委对此作了些侧面了解,主要的意见反映是:
团组织总在调查了解听意见,但说了又有什么用,多数时候没有回应,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当前团组织在青年心目中难道就是这种印象?
四是团干部的思维理念没有根本转变。
广大基层团干部是团工作(活动)的关键执行者。
他们的思维模式和对事物认识的高度、深度决定了最终工作成效。
而现实中,很多团干部是靠模仿和借鉴前辈的思路、方式、手段来开展工作。
实际上,过去经过实践证明是对的东西,现在也不一定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还拿老一套办法来教育和引导现代的团员青年,已明显不见效。
我们的基层团干部绝大多数是*,又是本单位的工作骨干,紧张、繁重的业务工作已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精力,再受水平、能力的制约,很难研究透新问题,创造出新办法。
那么,新形势下工厂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靠什么增强?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想要吸引团员青年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团组织就必须说团员青年所想的,做团员青年所需的,而且要说通、做到,才能提升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和需求度,进而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
而现实情况又如何?
前不久,厂团委对全厂30岁以下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统计对比显示,在15项需求因素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当前迫切需要得到满足的因素(需求度较高,而且与满意度反差较大的几项)依次为:
增加工资收入、个人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单位内部管理公平公正、学习培训机会、自身价值得到承认、福利待遇和业余生活。
再来看当前团内的一些主要工作:
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文明号、青年创新创效、青年技能比赛、青安岗、推优推干以及青年文化活动等等。
有的与团员青年的迫切需求不沾边,是团组织单纯围绕工厂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工作开展的活动;
有的虽然是从青年发展需求的角度进行策划和组织,但受客观环境的限制,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举二个例子说得更清楚一些:
青年技能比赛活动几十年来在提高青年职工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比赛中涌现出的青年才俊多数还是与普通职工一样从事一般性的工作,拿着以工作量为主要分配依据的工资收入,其自身价值没有因为在比赛中获奖而得到提升,个人发展也没有因为在比赛中获奖而攀上一个新台阶,他们仅仅只在受表彰奖励时光荣和实惠了一把。
技能比赛的形式和目的应该说都很好,可没能帮助团员青年实现当前的迫切需求,其吸引力还能持续多久。
再比如团员青年反映较多的利益追求问题。
团组织面对这类问题做思想工作,多是讲些舍小家顾大家,讲奉献,顾全大局,调整好心态的大道理。
而且,团干部在做工作时,自己都感觉有些底气不足,讲得闪烁其辞,这样的结果怎能让团员青年信服和满意。
其实团组织应该提倡奉献是获取利益的前提,但同时也无需回避青年合法、合理地大胆追求自己的利益。
因为,人的利益追求及其满足,对于人的生活幸福、发展顺利是有益而无害的;
同时,任何个人合法、合力的利益追求,也会成为社会和企业发展进步的动力。
2.团的运行机制在新形势下的不适应性。
随着*市场经济建立和逐步完善,工厂各项改革创新的力度加大,很多内部机制、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虽然团组织为适应工厂变化,在自身运行机制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但并没有在根本上突破束缚团组织发展的旧框框。
一是团的活动机制问题。
团工作多数是以活动的形式来开展的,因为这种形式比较适合青年生理阶段的特点。
团组织传统活动机制的特点是:
团员青年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做相同的事,呈现高度统一性,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产物。
伴随工厂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以及团员青年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高度统一性面临比较尴尬的境地。
当前,很多单位生产任务比较重,团员青年加班、倒班、外出施工等情况比较多,集中比较困难。
现在过多占用工作时间开展团的活动已不合适,团组织就将很多活动时间定在临近下班的时候,或是下班之后,但问题依旧没有根本解决。
有些团员青年工作了一天比较辛苦,想回家休息,有的团员青年要参加业余学习、要谈恋爱,或者家中有事要办等等,还是很难集中。
生产任务重的单位可以理解,但是负荷不饱满的单位情况又如何呢?
答案是,人都放走了,更难以集中。
当代青年个性突出,价值取向多元化,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很难有一种活动形式、活动内容能让全部或者绝大多数团员青年喜欢和满意,更不用说*学习这类较为枯燥的组织活动。
拿青年比较喜爱的游玩活动来说,在时间、地点、组织方式等问题上,经常很难统一意见,有时活动因此而搁浅,多数时候只有部分团员青年参加。
新形势下,高度统一的活动机制反而造成了一些活动无法更好地开展。
二是团的队伍建设机制暴露出一些问题。
团组织在团干部选拔、培养、评价激励机制上存在不科学、不到位的现象。
第一,选拔机制不是很科学。
我厂基层团支部每2年进行换届改选,*选举多是走走形式,一些特殊情况下还可以直接任命。
谁当团干部主要还是同级党组织说了算,团员青年也不怎么关心此事。
这种情形下,一些青年被懵懵懂懂地推上了团干部岗位。
实事求是地讲,他们都是各单位的青年业务骨干,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党组织将其安排在团的工作岗位,是为了让他接受多方位的锻炼,更有利于将来的发展。
但是,大家忽略了一点,即人的个性差异。
有的青年是业务工作中的一把好手,取得过突出的业绩,但他却不一定具备团干部所需的组织领导能力和交往沟通能力,就算是培养锻炼也不是个个都能学出来,能力不具备,自然做不好团工作;
有的青年尽管各方面条件都很具备,但他对团的工作没有兴趣,不愿在这方面花费精力,心思不在上面,自然也做不好团工作。
第二,培养机制不是很到位。
好的培养机制要能解决青年在团的工作岗位学什么、锻炼什么、收获什么的二重性问题。
第一重性是团干部要学习团的知识和工作方法,锻炼提高开展青年工作的能力,在团的事业中取得成就。
这方面团组织一直很重视,有一套经验和办法。
第二重性是为了将团干部推上更重要的岗位,实现他们的人生追求,团组织要在学习、实践上为他们提供怎样的机会和帮助,为他们铺垫走向成功的基石。
这方面团组织还做得不够。
解决了第一重性,主要满足了团组织的需求;
只有解决第二重性,才能满足团干部自身的需求,才能进一步调动团干部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第三,评价激励机制不是很得力。
一直以来,对团干部业绩评价多是定性评价,而且比较粗糙,不便于科学、准确的把握团干部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切实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激励机制也比较单一,以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为主,效果非常有限。
对于工作较差的团干部缺乏有效手段,多以批评教育和帮扶为主,至于接受与否,还在于团干部本人。
团员青年队伍的建设基本还是延用传统机制,以宣传教育为主,并通过一些学习、培训活动,告诉团员青年什么是对的,应该这样做,什么是不正确的,应该克服纠正,再就是运用典型事例影响和感染团员青年。
简单点说,就是试图以一种教育方式,几乎相同的典型事例,来教育和带动整个团员青年队伍。
事实上,现在的团员青年对多数道理都懂,只是他们想法各异,各自持有不同观点,不是一个道理就能让所有的团员青年认同。
况且仅仅讲道理是不足以令他们信服的。
对于典型的示范和借鉴作用,有的青年认为“他是他,我是我,两者在很多方面都不尽相同,没有必要什么都向他学,我把我认为该做的事做好,难道就不优秀?
”思想活跃和个体差异给团员青年队伍建设机制带来新的问题。
3.团工作缺乏新载体和新手段。
人们常说,团组织能勇开风气之先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团组织总是不断寻求新的工作领域和空间,进行大胆探索、实践,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团组织的很多品牌工作由于开了好头,结了好果,越来越多的被党政和其它组织所采用。
党政和其它组织的执行力都比团组织要强,其运作效果自然比团组织要好,团组织在开发之初的优势效果已没有。
团组织要么从这个领域退出,重新开发新的领域,要么在该领域继续开拓延伸。
这种机制推动着团组织不断寻求新载体和新手段,对团的自身发展和永葆生机活力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大家却发现,寻找合适的工作领域和空间变得越来越难。
再从另一个侧面来讲,工厂在体制、机制建设上逐步突破和完善,各项工作不断加强,发展中的问题能以更快的速度,更有效的办法得到解决。
团的工作是拾遗补缺,理想化一点来思考:
工厂各类问题都能解决好,无遗可拾,也无缺可补了,团组织再做什么?
当前团员青年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多数是由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客观现实所造成的。
这类问题在过去遇到的比较少,团组织自身还没有多少比较成熟或值得借鉴的办法。
通过对上述三方面问题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吸引力、凝聚力问题和运行机制问题是新形势下工厂共青团工作亟待创新和突破的关键问题,要加强研究,首先解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形势下 工厂 共青团工作 改进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