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册苏教实验观察物体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599083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4.77KB
第七册苏教实验观察物体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七册苏教实验观察物体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册苏教实验观察物体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摆一摆再从右侧面和左侧面来观察,各是什么形状?
提问:
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感受到:
有的物体从左右侧面看到的形状不同,也有的物体从左右侧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三、想想做做:
观察两个简单的物体
1.
观察两个简单的物体,能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关系。
2.
通过分组合作,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
激活学生已有的观察物体的经验,提高在物体及视图之间转换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从不同面,观察两个简单的物体,能辨认相应的视图,
体会物体的相对关系。
教具准备:
一.
活动导入
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左侧面和右侧面观察物体,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观察两个简单的物体。
先请同学们从学具盒中取出5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根据52页上的立体图形,将它摆出来,看看哪个小组摆的又快又好。
二.
分组观察,讨论,交流
师:
大家都摆的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你们桌面上的立体图形。
告诉老师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吗?
学生活动:
分组摆出两个立体图形,进行观察,交流(教师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学生从不同面看到的视图。
教师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比较,获得相应的结论。
如图: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从上面看:
引导学生总结为什么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评价方式:
这部分的评价要以学生是否按要求进行有序的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及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为重点。
对于空间观念较薄弱的学生,要注意他们的拼摆过程,以及积极参与操作的的程度多给予关注)
三.
练习巩固
试一试
如果要从上面看形状不变,还可以怎样摆?
如果从侧面看,要使形状不变还可以怎样摆?
(教法:
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体会不同的摆法,丰富自己的经验。
这个题目比较开放,对于空间观念较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借助想象和推理解决问题。
在通过全体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想想做做
组织学生利用在操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
(27+73)×
8
40×
9+40×
1
14×
(10+2)
10×
6+10×
4
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
25×
63×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
5+5×
80
(1250+125)×
8
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乘法分配律).
2.教学例6:
(1)出示例6:
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6 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
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
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
(18+7)×
6=150
18×
6+7×
(18+7)×
6=18×
6
(5)教师出示:
20×
(15+9)=480
20×
15+20×
9=480
(15+9)=20×
9
学生分组讨论:
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
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
__=__+__×
教师提问:
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
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
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
为什么?
(32+35)×
4=__×
4+__×
(62+12)×
3=__×
__+__×
__
教师:
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
(a+b)×
c=a×
c+b×
c
使学生明确:
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
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7 下载
(1)出示例7:
102×
43
启发学生想:
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对比:
(100+2)×
43,102×
(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出示9×
37+9×
63
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有什么特点?
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9×
37+9×
=9×
(37+63)
100
=900
学生讨论:
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
、+、×
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
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
8,老师就是应用的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现在你们会了吗?
三、巩固发展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练习 下载
练习十四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25)×
2=□×
□+□×
□
8×
47+8×
53=□×
(□+□)
3×
6+6×
7=□×
(7+6)=8×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
125=__×
(2)25×
(20+4)=25×
__+25×
(3)45×
9+55×
9=(__+__)×
(4)8×
27+73×
8=8×
(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
48+32×
52 32×
(48+52)
(2)(24+8)×
8 24×
5+24×
8
(3)20×
(l+15) 0×
17+20×
15
(4)(40+28)×
5 40×
5+28
(5)(10×
125)×
8 10×
8+125×
(6)4×
(30+25) 4×
30×
4×
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
(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
(42+29)与下面的( )相等
①28×
42+28×
29 ②(28+42)×
(28+29) ③28×
42×
29
(2)与a×
8-b×
8相等的式于是( )
①(a+b)×
8 ②(a-b)×
(8+8) ③(a-b)×
(3)与(10+8+9)×
5相等的式子是( )
①10×
5+8×
5+9×
5 ②10+5×
8+5×
9 ③10×
5+5×
8+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现在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3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
25 35×
37+65×
37
32×
(200+3) 38×
29+38
板书设计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用的质量、时间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加深对质量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和对非十进单位的时间单位进率的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常用的质量、时间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加深对1千克表象的认识,熟记时间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上一节课我们都复习和整理了哪些计量单位?
(长度、面积)
2.的长度和面积单位都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计量单位,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更多的计量单位呢?
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质量单位和时间单位.(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质量单位:
(1)教师提问:
要知道物体的轻重必须用质量单位来计量,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
指名回答后教师板书:
吨、千克(公斤)、克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
教师举例:
1枚2分钱的硬币的质量约是1克.
老师的体重是50千克,20个老师的体重就是1吨.
教师出示物品,如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克的黄豆(7个)、等,让学生动手掂一掂,体会1千克、1克的物品到底有多重.
教师归纳:
常用的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2)练习:
完成书上的做一做.
3吨=(
)千克
6000千克=()吨
40千克=(
)克
32000克=()千克
40000千克=()吨
一袋大米的重量是25千克,(
)袋大米的重量就是1吨.
2.教学时间单位
时间单位是用来计量什么的?
要知道时间的长短,必须用时间单位来计量.
启发学生思考:
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教师板书:
年、月、日、时、分、秒)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的例子说说一年、一日到底有多长?
教师指出:
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一日.【演示动画“自转”】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演示动画“公转”】
(2)教师提问:
还有没有比年大的时间单位?
教师强调说明:
比年大的时间单位是“世纪”.100年说是一个世纪.
你们对年、月、日的知识还有哪些了解?
(一年有12个月.大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都有31天.
小月:
四六、九、十一月,每月都有30天;
平年二月28天,闰年二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3)教师介绍: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非常先进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科学家就测出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天多一些,后来经过科学家的准确计算,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周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如果按照每年365天算,4年就会多出一天,这一天就加在了二月.我们把二月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二月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
(4)教师重点强调:
通常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歌诀记忆: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天加.【演示课件“时间单位的记忆”】
左拳记忆法:
【继续演示课件课件“时间单位的记忆”】
还有比年、月、日更小的时间单位吗?
比日更小的单位有时、分、秒,
1日=24时,1时=60分,1分=60秒.
(教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每节课间休息10(
).
(2)一袋食盐的重量是1000().
(3)一头大象重4(
(4)一袋饺子粉的重量是5(
猜谜语(每个谜面打一个字):
二十四小时.
七十二小时.
十五天.
一张年历纸不小心被墨水弄污了,只看见这个月的6号是星期日,你能知道这个月的25号是星期几吗?
冬冬的生日时5月9日.他翻看日历后高兴的说:
“妈妈,今年我的生日正好是星期天,可以痛痛快快的庆祝一下了.”妈妈看看日历后说:
“别美了,你看错了,这张日历是6月份的.”你知道冬冬的生日是星期几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1.一袋面粉是25千克,多少袋面粉是1吨?
2.把调查到的数量填在下表里
一封平信不得超过
乘火车每位成年人可免费带行李
解放牌卡车载重
克
千克
吨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估测5个熟人的身高和体重.
活动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知识进行估测的能力.
活动形式
4人一个小组,合作进行.
活动步骤
1.分好小组,找好估测的目标.
2.对目标进行估测,并在下表进行记录.
3.对目标进行实际测量,同时进行记录.
4.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同学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最接近.
5.在全班范围开展估测交流会,互相交流估测的方法.
记录表
归一应用题
使学生初步掌握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进一步运用和掌握比较、概括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掌握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列综合式解正、反归一应用题。
“照这样计算”意义的理解及小括号的运用。
教法、学法:
导学式教学法、渗透学法。
教具、学具:
、写有复习题和巩固题的长方形纸条及有待完成的线段图卡片。
一、新课准备。
(出示投影卡片)
⑴、学校买3个书架75元,每个多少元?
⑵、书架每个25元,买5个要用多少元?
⑶、书架每个25元,200元能买多少个书架?
二、授课。
1、由复习⑴⑵题导入:
同学能把复习⑴⑵组编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吗?
(教师提出一个联接点:
⑴题中的问题就是⑵题中的一个条件。
)
2、引导学生组编出例3,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写有复习⑴⑵的纸条在黑板上叠合出:
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
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A、A、教师把题⑴中的“每个要多少元?
”与题⑵中的“书架每个25元”重叠,
再用空白纸条覆盖这一部分。
现在题目中有一段空白多不完整!
是否可以插入一个短句或联接词,既起强调作用,又使题目完整?
学生质疑或小组讨论:
原来是要我们找出一个符合题意的联接短语。
学生代表发言后,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填上“照这样计算”,意思是每个书架都是一样的价格。
[点评:
编题训练设计巧妙、既有复习旧知之用,更有导出新知之功,由此学生对归一应用题的特征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
B、画线段图帮助解题。
教师让学生在预先准备好的卡片上完成线段图。
填上已知数或未知数(?
个别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
分析:
要求总价必须知道什么和什么?
(单价和数量)
单价不知道要先求出来,怎么求?
(总价除以数量)
C、摘写条件和问题分析:
3个
共用
75元(学生对照板书叙述题意)
5个
___?
元
D、列式计算。
a、a、分步:
①、每个书架多少元?
75÷
3=25(元)②5个书架多少?
25×
5=125(元)
b、引导学生看课本107页的有关内容并列综合式:
3×
C、该怎样检验呢?
(把所求的问题当作已知,进行逆运算,求出一个结果,与其中一个已知条件一致。
口头检验:
125÷
5=25(元)25×
3=75(元)
答:
买5个书架用125元。
F、完成107页的“做一做”。
(着重检查线段图的画法)
G、小结:
先求出中间问题“单一数量”。
3、学生试做例4:
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
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A、画线段图理解。
|_____|_____|_____|
a、学生完成手中卡片上例4的空白线段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个别学生在投影仪上讲解要知道什么条件?
(总价和单价)总价已知(200元)而单价未知,所以要先求单价,单价怎么求呢?
)(总价÷
数量)
b、学生自已在卡片上摘写条件分析。
共用
75元
?
个
_____
200元
c、列式计算
①、75÷
3=25(元)
②、200÷
25=8(个)
完成课本108页的有关内容:
①、补上小标题
②、列出综合算式:
200÷
(75÷
3),式中的括号不要行吗?
(不行)请学生说照理由(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如果没有小括号,运算顺序与题意不符)。
①、检验:
8=200(元)答:
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E、完成108页的“做一做”。
(注意检查综合式是否有括号)。
F、小结:
同样需先求出“单一数量”。
]
4、比较例3与例4的异同。
相同:
前两个条件完全一样,都有“照这样计算”,说明每道题中都有一个单一量
数量是不变的,必须先求出这单一量(这是关键)。
这类应用题,我们给
它们取一个名字:
归一应用题(板书课题)
不同:
例3是求几个相同的单一量是多少(也就是求总数),用乘法
计算,而例4求总量包含有几个单一量(也就是求份数),用除法计算。
(板书有关符号或内容)
5、引导学生自结(解题规律)
第一步先“归一”(就是求出一份是多少。
即单一量),然后再求出最后的问题。
(求总数用乘法;
求份数用除法。
三、课内知识的运用(巩固)
⑴、教材109页的练习二十四中第1题两道小题,是属于“归一”中两种类型的对比练习,为便于比较只要求分步解答。
第2题也有两个小题,但要求综合式解答,着重于两种类型中综合式的比较,特别是小括号的运用。
⑵、提高题:
小明从学校回家5分钟走了300米。
照这样的速度,他还要走2分钟才能到家。
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题中2分钟走的路程是家离学校路程的一部分,必须结合前面的知识才能求出最后的答案。
此题有多种解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册苏教 实验 观察 物体 四年级 数学教案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