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632960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5.80KB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23.67亿元,实现利税26.29亿元,其中利润9.31亿元。
河北钢铁集团是全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2011年,集团粗钢产量4436万吨,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二,实现营业收入2503亿元。
河北钢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能够设计、生产、制造、维护先进机电产品的专门人才。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河北省乃至京津地区需要大量能够设计、生产、制造先进机电产品以及管理、使用、维修、消化国外先进机电技术与装备的机电一体化专门技能人才。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量的大小和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质量等取决于国民经济和制造业的发展程度、水平,也取决于用人单位自身的管理要求、发展趋势等。
据统计,制造业较发达的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机电生产设备的70%以上,我国制造业与国际先进工业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随着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制造设备的大规模数控化,社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1.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总量
唐山市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南部为著名的唐山湾),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与秦皇岛市接壤,西与北京、天津毗邻,是联接华北、东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地和极其重要的走廊。
唐山市是河北省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中国未来发展前景最好的城市之一,是具有优势区域产业的城市,特别是陶瓷、钢铁、机械加工与制造等行业非常发达。
河北省人才交流中心统计数据显示:
在现有制造业就业人口中,高级工以上技能型人才仅占技能型人才的15%左右,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
而能解决制造业生产一线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更是奇缺。
机电一体化人才需求已经连续多年位于用人需求榜前3名。
2011年全省人才交流统计数据进一步表明,全省机电一体化技术及自动化技术人才需求持续增长,年需求达20000多人,其中大专学历人才的需求量最大。
河北省“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技能人才需求达150万,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10余万人。
唐山“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全市高技能人才需求达14万,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类人才需8000人。
据10年对唐山市30多家各类制造业企业对机电类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总需求735人中,机电产品设计岗位(含CAD绘图)88人,占12%;
机电设备制造工艺技术岗位105人,占14%;
设备操作(产品生产)岗255人,占35%;
机电设备装配与调试岗位70人,占10%;
机电产品销售与产品技术服务岗位50人,占7%;
机电设备维修与改造岗位62人,占8%;
生产、质量等技术管理岗位105人,占14%。
我们通过这几年对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发现任职设备维修技术员、和电气控制技术员的岗位较多,就业区域多分布在北京、唐山及周边地区,此外在我们在各大招聘网站调研的结果显示,唐山地区对于这几种职业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
总之,由于国家政策扶植、区域优势、一线城市人才需求、就业状况,可以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置充分必要、可行。
2.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结构
企业车间及施工现场的技术人员需求情况是现场技术问题或事故的处理,需要既要懂机械方面的知识又要懂电器方面的知识,既要懂设计又要懂工艺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急需一些专科生尤其是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承担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能吃苦、所学专业知识也够用,招得来,留得住,所以深受企业欢迎。
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结构是满足机械制造与加工、电气检修等一线需要的,掌握机械和电气理论知识、具有良好团队意识、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在各企业单位从事机电设备维护、组建、调试、运行的高端技能人才。
3.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单位
军工企业、国家冶金、化工及制造企业是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比较集中的企业;
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大了对各种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需求。
4.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分析
目前生产一线的各种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大学本科、高职和中职的机电一体化或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工艺经验,同时,由于学校专业课程分工过窄,难以满足某些企业对加工、编程和维修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另一个是从企业现有员工中挑选人员参加不同层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短期培训,以适应企业对机电技术人才的急需。
这些人员一般具有企业所需的工艺背景、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知识面较窄。
对各企业的调研分析得出,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有以下需求,所需掌握的知识、能力结构也各不同,企业现有技术人才情况及岗位类型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
企业在人才需求上已由理论型转向技术型、技能型。
调查显示,在企业进行人才招聘时,考虑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企业占33%,考虑高职高专学历的占45%,考虑中专以下学历的企业占22%。
这说明企业招聘优先考虑应聘者的条件不是学历,而是技术技能能力,特别是那些适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特别受企业的欢迎。
尤其是一线或岗位管理需要更多的是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
调查中还发现,目前技术性职业岗位仍处于不饱和状态。
当被问及公司在什么岗位上急需人才时,技术职位占45%,其次是销售职位占22%,管理职位占22%,其它占11%。
且目前企业提供给应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技术性岗位主要为机电设备操作员、机电设备安装维修维护人员等,这些岗位的职责一般为机电设备维护、机电设备的检测、一般机电设备电气故障的维修。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基础
(一)专业基本情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始建于1994年河北冶金职工大学唐钢分校,从2000年开始招收高职生,2003年开始独立建院招生,从1994年开始招生的1个班30人,发展到2007年的4个班197人,现有在校生9个班464人。
本专业是我院的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本专业着眼于目前国内机电一体化领域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要,确定了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运作,即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准入制的实验实训模式,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目标的教师培养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模式。
使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专业定位逐渐明确、专业特色突出、教学效果和社会声誉反映良好。
1.师资情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已经建设成为一只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教师队伍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组成。
校内专业教师现有23人,全部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承担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工作。
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如下:
职称结构:
高级职称9人,占39.1%。
中级职称9人,占39.1%;
初级职称5人,占21.7%。
学历结构:
硕士研究生7人,占31.8%;
本科生13人,占59.1%。
双师结构:
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15人,占65.2%;
企业兼职教师:
本专业的兼职教师都来自企业一线,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知识,共有6人,比例约为教师队伍总数20.7%,其中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主要承担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等指导工作。
由于他们专业技能强、素质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与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学生收获很大。
2.学生概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有在校生有9个教学班,共464人,学生来源以当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
3.实践环境
(1)实验室
本专业的专业实验室有电工、电子、工程力学等实验室,实验仪器先进,数量配备合理,能满足专业基础课所需的实验教学工作。
(2)校内实训场
本专业的校内实训场有:
金工实训场、钳工实训场、电工实训场、液压传动实训室、PLCS7-200实训室、PLCS7-300/400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电机与拖动实训室、过程控制实训室、交直流传动实训室、供配电实训室等。
设备选型合理、数量配备适当,可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金工实习、钳工实训、电工实训等实践教学工作。
(3)校外实训基地
本专业积极与唐钢及唐山周边的钢铁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例如包括唐山钢铁集团九江线材有限公司、唐山钢铁集团矿业公司在内的2个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
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参加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提供了保障。
(4)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
学院设有职业技能鉴定所,具有鉴定初、中、高级工的职业认证资格。
本专业的毕业生在本院即可进行技能鉴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本校即可进行高级维修电工和中级维修钳工技能鉴定,到目前为止,本专业毕业生中95.88%的学生取得了高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证书,部分同学取得了中级维修钳工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另外,本专业还开设了中、高级制图员的认证培训,使学生毕业时,能够一人多证、一专多能,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本专业教师中现有10人具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其中4人具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资格,保证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4.现有专业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点及实际情况,提出并初步构建了“企校融合、课岗能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进行了合作办学,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环节都与企业联系起来,专业教学贴近企业实际产品生产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训得到了保障。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从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发,我们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构建了突出应用性的课程教学体系,本着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原则,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与理论推导;
专业课程的教学我们强调深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追求科研、设计、开发的“后动”,而是注重满足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后劲”。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
文化素质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军事理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高等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教育、计算机文化基础等,重点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好公民的基本素质:
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专业核心学习领域有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机械基础、钳工工艺与实训、机械设备装配与维修、液压系统组装与检修、现代轧钢设备维修、电子电路制作与调试、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工厂供配电、PLC控制与变频调速、机电设备系统安装与调试等,目的是提升学生基本专业素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原理,基本的操作与应用技能,培养其岗位职业素质,兼顾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教材方面,本专业优先选用教育部门规划教材和教育部推荐的“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以及获得教学成果奖的教材,无论是选用教材或使用自编教材,均须经课程主持人推荐,且必须经过院系学术委员会批准,报教务处审核备案。
多年来,我们还有一套与基本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反映不同学派学术思想或最新成果,起补充、拓展和深化教材作用、供学生进一步学习,每门课程均建立有思考题和练习题等资料库。
同时,采用案例教学的课程建立了完整的案例库,实验、实习课程均有教学实践环节的指导性资料。
(3)社会服务能力
近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多家企业培训员工2700余人次。
(4)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继续创新和改革完善。
虽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具有一定的校企合作基础,但在校企合作组织架构、合作育人理念、资源共享、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以及为企业服务方面还需要改革和完善。
2)系统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配套教材建设、课程改革等任务繁重,网络教学资源等尚有待开发。
3)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和兼职教师比例需要进一步提高。
本专业需要在机加工和制造行业聘请一批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特别是要从企业聘请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需要和技术服务的需要。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
(一)专业建设目标
1.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建立一套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2.建设一支适应专业需要、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4.建成省内先进、符合专业技能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
5.加强开发学校教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实践校企互动双赢的办学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结合。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规划
1.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思想改革为先导,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内涵,努力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加强教学装备现代化建设,系统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全面提高专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和毕业生质量,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为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
2.专业建设基本规划
(1)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对社会的适应性,扩大专业面向,开发专业特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2)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根据市场调研,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每年进行一次专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深入社会、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专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及发展趋势。
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共同确立和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不断调整专业教学的培养体系,解决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建立专业教学培养体系。
根据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以及专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打造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培养体系。
(4)打破学科体系,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先后逻辑关系,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开发综合课程和创新课程。
按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要求,构造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模块课程体系。
(5)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形成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
科学安排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环节。
根据实践教学要求,完善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高标准的实践教学基地,创造条件,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保证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6)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适应专业教学需要,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利用暑假,安排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1-2个月。
每年派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与企业联合,参与企业现场课题和新产品的开发工作,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双师型人才的比例。
(7)加强与企业联合,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逐步实现产、教、学、研相结合。
根据专业技术能力,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联合关系,签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同。
积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探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研究开发实践教学课题。
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专家参与实践教学,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8)健全与专业教学计划相配套的教材体系。
根据理论教学体系的教学要求,选用优秀的高职高专教材。
按强化知识应用、突出能力培养的思想,整合教材教学内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促进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培训的相互衍接。
鼓励教师进行理论实践教学的课题研究;
编写新教材,实行校内活页讲义,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针对性强的理论、实践教材体系。
(9)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进教学方法,推行模块化、案例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改革考核方式,以能力考核为中心,采取多种考核形式,注重过程考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内容
(一)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
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满足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制定校企合作意向和计划,校企双方要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一体、共生共荣”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依据《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争取在今后五年内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省级或国家特色专业。
在专业建设规划中,进一步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课程建设目标、教材建设目标和社会服务能力发展目标,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厂中校”、“校中厂”等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条件,继续推进和完善“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与行业企业密切联系,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紧紧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开展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重构,突出人才技能培养特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
围绕专业建设规划,分别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改革、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并在实施中不断优化。
通过专业建设,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广泛深入开展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再调研,“专业教师下厂矿、企业能手进校园”,校企双方共同修制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强调“学中做、做中学”的培养手段,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观。
依托学院办学优势,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和学院是形成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的重要抓手。
因此,应按照“院校服务企业、企业支持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的思路,探索共建专业、共建学院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
共建专业和学院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岗位课程、共同打造师资队伍、共同搭建就业平台;
实行双班主任管理制度,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形成“专业技能以企业考核为主、知识能力以学校考核为主”的考核体制;
教师的评聘由校企双方共同执行,不断加大兼职教师授课学时比例;
设立由政府官员、行业专家、业内教授、院校领导组成的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通过专题会、研讨会、联席会等形式,指导共建专业、共建学院内涵建设。
与此同时,应建立健全课程标准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引入第三方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逐步实现课程评价标准与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有机统一。
校企共建专业和学院应由校企合作双方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和目标考核,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方式与手法、教学内容、授课效果等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进行监测和评价,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学院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在校企双主体育人过程中,开发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精品课和实验实训基地。
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认证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更新和改进课程标准。
把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最新要求及时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去进一步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注重引入“厂中校”和“校中厂”的实践生产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企业职工培训要求强化对学生的职业训练,尽可能使学生在校内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化与转变,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实现专业发展定位与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的对接;
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对接;
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学生实践与企业生产的对接;
通过校企互聘兼职人员、互培在职人员,实现专业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革新的对接;
通过校企共同营造职业氛围,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通过校企双方共管共评,实现任课教师与企业技术主管的对接;
以校企双向负责学生就业,实现学校毕业生就业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对接。
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不仅仅包括学生的专业教育,还应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
因此,应以订单培养、共建专业为主要形式,深化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实行“专任教师+行业一线专家”学生双导师制度,确立“学校属性、行业特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出台校企合作育人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贴近行业需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让学生在学校熟知业界”的目标。
在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方面,校企双方联合开展员工培训、技能鉴定和业务提升,由企业制定培训目标,学校出台培训方案,联合实施培训工作,实现“让员工在业界把握前沿”的目标。
探索建立行业管理者、专职教师双向挂职机制,达到“教师到企业挂职,提高双师素质、服务企业发展;
行业管理者到学校挂职,提高业务能力、参与学校管理”的目标。
形成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需要加强校企合作的过程监管。
因此,应出台校企合作量化考核方案,由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考核校企合作实施情况,实施月报告制度;
强化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拓展实训基地功能,满足学生深层次生产性顶岗实习需要;
实现共建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功能,完善共建基地的利益分配,实现“基地既是企业的,更也是学校的”的目标,促使学院与企业“共建共管”。
强化实习学生的过程管理,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一线管理者,联合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变“简单操作”为“实职轮岗”,变“廉价劳动力”为“企业生产力”,将学生实习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在学生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形成共管机制。
改革和创新学生校外实习教学及管理模式,强化实习工作的过程管理和动态监控;
挂职的专职教师和企业管理者,接受学院和企业的双重管理,挂职成果由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出具挂职考核鉴定意见,作为职称评定、晋级升职的证明文件。
多年来,在厂校及有关部门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校企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广泛合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电 一体化 技术 专业 建设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