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云亭中学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632703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6.14KB
江苏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云亭中学Word文档格式.docx
《江苏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云亭中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云亭中学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96年至2001年,我校相继申报了《农村中学心理教育深化研究》、《班级学习心理指导研究》两个国家级课题和《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培养研究》一个省级课题,其中《农村中学心理教育深化研究》中期研究成果获得全国二等奖,同时我校被评为德育课题科研工作先进学校,2003年我校又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实验学校。
通过以上课题的研究,我校培养了一支教育科研的队伍,形成了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在这些课题的基础上,2006年4月我校提出申报研究课题《新农村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建构的研究》,2006年年底被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在“十一五”期间顺利结题,并且在首届无锡市精品课题评比中中获三等奖。
在多年的积极研究中,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师生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和学习中,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我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心理辅导特色学校、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实验学校、全国德育科研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人口文化教育基地、无锡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江阴市AAA级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在尝到“甜头”之后也加强了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决心。
正是以上因素是我们继续深化研究的原动力。
二、核心概念和课题界定
青春家园
包括护佑青春期学生健康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
物质家园是指客观存在,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参与体验活动的家园,指校园实体建筑、环境布置等。
精神家园是指心灵获得安慰,精神得以寄托之所,指学校办学理念、文化氛围、家校合作、社区环境等。
青春家园同时表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师生共有的生活、学习场所。
共建共享
共即共同具有或承受,在一起;
一齐。
建即设立、成立。
享即物质或精神上得到满足。
共建共享指师生、家校社区共同建设护佑青春期学生健康成长的青春家园,并且在这共建的青春家园中快乐生活,共享幸福,和谐发展。
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
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提倡一种“积极的心理健康”,主要包括6个方面:
(1)认知的态度。
(2)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3)统一、安定的人格(4)自我调控的能力。
(5)对现实的感知能力。
(6)积极改善环境的能力。
培育
培养教育;
使某种情感得到发展。
在本课题研究中特指在学校管理以及学校心理教育、心理服务中运用多种策略来培育发展性的有利因素,以成功为导向的,更多地关注学生内在力量的增加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关注为学生的成功提供恰当的指引,通过建立并增进外部的与内部的有利因素,在学生身上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减少学生的消极行为,并帮助学生取得成功。
青春家园共建共享中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研究
就是针对青春期特殊时期特征下的初中生所特有的生理、心理变化特质,教师、学生、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建设和分享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家园,创造一个促进他们积极、健康与成功的环境,在家园共建共享过程中关注学生内在力量的增加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运用一些策略建立并增进内外部有利因素的发展,培育校园、家庭、社区的积极文化与氛围,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推动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强有力的、积极的影响,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率,增进学生的心理复原力与积极的心理品质。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价值
国外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1、二战之后,心理学的研究焦点集中于测评并治愈个人心理疾病。
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心理学应该把培养人的优秀品质作为心理学的重要任务,把心理学从关注有问题的人转向关注普通人、正常人。
2、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积极心理学导论》中指出“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
3、谢恩·
罗普兹等将积极心理品质按频次由多到少做了归纳和总结,具体内容及顺序为:
价值观、道德规范、自我效能、成就、自尊、调节、应对、移情、目标设置、自我概念、问题解决、自我控制、亲情、思想开放、现实化、幸福感、动机、希望、适应性、一般能力、领导力、生活满意度、创造性、洞察力、见识、乐观、灵性、道德判断、情感智力、爱、生命力、积极情绪。
4、1998年11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次积极心理学高峰会议明确了积极心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成为世界性的心理运动。
积极心理学在短短几年内,已从美国扩展到加拿大、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关注。
5、近几年来,美国俄勒冈州斯普林菲尔德市的百年老校以及其他美国的中小学校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在青少年身上培育并增进一些能对他们的发展以及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有长远的、积极的影响的品质,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是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施方式都进行了新的阐释,对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国内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1、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致中和”的理想境界、“性善”主导的人性论思想、“预防”与“整体”的中医养生精髓等。
2、2007年5月,在第一届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与智能开发学术研讨会上,孟万金教授正式介绍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007年7月7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带来啥?
》的文章。
同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表《孟万金教授专访———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12月《大学:
研究与评价》发表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一文。
2008年7月,孟万金教授的专著《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书正式出版,标志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
3、200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课题更名为“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这标志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得到了国家最高教育研究规划机构的充分认可。
4、基础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心理品质测评工具的开发、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以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等方面。
在测评工具方面,目前主要的测评工具有:
(1)官群和孟万金编制了我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有六大分量表包括认知、情感、人际、公正、节制和超越等六大维度15项积极心理品质,共61个项目。
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
(2)刘玉娟和孟万金编制了积极道德品质测评量表,将中学生积极道德品质确定为可信任、尊重、责任感、公正、关心、公民义务六个维度。
5、在数据库建设方面,中央教科所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从2009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规模测评研究,从全国七大区域25个地级市214所中小学,整班抽取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39179人,获得有效数据34528人。
初步建成了全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全国区域性数据库。
该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为全面了解我国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作为今后相关研究的重要实证依据。
6、在实践方面,目前已有全国近百所中小学成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学校。
最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市十九中积极探索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该实验学校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指导,着力打造幸福课堂,师生双方在教学中都能感觉快乐而有收获,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
上述进展,一方面显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理论的基本成型;
另一方面,从这些文章中相关提法和概念的演进中,也可以清晰看出这一理论逐步成熟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性中的优点是对抗心理疾病重要的调节与缓冲器,开发与培养人性的优点,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等等,已成为当代心理学知识新的增长点与兴奋点,积极心理学统一了早期分散在心理学各领域中有关的积极心理研究力量,并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总结前期研究成果,并促进该领域研究向更深入、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从此,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积极心理学时代的来临。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是在师生共建共享青春家园的过程中,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创立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青春期学生存在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学生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校园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
研究内容
1、青春家园的特质及与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的研究
2、在“青春家园”共建共享中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实践研究,分以下子课题开展研究:
(1)青春期学生寻找积极优势,发挥个人特长的研究
(2)青春期学生形成积极情绪,快乐学习生活的研究
(3)青春期学生建立积极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研究
(4)青春期学生学会积极应对,处理挫折的研究
3、“青春家园”共建共享中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案例群研究
4、“青春家园”共建共享中家庭、社会和学校协作对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实践研究
研究重点
1、青春家园共建共享中积极情绪体验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扩展—建构”理论认为,个体看起来相对离散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增强在某一时刻的思想和行为能力。
主观幸福感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
2、青春家园共建共享中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心理品质具体研究包括好奇、乐观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认为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3、青春家园共建共享中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
积极心理品质主要研究了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4、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最核心的评价是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评价,把评价当做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因而对形成性评价情有独钟。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经常的形成性评价,可以经常监控、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也可以使学生不断得到反馈和强化,自觉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研究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立体网络。
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比如:
多元智能途径、心理情景剧、心理活动课和心理拓展训练等都被证明是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成效的培育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与方法。
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1.3——2011.7)
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
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
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
对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层次培训。
2、做好网络平台的构建,网络资源收集、分类工作。
制订研究方案,组织论证;
召开课题讨论会,邀请专家作理论指导。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1.8——2013.7)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具体实施研究方案,同时开展好各子课题的研究。
5、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7、完成各子课题的实验,写好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13.8——2014.12)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3、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通过文献分析、直接调查、观察与访谈等途径进行。
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如下:
一是文献研究法,到相关图书馆、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查询与收集,以了解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的发展过程,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是采用问卷调查与观察的方法,对云亭中学学生作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三是运用个案访谈法,了解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特征和变化。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学校即为师生共同生活、学习的物质和精神家园,学校、师生的发展都是在师生共建共享家园的过程中实现的,“青春家园”的共建共享能有效促进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与发展。
2、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取向的共同点,就是强调人格成长、自我决定,友好关系等。
积极心理品质包括:
(1)自我接受。
积极的自我评价及对个人过去生活的接受。
(2)人格成长。
不断成长和成为自己的感觉。
(3)生活目的。
相信自己的生活目的和意义。
(4)良好关系。
与他人关系的质量。
(5)情境把握。
够有效处理个人生活与情境的能力。
(6)独立自主。
自我决定的感觉。
3、学生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认知过程”,是个体的分析和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过程,多样化的认知操作与动机过程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5、积极的心理品质培育应渗透于整个人生。
成熟防御、利他、升华、压抑、幽默、期望这些机制会产生成功与快乐,成熟功能、创造性、积极的行为适应是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科学、合理目标。
6、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社会背景有密切联系,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不能脱离学生的社会环境孤立的研究积极心理,必须把学生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培育。
创新之处
在把学校视为师生共处的家园,在家园的建设和分享过程中培育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最大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
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将“培育积极心理品质”摆在了“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前面,主张通过发展来化解问题,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性功能。
最大亮点是:
明确提出“开发潜能、减负增效”与“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人生”的学校使命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构建“青春家园”这个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并提出共建共享的理念,强化了心理品质培育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主旋律的紧密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两分离的被动局面。
七、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青春家园共建共享中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
论文
2013年
《我们的“青春家园”》
案例集
中期报告
最终成果(限3项)
结题报告
2014.12
《云亭中学青春期学生心理成长助人自助小故事》
出版图书
2014.8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
1996年至2001年,我校相继申报了《农村中学心理教育深化研究》、《班级学习心理指导研究》2个国家级课题和《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培养研究》1个省级课题,其中《农村中学心理教育深化研究》中期研究成果获得全国二等奖,我校被评为德育课题科研工作先进学校,2003年我校又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实验学校,2005年我校被评为无锡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本课题的核心成员有校长、教科室、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政教处以及学校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组成。
他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其中学校的领导和一些老师曾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春风化雨细无声——班主任心理辅导个案分析80例》、《小雨润如酥——现代家庭教育指南》的编写工作,他们的几十篇论文获省市级以上奖励或发表,这些领导与老师作为本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能发挥较好的骨干带头作用。
1、本课题研究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既有建构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指导,又有我校自九五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的借鉴。
2、有坚强的精神后盾和物质基础。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提供专门场所和大量的文献资料,丰富的网络资源。
3、课题组其他成员绝大多数均为一线骨干师,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研究的正常进行。
4、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是目前的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需求。
附:
主要文献资料
1.孟万金:
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2.官群、孟万金、JohnKelle:
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4)。
3.王新波: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
4.余晓灵、孙燕、王新波:
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内容的序列化研究——以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学生问卷调查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09(12)。
5.王新波:
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数据库建设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0(4)。
6.柏洪伦:
搞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抓关键、转观念”[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7.申继亮、彭华茂: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
(1)。
8.张冲: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9.王新波: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10.单志艳:
小学低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11.张丽红:
高中班主任应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9)。
12.王新波:
13.张涛:
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
14.苗元江、陈燕飞:
感恩:
积极心理教育新视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9)。
15.范亦铮:
符合中小学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J].上海教育科研.2003
(1)。
16.张冲、孟万金:
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评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6(3)。
17.林崇德:
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
(1)。
18.陈浩彬、苗元江:
积极人格研究概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
(2)。
19.陈晓娟、任俊、马甜语:
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解析[J].心理科学.2009。
20.余益兵、方明、陈晓慧: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21.任其平:
论中小学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6(6)。
22.余国良: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
(1)。
23.廖全明: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6)。
24.陈旭、张大均:
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究[J].教育研究.2002
(1)。
25.吁影录、廖晓: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设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2(12)。
26.俞国良、王永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2(7)。
27.郑祥专、孟万金:
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新[J].中国教育学刊.2009(10)。
28.余晓灵、孙燕、王新波:
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内容的序列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12)
2012-9-2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教育 科学 十二 规划 重点 自筹 课题 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