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综合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561860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5.73KB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流域综合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概况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
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包括内流区4.2万平方千米)。
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干流河道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千米;
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干流河道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
桃花峪以下至入海口为黄河下游,干流河道长786千米,流域面积2.3万平方千米。
与其他江河比较,黄河流域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
黄河多年平均河川天然径流量534.8亿立方米,年径流量仅占全国的2%,人均水量为全国平均的23%,水资源相对贫乏,且河川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大,地区分布不均,62%的水量来自兰州断面以上。
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多年平均天然输沙量达16亿吨,多年平均天然含沙量35千克每立方米。
黄河泥沙来源具有地区分布相对集中、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的特点,90%的泥沙来自中游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7~10月份来沙量约占全年来沙量的90%。
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86万平方千米,仅占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的17.4%,输沙量占黄河总沙量的62.8%,其中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泥沙输沙量占全河粗泥沙量的72.5%。
近20年来,由于降雨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黄河来水来沙量、汛期来水比例、汛期有利于输沙的大流量历时和水量明显减少,黄河水沙情势发生明显变化。
(2)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黄河巨量泥沙来源于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广、侵蚀强度最大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7.6%)。
侵蚀模数大于每年每平方千米8000吨的极强度水蚀面积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同类面积的64%;
侵蚀模数大于每年每平方千米15000吨的剧烈水蚀面积3.6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
黄河流域具有较丰富的生境类型,沿河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物群落。
黄河作为联结河源、上中下游及河口等湿地生态单元的“廊道”,是维持河流水生生物和洄游鱼类栖息、繁殖的重要基础。
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黄河流域也是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流域之一。
(3)下游河道形态独特,历史上洪水灾害突出
“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自然特性,造成黄河下游持续淤积抬高,使河道高悬于两岸黄海淮平原之上,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
现状黄河下游河床高出背河地面4~6米,比两岸平原高出更多,成为淮河和海河流域的分水岭,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
历史上黄河下游“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千米
,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河道冲淤变化剧烈,河势游荡多变。
两岸大堤之间滩区面积约3154平方千米,有耕地340万亩,居住人口189.5万人。
由于主槽淤积和生产堤的修建,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逐步形成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严重威胁防洪安全。
黄河宁海以下的河口河段,具有“淤积—延伸—摆动”的特性,入海流路摆动范围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扇形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河道条件,上游宁蒙河段和下游的山东河段凌汛灾害也比较严重。
(4)流域土地、矿产资源丰富
黄河流域总土地面积11.9亿亩(含内流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3%。
流域内共有耕地2.44亿亩,农村人均耕地3.5亩,约为全国农村人均耕地的1.4倍。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光热资源充足,农业生产发展潜力大,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
黄河流域的矿产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煤、稀土、石膏、玻璃用石英岩、铌、铝土矿、钼、耐火黏土等资源具有全国性优势。
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中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流域已探明煤产地(或井田)685处,保有储量约5500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50%左右,预测煤炭资源总储量2.0万亿吨左右,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流域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34941.3兆瓦。
1.2
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及要求
黄河流域涉及9省(区)66个地(市、州、盟),340个县(市、旗),2010年流域内总人口约113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全流域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43人,高于全国平均值每平方千米134人;
其中城镇人口4543万人,城镇化率40.0%,比全国平均值44.1%略低。
流域各地区人口分布不均,70%左右的人口集中在龙门以下地区,而该区域面积仅占全流域的32%左右。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流域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1980年以来流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1.0%,人均GDP增长了10多倍。
但由于流域大部分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现状年黄河流域GDP仅占全国的8%,人均GDP约为全国人均的90%。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黄河流域的资源禀赋,未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将形成以下战略格局:
在流域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推动呼包鄂榆、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经济区的加快发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重化工基地,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形成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满足国家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
在流域中部和东部地区,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和沿京九经济带,巩固提升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随着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黄河流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为:
一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形成以黄淮海平原主产区、汾渭平原主产区、河套灌区主产区为主的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是合理有序开发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建设以山西、鄂尔多斯盆地为重点的能源化工基地,加快西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结合上中游水电开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形成以内蒙古、陕西、甘肃为重点的稀土生产基地,以山西、河南为重点的铝土资源开发基地。
三是充分重视流域加工工业的发展,加强资源的深加工,强化流域的综合经济功能,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动流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预计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黄河流域特别是上中游地区发展进程将明显加快,经济社会仍将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持续发展。
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撑。
从国家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分析,必须进一步加强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乃至全国的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支撑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
治理开发现状及主要认识
2.1
治理开发与保护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历次流域综合规划的指导下,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流域及相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1)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成,防洪能力显著提高。
经过60余年坚持不懈的治理,基本形成了以中游干支流骨干水库、河防工程、蓄滞洪区工程为主体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以及防洪非工程措施,保障了黄淮海平原12万平方千米防洪保护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
上游建成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对保障兰州市的防洪安全和减轻宁蒙平原河道的凌汛威胁发挥了重要作用;
宁蒙河段、中游禹门口至三门峡大坝河段、沁河下游、渭河下游及其他支流修建了大量的堤防、护岸工程,在保障两岸地区防洪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拦、排、放、调、挖”处理和利用泥沙的基本思路。
通过水土保持减沙、骨干水库拦沙、小北干流放淤、挖河固堤等,减少了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
2002年以来,连续进行了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的调水调沙,通过小浪底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下游河道累计冲刷18.15亿吨(截至2010年4月底),逐步恢复了河道主槽排洪输沙功能,下游河道最小平滩流量由2002年汛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2010年的4000立方米每秒左右。
(2)水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已建成大量的蓄水、引水、提水、机电井、引黄涵闸等工程,以及引黄济青、引黄济津等工程,发展灌溉面积1.1亿亩。
作为我国西北、华北的重要水源,黄河以其占全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资源,承担着占全国12%的人口、13%的粮食产量、14%的GDP及50多座大中城市、420个县(旗)城镇的供水任务,同时还要向流域外部分地区远距离供水,在保障流域及相关地区供水安全和饮水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相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全流域已建、在建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超过21400兆瓦,占技术可开发量的61%。
(3)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了初步成效。
截至现状年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56万平方千米,建成淤地坝9万多座,以及大量的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年平均减少入黄泥沙4亿吨左右,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4)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工作逐步得到重视和加强。
流域内大中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污水处理率有所提高,水质有所改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能力增强;
水生态保护力度加大,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河流生态系统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5)流域综合管理和科技支撑能力有所增强。
基本建立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流域水行政管理职能得到了扩充和加强,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涉水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流域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水沙监测与预测预报体系初步建立,建设了“数字黄河”、
“模型黄河”工程,进一步提高了科技支撑能力。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且随着能源基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战略工程的建设,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保障要求。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将面临如下主要问题。
(1)黄河防洪防凌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下游洪水泥沙威胁依然存在。
在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淤满后,若无后续控制性骨干工程,黄河下游河道复将严重淤积抬高,已形成的中水河槽将难以维持,河防工程的防洪能力将随之降低;
目前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尚未全部完成,河道整治工程尚不完善,“二级悬河”态势十分严峻;
东平湖滞洪区安全建设等遗留问题较多;
下游滩区滞洪沉沙与群众生活生产、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已成为黄河下游治理的瓶颈。
二是宁蒙河段防凌问题突出。
1986年以来,由于水沙关系恶化导致河道主槽严重淤积,再加上河防工程不完善,宁蒙河段防凌防洪形势十分严峻,已先后发生了6次凌汛堤防决口。
三是中游干流河道治理及主要支流防洪工程仍不完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尚未完成,城市防洪设施薄弱,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2)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1995~2007年河川径流年平均消耗量约300亿立方米,消耗率超过70%,已超过了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生产用水大量挤占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严重威胁河流健康。
现状浅层地下水超采量及深层地下水开采量约22亿立方米,太原、西安等地区形成降落漏斗,引起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
现状全流域实际总缺水量约95亿立方米,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尤其是能源基地的快速发展,2020年、2030年流域内国民经济总缺水量分别为106.5亿立方米、138.4亿立方米。
(3)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艰巨。
目前,黄河流域还有一半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没有治理,且未治理部分水土流失强度大、自然条件恶劣,治理难度更大,尤其是中游多沙粗沙区治理进展缓慢,生态环境改善和减沙效果不明显;
已初步治理的水土流失区侵蚀模数仍普遍高于轻度侵蚀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配套和提高。
同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尖锐,预防保护监督的任务十分繁重。
(4)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黄河流域废污水入河量33.76亿立方米,黄河以其占全国2%的水资源,承纳了全国约6%的废污水和7%的COD排放量,干流及主要支流的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有48.6%,流域水污染形势严峻;
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用水需求不断增长,水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
流域水功能区监管薄弱,水质监测能力不足,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
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保护的矛盾日渐突出,河流生态用水不足、水污染、河流阻隔等消极因素造成湿地萎缩、水生物生境破坏,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下降。
(5)水沙调控体系不完善。
目前,龙羊峡、刘家峡水库汛期大量蓄水,造成宁蒙河道淤积加重、主槽严重萎缩,对中下游水沙关系也造成不利影响;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不足,不能充分发挥水流的输沙功能,影响水库拦沙库容的使用寿命,在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淤满后,高含沙小洪水出现的概率将大幅度增加,下游河道主槽仍会严重淤积,水库拦沙期塑造的中水河槽将难以长期维持。
(6)流域综合管理相对薄弱。
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还不完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执法能力、监督监测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2.3
主要认识
在长期治黄的过程中,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探索,逐步加深了对黄河特殊性、规律性、重要性以及治黄理念的认识。
一是要充分估计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二是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不仅关系到流域及相关地区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
三是黄河治理开发既要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要考虑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约束;
四是“增水、减沙,调控水沙”是解决黄河根本问题的有效途径;
五是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要加强流域综合管理,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六是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3.
总体规划
3.1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针对黄河水沙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增水、减沙、调控水沙为核心,以保障流域及相关地区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为重点,加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流域综合管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支撑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流域与区域相结合;
三是坚持人水和谐,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四是坚持水沙兼治,治水治沙并重;
五是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
六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七是坚持改革创新。
3.2
治理开发与保护的主要任务和规划目标
(1)治理开发与保护的主要任务
根据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特点、战略地位、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今后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的主要任务是:
进一步提高防洪能力,确保黄河防洪防凌安全;
加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特别是多沙粗沙区的综合治理,多途径处理和利用泥沙,协调水沙关系,减轻河道淤积;
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实施跨流域向黄河调水,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水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水力、水运资源;
完善非工程措施,提高流域综合管理能力;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支持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规划目标
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的长远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谋求黄河长治久安,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初步建成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工程体系,基本控制洪水,塑造并维持下游4000立方米每秒左右的中水河槽,“二级悬河”得到遏制,搞好滩区安全建设,有计划地安排入海流路。
宁蒙河段及干流其他重点防洪河段和主要支流重点防洪河段及重要城市防洪基本达到设防标准。
进一步完善水沙调控体系,优化工程调度运用方式,增强水沙调控能力,基本完成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建设,遏制潼关高程抬高并有所降低。
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全面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基本保障城镇、重要工业的供水安全,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9提高到0.56,流域节水工程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比现状年降低50%左右。
基本建成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体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黄河干流等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重要支流水质达到或优于Ⅳ类。
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各功能区地下水水质基本达到目标要求,干流重要控制断面生态环境水量基本保证,流域水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基本遏制。
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6.25万平方千米,多沙粗沙区、十大孔兑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达到5.0亿~5.5亿吨。
健全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及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成科技支撑体系。
到2030年,基本建成黄河下游防洪减淤体系和水沙调控体系,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洪水,保障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节水型社会建设大见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接近全国先进水平,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1,流域工程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达到90%。
完善流域抗旱减灾体系,适时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初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流域水功能区全部达到水质目标要求,黄河重要水生态保护目标的生态环境用水基本保证。
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得到初步治理,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达到6.0亿~6.5亿吨。
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及运行机制,基本实现流域综合管理现代化。
3.3
主要控制性指标
为了规范流域的开发利用活动、控制开发强度,为实施全流域综合管理提供依据,《规划》重点确定了防洪(防凌)标准、设防流量、防凌库容、平滩流量、地表水用水量、地表水耗水量、地下水开采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大中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水质目标、COD入河量、氨氮入河量、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和断面下泄水量等14项控制指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活动不可逾越的“红线”。
黄河下游堤防按防御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标准设防,平滩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左右,防凌库容控制在35亿立方米以上。
至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生效前,黄河流域地表水消耗量控制在332.8亿立方米以内,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123.7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53立方米以下,大中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6以上。
利津断面多年平均下泄水量控制在187亿立方米以上,头道拐断面多年平均生态环境用水量不少于200亿立方米。
按照有关技术规程规范,在核定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基础上,确定各水平年黄河流域水功能区主要污染物COD、氨氮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作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依据。
3.4
总体布局
为实现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总体目标,需构建完善的水沙调控体系、防洪减淤体系、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以及流域综合管理等六大体系。
其中水沙调控体系是防洪减淤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的核心,也与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体系、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密切相关,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总体布局的关键。
4.
水沙调控体系规划
4.1
构建水沙调控体系的主要任务
构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主要任务是:
科学控制、利用和塑造洪水,协调水沙关系,为防洪、防凌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利用骨干水库的库容拦蓄泥沙,特别是拦蓄对河道淤积危害最大的粗泥沙;
合理配置水资源,确保河道不断流,保障输沙用水和生态用水,保障生活、生产供水安全。
4.2
水沙调控体系布局
《规划》提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由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组成。
以干流的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碛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等骨干水利枢纽为主体,以干流的海勃湾、万家寨水库及支流的陆浑、故县、河口村、东庄等控制性水库为补充,共同构成完善的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其中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和海勃湾水利枢纽构成上游调控子体系,碛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和万家寨、陆浑、故县、河口村、东庄等水利枢纽构成中游调控子体系;
以水沙监测、水沙预报和水库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等构成黄河水沙调控非工程体系,为黄河水沙联合调度提供技术支撑。
4.3
待建工程建设时机
由于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尚未构建完成,现状已建工程在协调黄河水沙关系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为此,要进一步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通过水库拦沙和联合调控水沙,实现“拦”、“调”、“排”有机结合,协调黄河水沙关系,保障黄河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
近期要深化古贤水利枢纽的前期工作,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立项建设,2020年前后建成生效,初步形成黄河中游洪水泥沙调控子体系。
黑山峡河段开发的前期工作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但仍存在重大分歧。
应进一步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对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审慎决策,根据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研究确定其合理的开发时机。
做好海勃湾水库、沁河河口村水库的工程建设工作,加强东庄水利枢纽前期工作,力争2020年建成生效。
加强碛口水利枢纽前期工作,做好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尽早立项建设。
5.
防洪减淤规划
按照“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控洪水、“拦、调、排、放、挖”综合处理和利用泥沙的基本思路,通过“控制、利用、塑造”管理洪水,协调水沙关系,减轻河道淤积,维持中水河槽,保障防洪安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河流域 综合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