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师大 古代文学考试考研唐宋文学72题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589263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5.51KB
安师大 古代文学考试考研唐宋文学72题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师大 古代文学考试考研唐宋文学72题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师大 古代文学考试考研唐宋文学72题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传奇:
指唐代流行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唐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使得小说由单纯的谈神说鬼,以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
它的兴盛和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
受《史记》以来历史传记文学的影响,以及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唐代传奇最繁荣的时期是中唐时期,主要创作在中唐时期,晚唐则出现了大批的专集,传奇的内容既有描写社会生活的,也有写宗教迷信的。
但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有关爱情生活题材的小说,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
艺术上,情节比较复杂,结构相当完整,语言典雅华丽,富于文采。
宋人以后,人们根据这类小说多传述奇闻异事的特点,泛称唐人小说为“传奇”,在明清,则指南戏演唱的戏曲。
9.敦煌词:
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因是在敦煌发的,故称。
敦煌曲子词保存了词的初始形态与内容特征。
内容丰富庞杂,风格自然朴实,感情直率,生活气息很浓。
10.花间集:
是后蜀人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
集中搜录了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作品,共500首,分10卷。
他们刻意模仿温庭筠艳丽香软的词风,以描绘闺中妇女日常生活情态为特点,相互唱和,形成了花间词派。
《花间集》得名于集中作品内容多写上层贵妇美人日常生活和装饰容貌,女人素以花比,写女人之媚的词集故称“花间”。
这些词作都是文人贵族为歌台舞榭享乐生活需要所写。
绮筵公子、绣幌佳人眉眼传情。
当筵唱歌,辞藻极尽软媚香艳之能事。
《花间集》内容上虽不无缺点,然而在词史上却是一块里程碑,标志着词体已正式登上文坛,要分香于诗国了。
《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词集。
花间派是我国第一个词派。
11.江西诗派: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25人。
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
12.中兴四大诗人:
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这四大家虽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的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13.永嘉四灵:
是指生活于浙江永嘉的四个诗人徐照,字灵晖;
徐玑,字灵渊;
赵师秀,字灵秀;
翁卷,字灵舒。
他们对于南宋中叶以后政治上的低气压好象并无反感,反而乐得清闲。
他们选择的是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道路,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
专工近体,尤其是五律。
他们的创作在较大程度上纠正了江西诗人以学问为诗、专在书本上找材料的习气。
因此,他们的创作成就虽极有限,在当时诗坛却得到广泛的反应。
14.江湖诗派:
江湖派是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的一个诗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
他们多为落第文人、江湖清客。
诗风不一,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幽静清苦,有的新奇,有的旷达。
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
15.文赋:
陆机所著,是我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系统阐述创作的文章,用赋写成。
陆机在序文中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也就是文、意、物三者的矛盾,《文赋》全篇围绕这个中心讨论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强调作家要博览群书、充实自己,这属于创作前的准备,提出“瞻万物而思纷”,只有广泛深入地观察万物,才能产生创作冲动。
这属于生活与创作的关系问题。
初步忽悠了生活是创作源泉的认识。
探讨了创作构思的全过程,强调精神专注,充分发挥想象力,要准确反映“万物”,达到“意称物”,用明晰的语言表达,做到“文逮意”:
探讨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理扶质以立竿,文垂条而结繁”形象地说明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的特点。
16.长吉体:
中唐诗人李贺,字长吉,所以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长吉体”。
“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
17.东坡体:
苏轼的诗歌兼备各体而以七言擅长,七绝吐语清丽精美,七古则气格雄健豪放,尤见才气横溢,成为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
这种诗体就是东坡体。
18.山谷体:
黄庭坚的诗歌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自成一体,在当时被称为“山谷体”。
生新(奇)瘦硬,是对山谷体风格特征的概括,包括求生避熟和求雅脱俗两方面。
山谷诗以字句奇崛造成一种陌生感。
追求诗境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诗韵的兀拗美。
瘦和硬是其诗脱俗的表现。
工于炼字也是山谷体的特征之一。
如果以唐诗为参照标准,那么“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是最高的,它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与此同时,“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特点。
19.易安体: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因其词善于通过白描手法,“其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且造语新警,饶有韵味,意境素雅高远,颇有特色,故后人多有效法者,称之为“易安体”。
20.诚斋体:
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初学江西诗派,继学王安石“半山体”,又学晚唐诗人,最后变师法古人为师法自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语言通俗活泼,构思新颖奇特,风格幽默风趣,在宋代诗坛上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诚斋体”。
21.诗中有画:
王维在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时创造出的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其将连续发展的时间经历通过散点透视,流动关照的隐藏在空间的转换中,使诗和话自然的结合起来。
22.以文为诗:
(苏轼)“以文为诗”是中唐至宋,特别是北宋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是突破近体诗的种种束缚和羁绊,借用形式较为自由的散文之字、句、章法来进行诗歌写作。
苏轼作诗常常打破诗歌格律化的限制,而使用散文的句式来传情达意。
苏轼同样成功地将散文的章法植入诗歌创作中,创造出变幻无穷的诗歌结构,将通俗自然的诗句架构成雄奇瑰丽、独具匠心的艺术作品。
“以文入诗”是在坚持诗歌自身艺术特色的前提下,大胆尝试、创新,突破当时诗歌创作的陈规,将散文的自由性融入严谨的诗歌创作中,使诗歌更加接近生活原型,更好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并与读者产生共鸣,让诗歌成为亲切、自然的艺术载体,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开创了北宋诗歌别开生面的时代风格,对我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主要是为了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在词中和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赋予词的题序以新的功能,也丰富和深化了词的审美内涵。
苏词还大量运用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4.以文为词:
“以文为词”是辛弃疾的代表创作手法。
即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
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色,同时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
七十一、分析陆游《书愤》一诗的抒情特点。
“陆诗七律的代表”
㈠悲壮的情感与崇高的形象相结合,创造出悲剧的气氛
1、悲壮的情感;
晚年的感慨引出早年的豪情
2、崇高的形象。
悲壮的感情象通过崇高的想象来体现。
㈡抑扬顿挫的抒情方式。
问答题:
一、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答:
(一)诗歌:
1、作家、作品数量多;
2、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3、题材完备、艺术完美;
4、出现了李白、杜甫和众多的优秀诗人;
5、影响很大。
“唐代五大诗人”:
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
(二)散文:
1、大量出现纯文学的散文。
韩愈——文学性的杂文(如《师说》、《马说》等)柳宗元——山水游记、寓言(如《永州八记》、《三戒》等)。
2、韩、柳领导的古文运动,推翻了骈文的统治地位,恢复了散文的传统,影响深远。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苏轼语)
(三)小说(传奇):
1.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成熟。
2.影响深远(中国古代的文言短篇小说,除了《聊斋志异》,没有在艺术上超过唐传奇的。
)
(四)词:
1、词做为中国诗歌的一种新形式成熟于唐代。
2、词的鼻祖——温庭筠(晚唐)第一部词集——敦煌曲子词《云谣集》,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为后来词人的“倚声填词之祖”)3、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简述唐诗发展的历程。
结构:
(一)初唐(开国至玄宗以前)(618~712,近一百年)——准备和酝酿期
1.初唐四杰、陈子昂2.声律的发展和风骨的建设
(二)盛唐(玄宗和肃宗时期)(713~765,50多年)——高潮期
1.前期(开元、天宝时期)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李白
2.后期(安史之乱时期)杜甫
(三)中唐(代宗至敬宗,766~835,60多年)——第二次高潮期
1.元白诗派(通俗派)2.韩孟诗派(奇崛派)
3.刘禹锡、柳宗元4.李贺
(四)晚唐(文宗至唐亡)(836~907,70多年)——最后的晚霞
1.杜牧、李商隐2.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
综合语句:
1、617—712的九十年左右,即开国至玄宗以前的初唐,是唐诗的准备和酝酿期。
就表现本领域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与南朝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就诗的形式说,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唐人把四声二元化和解决了黏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篇律,创造了律诗这一新诗体。
2、玄宗和肃宗(713—765)五十多年的盛唐,是唐诗的高潮期
A、开元天宝时期出现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和王昌龄等一大批名家以及伟大诗人李白。
此期唐诗骨气端翔,兴象玲珑,天工可见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B、安史之乱后,这一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就是杜甫,是唐诗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变期
3、代宗至敬宗(766—826)六十多年的中唐是唐诗的第二次高潮。
形成了韩孟诗派、元白诗派,也出现了刘禹锡、柳宗元、李贺等诗人
4、自827—904,长庆以后的晚唐,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题材多狭窄,写法多苦吟。
其中杜牧、李商隐把诗歌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如何处理惜别之情和豪迈情怀的?
(一)传统题材的新格调;
(二)送别两方处境与心情的差异(矛盾);
(三)作者如何解决矛盾。
1、诗的本身:
表现的思想情感比较明朗,健康的,处境是开阔的。
2、诗与时代:
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文人精神面貌,还可以进而表现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3、诗与诗史:
格调矫健,语壮情深,与六朝以及初唐诗坛流行的浮艳之诗相反,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新鲜刚健的风气。
四、为什么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不写景却有四顾苍茫之感?
本诗是陈子昂随武攸宜征讨契丹,因直言进谏而遭处罚后所作。
本诗通过登幽州台吊古伤今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深切悲愤和孤独情怀,同时也流露出天地悠悠、人生短促的忧伤。
本诗在艺术上不同于一般登临之作的重在描写登临所见,而是着力表现时空的无限和人生的有限,在有限与无限的对照中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
与这种情感相适应的是北疆原野广阔而萧索的图景,苍凉而悲壮的气氛;
因而使本诗显得意境开阔,格调慷慨悲凉。
五、《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月色与相思离别这两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何看待诗中的感伤情绪?
(一)答:
1、两个方面:
赏春、爱春(欣赏、赞美春江花月那迷人的景色);
惜春、赏春(漂泊在外的游子和闺中女子相思之情)2、各占的比重、位次:
①就各使用的意向类型看:
自然意向和人事意向;
②就段落层次的划分看:
明月初生(宏观壮观之景)、月上中天(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③就全诗感情发展的因果关系看:
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情皆由月色引起;
相思的情怀又进一步反衬和表现了月色之美。
3、主要思想内容:
通过对月色中各种景象和如痴如醉的人物情绪的描写,再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春夜美景与它的魅力。
这是一首很美的、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春江月色的颂歌,是生活美的颂歌。
(二)答:
1、从生活背景来看,不是由于生活过于凄苦,也非遭遇巨大打击。
诗人对辜负良辰美景而感到惋惜,追求与之相适应的团聚和幸福。
2、从精神实质来看,知识分子的解放。
六、简述《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
(一)诗情、画意、哲理的统一
(二)构思:
以月为中心,纵横联系,展开描写和抒情
(三)章法、句法:
整齐而又带有变化。
(四)语言风格:
兼具民歌的清新明朗和文人诗的华美婉丽。
七、分析孟浩然《过故人庄》淡而有味的特点。
答:
①题材:
平淡无奇;
②景物:
普普通通;
③感情:
恬静平和;
④结构:
平平直直⑤语言文字:
朴实无华。
八、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王维通常能以诗人的敏感、摄取契合主观情感和意趣的景物;
以画家的眼光运用虚实相间的笔法,明暗浓淡互衬的色彩,经营构图;
以音乐家的听觉,捕捉大自然的声响,将它们有机地组合成如诗如画的意境,使他的山水田园诗成为情景交融的有声画。
以《终南山》为例,王维的此诗打破了诗画界限,使两种艺术结合起来,既有诗情又有画意,采用了中国画的传统手法即散点透视,用流动写照,“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是入山前的远眺,符合中国画的平远、高远的观察点:
诗人经历了一个由远眺入山,穿白云,触青霭,登顶峰,观众壑,寻宿处,问樵夫的时间过程,诗中不断展示自然景象的不同空间位置风光(也就是不断把过程空间化),但是把光照的角度隐蔽起来,所以读者能感觉到画面应接不暇,没有感受到导游式的介绍。
诗是时间的艺术,画是空间的艺术,王维的诗连续发展时间经历,透过散点透视、流动观照蕴藏在空间转换过程中,这样诗与画就自然不觉融为一体,《终南山》就是这样的绝作。
九、高适《燕歌行》诗序中提及张守珪守边之事,诗中内容与此事关系如何?
诗中悲壮的风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1、张守珪是当时镇守北边的名将,但后来恃功骄纵、不惜士卒。
诗中所写战争情况可能与汉水之败有关,但它描写的军营苦乐之不平,将帅生活腐化,则是在更为广阔的幅度上对边地情况的提炼和概括,因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普遍性。
诗从慷慨应征、转战绝域写起,时而雄迈高亢,时而忧郁感伤,各种不同的复杂矛盾,错综交错,形成悲壮苍凉的情调,而结束处,突出广大士兵保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讽刺边地将领不得其人,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序文提及张守珪守边之事之意在此。
2、①表达的情感极为复杂,如表彰边塞兵将的英雄气概,对百姓饱受战争灾难的痛苦深表同情。
②描写征战的艰辛,颂扬战士浴血奋战的崇高精神,不满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荒淫,指责当时边塞用兵将非其人。
③具有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反映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④此诗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
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十、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如何处理咏雪与送行的关系?
前八句写白雪歌,中间两句承上启下,后八句“送武判官”,就诗篇内在结构而言,诗人将雪景与送别连为一个整体,错综叙写,浑和无分。
用咏雪作为送别做景语,用送别为咏雪做情语,情景交融,相互映衬。
构思围绕雪,从雪结束。
四个“雪”字分别写在送别前、饯别时、送别时、送别后。
诗中雪不仅是景物的中心,而且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
作者寓景于雪,使景中含情,通过雪传达出的绵邈的情丝,这种布局谋篇更能写出友谊的深厚、情感的真挚、别意的豪壮,从而把别情铺陈得酣畅淋漓。
十一、分析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1、内容上,岑参的诗歌多写边塞风光和边塞的生活情调,而高适的诗多着眼边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军旅生活中的矛盾。
2、岑参的诗生活气息浓厚,色彩丰富多彩,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而而高适的诗有深沉的思想内容,倾向于现实主义。
3、体裁上,岑参的诗以三言、五言、七言错杂,杂言体较多,高适的诗多七言歌行。
4、风格上,岑参的诗雄奇壮丽,高适的诗雄浑悲壮。
十二、《蜀道难》中综合运用了哪些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重复三次,有何作用?
1、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虚实结合,大量运用神话、夸张、想象等。
2、回环往复的抒情。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出现)“要结合诗句分析”。
⑴第一次:
破空而来,先声夺人;
⑵第二次:
张中有弛,舒缓神经;
⑶第三次:
总结全篇,照应回味。
十三、以《将进酒》为例,谈谈李白诗歌的抒情特点?
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见之于字句音节时常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的跌宕舒展。
十四、分析李白乐府与歌行的艺术特点。
补充:
歌行与乐府的区别:
歌行体是由古乐府发展而来的一种新诗体,一般不入乐,也不沿袭乐府旧题,以七言兼有杂言体为主,篇幅长短不限,用韵自由,题目常带有“歌”、“行”、“吟”、“谣”等字样,是一种很自由的诗体。
2、李白歌行的艺术特色:
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李白乐府的艺术特色:
具有发兴无端、气势壮大、气象浑成的鲜明个性特色。
李白乐府诗风格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多样性《蜀道难》:
重在描写,风格雄奇壮观;
《将进酒》:
重在抒情,风格狂放自然;
《长干行》:
重在叙事,风格委婉缠绵。
一致性——仍然具有李白的个性特色。
十五、分析《望庐山瀑布》的夸张艺术。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
“壮哉造化功”!
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饱含诗人浪漫的夸张主义手法,“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
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
“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
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极度夸张与高度自然的统一。
“挂”字有惊叹意味,化静为动。
“直下”既写出山峰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十六、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李白诗中所展现的自我形象。
补:
李白思想性格的特点
①追求理想、追求建功立业的积极用世的要求;
②蔑视权贵、蔑视封建礼法的反抗精神。
1、《将进酒》中:
⑴有强大的精神力量①极度的自信;
②用一种强有力的形式展开悲喜之情。
⑵偏离了封建正轨,走向叛逆①否定权贵,不愿效法圣贤;
②诗人的痛饮狂歌,不仅仅是自我麻醉,还带有逆反和报复心理。
2、《长干行》中:
崭新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学史)意义。
⑴崭新的人物形象——商妇;
⑵诗中具有解放色彩的婚姻与爱情的进步性。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
诗人的自我形象:
豪迈、倔强、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十七、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主体风格。
李白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他本人个性的外化,所以他的诗歌风格主要表现为豪放飘逸,同时又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将进酒》的狂傲,又有《赠汪伦》的平易,还有《静夜思》的含蓄,《望庐山瀑布》的相落天外,《早发白帝成》的兴致飞扬。
他能写出雷霆般的愤怒,仰天带笑的天真,又能传达儿女们的似水柔情,这样多样化的风格是大作家的标志,与这种风格相关,李白诗歌的意象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如大鹏、巨鸟、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瀑布等,将它们放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丽的诗歌意象;
也有像清泉、明月那样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体现出飘逸的特点。
总之,李白的诗从意象上看,既像大鹏一样狂热飞动,又像明月一样清新秀丽。
十八、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李白和王昌龄绝句的不同特点。
1、李白与王昌龄七绝题材的比较;
题材内容上,李白的题材往往以描写山水景物,表现心情、羁旅生活居多,主观色彩比较浓;
王昌龄却大多描写边塞战事,闺妇哀怨,深刻反映了各种社会现象和时代面貌,客观性较强。
李白在长篇古风中鲜明地表现了复杂的思想倾向,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王昌龄反映现实的作品则主要表现在边塞诗中,现实性较强,从王昌龄的经历看,并未到过西北边关,却写了许多反映西部边关将士的不幸遭遇和乡愁离恨,以爱国豪情和勇敢精神的不朽诗歌,他的不幸遭遇使其更为现实,时代风尚以及报国情怀促其以“边塞”为主题。
2、李白与王昌龄七绝描写手法方面的比较;
A、李白善于写景、情寓景中;
王昌龄善于抒情,借景寓情(李白写了大量的山水诗,但是李白并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他在景中都暗含着他的某种感情)
B、李白善用夸张手法;
王昌龄则善于精心刻画,描写心理(李白展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和幻想,以气骋词,来实现艺术的变形,对客观事物进行夸张,它使形象突破常规,染上奇幻的色彩;
王昌龄在七绝中则善于精心刻画,描写心理。
他善于提炼情思和物色,并把两者凝聚为鲜明的一点,言语不多而神情毕现)
3、李白与王昌龄七绝意象的比较;
A、李白的绝句或奇峰突起,或胜景骤出,形象超群;
王昌龄的绝句或设想奇特、或善写心理,形象丰满。
由于李白富于想象,他那跳跃性的思维,令他的诗歌奇峰突起,而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放到他的绝句里就形成了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
王昌龄的绝句意象更多地呈现为另一种特点,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师大 古代文学考试考研唐宋文学72题复习材料 师大 古代文学 考试 考研 唐宋 文学 72 复习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