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者普皆回向印顺大和尚开示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570098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77KB
11十者普皆回向印顺大和尚开示Word格式.docx
《11十者普皆回向印顺大和尚开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十者普皆回向印顺大和尚开示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场的人看见突然现出一只手臂,都非常惊奇地请问佛:
“那是何人的手?
佛说:
“这是般特比丘的手臂。
他近日已成道果,今天特别为我持钵,前来应供。
但是因被挡在门外,所以才显神通为我送钵。
波斯匿王疑惑地问佛:
“听说般特比丘一向资质愚钝,什么因缘使他才听一首偈语就能得道?
佛为大众开示说:
“学道不必贪多,修行贵在实践。
般特虽然只会背诵一句偈子,但是他却能一心契入佛法的精髓,令身口意三业无所染着。
一般人所学虽多,却不能真正地领悟佛法,只是落入在名相上的分别,这样对自己的道业丝毫无益。
在《续高僧传》中记载,陈朝后主为了提升佛教徒的素质,因此计划对出家僧众进行考试。
凡是落第者,就失去修道的资格。
天台智者大师得知此事后,立即上表劝谏皇帝:
「提婆达多虽能背诵多如六万头大象所驮的经典,但因为与佛法不相应,心生恶念,贪著名闻利养,最后不免堕入地狱;
而般特比丘虽然仅懂得持诵一偈,却能成就阿罗汉果。
所以得道与否,不在于能背诵多少经文,而是在听闻正法之后,是否能够如理思惟,法随法行。
」
我们弘法寺的开山祖师本焕老和尚,自1983年建寺以来,即致力于推动成立一个以闻思修三慧为中心的菩萨道场,为大众建设一个完整的修学体系,原因就是希望大家在修道上,要能真实的契入佛法来修行。
(弘法寺目前也正在推动僧众知识化,但我们不只是要求大家能背诵,更重要的是要达到理解其中的法义,并且真正的用来办道。
)
以上所说,就当作是今天讲经的一个缘起。
经文大众随师读诵:
「复次,善男子!
言普皆回向者:
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
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正释经文开始解释经文:
『复次,善男子!
“普皆回向”是普贤十大愿王中的最后一个行愿,也是圆满从礼敬诸佛,一直到恒顺众生等九个大愿的功德总结。
一、
何谓回向?
“回向”是佛教专用的一个名相。
佛弟子无论是在自课或共修后,一定都会念回向文做为结行。
例如:
(一)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二)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三)听经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回向文的根源,来自佛教早期的「咒愿」。
在《四分律》中说,佛成道后,在接受最初度化的二个商人,所供养的麨蜜后,即说法咒愿:
所为布施者 必获其利义
若为乐故施 后必得安乐
这个偈诵也是我们现在过堂后,结斋时的回向文。
“回向”是一个佛弟子愿意将自己生命中的善法,对众生做出最全然的分享。
一般人也会做善事,但是不会像佛弟子在行善后,能回向众生得到最究竟的安乐。
比如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发生灾难,大家就会发挥爱心捐献救济,但这些物质的帮助还是有其限量。
佛弟子则会更进一步的藉由三宝的功德力,回向众生消灾免难,罪障蠲除,不仅令其得人天快乐的果报,更能证得无上佛菩提。
回向,梵语parinama(发音:
巴利那嘛)。
“回”是转,“向”是趣的意思。
就是将自己所修的善法,回转趋向所期望之目的。
在《大乘义章》中云:
“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
鸠摩罗什大师也曾在《注维摩诘经》中说:
“回善向佛道,故言回向。
因此「普皆回向」,可说是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回向菩提、众生及实际。
二、回向的利益
佛弟子为何要修持回向的行愿?
1、摄持善根
我们最初发菩提心,在经过精进的修持后,如果没有以回向来摄持,善根不但不会增长,反而有失坏的可能;
就如同一个陶胚未入窑烧,则不易保存一样。
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中说,菩萨由最初发心到圆满佛道,必需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个阶位的修持次第,其中十回向位之菩萨,即是以回向作为修行的主要德目,故知回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
2、除狭劣障
在《慈悲道场忏法》(即梁皇宝忏)中云:
「一切众生所以不能得解脱者,皆由着于世间果报不能舍离。
若有片福、一毫之善能回向者,则于果报,不复生着,便得解脱,优游自在。
这是说明凡夫众生,由于贪着世间果报,所以常在三界之中轮回,不得解脱。
所以必须透过回向的修持,破除狭劣之心,不耽着于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法,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出离三界,得大自在。
故事
过去有一个小气吝啬的人,因为父亲过世了,就请法师来诵《阿弥陀经》超荐回向。
他听法师说诵《阿弥陀经》要一千元。
就讨价说:
“能不能打个八折?
法师说:
“好吧!
法师诵完《阿弥陀经》,念回向文时就说:
“阿弥陀佛啊!
请您将此亡灵,接引到东方去吧!
儿子一听,不对啊!
怎么会是去东方呢?
就问:
“师父!
阿弥陀佛不是在西方吗?
“对啊!
但诵经打了八折,无法到达西方,只好去东方啊!
此时儿子赶紧说:
“那我给你一千,你还是请阿弥陀佛引渡我父亲去西方吧!
这时候,爸爸突然从棺材跳了出来,大骂:
“你这个不孝子,为了省两百元,一下子送我到东方,一下子到西方,路途遥远,你要我累死吗?
这是个笑话,但我们要知道佛法真理是不能打折的,尤其是一个人绝对不可能因为悭吝,而能得到大福报。
3、生广大善
《摩诃止观》云:
「众生无善,我以善施。
施众生已,正向菩提。
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当众生受苦时,我以善法布施,令他获得快乐。
布施之后,再将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佛菩提,这样的回向,有如口吹号角,不仅将音声扩大,还能传播到远方,得到大利益。
所以《大智度论》中亦云:
「菩萨摩诃萨以般若波罗蜜方便力回向故,得无量无边福。
又如《大乘义章》的一个譬喻说:
龙王所下的一滴雨水,若要令它不枯竭,落在陆地上是不可能的,唯有使它融入大海中,方能历劫不灭,回向也是如此。
何以回向能令功德广大?
第一、以大众为所缘
因为众生无尽,所以若将善法回向给法界众生,所修得之功德利益,亦随之广大无尽,这是所谓函大盖亦大。
反之,若回向只为一己之利,其功德则有限量。
第二、以究竟佛果为所缘
《大智度论》云:
「为起诸福德因缘;
『回向』者,不求余报,但求佛道。
因为佛菩提的果德广大无边,所以将一善根回向于彼,则能于大菩提边,生出无量善法,如在国王身上修福,则能获广大无边的功德,正所谓「一即一切」。
如果只是为获得世间的福报而回向,则狭少有限。
因此,我们在回向时,不应该只是求世间的健康、财富而已,更要以得到出世间果报为究竟目标。
回向的内容与类别
「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我们要以什么内容来回向呢?
经文告诉我们,菩萨应当以前面所修的礼敬诸佛乃至恒顺众生等九种善根,皆悉回向给尽法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
菩萨道的学习内容,着重在菩提心、大悲心以及无所得心。
所以凡是菩萨,必定以大智上求佛道,以大悲下化众生,并且要远离菩提及众生二相。
因此,菩萨多回向三处,来圆满佛道及成就佛之三德。
1、
菩提回向(也就是回因向果)
以大智上求佛道。
菩萨勤修一切善行,并将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无上菩提,成就佛之智德(智慧)。
2、
众生回向(也就是回自向他)
以大悲下化众生。
菩萨深念一切众生苦,为救护一切轮回的众生,将自己所成就的功德,尽回施一切众生,令其离苦得乐,成就佛之恩德(慈悲)。
3、
实际回向(也就是回事向理)
离众生及菩提二相。
菩萨不但回向菩提与众生,同时所作的回向也必须与空相应。
所以在回向时不生三种心:
有回向者、有法可回向以及有所回向处。
这样的回向,即是佛所赞叹的正回向,才能成就佛之断德(解脱)
何谓邪回向?
在《十住毘婆沙论》中,龙树菩萨云:
「若菩萨于此回向,取相贪着,是名邪回向。
」这是说菩萨以有所得的心回向,不能与空相应,名邪回向。
为何佛不说邪回向有大义利?
在《大般若经》中说:
「如是随喜回向之心,妄想分别杂毒药故。
譬如有食,虽具上妙、色香美味,而杂毒药,愚人浅识贪取噉之,虽初适意欢喜快乐,而后食消备受众苦,或便致死,若等失命。
」若以有所得的取相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譬如在上妙、色香及美味的食物中参杂了毒药。
在最初饮用时,虽感到欢喜快乐,但吃完之后将备受众苦,甚至可能危害性命。
禅门公案
唐诗人杜牧作诗《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在描述南北朝佛教大盛的情景。
南朝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文武全才,并且吃斋信佛、极力发展佛教的皇帝。
他在位48年,寿86岁,是自秦始皇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二长寿皇帝,仅次于清朝的乾隆。
在南梁普通元年(520年),禅宗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泛海来华。
武帝见到达摩尊者即问道:
“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无数,有何功德?
祖师答道:
“并无功德。
武帝惊问:
“何以并无功德?
祖师道:
“此是人天的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
武帝又问:
“如何是真实功德?
“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
武帝再问道:
“何为圣谛第一义?
“廓然无圣!
”(此为大悟之境界,故无凡圣之区别,既不舍凡,亦不求圣。
)祖师的回答,本要斩断梁武帝在法相上的执着,但武帝不了此意,对于「廓然无圣」却作了人我的分别。
所以他又再问祖师:
“面对我的是谁?
“不识!
由于梁武帝不能契入第一义谛,所以二人话不投机,达摩尊者便离开江南,一苇渡江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静修等待因缘。
这个公案提醒我们,要以无所得的心,来回向一切的善法,才不会落入邪回向,无法自在。
上面这段经文中,普贤菩萨教我们要发广大心,将所修的功德回向给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因此可能有人疑问:
若将功德都回向给他人,是否会减损自己的功德?
在《维摩诘经》中说:
「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
」回向就如同无尽灯一样,以一灯去点燃百千盏灯,并不会因此而减弱了自身的光明,反而因为灯灯无尽,光光相照,而转增为不灭的大光明藏。
我们弘法寺在汶川跟玉树的地震灾区,举办超荐跟传灯法会,老和尚在将他的灯传给我们每一个人后,他的灯并没有丝毫减弱,反而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光明跟温暖。
在《四十二章经》中也有一个譬喻:
「譬如有一把火炬,经过数千百人取火,将它用来煮熟食物或除去暗冥,这把火炬的光明依然如故。
回向的功德也是如此,甚至越回向越广大。
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
「若在未来世中,有人在佛法中种下善根,或是布施供养,或是修补塔寺,或是装理经典,乃至渺小如汗毛、尘沙的善事,只要发心回向法界众生,这些人的功德,能于百千生中享受最美妙的快乐。
若只是回向给自家眷属或自身,那只能享有三生之乐;
因为回向法界众生,则功德翻千万倍,这就是‘舍一得万’的果报!
」故知以自己一毫之善,回向法界众生,功德不会有所减损,反而因此更能得到增长。
回向的行法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
回向必包括发愿,菩萨从初发心即以愿为体,但愿众生永离轮回之苦,得究竟解脱。
1、以四弘愿回向
在《华严经疏》云:
「又皆愿利生,皆成佛德。
见恶必令其断,见善必令其具,即四弘誓愿之行也。
何谓四弘誓愿?
一者、未离苦者愿令离苦。
二者、未得乐者愿令得乐。
三者、未发菩提心断恶修善者,愿令早发菩提心,断恶修善。
四者、未成佛者,愿令早日成佛。
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须菩提问佛说:
“若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也不得真知识,这样可以成佛吗?
佛回答:
“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一切种智尚难得;
何况不供养诸佛、不种善根、不得真知识?
龙树菩萨对这段经文解释说:
有一个比丘到一个村落,挨家挨户地托钵乞食,但他最后因为没有乞到饮食,就托空钵回来了。
这时他看见有一只饥饿的狗卧在那里,比丘就用木杖打牠说:
“你这个畜生真是愚痴,我以种种的因缘,尚且家家乞食不得,何况你躺卧在这里而渴望能得到食物?
这是说明我们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尚有可能因无方便力,无法得圣道;
更何况不修善法之人。
所以菩萨以四弘誓愿回向众生为方便,愿令众生断恶修善,免堕三涂,得生善处,究竟成佛。
2、以代苦回向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
菩萨视众生犹如独子,见其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希愿代受,令众生成就菩提。
但众生的苦是自己造业所招,自心所变现的,菩萨怎么能代苦呢?
论典中说有七种代苦的方法:
一、观苦生悲
在《瑜伽师地论》中有个问题说:
「菩萨从胜解行地(也就是资粮位及加行位)要增进到净胜意乐地(也就是见道位)时,是如何超越诸恶趣的呢?
弥勒菩萨回答说:
“菩萨有三种功德,令他能超越恶道。
1.心安住于清净的世间禅定(四禅)。
2.已善修成佛的资粮(修六度)。
3.对于多苦的众生,广修悲心,无有其余的染污心(如求回报等)。
由此修持,菩萨生悲悯心,欲拔除众生苦,愿以自身代受他苦,令众生恶业永不现起,一切善业常得现前。
由于这样的悲愿,使得菩萨自身堕恶趣的一切粗重烦恼,皆获得遣除,而证入初地。
二、修诸苦行
菩萨为了利生,开始求法时,广修苦行,即名为「代」。
之后,又能做众生修道的增上缘,也叫做「代受」。
老和尚每天从早到晚,长时间的坐在法堂接受大家的礼拜,让我们得到修福德的因缘,这就是代苦。
三、留惑润生
菩萨留惑润生,不疾证涅盘,常住世间受轮回之身,与众生同事。
并且为其说法,令众生不造苦的因缘。
由于「因」亡,则「果」丧,所以名为「代受」。
四、自堕恶道
假设有众生要造无间恶业,菩萨无法制止,于是菩萨宁可造作杀业,自受恶趣苦报,令他免于无间大苦,这就名为「代受」。
如《大方便佛报恩经》中说:
过去无畏王如来灭后,正法中有位婆罗门子,聪明黠慧,受持五戒,护持正法。
有一天他出远门,到外地办事,有五百人同行,走在一条险峻路上时,遇到五百个盗贼,前后围绕,要抢劫他们的财物。
那时贼王密遣一人,在暗地观察,伺机攻击。
又有一贼,因曾经是婆罗门子的亲友,便来跟他密告说:
“半夜有贼将来伤害,可先暗中离去,不要让同伴知道。
”婆罗门子听闻之后,就好像一个人被食物噎住那么的痛苦,既不得咽下去,又无法吐出来。
他想告诉同伴,但又畏惧他的同伴知道后会将此人杀害,造作堕恶道的业因;
若是默然,这个贼即将杀害他这五百个同伴,贼也会堕恶道。
他反复思维后,决定设大方便,利益众生,由自己来承担三恶道报,就拿起刀将贼杀死了。
此时,这些同伴异口同声问他:
“你是纯善之人,今日为何作恶呢?
婆罗门子这时胡跪合掌,心生惭愧,回答说:
“我今日不应作恶,但为利益众生及诸同伴,所以造罪,甘受地狱。
”大众听了,悲喜交集,为念重恩,都发起菩提心。
这就是所谓的「一杀多生」,杀一人救多人,杀生虽为罪恶之业,然杀一人,而让多数之人得生,是为菩萨以自堕恶道代苦。
(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一载,菩萨虽守净戒律仪,但如见一盗贼为贪财故,欲杀众多生命,或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欲造更多无间业;
菩萨为使彼恶人不受地狱之苦报,及救多数众生生命,遂以善心、无记心,或怜愍心杀害其命,宁可自己堕地狱,不令彼受无间苦。
五、常处恶趣
由于菩萨初发心,愿代众生受苦,乃至成佛,常处在恶趣,救护众生,如地藏菩萨。
乃至在世间饥慌时,菩萨出生为大鱼,令众生食,免除饥苦。
有人问赵州禅师:
“大师福慧双修,德行圆满,百年之后还会下地狱吗?
赵州回答:
“最终还是得下地狱。
又问:
“以师父您的修持德行,怎么还会下地狱呢?
赵州说:
“我若不下地狱,谁来教化济度你呢?
六、契同真如
由于菩萨的大愿,契合真如;
众生之大苦,亦同法性。
以真如愿,契入真如苦,依此道理融通,称为「代受」。
七、法界为身
如本经所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普贤菩萨以法界为身,而一切众生皆是法界,因此众生受苦,即是菩萨受苦,故名为「代」。
疑问
菩萨若能普代,何故犹有众生受苦?
1、有缘方能代其苦。
如佛亦有三不能。
(无缘不能度,定业不可转,众生度不尽)
如《大智度论》云:
「诸佛菩萨功德力能度一切众生,但以众生无和合因缘故。
譬如大火常有烧力,但以薪不近,故不得烧,近则能烧。
」因此要有因缘,方能代苦。
2、定业不可代受
众生造业,有定业和不定业二种,不定业才可代受。
(何谓定业?
⑴造业之动机为强烈行为者;
⑵无间断而郑重造作者;
⑶造业之对象为有恩之父母、有功德之佛法僧者。
3、以苦教化
若受苦有益于众生,则令其受。
如父母为欲令子女得到更好的教导,特别托付给严师一样,但这种密秘的利益,非凡夫小智之人能所了知。
五、总结回向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菩萨为度众生愿成佛,所以所修的回向,应以四种无尽的心愿来实践,所谓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因为众生无尽,故回向亦无有穷尽。
佛在《杂阿含经》中,告诉摩诃男说:
「莫恐!
莫怖!
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
」这是说,倘若大树是倾向东方生长,在被砍下时也一定会朝东方倒。
同样的,若菩萨经常将所修的善业,回向于善处,命终之后,即得往生于彼善处。
在华严经的净行品中,也有许多能帮助我们在生活当中,如何善巧发愿、回向的内容,例如洗脸时,就发愿回向众生: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要吃饭时就回向: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或如天气炎热时,则回向:
「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
总结以上所说,我们知道世间的一切存在皆是无常法,唯有藉由回向方能令所修的善法,尽未来际常住不坏。
回向是菩萨最善美的祝福,唯有以此真诚的祝福,才能发挥利他的功德。
因此,我们除了积极修善之外,更应该要无有穷尽的学习十大愿王的普皆回向。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最后祝福大家,早日成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 十者普皆回 印顺大 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