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547455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48.97KB
厦门市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厦门市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市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海洋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31
(一)贯彻海西战略与海洋战略,推动海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31
(二)构建科技兴海平台,强化科技兴海能力建设32
(三)加大资金投入与扶持,多元化投资主体33
(四)加强对台交流合作,建设闽台海洋产业对接集中区34
(五)推进科学用海,实现人海和谐发展35
(六)加强海洋教育,建立海洋人才战略35
(七)加强海洋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36
(八)积极进行海洋宣传,强化社会舆论监督36
附表重点项目建设一览表38
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厦门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发挥海西龙头作用、抢抓国家发展海洋经济战略机遇、建设厦门海洋经济强市的关键时期。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厦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科学制定《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对厦门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回顾与面临的挑战
(一)“十一五”时期我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回顾
“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市围绕“特、港、创、建、带”战略思维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从现有资源条件出发,优化海洋产业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走出了一条集约型的海洋经济发展之路。
在不断深化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有所上升
“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海洋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3.21%。
2010年,海洋经济增加值为246.8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02%。
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所突破
在海洋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下,我市的海洋生物医药业、游艇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信息服务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突破性发展。
我市大力推进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保健食品的科技攻关,河豚毒素一类戒毒新药获得国家一类戒毒新药临床批件,已完成一期临床试验。
年产200克高纯河豚毒素原料药供给基地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已基本完成,预计项目达产后将形成数十亿元的产值。
蓝湾氨糖获得国家四部委联合授予的“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取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的健康功能食品批文,现已达到年产20吨以上的产能规模。
同时,一大批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项目也进入国家科技兴海战略体系。
目前已形成十多项具有亿元级产值前景的技术储备,并逐步推向市场化。
另外,我市正在努力打造成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近年来,我市游艇经济发展迅速,已拥有一批产能大、品牌响、外向度高的游艇制造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游艇企业47家,其中游艇贸易企业12家,拥有一定规模和品牌效应的游艇制造企业14家,其他为游艇配套设备加工以及游艇会所、俱乐部等服务企业。
2008年我市游艇制造产值为5.4亿元,出口3246万美元,约占全国18%的出口份额,出口市场以美国、欧盟国家为主。
海水利用业取得初步成效。
海岛、船舶专用小型海水淡化整装设备通过设计定型,已投入批量生产;
实现年电厂冷却利用海水6.98亿立方米,海水脱硫达每小时4.3吨,烟气脱硫效率达90%以上。
同时,通过合理的工程设计,每天利用海水纳潮130万立方米,改善筼筜湖水质;
“观音山滨海旅游区海水综合利用工程”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
海洋信息服务业快速兴起。
我市已进行“数字海洋”一、二期建设,启动了“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建设,以高起点建设海域24小时动态监视监测平台,形成以海洋生态与环境信息数据库、海洋资源与经济数据库、海洋管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的近海地区“数字海洋”服务体系,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海岸)工程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信息及技术咨询服务。
3、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发展较快,是我市海洋经济的优势产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经受住经济危机的压力,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其增加值从2006年的37.13亿元持续增长到2010年的52.24亿元(含海洋仓储业和海洋装卸搬运服务业),年均增长率达到8.91%,目前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增加值约占全市运输业增加值的46.65%。
2010年,全港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3930.52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为582.43万标箱,成为海峡西岸首个亿吨大港,分别较2005年年均增长23.90%和11.74%。
2009年厦门港在世界集装箱港口中的排名从2005年的23位上升到19位,目前厦门港在国内排名第7位。
“十一五”期间,我市三船旅游(邮轮、游艇、游船)、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得到有效开发,滨海旅游业克服经济危机冲击等不利因素,保持健康快速发展态势。
2006年至2010年,滨海旅游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0.20%,2010年滨海旅游业的增加值为15.36亿元,约占海洋经济增加值的6.22%。
4、临海工业有侧重地稳定发展
近年来我市实施海陆经济联动战略,力图突破海域较小、陆域资源紧张的制约以及海陆矛盾,纵向拓展空间,横向延伸海洋产业链。
2010年,海洋工业实现增加值72.09亿元,占海洋经济总增加值的29.21%。
海洋船舶修造业获得快速发展。
2010年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比2006年提高2.60倍,达6.41亿元。
厦船重工首制2600标箱集装箱船已于2008年2月在新建成的8万吨船台顺利下水,标志着厦船重工二期规划建设全面建成投产,新船台建成后,与一期建成的3.5万吨船台、3.5万吨舾装码头形成“两船台两码头”的两条造船生产线布局,大大提高厦门市的造船业产能。
5、传统渔业正在积极转型
“十一五”期间,我市利用现有优势,进一步调整渔业产业结构,有针对性地向休闲渔业、现代种苗业、水产品深加工和现代渔业物流业等都市型渔业方向发展。
我市推进健康养殖,引导养殖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形成同安牛蛙、翔安紫菜与罗非鱼、集美新洲红鱼、海沧对虾苗种等具有区域布局优势产品,发展水产品深加工,扶持发展了银祥、源水、洋江、新阳洲等一批龙头企业。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对台渔业交流合作更加深入,水产品质量安全取得成效。
加快了小嶝岛休闲渔村和五缘湾垂钓基地建设,推进休闲渔船、淡水良种场等休闲项目建设,巩固对虾育苗业全国领先地位,2010年,海洋渔业实现增加值6.40亿元,比2005年的4.68亿增加了1.72亿。
渔民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渔民人均收入为10721元。
6、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一是大力开展海堤开口,东西海域清淤整治,改善东、西海域的水动力条件,维护厦门港的港口航道资源,并且改善东、西海域的水质。
二是进行沙滩保护与修复。
实施香山-长尾礁沙滩修复,人工铺沙80万立方,形成了长1.5公里,面积16万平方米的人工沙滩。
组织对厦门东部海域不同岸段约5公里的沙滩进行修复。
三是进行无居民海岛生态修复。
对猴屿、上屿等无居民海岛生态景观进行修复。
四是进行滨海滩涂生态修复。
近年来已种植红树林400多亩。
五是进行生物资源及珍稀物种的保护与恢复。
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增值放流,人工繁育文昌鱼、中国鲎等珍稀海洋物种。
加大中华白海豚保护及科研工作力度,在火烧屿建设了厦门濒危物种保护中心。
通过采取全面保护措施,确保了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稳定,并出现回升迹象。
2009年我市获得相关国际组织颁发的“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杰出成就奖”。
7、科技兴海工作整体成效显著
2008年以来,厦门取得产业类技术成果197项,公益类技术成果52项;
推进科技兴海平台、基地和园区建设12个,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6个、成果转化基地3个;
制订与科技兴海有关的国家标准2项,省市规程、规范等13项;
开展包括科技兴海成果的示范性推广、技术咨询服务、科技兴海培训等各类科技兴海服务5425人次;
举办各类较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30次,参加人数达上万人次,与5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交流人次达608次,实施国际合作项目15个。
专栏1涉海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一览表
类别
名称
依托单位
级别
实
验
室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厦门大学
国家级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省部共建
厦门海洋与基因工程药物高校重点实验室
华侨大学
市级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
福建省海洋防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厦门双瑞船舶涂料有限公司
厦门市海洋微生物新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厦门市海上交通信息工程研究中心
集美大学航海学院
企业技术中心
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厦门船舶重工
厦门星鲨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厦门星鲨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厦门金达威维生素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厦门金达威维生素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鱼肝油厂技术中心
厦门鱼肝油厂
(二)“十一五”时期我市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慢。
对海洋空间资源利用的产业,如港口航运、滨海旅游和临海工业发展较快,但对海洋资源深度利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能等产业化进程较为缓慢,海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外海、深海和海岛等大海洋的战略性开发思路尚缺乏,有待于采取措施加快发展。
二是对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引导、统筹协调力度不够。
我市海洋产业分散于各涉海部门,各自为政,目前尚缺乏对海洋产业统一协调的部门,海洋综合统计力度不够,缺乏专门的扶持政策措施。
三是海洋科技力量优势发挥不够。
我市海洋科技力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但由于条块分割、力量分散,海洋科技资源未形成合力,整体优势发挥不够,科技投入不足,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中试平台建设滞后,影响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业的进度,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得不够。
四是海洋环境污染的综合控制任务艰巨。
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尤其是来自于九龙江流域氮、磷污染和海漂垃圾问题依然突出,任务艰巨。
(三)“十二五”时期我市海洋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海洋经济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
1、面临的发展机遇
(1)海西战略对我市海洋经济新跨越带来机遇
国务院批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更高的战略定位,并提出“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
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成全国重要的海洋开发和科研基地”,努力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
这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厦门带来海洋经济跨越发展的良好机遇。
我市可以厦门湾为依托,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实施科技兴海,加快培育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海洋经济成为我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发展海洋经济从地方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
从胡总书记等中央领导人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指示,南海问题宣布为国家核心利益,到国务院批准全国首批海洋经济试点等一系列政策,国家对发展海洋经济已越来越重视,已将发展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国家新的战略扶持层面上,海洋经济将成为国家推动东南沿海省份新一轮率先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这无疑给我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带来助推力。
(3)海峡两岸合作引来黄金期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与台湾地区开展全方位合作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厦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在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与保健食品、船舶(尤其是游艇业)、海洋信息服务等领域加强与台湾产业的融合,做大“海峡旅游”品牌。
另外,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落户厦门有利于我市与台湾海洋科技项目的对接,促进我市与台湾海洋技术和人才的交流。
2、面临的发展挑战
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不可回避。
(1)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不可回避。
一是海域空间利用矛盾突出。
我市海域面积仅为390平方公里,狭小有限的空间对于围绕“海”做文章的厦门海洋产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制约,给新兴产业的协调布局以及原有布局的调整带来很大困难,港口航运、滨海旅游、临海工业等海洋产业的发展呈现尴尬状况。
二是生态用海矛盾突出。
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
(2)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不可回避。
从总体上看,厦门面临着三个层次的城市之间的竞争:
其一,厦门与福州、泉州、漳州等周边城市的竞争。
随着高速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快速干线开通出现了同城化时代的竞争,这种竞争给厦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带来新的机遇之时,有可能带来制造业产业转移所面临的挑战;
其二,厦门面临来自东部其他沿海城市的竞争,特别是山东、浙江、广东三省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城市在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竞争;
其三,内陆城市的竞争。
除了沿海城市外,内陆一些城市要在积极寻求机会发展海洋产业,比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在资源的交流已打破区域限制的情况下,我市若不下决心培育发展海洋产业并给予高度重视,则我市很可能在下一个时期失去话语权。
(3)转型升级的要素依赖不可回避。
这些要素依赖包括支撑产业转型的研发机构和人才支撑,高端医疗机构、高质教育资源、高度发达的文化产业和生产类、营销类服务机构支撑。
但是厦门的先进要素集聚功能还比较薄弱,重要基础原材料自给不足,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五中全会精神,以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为主线,紧紧抓住国家海西战略和海洋战略两大历史机遇,以科技兴海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产业为抓手,坚持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海陆联动,全面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率先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壮大海洋经济规模,提升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推进岛内外一体化进程,实现海洋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充分利用国家海西战略和海洋战略的良好机遇,着力开拓创新、先行先试,经过五至十年的努力,使我市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有所提高,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明显,海洋科技贡献率大幅提高,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海洋管理得到实质加强,海洋意识得到提升,将厦门港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我国滨海休闲旅游度假中心、厦门国家海洋研究中心,海峡西岸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核心区、闽台海洋产业对接集中区、国家级海洋生态示范区,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三中心、三区)。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先行先试,创新引领。
发挥我市海洋资源优势和战略区位优势,在海陆一体化发展、两岸海洋合作、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岛科学有序开发、海洋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敢为人先,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健全创新体制、集聚创新要素,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综合管理的新路子。
2、坚持以港兴市、以海强市。
把港口的发展作为厦门的重要引擎,做大做强厦门港,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特色城市发展,将海洋经济发展作为厦门新的战略支撑点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点,作为提升厦门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提升城市集聚力和控制力的重要战略。
3、坚持陆海联动、区域联动。
坚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并举,海陆共推进,全局统筹考虑,以陆域经济支撑海洋经济发展,以海洋经济拓展提升陆域经济,推动陆海产业发展互动、基础设施发展互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互动,推进岛内外一体化。
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联动,处理好厦门、漳州、泉州海域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推进厦门与金门海域发展的一体化进程。
4、坚持科技兴海、产业兴海。
建立海洋研究技术公共平台,提升海洋科技能力;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海洋信息系统;
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不断强化科技和人才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建设创新型海洋城市。
坚持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运作,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科技创新。
5、坚持生态立市、生态立海。
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海洋经济发展,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建设,将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到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保持传统海洋产业快速增长的同时,积极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
严格依法治海,强化海洋管理,处理好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控制和治理各类污染源,确保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
1、海洋总体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
力争海洋经济增加值年递增15.6%以上,2015年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51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14%。
2、海洋产业发展与升级取得新突破。
2015年力争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滨海旅游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船舶制造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含游艇制造产值),游艇经济的产值达到65亿,游艇泊位2000个,海洋生物产值(含海洋生物医药)达到60亿元,渔业经济增加值达到9.8亿元。
3、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海洋产业重要核心技术得到突破,海洋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形成特色的海洋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积极推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持续提高,2015年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力争提升至55%以上。
4、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有新成效。
近岸海域污染和生态破坏得以遏制,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海量比2010年减少10%,入海排污口达标率达到90%。
5、海洋综合管理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保持先进。
海洋综合信息系统建成并发挥作用,海洋科研、教育、执法能力进一步提高,海洋生态修复全面提升,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基本建成“和谐海洋、生态海洋、安全海洋”。
表1厦门市“十二五”期间海洋经济主要目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2010年统计值
2015目标
年均增长率
1
海洋产业增加值
亿元
246.81
510
15.6%
2
占全市GDP比重
%
12.06
12.14
-
3
海洋渔业增加值
6.40
9.80
8.9%
4
港口货物吞吐量
亿吨
1.39
7.5%
5
集装箱吞吐量
万标箱
582.43
1000
11.4%
6
滨海旅游业增加值
15.36
35
18.0%
7
船舶制造产值
23.15
100
34%
9
海洋生物产值
16.08
60
30%
三、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
依据福建省“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我市“岛内外一体化”的战略目标,着力发展海洋产业,实施“两轮驱动,二三并举”战略,加快海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推进海洋综合开发,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一)着力建设海峡西岸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核心区
1、海洋生物业
依托我市海洋科技力量领先的优势,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大力培育海洋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形成以海洋生物药品、生物制品、功能食品、功能化妆品、海洋生物标准品等为主导的海洋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围绕重要海洋药源生物开发利用的核心前沿、名贵海洋药源生物良种创制等领域,建立和逐步完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源生物良种培育技术体系,突破海洋药源生物规模化培育技术和高值化利用技术,推动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源产业的发展;
完善海洋生物功能性物质研究开发技术体系,建立海洋功能性脂类、糖类、蛋白类等物质的不同提取技术、制备工艺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建成以海洋糖工程、蛋白工程、脂类活性物质、海洋发酵工程、藻类工程等为主体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不断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提高我市在海洋药源生物和海洋生物功能性物质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大力推进高纯河豚毒素一类戒毒药物、去氧葡萄糖药源治骨关节炎药物、海洋降高血压药物(海洋生物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海洋高特异性胶原钙肽和海洋微藻DHA等海洋药物项目产业化,建立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生物资源中心,注重标准和标准方法的研发,保障海洋生物医药与海洋功能食品的开发和生产,通过扶持中试平台与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推进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功能食品的产业化进程。
发展海洋生物制造产业,以新型生物催化与转化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和代谢工程技术为基础,开发海洋功能性脂肪酸、有机酸、天然色素、生物酶、医药中间体等高价值产品。
以对虾、海洋观赏鱼、药源生物为重点,建立国家级海洋生物育种中心、国家级海洋生物种质资源中心,培育辐射全国和周边国家的海洋生物育种业。
以海洋生态修复、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海洋微藻和微生物处理各种污水、海洋生物节能减排等为重点,培育海洋生物环保龙头企业。
组织研究海洋生物资源产业化路线图,开展海洋生物技术集成与产业化中试研发,促进科技成果的对接转化,努力打造配套的、产业高度关联、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2、游艇及其装备业
依据我市已有的优势,形成专、精、特、新游艇集群。
大力发展钓鱼艇、休闲艇、快艇等,培育形成中档游艇集群;
大力发展帆船、赛艇,培育形成帆船赛艇集群;
大力发展豪华双体游艇、豪华双层游艇、玻璃钢豪华游艇、玻璃钢观光游览艇等,培育形成豪华游艇集群;
大力发展铝合金巡逻艇、铝合金高速缉私艇、铝合金带缆工作艇、铝合金高速工作艇、铝制多功能工作艇等,培育形成中小型铝制公务艇集群。
以翔安游艇制造基地为载体,努力扩大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实施专业招商、重点招商和以商引商相结合,重点引进世界知名品牌厂商。
建设翔安游艇关联产业区,大力培植游艇装备配套产业发展,加快引进装备配套企业,在游艇动力设备、游艇附属设备、电子设备、室内器具、原材料和移运设备等方面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关联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水平。
重点发展艇用发动机、液压装置、中高档游艇装饰件、艇用通讯导航和重要控制设备、艇载卫星电视、水上运动器材、艇用新型板材和铝材、防腐防污涂料和游艇叉车、吊车、拖车等。
推进游艇研发设计技术平台建设,解决高端游艇制造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加大力度支持游艇企业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创意基地,鼓励扶持有条件企业以高等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厦门市 十二 海洋 经济发展 专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