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言名句集锦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636070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8.49KB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Word下载.docx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名言名句集锦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
李昉等《太平御览·
卷七百二十》)
4.养心莫善于寡欲。
(战国·
孟子《孟子·
尽心》)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6.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上古天真论》)
7.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8.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9.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10.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移精变气论》)
11.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生气通天论》)
12.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
尤乘《寿世青编·
孙真人卫生歌》)
13.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绮石《理虚元鉴·
心肾论》)
14.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解缙《永乐大典·
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15.乳贵有时,食贵有节。
吴谦等《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16.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17.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18.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
清·
解儿难》
三、防病防变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
(《难经·
七十七难》)
4.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诊候》)
5.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评热病论》)
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刺法论》)
8.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
雷丰《时病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9.上工治未病。
四、医德医风
1.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
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
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晋·
杨泉《物理论》)
2.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序》)
3.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大医精诚》)
4.大医精诚(唐·
5.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大医精诚》)
6.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
7.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
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
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医工论》)
8.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
9.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刘昉《幼幼新书·
自序》)
10.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11.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
(元·
戴良《九灵山房集·
卷十一》)
12.人身疾苦,与我无异。
凡来请召,急去无迟。
江瓘《名医类案·
医戒》)
13.(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
龚廷贤《万病回春·
云林暇笔》)
14.(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
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
肺所生病》)
15.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冯梦龙《警世通言》)
16.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
怀抱奇《医彻·
品行》)
17.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
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
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华序》)
18.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
喻昌《医门法律·
19.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问病论》)
20.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后晋·
张昭远《旧唐书·
孙思邈传》)
2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
李中梓《医宗必读·
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22.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五藏别论》)
23.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24.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
25.(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
26.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国语·
晋语八》)
五、医术要言
1.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至真要大论》)
2.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
(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
3.人之所病,病疾多;
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司马迁《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5.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7.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
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南齐·
褚澄《褚氏遗书·
除疾》)
8.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10.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
1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报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
12.方不在多,心契则灵;
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陈实功《外科正宗·
痈疽治法论第二》)
13.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龚信《古今医鉴·
謦医箴》)
14.有医术,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赵献可《医贯·
伤饮食论》)
15.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周之幹《慎斋遗书·
辨证施治》)
16.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
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
17.夫不知《易》者,不可以医。
屈大均《翁山文外·
卷二》)
18.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刘一仁《医学传心录·
病因赋》)
19.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吴塘《温病条辨·
20.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赵濂《医门补要·
21.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凡例》)
22.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
先哲格言》)
23.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
申明内经法律》)
24.不知为不知,亦良医也。
医中百误歌》)
25.不学无术,急于求售,医之过也。
明络脉之法》)
26.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症不真;
不临证看病,则阅历不到,运动不熟。
宁松生《医林选青·
医有体用论》)
27.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
程文囿《医述·
治法》)
28.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为善学古人。
费伯雄《医醇剩义·
同病各发》)
29.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乎规矩。
费伯雄《医醇賸义·
30.不破万卷书,安试药三品?
费伯雄《医醇賸义》李小湖题辞)
31.医之良,在工巧神圣;
医之功,在望闻问切;
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陈清淳《蜀中医纂·
习医规格》)
32.《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
朱震亨《格致余论》)
33.夫医教者,源自伏羲,流于神农,注于黄帝,行于万事,合于无穷,本乎大道,法乎自然之理。
(金·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
34.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尚书》孔安国序)
35.知方而不知经,则失其理;
知经而不知方,则失其宜。
(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刘浴德序)
36.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
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
张介宾《类经图翼》)
37.天地阴阳具于人身,人身阴阳具于天地。
(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自序)
38.济世之道莫大于医,识病之源在于经典。
(《进难经表》纪天锡《集注难经》)
39.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
张元素《医学启原》)
40.张仲景《伤寒论》一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喻昌《尚论篇》)
41.通天地人三才之谓医。
(金理《医原图说》曹锡宝序)
42.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
(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43.长沙为医中之先圣,长洲为医中之亚圣。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王恕常序)
44.《淮南子》曰: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矣。
(《嘉祐补助本草》掌禹锡序)
45.医家之有仲景,犹儒家之有孔子也。
医书之有《伤寒论》,犹儒书之有《四书》也。
(陆新源)
46.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礼记》)
47.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48.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
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49.内伤必取法乎东垣(清·
叶桂《叶氏医案存真》)
50.医者不读仲景书,不知治伤寒;
不读又可书,不知瘟疫。
(吴有性著,洪天锡补注《补注瘟疫论》朱紘序)
51.医通四时之气,辨百物之性,……非精乎儒者不能成一代之名医。
(吴有性著,洪天锡补注《补注瘟疫论》周人骥序)
52.不为良相,必为良医。
(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53.《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及深,须横看;
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
(吴瑭《温病条辨》凡例)
54.医道之大尚矣!
其上医国,其下医人,而身之所系,抑岂小哉?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闻忠后序)
55.(东垣)其法大概有四,曰明经、别脉、识证、处方而已。
李杲《东垣试效方》王博文序)
56.医之用药犹将之用兵。
兵有法,良将不拘于法;
药有方,良医不拘于方,非曰尽废其旧也。
李杲《东垣试效方》砚坚序)
57.医者意也,思虑精则得之。
(许胤宗《》
58.要知伤寒之法,可推而治杂病,而杂病之方,未尝不出于仲景百十三方也。
(李仲南《永类方》自序)
5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
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自序)
60.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
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61.仲景之书也,而详于外感;
东垣之书也,而详于内伤。
62.医之为学,……其要不过阴阳五行而已。
(楼英《医学纲目》自序)
63.仲景详外感于表里阴阳,丹溪烛内伤于血气虚实,东垣扶护中气,河间推陈致新,钱氏分明五脏,戴人熟施三法。
六、阴阳五行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应象大论》)
2.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3.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4.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5.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7.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8.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9.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10.孤阴不长,独阳不成。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
火集》)
11.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朱震亨《局方发挥》)
12.阳道实,阴道虚。
太阴阳明论》)
13.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14.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
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
华佗《华氏中藏经·
阴阳大要调神论》)
15.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
一开一合者,动静之机。
六味地黄丸集注》)
16.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17.阴中有阴,阳中有阴。
金匮真言论》)
18.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
张介宾《景岳全书·
阴阳篇》)。
19.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0.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五常政大论》)
21.阴以实为质,阳以虚为用。
陆树生《病榻寤言·
元神》)
七、藏象学说
1.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黄元御《素灵微蕴·
原胃解》)
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胃》)
3.脾胃为水谷之海。
泄泻》)。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喘促》)。
5.腑气通则脏气安。
王士雄《温热经纬·
陈平伯外感温热篇》)
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7.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脉要精微论》)
8.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灵兰秘典论》)
9.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10.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11.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12.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13.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
14.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15.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16.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17.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18.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19.肝受血而能视。
五藏生成篇》)
20.肝体阴而用阳。
唐宗海《血证论·
滑氏补肝散》
21.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五味第五十六》)
22.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23.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24.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25.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26.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27.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28.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29.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宜明五气篇》)
30.腑气通则脏气安。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31.五脏六腑,俱受气于肺。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妇人妊娠病诸候》)
32.(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阎孝忠原序》)
33.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脏生成篇》)
34.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脉度》)
35.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六节脏象论》)
36.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口问》)
37.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
38.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39.肝之性喜升而恶降,喜散而恶敛。
周学海《读医随笔·
平肝者舒肝也伐肝也》)
40.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
后天要论》)
41.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
三十七难》)
42.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
泄泻》)
43.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
(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
脾部》)
44.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厥论》)
45.肺为水之上源。
汪昂《医方集解·
清暑之剂》)
46.肺为脏腑之华盖。
陈念祖《医学三字经·
咳嗽》)
47.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48.肾精贵乎专涩,膀胱常欲气化。
严用和《济生方·
肾膀胱虚实论治》)
49.肾开窍于二阴。
50.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51.五脏之真,惟肾为根。
玄元肤论》)
52.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53.脑为髓之海。
海论》)
54.人以胃气为本。
李杲《脾胃论·
饮食劳倦所伤治为热中论》)
55.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营卫生会》)
56.胃乃六腑之本。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
病机赋》)
57.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58.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
张介宾《类经·
疾病类》)
59.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玉版》)
60.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脏别论》)
61.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
中焦篇》)
62.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叶桂《外感温热篇》)
63.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杨士瀛《仁斋指方论·
声音方论》)
64.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
治虚有三本》)
65.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石寿棠《医原·
闻声须察阴阳·
论》)
66.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盛,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
王士雄《柳州医话》)
67.肝得血则筋舒,肾得养则骨强。
(丁甘仁《丁甘仁医案·
痿痹》)
68.或谓补脾不如补肾者,以命门之火可生脾土也。
或谓补肾不如补脾者,以饮食之精,自能下注肾也。
医门八法》)
69.脾胃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
何梦瑶《医碥·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70.脾阳健则能运,胃阴充则能纳。
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
继志堂医案》)
71.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虚劳》)
72.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膏方》)
73.胃主牙床,肾主牙,补虚清热各专家。
唐宗海《医学见能·
证治》)
74.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八、精神气血
1.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2.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3.精对神而言,则神为阳而精为阴。
脏象类》)
4.两精相搏谓之神。
本神》)
5.气顺则津液流通。
痰饮论治》)
6.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大惑论》)
7.血藏于肝,精涵于肾。
傅山《傅青主女科·
身瘦不孕》)
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9.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
衄血》)
10.夫载气者,血也;
而运血者,气也。
脉证死生论》)
11.发者血之苗,血盛则发润。
李梃《医学入门·
脏腑》)
12.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
朱棣《普济方·
血荣气卫论》)
13.气化则水行。
张隐庵《素问集注·
经脉别论》)
14.气和则血循经,气逆则血乱溢。
孙一奎《赤水玄珠·
血》)
15.气属阳而无形,血属有而有形。
经络类》)
16.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朱震亨《丹溪心法·
六郁》)
17.气行即水行,气滞即水滞。
尤怡《金匮翼·
痰饮统论》)
18.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诸气》)
19.气之性善升而易散,育与固,养气之妙法……血之性善降而易凝,和与温,养血之妙法。
唐笠山《吴医汇讲·
石芝医话》)
20.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二十二难》)
21.荣者血也,卫者气也。
痈疽病诸候》)
22.人之一身以血为主,以气为先。
胡慎柔《慎柔五书·
虚损》)
23.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本脏》)
24.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调经论》)
25.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26.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
血证论》)
27.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诀气》)
九、发病原因
1.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2.春秋冬夏,四时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名言 名句 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