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课外类文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589631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8.78KB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课外类文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课外类文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课外类文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说的话,我们散居世界各地的数万学生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
(有删改)
1.根据时间顺序梳理张伯苓校长主要的办学经历。
______→美国回国后,创设南开大学→_____→抗战期间,南开大学与北大、清华合为西南联大
2.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
3.文中说“在我成长的六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温暖”的理解。
4.“他说的话,我们散居世界各地的数万学生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
”这部分文字照应了文中哪个句子?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5.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文章标题“中国不亡,有我!
”的内涵。
宜将寸草报春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不论是富有,还是贫穷;
是伟岸,还是矮小;
是博学多才,还是目不识丁;
是飞黄腾达,还是一生潦倒。
他们,都一样地为我们的生活含辛茹苦,为我们的成长呕心沥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而换取我们生命的延续。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小女儿不幸患了白血病,必须抽掉身上坏死的血液而换上新鲜、健康的血液。
就是这样一位极其平凡的母亲,毅然把自己的血液一滴一滴地输给女儿。
为了女儿能够留几天笑语给这个世界,能多收获一段美丽的人生,她整整输了八年!
女儿的脸色由惨白转为红润,而母亲的面色却由红润转为惨白。
还有一位母亲,她的两个孩子在水边玩耍,不小心,一同掉进水中,母亲闻讯赶来,看到在水中挣扎的孩子,一头扑进了水里,奋力把两个孩子顶出了水面,孩子得救了,可她却永远沉到水底。
她从来没游过泳,也不会游泳,为什么会有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呢?
因为在母亲的心目中只有孩子!
“十月怀胎”,或许是母亲的天职,然而,自从我们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这其中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有哪一点、哪一样不牵动着父母的心?
又有哪一点、哪一样不连着父母的牺牲与奉献呢?
千千万万的父母,千千万万的奉献,千千万万的牺牲哪!
千千万万的儿女又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呢?
禽兽尚且有跪乳之恩,反哺之情,作为至灵至性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回报我们的父母呢?
面对苍天,面对高山,面对大海,我们谁都应该记住:
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中国的孔子早就指出过: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不敬,何以别乎?
”在孔子看来,只养不敬,无异于饲养犬马。
那么,朋友,茶余饭后,你是否能陪老人说说话,驱散老人的一份孤寂呢?
节假日,当你带着夫人孩子逛公园、进商店时,你是否也能搀着老人一起分享节日的喜悦呢?
当父母病在床上时,你是否能及时地送去你作为儿女的一份体慰的温情呢?
如此等等,或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了不得。
然而,我却认为,这才是对父母一种实实在在的孝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能尊老爱幼,那么整个社会就能形成尊老爱幼的好风尚。
朋友们,最后我建议,让我们一道重温中国一首古老歌谣,从中再次领悟一番父母对儿女春天般的厚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愿我们都拥有一颗孝心!
愿我们的社会充满爱心!
6.根据下面的意思填写文中的成语。
①忍受辛苦。
②比喻用尽心血。
③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④旧时比喻人骤然得志,官职、地位爬得很快。
⑤学问广博,有多种才能。
⑥指非常正确的道理。
也指理所当然,不容怀疑
7.请你说说孟郊的《游子吟》一诗所表达的中心。
8.讲演稿的结尾处引用孟郊的《游子吟》能达到什么效果?
9.请概括文中所列举的两个典型事例。
10.下面对这篇讲演稿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讲演稿的中心是倡议大家践行传统美德:
“宜将寸草报春晖。
”
B.这篇讲演稿的明显特点是以情动人,所举的典型事例十分感人,并恰到好处地进行了抒情、议论,以启迪读者的心灵。
C.由于讲演稿是翻译过来的,因而在语言的口语化方面就显得差一些。
D.引用孔子的哲言,能使人领悟到,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不孝无异于禽兽,不孝愧对苍天,不孝更有愧为人。
讲演稿情理相生,含蓄隽永。
拓展阅读
闻一多的真性情
方 子
①在世人心目中,闻一多的形象基本上被定格为两种:
一是爱国诗人,一是民主斗士。
然而很少人想到,闻一多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人,他的真性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魏晋名士。
②闻一多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有个叫臧克家的学生前来报考。
当年的国文考试有两道试题,其中之一是《杂感》。
臧克家的《杂感》只有一首诗,三句话,闻一多却对这三句话无比欣赏,认为它饱含哲理,判了98分。
虽然臧克家的数学考了零分,但因为有了接近满分的国文成绩,他才顺利进入了青岛大学,后来成为一名诗人。
③中国人历来看重等级,闻一多却更在乎性情相投。
臧克家进校后,闻一多非常关心其学业,在写作上更是用心指导。
臧克家很快在文坛脱颖而出,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1933年出版的《烙印》则一时洛阳纸贵。
臧克家曾感激地说过:
“没有闻一多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
”然而,闻一多并没有将臧克家看作自己的学生,而是视作好友。
后来离开青大赴清华执教时,他写信给臧克家说:
“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在青大交了你这样一个朋友,也就很满意了。
④真性情的闻一多爱幽默。
他教《楚辞》时,常常身着黑色长袍,昂首阔步进入教室,从容地掏出烟盒,问在座的学生:
“哪位吸?
”学生不接话,他就自己叼上一支,然后边敲桌子边和着节拍唱道:
“痛饮酒,熟读《离骚》,方为真名士。
”这才开始讲《楚辞》。
⑤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
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平津学生纷纷罢课,赴南京请愿,强烈要求国民政府铁心抗日。
受此影响,青大学生也在当年10月成立反日救国会,计划南下请愿。
校方同情学生的爱国之举,但反对学生南下,闻一多也持这种态度。
学生去南京后,闻一多在校务会上主张开除带头的学生,同在青大执教的好友梁实秋也表示赞成。
虽然,学校最后只是给这些学生“记过”处分,但学生们对闻一多和梁实秋怀恨在心。
⑥此举使闻一多、梁实秋顿时成为全校学生的“公敌”。
学生们贴出“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闻一多是准法西斯蒂”的标语。
还有人在黑板上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标题是“闻一多与梁实秋”。
闻一多毫不责怪,反而指着黑板上的乌龟和兔子问梁实秋:
“哪一只是我?
”“任你选择!
”梁实秋故意满脸严肃地回答,说完两人击掌大笑。
⑦闻一多虽然在青岛大学时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学生反对,但就其一生而言,大家还是非常喜欢他的。
否则,他当年家境艰难时,联大同仁不会代他拟刻石润笔启事;
他蒙难之后,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写怀念文章。
大家对闻一多的好感,显然与他为人处世的真性情有关。
⑧闻一多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因此,才让人觉得可敬可爱。
11.文章记叙了关于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
试分别加以概括。
12.结合语境,说说第③段中加点词语“洛阳纸贵”的含义。
13.第⑤段中“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4.通读全文,联系课文《最后一次讲演》,说说你心目中的闻一多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为你自己高兴
刘心武
①朋友小凌自幼双腿瘫痪,在一家印刷包装纸的福利厂工作,业余爱读文学书,常到我家来借。
我有一天就对他说:
“你怎么不立个大志向,发愤写作,也成个作家?
”当时他没说什么,过些天来还书,他告诉我:
“我没有写作的天分,我就这样当个读者挺好。
”临告别时更笑着说:
“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
②上个星期天我在大街上看见了他,他骑着电动三轮车,后座上是也有残疾的妻子,搂着他们完全健康的小女儿,三个人脸颊都红喷喷的,说是刚从北京游乐园玩完回来。
真的,他们全家都为自己高兴,那是人生中最扎实最醇厚的快乐!
③为自己高兴吧!
我为什么不完美?
——别钻那牛角尖。
要是别人问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那么,让我们都像小凌那样,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
④一个作家朋友得了个奖,却很不高兴。
为什么?
因为有人问:
为什么只是个地区奖,而不是全国奖?
如果他得了个全国奖,那么又可以问:
为什么不是最高奖?
如果是最高奖,那么又可以问:
为什么国际上没有得奖?
如果国际上得了奖,那么还可以问:
为什么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呢?
……这样一路问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也许会有正面的例子,但我举不出来,我只知道美国海明威和日本川端康成都是在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后自杀身亡的。
也许那自杀的心理因素非常复杂,但一些评论家讥讽海明威的“江郎才尽”,社会舆论对川端康成达到至美至丰境界的高于富士山的期盼压力,很可能是那诸多因素中相当重要的一种。
⑤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
⑥争取不凡()可敬可佩,()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这个世界很大,机会确实很多,然而这个世界也很小,机遇又极为难得,我们应在奋力进取与适可而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我们要懂得这个世界不单是为不平凡的人而存在,更是为平凡的人而存在。
⑦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的努力奋进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能够如现在这样也真是挺不错;
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不为自己设置徒添烦恼的标杆,更不受他人出于好意而设置的缥缈标杆的蛊惑;
为你自己高兴,为你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15.删掉第②段似乎也可以保持文章的完整,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一段?
请简要分析。
16.第①至⑤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______________的方法。
举小凌的例子是证明要“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的观点;
举作家朋友和海明威、川端康成的例子是证明___________的观点。
17.下面这句话摘自第⑥段。
请在句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争取不凡(______)可敬可佩,(______)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
18.有人认为“为自己高兴”就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对此观点,作为一个中学生的你是如何看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闻一多唯——次服软
国中华
众所周知,闻一多是个从不服软的人,但却有一次例外。
1944年5月4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学校南区10号楼举行纪念五四文艺座谈会,由中文系主任罗常培主持,邀请包括闻一多在内的众多教授讲演。
因为参加会议者太多,连窗外也挤满了学生。
罗常培见教室里实在容不下,只好请演讲的人站得高一些,以便站在窗外的学生也能够听得见。
有些教授在演讲时,因为声音小,惹得外面的人不断在叫“大声些”。
那些奉命来捣乱的特务也趁机起哄,大喊大叫并不停敲打窗户,致使会场出现了混乱局面。
此时,天又下起了雨,特务在混乱中弄断了电线,会场顿时陷入黑暗之中。
罗常培见状说:
“我看今晚的会就到此结束算了。
”他的话激怒了脾气暴躁的闻一多:
“不能就这样半途而废,即便在黑暗中也要把会开到底!
”其他几个教授提出建议,是否将座谈会转到图书馆的大阅览室去开,那里地方大,灯又很亮,但罗常培怕特务跑到图书馆破坏,没同意。
这更让闻一多暴跳如雷,对罗常培吼道:
“如此重要严肃的会议,你怎能当作儿戏?
你究竟怕什么?
是怕那些特务手里的枪吗?
如果你怕,你可以走,我却不怕,我要留下来继续开会!
闻一多的慷慨陈词,让罗常培认为是对他这个系主任尊严的挑衅,于是硬性宣布“散会”。
之后,他气冲冲地拂袖而去,其他人也不欢而散。
齐亮和马识途两名学生将闻一多请到一旁,告诉了他国民党特务以及联大三青团捣乱的真相,对他说:
“罗先生也是出于无奈才那样做的,您怎能当着众人的面对他大发雷霆呢?
既然事已至此,我们也不能让特务的阴谋得逞,一定要把联大的旗帜举起来!
”又跟他说了还要于5月8日再次举行座谈会和文艺晚会的计划,希望他能够参加并说服罗常培与他一起主持会议。
闻一多听后犹豫了:
“罗先生已经生我的气了,他还愿意来参加和主持会议吗?
他如果不来参加,我也就不好意思来参加了。
齐亮和马识途劝闻一多:
“只要您能亲自登门向罗先生道歉,他一定不会驳您面子的。
”闻一多听罢,答应了。
闻一多登门前,齐亮和马识途已经找罗常培做了疏通。
随后,齐亮、马识途又陪闻一多一起去了罗常培的家。
刚进门,闻一多就向罗常培深深鞠了一躬。
这一招让罗常培猝不及防,也赶紧鞠躬以示回敬。
两人谦让着进了客厅后,也没有提起那天的不快,相逢一笑,冰释前嫌了。
5月8日的座谈会和文艺晚会,在罗常培和闻一多的共同主持下举办得很成功。
事后,闻一多对齐亮和马识途说:
“我是为了开好会才向罗先生服软的,这是我此生唯一的一次服软,以后绝不会有第二次了。
敢作敢为,又有所不为,既是大师的精神底色,也体现了大师的人格境界。
(摘自《文史博览•文史》,有改动)
19.本文题目是“闻一多唯一一次服软”,可开头又指出“闻一多是个从不服软的人”。
这是否矛盾?
为什么?
20.罗常培宣布“散会”的原因有哪些?
2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语句。
22.闻一多为什么会向罗常培服软?
说说你的理解。
23.从上文及《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中,可以看出闻一多是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908年,创建天津南开中学1936年,到重庆觅地建立南开中学分校
2.“眼睁睁”一词写出了张伯苓看着国帜三易时内心的无奈、痛心和悲愤,体现了他对国家民族强烈的爱与责任感。
3.①在艰难的求学生活中,张校长对“我们”的照顾细致周到;
②无论国家民族处于何种境地,张校长和他的故事总是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坚信中国不会亡。
4.“南开中学在抗战最困难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长。
5.示例:
①这是张校长演讲了半个世纪的主题,是他教育救国理想的体现;
②这也是张校长和他的学生坚信“中国不亡”,并努力创造“另一个中国”的“南开精神”;
③这更是南开精神对我们后人永恒不灭的激励。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
解答时学生要注意文中主人公活动的时间:
一九○八年、美国回国后、一九三六年、抗战期间。
这些时间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事件。
采用“时间+人+事”方法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本题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句中“眼睁睁”体现了主人公面对国难时的无奈、痛苦心情。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理解。
对“温暖”一词的理解关键要考虑“我”的“温暖”来自何处?
阅读文章可知:
一是张校长对我的照顾;
二是张校长行为对我的感动。
据此概括作答。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解答本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的基础上,结合题目中给出的句子,从文章中筛选与之对应的句子即可作答。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解答时需要清楚文章标题的几种作用,注意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探究标题与文章主旨的关系作答。
点睛: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
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
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
6.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作垂死挣扎及斗争更加残酷。
②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强大力量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7.①含辛茹苦 ②呕心沥血 ③目不识丁 ④飞黄腾达 ⑤博学多才 ⑥天经地义
8.诗中以深沉的感情,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劝说世间的儿女一定要孝顺母亲,竭尽毕生心力,报答慈母的恩情。
(意近即可)
9.收尾处引用孟郊的《游子吟》,可谓水到渠成,卒章显志,使文章余音袅袅,意味深长。
(4)一位母亲为女儿输血八年。
一位母亲为救她的两个落水的孩子而毅然献身。
10.C
6.根据意思填写成语,并且成语来自文中,难度不大,易于解答。
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8.第一段写了两位母亲,一位是平凡的母亲,把自己的血液一滴一滴地输给女儿。
还有一位母亲,一头扑进了水里,奋力把两个孩子顶出了水面,孩子得救了,可她却永远沉到水底。
根据所写事例,概括时语言要简练。
9.此文的写作思路是,先举两位伟大的母亲的事迹,再由此引发议论,最后用孟郊赞颂母爱的诗歌《游子吟》结束全文,水到渠成,卒章显志。
10.C.本篇讲演稿的口语色彩浓郁。
11.①在青岛大学国文系任教时,与臧克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②教《楚辞》时,风趣幽默。
③在青岛大学,因坚持原则,遭到学生反对。
12.“洛阳纸贵”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文中突出强调了臧克家的《烙印》很受读者欢迎。
13.这句话承上启下,重点在于引出下文闻一多以幽默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反对和捉弄,表现出他幽默、坦然的心态。
14.既是一名爱国诗人、民主斗士,又是一个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的人。
11.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从第三段“闻一多并没有将臧克家看作自己的学生,而是视作好友”,第四段教《楚辞》时的幽默,第五段“闻一多在校务会上主张开除带头的学生”“学生们对闻一多和梁实秋怀恨在心”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
12.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这里运用“洛阳纸贵”的典故,意在说明臧克家的《烙印》影响之大。
13.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的作用。
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应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三方面考虑作用,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
“快乐时要幽默,无奈时也要幽默”在第五段的开头,由上文闻一多任教时的幽默转到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学生反对时的幽默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4.此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解题思路:
从具体的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从“一是爱国诗人,一是民主斗士”“闻一多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人”“真性情的闻一多爱幽默”可以概括出闻一多的性格特点。
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不全或流于表面。
答题时,可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
15.第②段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小凌所说的“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6.对比论证(或:
正反论证)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或:
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
17.诚然(或:
虽然、固然)然而(或:
但是)
18.示例:
①“为自己高兴”并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要为自己的平凡充实的存在而高兴,不要总是为那些自己高不可攀、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徒生烦恼。
②人还是要有一个远大目标,并要为此作出最大努力。
完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应该是我们中学生所具有的人生观。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5.试题分析:
考查语段的作用。
仔细阅读第2段,分析这一段的内容与整篇文章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小凌所说的“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
所以自然突出了为你自己高兴这一主题。
16.试题分析:
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一空,“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自幼双腿瘫痪的小凌与“一个作家朋友得了个奖,却很不高兴”形成了对比。
二空,在答论据的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
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
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
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
结合原文分析使用。
17.试题分析:
填什么关联词语是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决定的,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什么,就填什么关系的关联词语。
注意句末“甘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后一次讲演 部编版八 年级 语文 下册 13 最后 一次 讲演 课外 阅读 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