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 细分考点 题型专练 考点6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含14新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578171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80KB
人教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 细分考点 题型专练 考点6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含14新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
《人教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 细分考点 题型专练 考点6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含14新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 细分考点 题型专练 考点6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含14新题详解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 英国试图打开中国的市场,而林则徐“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个看法说明林则徐对战争形势认识不正确。
2.(2013郑州一模)“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
”(《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
A.精明强干B.软弱无能
C.不顾自身利益D.不谙近代外交
D 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人在华犯罪由英国领事处理,由此使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不符合国际惯例,反映了中方代表不谙近代外交。
3.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
而战争的那些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
据史料记载:
清政府极力地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A 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说明清政府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这是问题的表面现象,从本质上说明清政府缺乏对鸦片战争的深度反思。
4.(2013临沂模拟)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
①“冲击——反应”模式 ②“侵略——革命”模式 ③“早期启蒙”模式。
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
A.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明中后期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明中后期
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D.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A ①“冲击——反应”模式中“冲击”是与西方列强侵略有关,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故①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鸦片战争。
“侵略——革命”模式中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故②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鸦片战争。
“早期启蒙”模式中“早期启蒙”思想出现在明末清初,故③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明中后期。
5.(2014深圳调研)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是广西人,世代以烧炭种山为业,父母去世后,离家流浪,与人结伙护送洋货,交结不少两广江湖豪客。
鸦片战争后失业回到家乡,做烧炭工人。
杨秀清的“失业”,与某城市的开港有关。
该城市应是( )
A.广州B.上海C.天津D.南京
B 鸦片战争后,广州的对外贸易中心地位被上海取代,对外贸易急剧下降,导致杨秀清等失业,因此,正确的答案为B项。
6.(2013江苏三模)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革命》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D 从材料信息看,费正清认为,从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角度看,鸦片战争确实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但这并不是全部,还应该将其放在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的角度进行思考,而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工业文明会战胜农业文明。
故选D项。
A项断章取义;
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C项表述不当。
7.(2013广州一模)有学者认为:
“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其主要依据应是( )
A.北洋海军的参战
B.战争由朝鲜引发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A 这里的“形式近代化”是中日两国宣战,这里的“内容近代化”是指战争武器以近代武器为主,海军参战等。
A项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创办海军之措施,与近代战争特征符合;
B、C两项与题意无关;
D项属于甲午战争的结果,与材料中“形式和内容”不符。
8.(2013南京模拟)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C 材料体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9.(2013合肥模拟)对近代某位历史人物,著名作家高阳有诗评曰: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其评论的是( )
A.李鸿章B.曾国藩C.张之洞D.袁世凯
A 从诗评中“出曾门”可知此人是曾国藩的徒弟,从“马关喋血卖国契”可知此人签订了《马关条约》,从“辛丑叠恨终呕命”可知此人死于1901年,由此判断此人是李鸿章。
故选A项。
10.(2013大连模拟)《微历史:
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
“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
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
”这反映了义和团( )
A.滥杀无辜百姓B.盲目排斥洋货
C.极端排外情结D.维护传统社会
C 从材料信息看,义和团运动时期,凡是和洋人有关的一切事物,如铅笔、洋纸、火柴等,都遭到仇视,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极端排外情结,故选C项。
“洋货”仅仅是“外”的一部分,B项不准确。
A、D两项与材料主题不符。
11.清朝官员袁昶说:
“中国是礼仪之邦,春秋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要开杀戒,一背礼义之道,二背国际公法。
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
”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 )
A.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八国联军
B.袁昶注重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
C.袁昶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
D.印证了当时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
A 材料中袁昶认为义和团攻击使馆的行为是错误的,不值得提倡。
故选A。
引用古代的交战礼仪,并非以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排除B项。
依据所学史实可知,统治者并没有支持其方案,排除C项。
D项与题意无关。
12.(2013潍坊一模)“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D 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丧失了抵抗意识,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辛丑条约》。
二、非选择题
13.(2014惠州模拟)某同学对鸦片战争很感兴趣,为此他收集了当时中英双方军队的相关资料。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清军
英军
武器
清军使用刀矛弓箭和鸟枪,刀矛弓箭手和鸟枪手比例约是5∶5;
鸟枪的原型可追溯至1548年的(明嘉靖二十七年)的葡萄牙火绳枪,枪长2.01米,射程约100米,射速1~2发/分钟
清军使用的火炮,如同其鸟枪,可以追溯至明代。
至鸦片战争,火炮使用的年限大多已经很长,清初铸造的比比皆是,甚至还有前明遗物
英军使用两种军用枪:
一是伯克式前装燧发枪,枪长1.16米,射程约200米,射速为2~3发/分钟,约在1800年后装备部队;
二是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枪长1.42米,射程约300米,射速为3~4发/分钟,约在1838年起陆续装备部队
英军使用的火炮在样式与机理上与清军差不多,但制造工艺先进,质量好,有瞄准器具,射击范围广,射程远,射速快
火药
清军制造的火药仍按照明朝末年配方,主要凭借累积的经验,以手工业作坊或工场生产
英军制造的火药,按照1825年黑色火药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复实验确定最佳配方,由近代工厂生产
军舰
清军水师舰船有数百之多,基本特点是船的吨位小,船上安炮少,任务不是出海迎敌,而是近海巡缉,守卫海岸
英国海军主要作战军舰仍为木质风帆动力,只有少量蒸汽动力铁壳明轮船,军舰较大,吨位从百余吨至千余吨,火炮较多,从10至120门不等,机动性强
兵力
清军有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总兵力达80万,战争期间抽调到前线作战的兵力达10万人
英军正规军约14万,国民军约6万,总兵力达20万。
战争初期,英国远征军兵力约7000人,后增兵,最多时达2万人
——《天朝的崩溃:
鸦片战争再研究》
(1)有学者认为,清军使用的是自制的老式“洋枪洋炮”。
“洋枪洋炮”出现在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依据材料概括英军的特点。
(不得照抄原文)请从非军事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3)茅海建先生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
”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是什么?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第
(1)问明朝末年,正值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时代。
结合以下知识回答: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来到中国,他们对中国东南沿海进行骚扰;
西方传教士随着东来,西学东渐。
第
(2)问可以从英军武器装备、作战能力、科技成果先进等角度回答“特点”。
从中国国情入手,联系此时中国政治体制、经济特征、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原因”。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带来的最直接的教训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必须以史为鉴,面对错误。
答案:
(1)背景:
新航路的开辟;
葡萄牙进行殖民扩张,侵略中国;
传教士来华带来新技术;
出现早期“西学东渐”。
(2)特点:
武器装备先进、近代化程度高、人数少,战斗力强、科技含量高、机动性强。
原因:
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体制僵化;
经济上,重农抑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文化上,八股取士、理学成为统治思想,造成思想僵化;
科技上,传统科技重经验轻实验;
对外方面,闭关锁国的政策、天朝上国的思维,导致中国逐渐落伍。
(3)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或者必须近代化,顺应世界潮流。
理解:
以史为鉴,就是面对错误。
胜利使人兴奋,错误使人反思。
14.海疆,即是主权国家的领海,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境。
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
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
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
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三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
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
——《清史稿》
(1)指出材料一所揭示的问题。
从海权和海防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
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2)分析材料二,吴元炳的这一奏议是否正确?
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3)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三,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竞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
对中国的海疆主权造成了哪些进一步的破坏?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本题以中国的海防建设为主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
(1)问揭示的问题从材料一中概括得出,后果联系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史实来回答。
第
(2)问联系洋务运动的内容加以概括。
第(3)问从制度的差异来回答根本原因,联系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说明海疆主权的破坏。
第(4)问可综合三则材料,从海防的发展与清政府的关系方面谈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1)问题:
军队腐败,武器落后;
海防废弛。
后果: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侵香港岛,迫上海等五口开埠;
附件中取得军舰巡查贸易权;
中国海防洞开,领海主权遭破坏。
(2)正确。
举措:
创办北洋舰队等海军,修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
(3)根本原因:
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
进一步的破坏:
威海卫军港遭日毁,旅顺、大连被日占,渤海、黄海海防尽失,京畿门户洞开。
(4)认识:
清王朝专制腐败导致国家衰弱、军备落后、海防虚弱(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实现海军、海防近代化和有效保卫海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 细分考点 题型专练 考点6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含14新题详解 人教高三 历史 一轮 复习 细分 考点 题型 鸦片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 14 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0578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