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一轮复习教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599093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89.83KB
09一轮复习教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09一轮复习教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一轮复习教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国政府内有人主张轰炸导弹基地,认为驻古苏军没有核弹头,不会进行军事反击。
实际上驻古苏军拥有核弹头162枚,随时准备反击。
美国政府宣布其武装部队处于最高戒备状态并采取相对缓和的封锁拦截等措施。
对此,苏联态度强硬,拒绝美国要求,表示将最猛烈地回击美国的进攻。
战争一触即发。
拦截极易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
美国国防部长指示部队“要尽可能避免发生战争。
但是,我们还是必须为此作好准备”。
而苏联船只在靠近美军隔离线时停止航行或掉头。
双方通过多种渠道频繁接触,寻找解决方案。
最终,赫鲁晓夫同意撤除在古巴的导弹,要求美国保证不发动对古巴的军事进攻等作为交换条件。
美国接受了苏联的建议,双方达成协议。
——摘编自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等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美苏化解这一危机的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争霸时期的重要事件----古巴导弹危机,是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事件,也是美苏冷战对抗的重要事件。
本题考查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和美苏化解这一危机的方法入手,主要在于苏联力图改变被动局面,改变力量对比,采取的积极措施而造成的。
在化解危机的方法上,双方都采取的比较克制的做法,虽有军事威胁,但最终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
参考答案:
(1)美苏以武力为后盾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
美国占据优势,苏联力图改变力量对比;
双方对对方的判断失误(4分)
(2)对危机采取有节制的反应;
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
保持接触,探索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
达成必要的妥协(4分)
2、(2008宁夏,43,15分)
材料一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
1947难得冬天是气候恶劣的季节。
从1月倒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水堵住了泰晤士河口;
运载着食品激扬的火车转眼之间救灾铁轨上;
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
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
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
事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完。
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
生命似乎已被冻僵;
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
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
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际,就像一具幽雅的尸体”。
——摘编自(英)·
斯·
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材料二我无须对诸位说:
世界局势很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注意。
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
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
(6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9分)
〖解析〗此题以二战作为背景,考查战争的破坏性影响及战后重建的相关知识点。
第一问应该非常明确的是战争是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再加上自然灾害,使得欧洲变得脏乱、寒冷、饥饿,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
第二问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要从美国加强对欧洲援助的目的出发,思考其对于欧洲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同时特别要注意题中的材料强调的是欧洲的联合一致,将二者结合考虑,形成文字。
参考答案:
(1)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1947年冬季的恶劣气候使民众生活进一步恶化,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
(2)影响:
西欧各国进一步向美国靠拢;
加速了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联合与结盟;
客观上有利于西欧走向联合;
遏制社会主义的影响。
3、(2008上海,17,7分)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
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问题:
(7分)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2分)
(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
(3分)
(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该题考查了冷战的表现、影响等知识点。
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回答。
(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2)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如:
冷战造成欧洲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分裂或危机,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发展,双方都想在全球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4、(2007上海历史,A组13,2分)1918年,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目睹当时的状况后,出版了《西方的没落》这本名著。
就当时的历史而言,这个“西方”是指()
A.美洲B.欧洲
C.德国D.英国
〖解析〗此书是1918年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年,一战主战场是欧洲,作者从这场战争中看到了西方亦即欧洲的衰落。
〖答案〗B
5、(2007上海历史,B组13,2分)右侧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解析〗此题出得颇具匠心,没有给出漫画的时间,但隐性信息可以挖掘:
两枚导弹一枚上有苏联国旗,另一枚是美国国旗,中间是孱弱的欧洲,表明二战后欧洲地位的急剧衰落,所以需要联合自强。
〖答案〗C
【规律方法】
一、考点分布
高考考点
年份地区
试题题型
题号分值
古巴导弹危机
2008海南
材料解析
31,8分
二战的影响
2008宁夏
43,15分
冷战政策表现、影响
2008上海
17,7分
战争的评价
2007宁夏
42C,15分
美苏争霸的影响
2007上海
选择题
A13,2分
二战
B13,2分
二、命题趋势
本部分内容涉及20世纪以来的世界大战历次重大局部战争,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三、五专题和四专题中的冷战。
从高考命题的趋势看,主旋律是弘扬和平与发展,对战争的考查也是侧重于从中得出的经验教训,这是一个考查的重点。
从命题角度分析,要注意三点:
一是结合史实进行因果分析,如战争发生的原因、战争的影响;
二是要适当联系必修模块中世界大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加深对战争的认识;
三是要联系时政热点问题认识局部战争,如区域政治争端、能源危机等。
在今后的复习中要注意对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的把握,同时要注意对基本史实的掌握,从中找出规律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新课标地区主要是材料解析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三、方法指导
1.对于一战,要从战争因素的分析,要关注国家利益冲突、地缘政治因素的变化,尤其是帝国主义列强的扩张和争霸是基本原因,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根本原因。
战争进程主要掌握几次重要战役及其影响。
“一战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是重点,从灾难、格局变化、革命运动、社会变革等方面分析,最终要回归到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主题上来。
2.对于二战要从总体上理解二战的概况及其产生的根源、爆发的原因、特点、规律和经验教训。
历史背景可以从三个方面掌握:
一是经济危机和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二是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变成为全面战争,三是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
战争的进程突出掌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也要掌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战役。
历史意义要突出新的国际关系的格局。
3.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不断,他们造成的经济损失甚至超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总和,死亡人数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探讨局部战争的根源、防止局部战争的发生,是我们面临的破在眉睫的任务。
总结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的经验教训,关注世事风云变化,防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4.学习本专题可以采用比较法,如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异同;
二是可以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世界形势,把握世界的脉搏,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四、重难点解析
1、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
(1)原因
①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展开激烈斗争而引起的。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同盟国和协约国两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进行疯狂的军备竞赛,巴尔干地区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和火药桶。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是此次战争的导火线。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政治危机。
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2)性质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始终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战争。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3)后果
①两次世界大战均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和灾难。
②第一次世界摧毁了四个大帝国(俄国、德意志、奥匈帝国、土耳其),削弱了英法意等帝国主义国家,另一重要结果就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削弱了英法两国,使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战后殖民体系崩溃;
战争也教育了人民,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战争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④两次世界大战均使欧洲遭到削弱,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动摇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则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2.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的表现。
(1)不平衡性的表现:
经济上:
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生产超过英法,居世界第二。
政治上:
政治民主制发展不平衡,英法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完善,而德、日、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对外关系上:
英法拥有较多的殖民地,德国很少。
(2)基本矛盾:
法德矛盾:
源于普法战争,法要复仇,德要遏制法。
俄奥矛盾:
为争夺巴尔干半岛。
英德矛盾:
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地,这是主要矛盾。
3.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德、日和美、英摆脱危机的方式有何不同?
试分析其原因。
(1)历史原因:
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
日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这成为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的基础。
而美国成立之初建立的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体,使它具有民主传统。
(2)国际原因:
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
德国受到严厉制裁,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受到遏制。
因此.德国存在复仇情绪,日本急于打破这种遏制。
而美国是这一体系中的受益者.不想破坏现存秩序。
(3)直接原因:
德、日经济实力比美国弱,只有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才能使经济复苏。
而美国在大战后,由于其经济实力雄厚,可通过国家于预经济的方法来缓和危机。
(4)个人原因:
代表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罗斯福,代表法西斯纳粹势力的希特勒在决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4.日德两国对二战历史态度不同的原因
(1)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不同:
纽伦堡审判比较彻底,使法西斯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
美国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对许多日本战犯免于起诉,并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度。
(2)受害国对法西斯的态度不同:
欧洲受纳粹侵略和奴役的国家从未放弃对战争的索赔和追捕。
亚洲受害国对日本过于宽大,不仅宽恕日本,而且基本放弃对日战争索赔。
(3)两国的宗教信仰不同:
德国主要信仰基督教。
基督教徒不但不把“认罪”视为可耻,而且要求认罪者必须真诚“谢罪”,用行动“赎罪”。
日本人主要信仰神道教,视“认罪”、“谢罪”为可耻。
(4)两国的文化思想底蕴不同:
德意志民族富于思想,善于思辨,能对法西斯思想及其引发的侵略战争进行理性的思考。
日本在神国观念和天皇崇拜思想影响下,对二战的认识十分短视,缺乏应有的政治远见。
5.中东问题的由来
(1)历史因素(多种文明、民族矛盾)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由来已久。
西亚的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祖先都曾共同生活的地区。
古代希伯莱人(即犹太人)曾于公元前1025年在此建立国家,但不久被灭。
后来,犹太人陆续迁离,该地区长期为阿拉伯人的居住地。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
一次大战期间,英国为了与法、俄争夺中东霸权,企图依靠犹太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因而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战后,美国为了插手该地区,亦支持犹太复国运动,这样,犹太人从世界各地陆续大量迁往巴勒斯坦,原居住在这里的阿拉伯人则被大批赶出家园,沦为难民,阿拉伯、犹太民族矛盾由此激化。
(2)地理因素(战略地位、石油资源)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
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中东地区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它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18个国家和地区,面积740万平方公里,它衔接亚、非、欧三大洲,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巴勒斯坦则位于中东的中心地带,西濒地中海,南邻西奈半岛,扼亚、非、欧三洲要冲,是联结东西部阿拉伯国家的纽带。
长期以来,巴勒斯坦一直强邻和大国争夺的主要目标,在历史上也出现过部族的迁徙和后来者征服先来者。
(3)“贝尔福宣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后,英国托管巴勒斯坦,1917年,英国外相贝尔福代表英国政府致函犹太复国领袖,支持犹太人建国。
此称为贝尔福宣言,是犹太人复国获承认的第一份国际文件。
但随着欧洲犹太人源源不断移入,以及犹太人定居点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巴勒斯坦已成为中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造成犹太移民与阿拉伯伊斯兰教徒的矛盾也开始浮现。
(4)联大决议
二战以后,犹太复国运动进一步发展,同时,阿拉伯民族的反殖斗争也不断高涨,英国的统治难以维持下去。
1942年2月,英国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处理。
“联大”根据英国的要求召开特别会议,讨论巴勒斯坦问题。
1947年9月16日,联合国第二届大会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进一步研究巴勒斯坦问题,美苏代表主张在委任统治结束后立即进行分治,他们的主张获得通过。
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8月结束,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阿拉伯面积11000多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加利、约旦河以西地区和加沙地区;
犹太国面积14000多平方公里;
使耶路撒冷市成为一个在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
(犹太人当时人口接近巴勒斯坦总人口的1/3,拥有当地6%的土地。
)联合国分治决议一通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纷纷举行示威,反对分治。
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
【主干知识梳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表现:
(1)经济实力:
工业总产值位次在19世纪中期的排名是英、法、德、美,到20世纪初变成美、德、英、法。
(2)政治模式:
英法美是典型的民主国家;
而德、奥、意、俄、日则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
(3)殖民地:
英法是老牌殖民帝国;
而德国所占殖民地少,与其经济实力很不相称。
2.具体原因: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三国同盟形成:
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缔结。
(具有反俄性质)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以德国为核心)(意大利因为与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而加入)
(2)三国协约形成:
法俄同盟形成——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
(共同的战略利益和经济联系奠定基础)
三国协约的形成——1904年英法协约,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
(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3.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使得两大集团之间争夺和斗争愈发激烈。
德国的军国主义尤其严重——作为后起帝国主义强国,对所占殖民地状况不满,崇尚以武力“夺取阳光下的地盘”。
统治阶级纷纷煽动极端民族主义:
德国:
“泛日尔曼主义”;
俄国:
“泛斯拉夫主义”;
英法:
鼓吹对外扩张,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
4.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二)进程
1.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2.战争双方:
同盟国:
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
协约国:
英、法、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
3.战场(主要在欧洲战场进行)
主要战线是西线——英法比对德国;
东线——俄国对奥匈、德国;
南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
第一阶段(1914—1915):
9月,马恩河战役——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西线转入堑壕战(阵地战)。
8月,东线——俄军发起夏季攻势,取得胜利,德军抽调西线兵力支援奥匈,俄军受重创。
1915年,德军集中力量打击俄军,俄军败退,处于僵持状态。
(战争中心转移到东线)
第二阶段(1916):
战事及其结果:
大型陆战——西线的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海上——日德兰海战后英军控制了制海权。
结果——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
重大事件:
1917年4月,美国参战;
中国、巴西、利比里亚等对德宣战。
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1918年9月,协约国发起总反攻。
保加利亚、奥匈帝国相继宣布投降。
1918年11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起义。
(又称德国十一月革命)德皇退位,新成立的德国政府宣布投降。
(三)性质
1.帝国主义战争
2.塞尔维亚为保卫主权和独立而战,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和影响
1.战争带来无尽灾难,引起饥饿和灾荒,家园尽毁……
2.战争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交战国经济受到重创。
3.战争沉重地打击了人们的精神,对曾经引以为豪的自由民主平等观念产生了怀疑,充满幻灭和危机感……
4.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欧洲,使欧洲元气大伤,相对衰落。
5.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摧毁了德、奥、俄帝国,封建的奥斯曼帝国瓦解;
削弱了英法意。
6.增强了美、日力量
美国:
本土未遭战火;
参战刺激了经济发展。
战后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
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移到纽约。
日本:
接受欧洲国家的大量订单;
趁机向中国扩张势力,力图独霸中国。
7.促进了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欧美各国普遍发生工人运动;
德国发生十一月革命;
匈牙利发生革命;
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一批民族独立国家出现。
殖民地半殖民地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为——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利用英、法、美之间的矛盾,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再度超过了英法。
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30年代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继续坚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2)具体原因
①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被惩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满。
②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③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④苏联实行“中立自保”的政策,客观上也引发了世界大战。
⑤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处于孤立无援、各自为战的困难境地,未形成强大的反法西斯同盟来遏制法西斯发动二战的行径。
2.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1)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相继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德国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日本侵略中国,1936—1937年,德意日三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
(2)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在此过程中,美国采取中立政策,英法等国采取绥靖政策,实质都是纵容法西斯侵略。
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点。
(3)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标志着二战开始,英法在西线坐视波兰灭亡,出现了“奇怪战争”、“静坐战争”。
(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9 一轮 复习 教案 20 世纪 战争与和平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