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维度下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552783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1.27KB
科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维度下文档格式.docx
《科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维度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维度下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必然性,以对理想的无限热情和无限向往,猛烈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贪婪,尽管由于建立在空想基础之上而无法找到通向理想社会的道路,但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吸引人们的一种理想图景和精神动力。
1848年,以《共产党宣言》诞生为标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也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激励和动员起资本主义世界无产者的满腔热情和强烈愿望,从而使欧洲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使无产阶级革命越来越成为可能,对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共产主义核心价值的理想追求,化作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上空飘荡,成为欧洲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思想武器。
1917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的隆隆炮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国诞生。
苏联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社会主义也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变成了多国实践,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从而结束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以欧美“文明国家”的革命“同时发生”为条件、以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优秀的人类文明发展成果为前提的社会主义理想模式不同,社会主义的现实运动首先不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是在东方落后国家,即在经济、政治、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了胜利。
这样,就产生了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主义,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运动中发生“变异”的实际情况。
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运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坚持和不断发展,没有被放在应用的位置,而是被搁置在不受重视甚至忽视、反对的位置。
在帝国主义时代,紧密结合俄国实际,探索和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列宁、斯大林面临的历史任务。
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21年春,列宁基本上是直接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运用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1921年春以后,列宁从当时俄国经济、政治、文化比较落后这一实际出发,探索并实施新经济政策,标志着列宁开始正视建设社会主义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开始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以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文化革命为骨骼的列宁的“政治遗嘱”,对俄国的合作化问题、国家机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设想和重要建议,体现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大胆探索。
继列宁之后,斯大林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并创建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既对在帝国主义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产生了严重失误。
在列宁和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着重于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建设,而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主要渗透在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的具体论述之中,虽然涉及到许多具体的价值要求,例如关于生产力、生产率、共同富裕、公有制、有计划、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消灭贫穷、福利、社会发展的利益、无产阶级专政、民主、新型国家、先锋队、党的领导、文化革命、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者、共产主义新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面训练的论述等等,内容十分丰富,却很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专门的阐述、提炼和概括,更很少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和建设完善。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年)全盘否定斯大林,并进而否定列宁,逐渐脱离、背离乃至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使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遭受严重扭曲,甚至偏离。
他猛烈地批判和碰击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鼓吹“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理论,并从各个领域对斯大林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模式进行一系列“改革”。
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年),一方面未能摆脱赫鲁晓夫“非斯大林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固守战时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从而使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与问题逐步暴露出来。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苏联在表面强大的现象背后,逐渐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的迷茫和困惑,开始和逐步加剧了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危机,对苏联共产党的信任危机。
1982年,安德罗波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
在短短的15个月里,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反腐败活动,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一度为苏联的振兴带来希望,深受民众欢迎,被称为“安德罗波夫革命”和“安德罗波夫年”。
1985年,契尔年科去世后,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在位的近七年时间,被称为“戈尔巴乔夫改革时代”。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初期,还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但不久就越来越偏离社会主义轨道。
他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改革矛头指向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在经济上,主张私有化,取消生产资料公有制,恢复私有制;
在政治上,鼓吹“全民国家”,取消无产阶级专政,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议会民主等一整套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制,轮流执政;
在文化上,以“公开性”、“民主化”、“多元化”和“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等所谓“新思维”、“新观点”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意识形态领域,从极端僵化走向去“中心化”、去“一元化”,开放报禁,要求各种思想平等竞争,等等。
随着经济领域私有化的推行,以及政治领域多党制、议会民主、总统制和文化领域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确立,苏联完成了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发生了“天鹅绒革命”,最终走向解体。
在戈尔巴乔夫的影响和支持下,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普遍仿效苏联,通过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党制和意识形态多元化,采取各种激进的改革措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使改革最终完全偏离了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发生了东欧剧变,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发生了“颜色革命”。
应该说,列宁和斯大林都曾看到了“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不可能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但实际上却因主观或客观等各种原因,疏于或未能着力这一十分重要的工作。
20世纪上中期的苏联理论家,甚至还制造了一种“社会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科学论”的人为对立,认为“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理念在政治上是资本主义的,在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
人们只能从科学角度去认识社会主义,而不能从价值角度去认识社会主义。
这种论调,首先从思想上主观地排除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考量和价值追求,排除了人的价值需求之律,排除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把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对立起来,从而造成了苏联“现实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更无所谓坚持和不断发展。
这是一种纯粹实证化的理解,是根本错误的,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这一方面使人们缺乏明确、坚定的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与信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产生茫然和困惑,另一方面为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提供了可乘空间和可乘之机,使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图谋成为可能,最终必然造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严重后果。
这是我们值得吸取的深刻历史教训。
我们必须下大力气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十分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并深入建设、坚持和不断发展。
(二)从“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民主主义总纲领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探索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雄厚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之欲出。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始终高度重视先进文化建设和人的价值观建设,重视用人类文明发展的先进成果武装自己。
毛泽东说,我们党应是“主义的结合”,“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决定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响亮地提出了“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的新民主主义总纲领。
“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深刻、集中、高度地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针对性强,价值指向明确,深入鼓舞人心,迅速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动员令和投向旧中国“三座大山”的匕首,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引领动员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迅速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我们党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面对旧中国的经济落后和一穷二白,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党的工作重点和治国方略主要放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经济建设方面。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
“我们的总目标,……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周恩来也指出:
“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巨大热情,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但因为“四个现代化”的内涵更多地是一种传统现代化的概念,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主要落脚点是在物质层面和技术层面,而没有延及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没有深入到人的精神层面和信念层面,没有深入、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构想,从而不可能起到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至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在全社会也大力建设以集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形成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无私奉献、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共产主义情操、英雄主义等等道德规范,但一直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大革命”的沉重灾难和历史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仅仅建设物质现代化层面上的社会主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增加了“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文化内涵。
随着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进一步深入认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步明确地把“富强民主文明”作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目标。
随着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入认识,我们党又把“和谐”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现实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目标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目标,并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极端重要性,高度重视并切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上议事日程。
从“四个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再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极大地拓展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的内涵。
它说明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化,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全面,说明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更加成熟,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实践更加理性。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实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社会生活的四大领域,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民生文明”和生态文明有机统一的总体布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实目标,为提炼和升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观提供了深厚的现实价值基础和丰厚的价值资源。
(三)建国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逐步形成了“公正、民主、自由、平等、和谐、幸福、以人为本”等现实价值诉求,为提炼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淀了广泛的现实基础。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融汇理想目标与现实目标的有机整体,既包含理想性追求,又立足现实性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以最高价值为理想目标,闪烁理想性的价值光芒,又要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诉求为现实基础,将我们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如果失去现实性,不具有可行性和普及性,其结果将是空中楼阁或不结果的花朵。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
例如,经济领域有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效率、公平、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等;
政治领域有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正义、法治、德治、廉正、安全、稳定、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等;
文化领域有文明、先进、科学、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守法、尚荣、知耻、真善美等;
社会领域有团结、互助、友爱、慈善、和谐、诚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进步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具有鲜明的价值色彩;
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丰富的价值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根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高度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义,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理论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如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
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我国学术界、理论界形成了21种具有代表性观点,见下表。
我国学术界、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1种代表性观点
代表观点
主要内容
第1种观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
第10种观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第2种观点
富强、民主、公正、和谐、自由
第11种观点
人本、公正、民主、和谐
第3种观点
人本、和谐、尊重、民主、富强
第12种观点
民主、平等、公正、互助
第4种观点
民主、平等、自由、服务、人权
第13种观点
人本、和谐、幸福、持续,
第5种观点
劳动优先、共同富裕、公平正义
第14种观点
民本、人道、共赢
第6种观点
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公平正义
第15种观点
和谐、以人为本、平等
第7种观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16种观点
民主、公平、和谐
第17种观点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8种观点
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仁爱和谐、人本共享
第18种观点
共同富裕
第19种观点
普遍幸福
第9种观点
共同富裕、公正民主、科学文明、人本和谐
第20种观点
共建共享
第21种观点
集体主义
从上述我国现实生活中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和初步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性观点来看,“公正、民主、自由、平等、和谐、幸福、以人为本”等价值诉求,是我国学术界、理论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目前比较广泛认同和接受的价值理念,表达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的价值认同和最强烈的价值诉求。
这些价值理念,为提炼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累了丰富素材,奠定了现实基础,创造了前提条件。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集中展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条最基本的成功经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这一基本经验。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道德精神与核心价值是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发展的积淀。
从道德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性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发展到现代的表现形态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必然环节。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高度凝练和集中展现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用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用中国人民最熟悉的语言和易于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的方式表达出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中国固有的文化土壤里扎根,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仁义礼智信”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近代以前)的优秀道德精神与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它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提炼概括其精髓,并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
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精神与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一个人的成败,一个家庭的兴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存亡,无不与道德精神与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
孙中山先生讲:
“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
”历史一再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能没有道德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因为它是治国安邦之纲。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尤其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积淀了深厚的道德根基,形成了优秀的道德精神与核心价值观。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贯穿到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的各个方面。
它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既是中华儿女安身立命、为人处事、事业成就的品德基础,又是中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国家稳定的精神支柱,她陶冶出一代代志士仁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向前发展。
其中,“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是核心范畴,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与核心价值观。
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名教观念,即把符合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为“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是三纲五常。
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向来十分重视伦理道德的规范作用,“三纲五常”的出现,使他们如获至宝,称“三纲五常”是“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后汉书·
曹褒传》)。
于是,把它作为核心价值观,作为封建社会的根本道德观念和最高道德原则,著书立说,办学兴教,教育百姓;
用它去设官分职,取士选官,奖励名节;
把它写进封建家谱族规中,转化为风俗习惯和民间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起到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主义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作辩护,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不仅在理论上发挥了极大威力,而且在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它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规范了人际关系,极大地巩固了封建主义社会制度,保障中华民族独立强盛地发展了千余年。
即使处在动乱不已的魏晋南北朝,“政变频繁,间有战乱,但君主政治秩序大体稳定”,原因之一即在于代表“儒家政治思想与政治原则”的“三纲五常”的相对稳定。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道德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自成体系、高度概括、简洁明了,易记易懂易传,便于普及推广。
它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三纲”明确规定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三种最基本的伦理关系,“仁义礼智信”被认为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价值准则和五种永恒的道德,名教观念明确规定了道德践行的基本法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
它具有根源性和主导性,“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牵动着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推动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教化,其它许多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都是从它引申、推论而来的,在历史上对培育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塑造国民性格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立足于中国,要把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充分展现其传承性、持久魅力和独特风貌,充分展现其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当然,我们也应该充分看到,“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既包含丰富的精华内容,也搀杂封建的思想糟粕,我们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基本的价值资源,并不是不加分析地全盘吸收,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其应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
从总体上看,在“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中,“三纲”和名教观念属于封建糟粕,“仁义礼智信”包含丰富的精华元素。
我们要站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的高度,剔除其封建糟粕,汲取其精华元素,提炼概括其精髓,并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与人类文明发展相承接,在批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弘扬。
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推行儒家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为我们创造性地传承中华民族道德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中的优秀元素提供了有益借鉴。
如韩国以“忠孝礼”为重点大力推行儒家传统美德;
新加坡对“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进行现代诠释,鲜明地提出为各民族认可的“五大共同价值观”。
(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中华民国时期的核心价值观。
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也汲取了一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积极成果,但因没有与社会主义时代潮流相结合而归于失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吸取教益和受到启迪。
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着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
一些开明思想家不仅从经济、技术方面寻找中华民族贫穷落后挨打的原因,同时也从道德精神、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等方面寻找贫穷落后挨打的原因。
一方面,晚清封建统治阶级极力维护封建纲常名教在道德领域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中的进步分子开始寻找先进的理论,比较与中华民族不同的道德精神与核心价值,对封建纲常名教给予猛烈抨击,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道德逐渐酝酿、形成和发展。
他们吸收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在旧道德的基础上阐发新的涵义。
他们宣扬人人都有天赋的自然权利,人人生而平等,要打破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无所谓大人小人;
人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这是人们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揭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四个 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