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种群地存活曲线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550681
- 上传时间:2023-01-24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128.22KB
例析种群地存活曲线Word格式.docx
《例析种群地存活曲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例析种群地存活曲线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例如,人类的存活曲线因营养、卫生医药条件而有很大的变化。
如果环境变得适宜,死亡率能够变得很低,种群就会突然爆发。
不少农业害虫的爆发就是这种情况。
研究存活曲线可以判断各种动物种群最容易受伤害的年龄而人为地有效地控制这一种群的数量,以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如可以选择最有利时间打猎或进展害虫防治。
二.例题分析
例.如下图为种群的两种存活曲线,请回答:
〔1〕如果I是养牛场的牛群,如此表示牧场经营很正常,它属于________型,其特点是_________个体很多,而_______个体很少,如此种群的________会越来越大。
〔2〕如果II是养鸡场的鸡群,如此表示这个鸡场已陷入危机,经营者必须采取的措施是:
①留下________鸡,处理________鸡;
②要保持________多,________少的性别比例;
③购入或孵化出大量________加以良好的________,使它有很高的________,让衰退型转化为________。
解析:
该题中,I存活曲线符合上述的第一种情况:
在养牛场的牛群中,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所以是增长型。
而II存活曲线明确幼年、成年的鸡少,是衰退型,所以要加强管理,使其成为增长型,才能使鸡场维持下去。
参考答案:
〔1〕增长;
幼年;
老年;
密度〔2〕①幼年、成年;
老年②雌;
雄③幼年鸡;
饲养条件;
成活率;
增长型
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空间充裕;
气候适宜;
无天敌。
特点:
种群数量连续增长
数量计算:
〔
为起始数量,
为年均增长率,t为年限〕。
“J〞型增长的两种情况:
实验条件下;
一个种群刚迁移到一个新的适宜环境中。
坐标图形:
如如下图。
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现实状态——自然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三、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决定种群大小的主要因素有:
①超始种群数量;
②出生率和迁入率;
③死亡率和迁出率。
种群数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②和③的比照关系,在单位时间内二者之差就是种群增长率。
四、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2.为人工养殖与种植业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如“S〞型增长曲线中1/2K值的应用。
3.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虫害的预测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五、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比拟
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即:
“J〞型增长曲线
“S〞型增长曲线
六、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是表示一个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存活的指标,也是衡量种群增长的根本参数。
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如图〕。
I型曲线呈凸型,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如大型兽类和人的存活曲线。
II型曲线呈对角线,各年龄死亡率相等。
许多种类的生物存活曲线接近于II型。
III型曲线呈凹型,幼年期死亡率较高。
如藤壶的存活曲线。
例如,人类的存活曲线因营养、医药卫生条件不同有很大的变化。
如果环境变得适宜,死亡率变得很低,种群数量就会突然增大,不少农业虫害爆发就是这种情况。
研究存活曲线可以判断各种生物数量最易受伤害的年龄而人为有效地控制这一种群的数量,以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如可以选择最有利的时间打猎或进展虫害防治。
七、细菌的生长曲线
根据微生物生长速率的不同,可以将生长曲线分为四个时期,如如下图:
第八章生物因素、种群和生物群落 第一局部三年高考题荟萃2010年高考题种群和生物群落〔10全国卷1〕3.如下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 A.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 B.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响速率随酶量的变化 C.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相关生理过程中的数量变化趋势,涉与到新陈代谢与细胞分裂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如图曲线的走势为先增加后稳定,曲线有两个关键点:
即起点〔m,0〕〔m>0〕和饱和点。
符合这一曲线的为A选项;
B项对应的曲线起点不正确,曲线的走势一直为增函数,不会出现饱和效应;
C项对应的曲线就更不正确了,起点纵坐标等于终点,且大于0;
D项曲线为种群的"
J"
型增长曲线。
【答案】A 〔10全国卷1〕4.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表示,错误的答案是 A.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B.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0 C.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D.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般来说,某一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其基因频率也往往比拟大。
如果显性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隐性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的话,那么A基因的基因频率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就会逐渐降低至0,自然就有可能出现iA>ia、iA=ia和iA<ia的情形。
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与重组、迁入与迁出和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
【答案】D〔10某某卷〕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下列图。
假如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如下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表示,错误的答案是(A) A.假如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如此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假如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走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
此题考查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从图中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外界环境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种群个体数量还是在K值附近左右波动,所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个体数量变化还是符合逻辑斯蒂增长,所以答案是A 〔10某某卷〕26.II.棉蚜虫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林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展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lO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展调查。
调查结果如如下图:
调查日期(月-日)6-l06-156-206-256-307-57-107-157-20棉蚜数量(只/株)0.424.794l.58261.731181.941976.962175.632171.462173.23〔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法。
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型,在(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假如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
(增大、不变、减小)。
答案:
〔1〕寄生〔2〕样方S6-30〔3〕增大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法,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判断寄生关系有两点,1、寄生虫必须生活在寄主体内或体表;
2、必须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
以上两点棉蚜虫与棉花植林都满足。
人教版必修三P62第一段的表示"
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采用样方法。
"
样方法主要适用与活动能力弱的生物。
从上表数据中得知到7月10日种群增长就停止了,说明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即K值。
由此可知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量最大,应在6月30日。
长期使用农药,不断挑选出具有抗药性的棉蚜虫,淘汰没有抗药性的棉蚜虫,最终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10某某卷〕30Ⅱ.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
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人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与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下列图。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_________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
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
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如此相反。
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本研究涉与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II:
1、〔1〕被滨螺捕食竞争 〔2〕浒苔B坑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岸蟹数量少,对滨螺捕食少,因而滨螺较多〔3〕浒苔-滨螺-岸蟹-海鸥2、〔1〕凸出基质就地保护〔2〕水坑II:
此题考查生态学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一题:
第1小题:
图A中移入滨螺后,浒苔数量下降,因此应是被滨螺捕食。
浒苔和角叉苔同为藻类,且图中浒苔数量下降后,角叉苔数量上升,因此二者为竞争关系。
第2小题:
综合图A和图B可见,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浒苔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
浒苔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因而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岸蟹数量少,对滨螺捕食少,因而滨螺较多。
第3小题:
最长的为:
浒苔-滨螺-岸蟹-海鸥第二题:
第1小题:
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分析图C,凸出基质生态系统中海藻物种数多,因此需要优先保护的是凸出基质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第2小题:
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水坑生态系统的海藻物种数多,抵抗力稳定性较高〔10某某卷〕17.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
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10某某卷〕18.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假如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假如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10某某卷〕19.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表示,错误的答案是物种数量年数植物类别14152540草本2827263034灌木0341219乔木0001423总计2830305676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2009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09全国卷Ⅱ,5〕如下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答案D解析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属于捕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食的是油菜的不同部位,不构成竞争关系;
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
培养瓶中的两种绿藻构成竞争关系。
所以选D。
2.〔09某某卷,3〕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 成虫 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如下结果正确的答案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
型增长答案C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
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成"
S"
型增长,所以C正确。
3.〔09某某卷,6〕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如下分析错误的答案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答案D解析此题通过数学曲线图的形式反映了种群密度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具备能够从图示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依据曲线b,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故B正确。
曲线a表示的大型动物,由图可知,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故而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所以A、C错误。
D项中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竞争越剧烈,故而d点不是竞争最剧烈的点。
4.〔09某某理基,50〕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
年份〔年〕1920192519301935194019451950数量〔百只〕130200398990135012901190 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A.1925年~1930年B.1930年~1935年C.1940年~1945年D.1945年~1950年 答案B解析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一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935-1930〕=118.4,1925年~1930年为14,1940年~1945年与1945年~1950年均为负值。
5.〔09某某卷,11〕如下表示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答案B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根本类型:
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B项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
6.〔09某某卷,18〕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
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 A.初生演替B.生物入侵C.生物进化D.种间竟争 答案D二、非选择题7.〔09某某卷,27〕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
某某某某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某某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
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
请回答如下问题。
〔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
〔2〕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展调查,常用的方法是。
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等级a级b级C级d级e级高度〔cm〕h≤1010300数量〔株〕1206232166 根据表中数据,在答题卡上的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3〕由表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4〕研究明确,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
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关系。
答案〔1〕迁地保护〔易地保护〕 〔2〕样方法柱形图见如下图 〔3〕增长型 〔4〕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互助〕解析此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
〔1〕由于从某某引进到某某植物园,远离原生长地进展的保护,所以称为迁地保护(易地保护);
〔2〕对植物进展种群密度调查,采用样方法,活动X围比加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
〔3〕从表中可以看出幼年个体比拟多,老年个体少,中年个体在其中间,所以为增长型。
〔4〕鸟类吃红豆杉的种子,所以是捕食关系,鸟类又为种子传播提供便利,所以还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8.〔09某某、某某卷,32〕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身体,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展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如下图中的吸虫器,理由是。
假如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理由是。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假如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如此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假如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如此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KJ。
答案〔1〕较强微小〔2〕B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D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与时固定,防止腐烂〔3〕竞争捕食5n解析〔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展采集。
〔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型,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最高传递效率为20%,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n/20%=5nKJ。
2008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08某某理基)关于群落演替的表示,错误的答案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答案D2.(08某某生物)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答案C3.〔08某某生物〕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
如下有关莬丝子和果树关系的表示,正确的答案是()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答案D4.〔08全国Ⅰ〕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如下图,假如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如下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与变化的表示,正确的答案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答案C5.〔08某某理综〕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两组实验。
实验一:
在培养液中依次参加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
在培养液中先参加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参加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答案是()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局部流入栉毛虫答案C6.〔08某某理基〕水华是富营养化水体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从种群特征分析,水华属于 () 答案C7.〔08某某生物〕如下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答案B8.〔08某某生物〕如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答案D9.〔08某某生物〕如下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C10.〔08某某生物〕如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
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答案A 第二局部二年联考题汇编 2010年联考题 题组〔2010年6月更新〕1.〔10某某高三一模〕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两年中,与这对基因有关的推断,正确的答案是〔〕年AA〔%〕Aa〔%〕aa〔%〕13040302255025A.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B.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变化D.该种群将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答案B2.〔10潍坊一模〕如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
如下有关表示错误的答案是〔〕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答案B3.〔10潍坊一模〕如下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表示中,不正确的答案是〔〕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
Nt=N0λt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
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
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率最大答案B4.〔10苏北四市模拟〕如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答案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种群 存活 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