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的点滴体会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632057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2.44KB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的点滴体会Word文件下载.docx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的点滴体会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的点滴体会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创造了个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1.教学设计,激发兴趣
不难发现,每学期的开始,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高,而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感到神秘、好奇,学习兴趣浓厚、高涨。
这样,就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一种动力。
物理课中的第一课是关键。
新鲜感是引起学生兴趣的主要因素,好奇心是学生的特点,越是新鲜的东西越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因而教师要特别注意仪表、语言、教态、板书等。
给予学生以新鲜感,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问题,来诱导学生的好奇心。
根据课堂大胆创新、积极采取挂图、模型、或媒体等,达到声、情、色、形并茂,同时配以物理科技、小故事、小游戏,史料等辅助材料。
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新鲜感,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新的教具、新的挂图、新的演示都能增添课程的新鲜感。
因而课堂上充分利用教具,尽量让学生有动手实验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即便是复习课也不简单地重复讲过的东西。
通过概括、归纳、类比、排列、分析、综合找出规律,形成系统的知识,以更新的面貌出现,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2.互动关系,支持兴趣
教学是双边活动,是师生的共同参与,师生感情的相互作用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的学生喜欢某一门课程是因为对那位任课教师印象好,喜欢那位任课教师;
有的教师对学生耐心教育,无微不至的热情关怀,使学生感动,随之对他担任的课程产生兴趣;
有的教师知识渊博,工作态度认真,得到学生的尊重,能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教师和蔼可亲,师生关系密切,他教的课学生爱学。
因而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可能利用的因素。
同时,教师的表扬、期望和信任,可以使学生的潜力和热情得以释放。
勉励优生更上一层楼;
鼓励中等生稳中求进;
激励后进生奋进。
这样,学生的兴趣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
3.学用结合,强化兴趣
有用是学生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
只有当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作用,真正感到学习的需要时,才能培养起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动摇的强烈学习兴趣,才会由被动变主动。
自行车、缝纫机为什么要加润滑油?
洗衣机、电风扇为什么应该用三脚插头?
照明电路出了毛病,灯泡不亮,故障发生在哪里……要懂得这些与物理密切相关的事情,更好的使用现代生活中日益普及的机械、电器,都需要懂得物理知识。
物理课本中的“小制作”、“课外活动”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情趣。
通过动手制作,使学生对知识更加系统、熟练。
同时,教师应注意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利用参观、访问、座谈等多种活动形式,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使学生感到今天在校学到的东西确实是将来实际应用中不可缺少的。
这样,学习的兴趣自然就能长盛不衰。
4.情感激化,巩固兴趣
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导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这极其深刻地提示了情感激励对人们心理引力的作用。
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想火花。
学习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和集中而稳定。
兴趣又调节着情感。
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呈现巨大的热情,从而增强学习效率。
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的培养,单凭课堂四十分钟是不够的。
课余时间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谈心,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隔阂,注意学生的衣食住行,对他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师生之间的情感会得到激化,随之学习兴趣会得到巩固。
总之,“兴趣”创设的途径非常广泛,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研究方法,就完全可以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
这样,不但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乐趣,而且使学生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进步成才。
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当前,中学教育教学中,任然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加重了学生负担,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导致部分学生厌学、辍学,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所以,教育必须彻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即从传授知识和为分数而教的观念转变为学生的探究获取知识、方法,培养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为本”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当代教育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育人为本。
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为此,教师要发挥自己在课程建设中的能动作用,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要变“经师”为“人师”,要变“教书”为“教书铸魂并重”,通过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在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育人的功效。
2.由“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
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
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
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
教师要根据“学情”施教,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变“传声筒”为“对话者”,变“知识权威”为“平等中的首席”。
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是每个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3.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
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教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只会导致“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训练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为此,教师要加强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以及实践经验的联系,要变“书中学”为“既从书中学,更从做中学”。
4.从“统一规格”转向“个性化教学”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
传统的教育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了许多课堂教学问题和矛盾的产生。
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方法。
为此,要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运行体系,要变“教案剧”为“教育诗”,变“计划性课堂”为“计划性和生成性相结合的课堂”。
三、进行学法指导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物理与其他学科相比,感到难学。
从而使学习的兴趣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除了由于在思想上不重视外,还在于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还习惯于小学的学习方法,对较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就难以适应。
所以应努力寓学习方法于物理教学之中。
1、指导学习物理学的观察方法
从认知规律看,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开始,以感知为基础。
而观察是感知的一种特殊形式。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
观察不仅能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观察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物理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实验仪器、挂图、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和演示实验以及探究实验等,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
如在讲水的沸腾时,可指导学生在沸腾前观察什么;
沸腾时观察什么;
怎样观察;
并比较沸腾前与沸腾时所发生现象的异同。
2.指导学习物理学的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通过看书阅读,既培养了自学能力,也可减轻课外的学习负担。
(1)通过阅读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切实掌握物理学的概念,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
教师可通过阅读课文并进行分析说明,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过程。
教师应事先设计好阅读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然后配以观察、实验解决问题。
同时,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插图、“信息窗”。
指导阅读前,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确定恰当的方法,集中阅读或分步阅读,重点阅读概念、原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3.指导学习物理学的归纳方法
由于物理自身的特点,许多概念术语在教材中重复出现率较低,这就要求学生善于归纳,形成概念系统、概念网,以增强理解和减少记忆难度。
教师在板书中应注意对有关各类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以便理解和记忆,并发现知识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如在学习“从水之旅谈起”之
后,指导学生把三态变化的内在规律归纳成物质三态变化示意图(见图一)。
4.指导在物理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与社会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如学习“内能与热能”之后,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热岛效应”的成因,如何减弱“热岛效应。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加深了印象,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
以上几种学习方法,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逐渐培养起来,并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学习方法要素,有机地把握几种学习方法,并能将其结合起来,寓学习方法于物理教学之中。
四、精选习题,培养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习题,不仅巩固和复习学过的知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促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把训练的重心移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上。
1.设计有“误区”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分析、判断能力不仅要从正面去培养,而且要注意从反面给以训练。
实践证明,适时地设计有“误区”的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有意布设陷井,诱使学生“上当”、“中计”会在其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幡然醒悟。
在醒悟中,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考问题越来越深刻,思维的批判能力也随之而生了。
[例题1]质量为7.9千克的正方体铁块,静止放在面积为0.5米2的水平面上时,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强是多少?
(ρ铁=7.9×
103千克/米3,g=10牛/千克。
)
一些学生根据题给的条件,直接代入压强公式求解。
即:
P=F/S=mg/s=7.9千克×
10牛/千克/0.5米2=158帕
这是错误的结果。
问题出在没有仔细考虑铁块与水平面的接触面积----受力面积。
此题的受力面积不是水平面的面积0.5米2,而是正方体铁块的面积。
虽然题中没有直接给出,但可以根据已知条件求出:
由密度知识求铁块的体积V=m/ρ=7.9千克/(7.9×
103千克/
米3)=1×
10-3米3
又知铁块是正方体,V=l米3,所以正方体的边长l=10-1米,其面积s=l米2=10-2米2,在此面积上受到压力在数值上等于铁块受到的重即:
F=G=mg=7.9千克×
10牛/千克=79牛
故压强为:
P=F/S=79牛/10-2米2=7.9×
103帕.
这是此题的正确答案.通过分析错例,纠谬扶正,不仅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公式的理解和运用的条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2.设计发散式的习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灵活与否和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关。
在教学中,通过对优等生和中等生解题过程的观察分析,发现优等生可以从一道题产生不同的假想。
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中等生则不然,他们思维单一,而且缓慢,一旦思维受阻,不能马上转换思维方式,甚至中途放弃解答。
为此,必须适时合理地设计发散式问题,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着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题2]一个铝球质量为81克,放入装水的量筒后,水面由100毫升上升到150毫升处,试判断铝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ρ铝=2.7×
103千克/米3)
不同的学生可能采用不同方法(可比较质量、体积和密度三者之一),要求每个人都用多种方法,从而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
3.设计相近式的习题,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由于学生智力发展是一个把新知识同化和顺应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要使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的愉而自然,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培养。
教学实践表明:
设计相近式的习题,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去吸收新知识,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利于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
教学中,应当努力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相近式习题,优化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因此,物理习题设计的好坏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在加强基本概念、规律教学的同时必须认真钻研习题教学,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们常说学海无涯,我说教海也无涯。
在短暂的教学生涯当中,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未来的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初中 物理 教学 点滴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