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三轮复习冲刺卷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584327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35KB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冲刺卷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冲刺卷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三轮复习冲刺卷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B.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D.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4.《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
“中国传统手工业各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私营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5.“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
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论述()
A.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B.证明城市生活方式被普遍欢迎
C.认为粮食问题阻碍城市化进程D.指出世界城市化取得同步发展
6.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主要职能在于对全国财政经济、工业原料、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土地及粮食和专业人士等进行调查研究。
后增设“计划部”,并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等重要经济建设计划。
此举()
A.利于抗战时期的资源调配B.探索着苏式计划经济体制
C.导致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D.改变了重工业落后的状况
7.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实行浮动汇率和黄金作货币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趋势。
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根源是其本身不可调和的矛盾
B.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多元”与世界经济多元化的“多元”呈现一致性
C.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不再是世界各国主要的储备货币
D.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实际上是对金融市场有序性的否定
8.英国革命期间,议会中有人说:
“如果我们击溃了国王99次,他和他的后代依然是国王;
而如果国王击败我们,哪怕是一次,所有的人都要被绞死,我们的子孙一定要沦为奴隶。
”这种思想是当时革命队伍中相当多的人所共有的。
即无论如何,英国不能没有国王,而以议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国王的阶下囚。
这说明当时英国()
A.希望保留君主专制制度B.君主立宪制有群众基础
C.欲为革命披上合法外衣D.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9.有学者认为“以全球化的视野来俯瞰,我们看到,在20世纪50年代初,已然公开对立的东西方世界先后展开过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计划……它们都不出预料地达到了振兴经济的目的。
”这里西方世界的“国际援助计划”()
A.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B.有助于美国控制西欧
C.冲击了华沙条约组织D.推动了欧洲走向联合
10.《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曾大闹地府,修改生死簿,成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自由人。
他这一行为反映的实质是()
A.秉承传统维护等级秩序B.坚持正义弘扬民族气节
C.挑战正统反对纲常伦理D.锄强扶弱彰显英雄本色
11.下列主张与“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D.“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服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12.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周国平在《尊重生命》中有这么一句经典的名言“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
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
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B.“存天理,灭人欲”
C.“人是万物的尺度”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第II卷(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
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系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
从农业流向工业。
这是一种以栖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
1956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
点。
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代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在当代最有益且最具想象力的书中,做了如下的结论:
“古代的中国,他们苦心经营,完成最完美的社会形态,犹如一个典型的模范社会……中国创造了为今日人们已知的,最高级的世界文明……中国的伟大吸引了我,使我感触良多……这个国家的伟人们,跟我们的人比起来,代表更高一层的文化水平……一些君子型的人物……代表一种非常高尚社会的典型。
”
尽管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纸、丝、印刷术和瓷器,但我们还不能认定中国是一个工业上善于发明的民族。
尽管他们在艺术上有创作的天才,发展他们自己的艺术形式,而且达到非其他民族、非任何时代所可比拟的完美境界。
但在1912年以前,他们仍然满足于古代的经济方式,嘲笑那种可以增如效率、节省人力的政策。
虽然他们是世上第一个使用煤炭作燃料的民族,虽然他们早于公元前122年即有小量的开采煤矿,但他们并没有发明什么机器来节省人力。
以致至今仍有大部分的矿产资源未开采。
虽然他们早知道如何制造玻璃,但他们却宁愿自西方输入这些东西。
……在举止方面,中国比较喜欢彬彬有礼的传统规矩和学问,而不欣赏刺激的、变化的和财阀政治。
中国在对世界所贡献出的许多伟大的文化中,对于物质技术生活的贡献最弱。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评价上述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某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是在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利用内外矛盾交织形成的历史机遇,推翻封建幕府后站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起跑线上的。
……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缩短乃至消灭与欧美国家之间几乎天壤之别的巨大差距,获得实实在在的大国地位与国际社会的发言权,显然套用任何一个欧美国家的发展模式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手段发展日本。
基于此,日本欧美考察团成员之一、内务大臣大久保利通制定了符合日本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殖产兴业”政策。
——摘编自《日本明治政府的“殖产兴业”政策》
材料二明治政府成立之初,殖产兴业的重点是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加以改造,使用蒸汽动力,同时,还致力于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架设了日本第一条电讯线路,开通了第一条铁路。
到19世纪80年代初,国营工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量和规模,起到了示范作用。
政府还转而扶植私人企业,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将一大批国营工厂陆续出售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民间大资本家,如三井、三菱等,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
与此同时,日本十分注意培养人才,政府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利于引进和掌握外国先进技术。
同时,日本大力培养本国人才,派遣人员出国留学,设立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这些本国培养的人才成为日本推进工业化的重要科技力量。
——摘编自岳麓版选修《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政府制定“殖产兴业”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实施“殖产兴业”政策的主要特点。
16.【历史―选修3:
2O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5年,美国总统面临的地缘政治一如既往的复杂。
即使备受战争蹂确,苏联还是对建立战后国际秋序造成了两个障碍。
它的国土面积及其占领的范围破坏了欧洲的均势,它的意识形态挑战着西方制度架构的合法性。
共产主义指责所有现存制度是各种形式的非法剥削制度,号召进行世界革命,推翻统治阶级。
斯大林的全球战略非常复杂。
他深信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战争,因此“二战”结束顶多是休战。
他认为希特勒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代表,而不是这一制度的异类。
希特勒战败后,不管西方领导人怎么说或怎么想,资本主义国家依然是敌人。
苏联的战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安全,为不可避免的摊牌做好准备。
这意味着把苏联的安全边界尽量向西推进,并通过各国共产党和特工行动削弱安全边界之外的国家。
―摘编自亨利・基辛格《世界秋序》
(1)根据材料,概括基辛格关于苏联对战后国际政治秩序影响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苏两国对抗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既体现在其所处时代,也传承历史、影响至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利用(西方)战时宏大规模之机器,及完全组织之人工,以助长中国实业之发达,而成我国民一突飞之进步。
将来各国欲恢复其战前经济之原状,尤非发展中国之富源,以补救各国之穷困不可也。
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
——摘自孙中山《实业计划》(1921年)
材料二孙中山在传统儒家思想熏染和历史启示下,结合西方社会主义土地学说,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并在中国共产党帮助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进一步发展。
在土地所有制问题上,主张通过地主报价,将原租的一部分给予地主,涨价部分归公,与民共享;
必要时照定价收买,最终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
——摘编自沈渭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关于中国“实业发展”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这些主张对当时中国民主革命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
1.B2.A3.C4.B5.A 6.A7.A8.B9.B10.C11.D12.C
13.
(1)相同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走社会主义道路.
不同点:
①苏联一味片面发展重工业;
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意识到兼顾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的重要性.②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新中国主张把发展生产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③苏联工业化具有高度的独立白主性;
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苏联的援助.
(2)变化:
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
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苏共二十大召开破除了对斯人林及其发展模式的迷信;
总结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14.观点一:
中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建立了完美的社会形态和高水平文化.
主要史实: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就建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代表当时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后来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复兴;
中国儒家思想不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传入欧洲,有利于启蒙运动的兴起等.
观点二:
中国古代虽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近代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发展缓慢.主要史实:
中国古代虽然创造了辉煌的科技和文化,但是这些大多是古代经验的总结,不具有近代科技的基本特征,也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性质发生质变的作用;
到了鸦片战争后,由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门户,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在洋务运动时,工业文明才自西方传入中国.
15.
(1)原因:
日本生产力落后,工业基础差(或日本的国情);
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发展经济和提高国际地位的渴望;
对欧美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
(2)特点:
由政府主导;
注重发展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从发展国有企业转变为扶持私人企业(或具有阶段性);
注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将培养人才与发展经济相结合(或重视培养人才)。
16.
(1)观点:
苏联和斯大林破坏了欧洲和世界和平。
成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苏结盟的基础消失;
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加深;
其关于斯大林深信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不可避免的判断。
(2)影响:
美苏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发生,维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局面;
为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美苏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两极”对峙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能辩证分析且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7.
(1)观点:
利用西方国家的生产与人力资源;
发展实业关乎世界经济恢复与发展;
须掌握发展实业的主权;
发展实业事关中国存亡。
(2)主张:
平均地权;
耕者有其田。
影响:
有助于实现国共合作;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三轮 复习 冲刺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