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粹京剧校本课程开发方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594954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10KB
小学国粹京剧校本课程开发方案Word下载.docx
《小学国粹京剧校本课程开发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国粹京剧校本课程开发方案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坚持普与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我们鼓励教师在各科教学中渗透京剧艺术,并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板报和橱窗等宣体的作用,努力普与京剧艺术知识。
另一方面,我们为那些对京剧艺术具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我校于2003年创办“少儿京剧班”,聘请京剧艺术专家和专业教师培养小演员,先后培养了十届300多名京剧学生。
这些小演员在各级大赛中频频折桂。
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将京剧艺术教育提升与拓展,使之更好的发挥教育功能,成为进一步推进京剧艺术教育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开发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1、保存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将获得一定的京剧艺术知识,形成对京剧艺术的关注和热情,从而达到保存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
2、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只有依靠有个性的学校教育,学生的个性发展才有所依托。
本课程将继续坚持“普与为主,普与与提高相结合”原则。
一方面,要求本校的所有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京剧知识,从而使他们和其他学校的学生相区别;
另一方面,对那些在京剧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别的培养,从而使他们和本校的学生相区别。
3、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围绕校园文化精神而构建的文化整体。
本校拟建设以“热爱艺术、热爱生活”为核心理念的校园文化。
我们将以京剧艺术课程作为建设这一校园文化的突破口,从培养学生热爱京剧艺术,拓展为热爱艺术,进而形成热爱生活的文化理念,逐步推动我校整体校园文化的建设。
4、通过教育行动研究,提高本校教师的科研能力。
“行动研究”,是“在教育中、通过教育、为了教育”的研究。
通过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从而改进教育实践,是一种“做中学”的教育研究。
通过这一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京剧艺术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其开发的权力和职责都以本校教师为主体。
从课程开发任务的提出,到课程开发的完成,都将由本校教师为主体进行。
因而,这一课程的开发,将同时把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四、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
(一)本课程的特色
1、突出综合性。
第一、学科的综合性:
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京剧艺术是一门涉与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艺术。
京剧艺术的学习,是实现课程结构综合性的机遇。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小学课程宜于以综合型课程为主。
我校艺术课程的设置,已有音乐、美术分科设置,京剧艺术课程的设置,则强调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相关艺术门类的综合学习,从而为综合性的艺术课程提供了教学的依托。
综合性的京剧艺术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京剧艺术本身,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各个艺术门类的综合和比较学习,巩固分科课程中各个艺术门类的学习容。
同时,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关于艺术这一学科的整体风貌和特征。
第二、学生素质的综合性:
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京剧艺术本身既蕴含着理性的思辨力量,又蕴含着感性的情感力量。
京剧艺术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京剧艺术的知识与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使之和谐发展。
第三、发展目标的综合性:
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的共同发展。
京剧艺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旨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教师、学校、社会的共同发展。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开发的权力,部分的转移到中小学教师手中。
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
为了能够承担起这一责任,我们认为,有必要以课程开发能力作为目前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只有以课程开发能力为重点,同时带动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获得更为全面的基础。
京剧艺术课程可以为教师提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机会,以此为契机,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促进学校的发展。
学校的发展应是全面而可持续的。
“校园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依据我校的资源和教育传统,我们提出以“热爱艺术,热爱生活”作为校园文化的理念,综合设计校园文化的发展,从而推动学校全面而持久的发展。
京剧艺术正是这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容之一,因而,京剧艺术课程的开发将与校园文化的整体设计相适应,发挥其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作用。
促进社会的发展。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社会组织。
我校积极促进学校与社区的联动效应,在京剧艺术课程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学校与社区联动的渠道与方法,充分发挥学校对社会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作用。
2、突出活动性。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成长特征,本课程强调活动性。
强调活动性,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片面的被动接受转到主动接受、从单一的接受学习转到接受学习和探索学习相结合、从单一的个体学习转到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本课程的设计,将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掌握初步的京剧知识和能力、相应的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时,能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突出选择性。
京剧艺术课程把教育活动大致划分为两个水平。
一是普与性的基础水平,二是提高性的专业水平。
本课程把学生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作为两个基本任务。
普与性的基础水平,以每个在校学生为教育对象,要求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共同的、基础性的水平;
提高性的专业水平,以那些具备了基础水平并对京剧艺术具有特殊兴趣和专长的学生为教育对象,要求这些学生能够在京剧艺术方面具有初步的专业水平。
普与性的基础水平教育旨在使本校的学生能够获得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发展,与此同时,使得本校也获得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
而提高性的专业水平则旨在使本校学生中的一些学生能够获得区别于本校其他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此同时,为京剧艺术的深入而持久的发展储备专业化的人才。
4、突出开放性。
课程的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过程,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根据实践的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臻于完善。
京剧艺术课程的开发,将以开发、试验,再开发、再实验……螺旋上升式的过程进行不断的补充和修改。
为此,我们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确保课程的开发能保持一种开放的状态。
如,我们采取整体设计,逐步推进的办法,就三个学习模块进行分步试验,最后实现整体优化。
教科书的装订形式则采用资料袋的方式,便于使用者随时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和修改。
(二)设计思路
1、模块的设置。
按照学习的容,设置三个模块。
第一模块为“发现京剧”,以兴趣的激发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京剧艺术,初步认识京剧与生活的关系;
第二模块为“走近京剧”,以了解京剧艺术的美为主要目标,通过揭示京剧艺术的审美因素(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等表现手段),引导学生在体验京剧之美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京剧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
第三模块为“品味京剧”。
引导学生在接触京剧名人,欣赏名家名段的同时,接受京剧美的熏,并具有一定的京剧表演能力。
每一模块由若干单元组成。
第一、二模块由主题活动组成。
主题活动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特征,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组织京剧艺术的知识与能力。
每一模块有相对独立的目标体系。
模块的设计按照由易到难,设计成螺旋上升的系列。
第一、二模块是必修模块,为普与水平,第三模块是选修模块,为提高水平。
经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学习,学习者可以获得相对完整的京剧艺术基础知识与能力。
2、学生选课与模块的实施
(1)六个学年,共设置三个模块。
其中前两个模块为必修,第三个模块为选修。
所有学生必须在六个学年学完两个必修模块,并经过考核,获得荣誉证书。
选修模块则供已经完成必修模块的学生自由选修,经过考核,获得星级学员称号。
(2)除了利用课堂集中学习外,继续加强校园广播、电视、网络、墙报等教育媒体的功能,使之和模块主题活动的设计相呼应,构成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配合的整体教育系统。
并借此促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一校园文化的形成。
3、教材编写
(1)教材包括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
学生用书坚持体现本课程的特点。
首先是体现综合性。
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
应体现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相关艺术门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体现素质的综合兼顾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素质要求;
体现校园文化各环节的综合,尽量和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相衔接。
其次是体现活动性。
各个主题单元的设计,特别是必修模块的设计以活动为单位,避免使教科书成为京剧知识的罗列。
活动的设计应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活动可以和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结合。
再次,体现选择性。
模块设计为普与(必修)和提高(选修)两个层次共学生进行选择。
最后,体现开放性。
学生用书可以设计成资料袋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灵活增加和组合,学生也可以自己增加和组合。
(2)容需围绕学生的生活。
注意避免使教科书变成京剧知识读本。
(3)各个主题单元的设计需按照由易到难,并具有相对独立而清晰的学习容和学习目标。
对于一些较难掌握的容可以通过若干个主题完成。
模块设计应注意三个结合:
结合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结合教版各科教科书,结合本校特色活动(如风筝节等)。
这样,使京剧艺术课程和其他各科教学相辅相承,而非给学生以额外的负担。
教师用书,为教师提供资料和教学说明。
(4)体现京剧艺术的发展。
京剧艺术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教科书容应包括京剧艺术的传统和现代形式。
(5)体现多元文化观。
通过引入京剧艺术和其他戏剧艺术的比较,京剧艺术和西方歌剧艺术的比较,引导学生从欣赏京剧扩展为欣赏其他地区、民族的艺术。
避免学生形成狭隘的京剧艺术观。
4、教学
(1)教学时,根据教学容进行合作教学或单独教学。
在低年级,教材容以主题活动为主,因此,要求各科教师尽可能的进行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通过充分的交流相互学习,增进团队精神,这也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可行途径。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本校具有较好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渠道。
(3)课堂外相结合。
通过汇报演出、学校开放日、参与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获得家长和社区的支持。
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用武之地和获取成就感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获得家长和社区的支持。
(4)重视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培养。
本次课程改革重视学习方式的改革,为此,本课程的教学需提供条件,培养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态度、合作的意识和基本技能、勇于探索和敢于质疑的态度。
5、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强调单一维度的评价转向多元维度的评价。
(1)、评价主体多元化。
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吸收家长、社区人员参与评价。
(2)、评价容多元化。
除了学习结果的评价外,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积极性、合作意识和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评价。
以质性评价为主,减少学生的压力。
(3)、评价方式多元化。
把作业、发言、参与表演等活动列入评价方式。
6、相关支持
(1)合作研究。
本课程的开发,需由多方面的人员进行合作。
开发的主要力量,应是本校教师。
人员需包括本校教师、京剧专家、大学教师。
(2)教师培训。
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以“做中学”的方式为效率较高。
本课程通过吸收在校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培训。
除举行专题讲座外,拟编写“我们的行动研究-京剧艺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论文集。
通过论文的撰写,促使教师把经验和习俗观念提升为理性而自觉的思考,提升其素质。
(3)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
本课程除了充分开发本校的资源外,还将积极拓展校外资源。
拟寻求社会力量在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
五、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2012年3月——2012年12月)
负责人:
王延忠
1、制订《国粹京剧课程纲要》。
2、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3、聘请专家来校指导。
4、开展教师校本培训,进行教学研讨。
5、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国粹京剧校本课程教材
6、第一阶段实验小结。
第二阶段(2013年2月——2013年12月)
1、校本课程实施调整。
2、课题实验的阶段性研讨。
3、举行课堂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原创作品竞赛。
4、第二阶段实验小结。
第三阶段(2014年2月-2014年12月)
1、京剧进课堂全面实施。
2、校本教材的二度开发。
3、举办实验成果展。
4、课题实验总结,申报结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国粹 京剧 校本 课程 开发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