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的意义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610221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9.92KB
高考改革的意义Word格式.docx
《高考改革的意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改革的意义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要重新洗牌,在教育观、师生观、质量观上重新审视,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合理调整,走多元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唯有认清规律,才能适者生存。
期待真正意义的高考改革今年的高考,看点颇多。
一是地震灾区,高考延考,涉及四川、甘肃地震受灾地区的12万考生。
二是全国不少地区,在教育部的推动下,逐渐改革招生录取方式。
要么把某一批次全部改为平行志愿录取,要么在某一批将传统志愿录取与平行志愿嫁接,为的是降低学生对志愿填报的焦虑。
三是江苏今年实行新高考方案。
这个方案号称具有多元录取的诸多特点,却在高考成绩公布时,将不少家长和考生弄得泪流满面。
根据新方案,一门考试不理想,要么造成特征分不达线,要么造成等级不过关,都可能失去报考某一批次高校的资格。
极端的例子是,南京当地文科特征分状元(语数外三门考试总分),因为一门选测科目的测试等级为B+,从而不能报考北京大学。
这三个高考事件,放在一起,颇有意味。
第一件事,可谓被逼无奈,但这件无可奈何事,却颇有意义,不但体现了高考的人性化,更探索了另一种可能――每年是不是可以举行多次高考。
此前,有上海、北京等地,曾实行过春季高考,其意图是希望给考生多次选择的机会。
但是,由于春考针对秋季高考的落榜生而设计,且主要为二本高校参加录取,由此使春季高考的场面越来越冷清,目前只剩上海还在艰难支撑。
而灾区的高考,却不然,可以视为一次独立的、完整的高考过程――所有高校都在这次高考中,有具体的录取名额。
将这种高考的经验推广一下,我们其实完全有能力,在一年中举办多次高考,从而降低一次高考对学生命运的决定作用。
这背后的深层问题是,掌握录取主动权的高校,以及拥有考试组织权的政府管理部门,愿不愿意承担组织多次考试的成本,以及进行多次录取的成本。
受制于成本的思维逻辑,可以在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中得到进一步印证。
改传统志愿录取方式为平行志愿录取方式,从本质上说,由于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整个录取和投档过程,很轻松就得以实现,高校和政府管理部门并不会为此付出额外的招生成本。
但这种近乎举手之劳的改革,却被管理部门认为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举措。
对于这一改革,我们需要看到,虽然它降低了考生填报志愿的焦虑,减少了高分落榜的可能,但是,却进一步增大了分数在录取中的作用,降低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
针对平行志愿录取方式的问题,不少专家呼吁,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具体方法是,考生可以平行填报几所学校,档案可以同时投到几所学校(而不是现在只能投到一所学校,完成一所学校投档,整个投档过程即结束),可以被几所学校同时录取(而不是只能被一所学校录取),然后再做出选择。
实现这样的录取,很显然,由于需要考生确认、存在招生缺额,高校的招生周期会拉长,而宝贵的教育资源可能会浪费。
对于这样的建议,有关教育部门的回应是,可能性不大――不但花的招生成本大,而且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太低。
再来分析江苏推出的改革,名为多元录取的招生规则,其实是对原来的高考科目进行了拼盘游戏,所有学生参加考试的语数外三门,成绩统计为高考特征分,高考录取时,以特征分划录取控制线;
考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测的两门科目,成绩按学业水平测试等级公布,高考填报志愿时,填报一本高校必须满足2B,具体高校可提出自己的等级要求。
在这样的录取规则下,以前五门课程总分高的学生,因为一门功课发挥不佳,就可能与理想的学校失之交臂。
这种改革能否实现降低学生学业压力,真正改变应试教育,促进素质教育?
许多人深表怀疑。
在江苏这次改革之初,已有学者建言,此多元录取,是伪多元录取,真正的多元录取,该是结合学业水平考试(类似于高考成绩)、学生中学平时成绩、社会服务表现以及大学对学生进行的面试成绩,综合评价并录取学生。
而不是在集中录取的框架下,把科目拆散,取不同名字,设立不同的条件,就成了多元录取。
这种方式,不仅考察内容依旧为一元,即学科知识,而且,更加重学生学科学习的压力。
可惜这一建言被淹没了。
不难从以上三件事,归纳出当前高考改革的大致思路:
常态下的高考改革,其立足点是不改变集中录取规则、不增大招生成本、不降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由此进行科目调整以及投档方式调整。
而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尝试增加招生成本,推出多次考试。
这种思路,还可以用以解释过去10多年中,我国高考改革的总体走向。
有待思考的是,我们当前的基础教育现状,以及大学人才培养现状,是不是已经到了彻底改革高考制度的迫不得已的时刻。
在笔者看来,相对于震灾的有形压力来说,我国教育的质量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有关管理者朝素质教育又进了一步的自我满足中,日益下降,令人担忧,同样已经给高考制度改革,提出了时我不待的压力,如果还以高考招生成本会增加、资源配置效率会下降、改革会出现公平问题等各种理由,不进行真正意义的高考改革,或者只追求改革的象征意义,那么,现实中的应试教育之风会越演越烈,人才的个性和人格,将在这样的教育中受到更严重的影响。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改革的意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发展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亦称社会革命,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历史上曾出现过推翻奴隶制的新兴地主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的新兴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指出:
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是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
社会革命是在一定的革命形势下发生。
他的爆发既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如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又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如革命阶段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和群众的发动程度等。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旧的上层建筑又极力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时,必须通过社会革命这一手段来摧毁或扫除历史前进的障碍。
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由于社会革命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能充分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和聪明才智。
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
而且,社会革命还能够极大地教育和锻炼包括革命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
最后,无产阶级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
"
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社会才会不再像可怕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
"
马克思主义重视革命的伟大作用,同时也不否认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为争取劳动者境况的改善所起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
因为改良主义主张用改良代替社会革命,不触及社会主要矛盾,因而不可能根本扫除社会发展的障碍,甚至走向革命的反面,成为革命的绊脚石。
期待真正意义的高考改革场期待真正意义的高考改革◎文・启冰20年的高考,看点08颇多。
如果我们把最受关注的三个高考事件放在一起,就会发现颇有意味。
发挥不佳,可能与理想的学校失之交臂。
就这种改革能否实现降低学生学业压力,真正改变应试教育,进素质教育?
许多人促深表怀疑。
第一件事当属地震灾区延考,虽然被逼无奈但这件,无可奈何之事,却顿有意义,不但体现了高考的人性化,更探索了另一种可能——每年是不是可以举行多次高考。
在江苏这次改革之初,已有学者建言,此多元录取是,伪多元录取真正的多,元录取,该是结合学业水平考试(类似于高考成绩)学生中学平时成绩、、社会服务表现以及大学对学生进行的面试成绩,合综评价并录取学生。
不是在集中录取的框而此前,有上海、北京等地,曾实行过春季高考,其意图是希望给考生多次选择的机会。
是,于春考是针对秋季高考的减少了高分落榜的可能,进一步增大了架下,科目拆散,不同名字,立不同但由却把取设榜生设计的,主要为二本高校参分数在录取中的作用,落而且降低了高校的招生的条件,成了元录取这种方式,就多。
不加录取,由此春季高考的场面越来越冷清,自主权。
仅考察内容依旧为一元即学科知识,,而目前只剩上海还在艰难支撑。
而灾区的高针对平行志愿录取方式的问题,少且更加重学生学科学习的压力。
不由此,们不难从以上三件事,我归纳出考却不然,可以视为一次独立的、完整的高专家呼吁,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体具考过程——在这次高考中所有高校都有具方法是,考生可以平行填报几所学校,案当前高考改革的大致思路:
态下的高考档常体的录取名额。
这种高考的经验推广一可以同时投到几所学校,以被几所学校同改革,立足点是不改变集中录取规则、将可其不下,我们其实完全有能力,在一年中举办多时录取,后再做出选择。
然而不是现在只能增大招生成本、不降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次高考,从而降低一次高考对学生命运的投到一所学校,完成一所学校投档,个投效率,整由此进行科目调整以及投档方式调决定作用。
档过程即结束,且只能被一所学校录取。
很整。
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尝试增加而才招生成本,出多次考试。
种思路,推这还可而多次高考背后的深层问题是,掌握显然,现第一种录取,实由于需要考生确认、录取主动权的高校,以及拥有考试组织权存在招生缺额,校的招生周期会拉长。
高的政府管理部门,愿不愿意承担组织多次以用以解释过去1多年中,0我国高考改革对于这样的建议,关部门的回应是,的总体走向。
有有待思考的是,们当前的基础教育我现状,以及大学人才培养现状,是不是已经考试的成本,进行多次录取的成本。
以及受能性不大—不但花的生成本可—招制于成本思维逻辑,以在另外两件大,的可而且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太低。
事,即部分地区的平行志愿录取和江苏省实施高考新方案中得到进一步印证。
再来分析江苏推出的改革,名为多元到了彻底改革高考制度的迫不得已的时录取的招生规则,其实是对原来的高考科刻。
在笔者看来,相对于震灾的有形压力来改传统志愿录取方式为平行志愿录取目进行了拼盘游戏,有学生参加考试的说,国教育的质量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已所我方式,从本质上说,有先进的计算机技语数外三门,绩统计为由于成高考特征分高令人担忧,,已经给高考制度改革提出了时术,整个录取和投档过程,很轻松就能得以考录取时,征分以特划录取控制线;
生不我待的压力,果还以高考招生成本会考如实现,高校和政府管理部门并不会为此付根据自己情况选测的两门科目,成绩按学增加、源配置效率会下降、革会出现公资改出额外的招生成本。
但这种近乎举手之劳业水平测试等级公布,高考填报志愿时,填平问题等各种理由,不进行真正意义的高的改革却被管理部门认为是具有十分报一本高校必须满足2具体高校可提出考改革,,B,那么,现实中的应试教育之风会越重要意义的举措。
于这一改革,们需要自己的等级要求。
对我在这样的录取规则下,以演越烈,才的个性和人格将在这样的教人看到,然它降低了考生填报志愿的焦虑,前五门课程总分高的学生,虽因为一门功课育中受到更严重的影响。
圃…93"
3+X"
高考改革方案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探讨(下)作者:
胡东芳湖南教育2000年05期从价值层面看"
高考改革方案"
高考是一种改革,它的价值只能用研究它的方向和它对整个制度的影响来加以判断。
实际上,高考改革不单单是个技术问题,还必须对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公正的高考制度的最有效途径作出思想意识的选择。
这样做,还必须对几个问题作出回答,一是为什么要提出"
高考改革方案?
二是"
高考改革方案到底好在哪里?
三是我们接受"
高考改革方案的根据是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我们理解"
高考改革方案对于整个教育发展的意义。
1、为什么要提出"
首先,"
高考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多元化、高层次化。
要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学习必须趋向个别化,教学要综合化。
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对于教育的客观要求。
而以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基本上是定向的、封闭的,因而无法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进行改革。
其次,"
高考的提出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伴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许多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新的、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如分类考试、基本能力测验、继续教育、回归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等,进入我国的教育实践领域,引起了教育制度、教育体制及教育实践各个领域的重大变革,高考制度当然也不例外。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及其在实践中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它所具有的基础性、普及性、强制性特征,要求考试制度要淡化差别和分流,更多强调受教育者的学力和个性发展,更多注重受教育者的整体发展和提高,更多的着眼于受教育者基本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开发。
而过去高考制度的单一性、选拔性、封闭性并不利于整个社会水平的提高,为适应教育发展的民主化、大众化、科学化的进程,现有的高考制度必须进行改革。
再次,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也存在着许多弊端。
现有的高考制度已逐渐变成应试教育的指挥棒,窒息了学生和高等学校的个性,已无法再适应创新的时代要求。
2."
方案到底好在哪里?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
高考改革方案在表现出优越性的同时,也有一些隐患,但它仍不失为一项好的政策选择,这是因为:
首先,实施"
,就好在这样挑选出来的考生素质比以往通过总分录取的学生素质要高,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而且具有突出的专业基础,这样对进入高校后的专业学习更有利。
其次,通过"
考试,可以暴露出考生的瘸腿现象,即高综合分低单科分,或高单科分低综合分。
这也暴露出某些中学在学科教学上的短处,有利于促进中小学教育改革。
第三,实施"
,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
第四,实行"
后,带动了高中阶段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它要求学校必须将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合理安排好,促进课程计划和教学管理的变革。
允许学生选课、选教师,对教师队伍素质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这样,就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伸展的空间和制度上的保障。
3.我们接受"
就现阶段而言,我们接受"
高考改革方案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不把"
高考改革方案作为素质教育的全部希望。
素质教育目前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从政府到平民百姓,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而"
高考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素质教育的影响。
甚至有人认为,旧的高考制度是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因而把新的高考制度改革视为素质教育的全部希望。
这实质上是一种误解。
不可否认,新的高考改革,将会对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把素质教育的全部希望都寄托于新的高考改革,必将是没有出路的。
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待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有待于社会整体环境的改善,仅仅依靠高考制度的改善是无法完成的。
而且,对于新的高考制度,由于许多的学校和教师还不能充分理解,教育教学的观念还没有充分地转变过来。
在实践中已有部分学校和教师仍用应试教育的思想和办法来对付新的高考。
如有些地方,针对新的高考所提出的综合能力测试便开设了综合课应付,其做法与过去高考制度下的没什么两样。
因此,对于"
高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否则既不利于"
高考的逐步完善,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第二,跨越对"
高考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人们对"
高考的认识误区主要有:
1.认为"
使中学生更加偏科。
其实随着高中会考管理的严格和规范化,不打好全面的文化基础,将会减少甚至失去上大学的机会;
随着改革的深化,"
X"
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变化的,高校根据专业和学科的需要,在选择科目上也会有所变化。
偏科对任何高中毕业生都是有害无益的。
2.认为"
改革要减轻学生负担。
其实依靠高考科目改革来达到减轻学生负担只是一种奢望。
无论是"
3+1"
还是"
3+6"
,学生在竞争中获胜的概率是一样的,少考一科只是起到某种心理调节作用,实际上并不是减轻学生负担。
3.认为"
等于"
。
从广东省"
改革实施近一年的情况来看,有一问题值得探讨。
许多高校在选择"
考试科目时,过多地考虑生源的竞争,只选择一门科目。
必须明确指出,"
不是"
为了避免偏离改革宗旨的现象发生,在2000年高考科目的改革中,重点本科院校或普通院校统一规定选择两门以上的考试科目。
4.认为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就是综合课程。
对于这一说法,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考察广东省1999年高考改革实验情况时强调,综合应该是‘综合、能力的考试’,综合不应该看成是一门‘综合课程’;
综合考试是3+X中的一门,要摆出来让高校和广大考生去选;
综合考试还要实验,提倡允许各个省市去实验,再逐步推开。
综合能力测试要向全国征集试题,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以及语文、数学等各个科目都有考综合能力的问题,也要向全国征集试题。
通过征集试题,让大学参与到高考改革中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与以往的高考模式相比,"
高考改革方案本身具备了一些优点,这些优点为该方案作为一项对的政策选择,又作为一项好的政策选择奠定了基础。
可以看出:
第一,"
高考改革方案是建设性政策。
其建设性主要体现在:
减少了指令性科目,由原来的五个科目减少到了现在的三个科目;
新设置了选考科目,给高等学校和考生提供了很大的选择自主权;
选考科目进行专业归类,替代了长期以来的文、理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改革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