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544971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39.59KB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课小马过河:
2课时
课题
12、寓言二则
授课时间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建议,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2、能把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情感态度价值观
悟出故事寓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
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朗读引导法、指导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交流学习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民族团结教育内容
我国民族分布由于历史上的几经分合,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为什么?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
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
丢失。
牢:
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为什么丢羊?
为什么补羊圈?
)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
让我们来读课文。
注意:
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
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
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
(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
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
(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
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
指名读,评议。
(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
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
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
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
能否去掉?
(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
从哪儿读出?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
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
(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
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板书设计:
12、寓言二则
起因:
圈坏羊丢
亡羊补牢经过:
不听劝告,再次丢羊亡羊补牢
结果:
补救羊圈,再没丢羊为时不晚
12、寓言二则
课时
第二课时
新授课
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情景创设法、朗读引导法、指导法
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贴
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汉语言文字实际上已成为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的主要工具。
一、查字典引入新课
1板书:
寓言两则。
2.用部首查字法查“寓”。
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理解新词“寓言”、“寓意”。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
“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
“二则”就是二条。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
(出示课题:
揠苗助长)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1.“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这个故事。
要求:
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读完后想一想“揠苗助长”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课文)
2.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了表示“揠苗”意思的词语和句子,用笔准确地画出来。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3.出示句子: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这句话具体告诉了我们“揠苗”的意思。
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4.指导将这段课文读通顺。
(出示词语卡片:
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挺难读的,“筋”、“尽”都是前鼻音。
要把它读准。
5.“揠苗”的意思知道了。
那么,谁能连起来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呢?
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的意思就是: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帮助它长高。
(随机板书或把卡片贴在黑板上)指导朗读课文的其他几个自然段。
三、指导朗读段落和词语
(1)朗读第一自然段:
这段课文中有好多词语,谁能读?
巴望、焦急、自言自语)
(2)朗读第三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中也有两个词语,谁能当小老师领读?
喘气、一大截。
(3)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刚刚读过的这些词语还认识吗?
(出示词语:
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学生自由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5)认识了生字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通顺了。
现在请再读读这篇课文,争取比刚才读得更好。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焦急”
1.读了课文,谁能说说:
文中的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
(因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所以他要“揠苗助长”。
可多问几个学生,关注学生的语言质量。
2.课文中有一个词语直接写出了他的心急,能找出来吗?
找到后用笔圈出来。
(焦急。
让学生读好词语)
(1)指导书写“焦”字。
请仔细观察一下,写在田字格里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这个字上面的第三横写在横中线上。
上面单人旁的一撇结束在横中线上。
“四点底”的旁边两点大,中间两点小。
再仔细看看它们的位置。
“四点底”前面两个点在左下格,后面两个点在右下格。
(教师示范。
学生自由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选取一个学生的字,实物投影,评一评,哪里写得好?
哪里还写得不够好?
请大家评价一下自己的字,然后再写一个“焦”字,争取比前一个写得好。
(学生自由书写)
(2)体会“焦急”。
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个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焦急)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学生齐读)
你能从文中找出带有“焦急”这个词语的句子来读一读吗?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
“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随机出示句子,学生自由读句子)
一边读一边想像一下他当时的样子。
最好把那个人说的话记在脑子里。
(学生自由读句子,想像)
这句话他在对谁说呢?
(他在对自己说。
)这就叫做——“自言自语”。
(随机出示词语卡片:
自言自语)
还能从课文的其他语句中感受到他的焦急吗?
(教师随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从“急忙”、“跑”、“天天”、“巴望”、“筋疲力尽”、“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等词语中感受到他的焦急。
(3)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这句话可以感受到他的焦急。
禾苗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吗?
(禾苗其实长高了,是因为他太焦急了,感受不到。
所以课文中说禾苗“好象”一点也没有长高。
看来他真是太急了。
五、了解植物生长规律,引导学生揭示寓意
1.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了他的焦急。
可是禾苗长高长大的事能急吗?
想不想看看番茄长高的过程?
2.教师可播放课件或图片,随机解说:
种子埋在泥土里,过了几天种子发芽了。
慢慢地,它长大了。
农民伯伯给它浇水、施肥、松土、拔草,它越长越茂盛。
过了几个月,终于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
原来,植物都要经过很长的一个时间,按照一定的生长规律、生长顺序来长高、长大。
这可不能着急。
3.那文中的这个人犯了什么错?
老师这儿就有一个词语,写出了他犯的这个错误。
急于求成)谁能来读读。
4.他太急着想让禾苗长高了。
(随机把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他还犯了那些错?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起来,把禾苗的根都拔断了。
违反了植物的生长规律。
违反规律)
5.揭示寓意:
植物都有一定的生长规律。
种子还没有发芽,植物就不可能长高;
植物还没有长得健壮,它就不可能结出果实来。
我们不能——“违反规律”。
六、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这个人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可是他知道自己错了吗?
从哪里看出的?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
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非但不知道自己错了,而且还觉得很得意呢!
2.感知:
“喘气”是怎么样的?
(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1)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这样大口大口地喘气?
(2)那你想想当时的样子,一边喘气一边读读他说的话。
(自由读——指生读——齐读)
(3)他多高兴,多得意啊,可是结果呢?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七、引导学生运用寓意。
1.如果你就是他的孩子,或是他的邻居,他的朋友,看着田里枯死的禾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
2.小结:
其实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太着急了,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希望我们大家能从文中的这个人身上吸取教训,不要干出这样的傻事来。
八、书写指导
1.(出示:
疲)仔细看看,在写这个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2.要注意:
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外面的病字框要写的舒展,要包住里面的|“皮”字,“皮”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书写。
4.学生同桌评议——自由书写。
盼望禾苗快长
揠苗助长经过:
往高里拔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禾苗全苦死了
13、画杨桃
认识“靠、哈”等14个生字。
会写“图、课、摆”等9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写好“我会写”的5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注意读好课文中对话的语气。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为什么要坚持“三个离不开”思想?
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3.默读思考讨论:
“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5.齐读课文。
6.思考(也可同桌讨论):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7.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
小结:
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
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
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
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
失去原来的样子。
画走了样:
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画杨桃——五角星
嘲笑→吞吞吐吐严肃→和颜悦色
精读课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用“严肃”、“熟悉”造句。
2、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生字词卡片
“三个离不开”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实现途径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消灭阶级的剥削、压迫,才能实现真正彻底的民族平等。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
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
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
(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
①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
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
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
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
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
(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
(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
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
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
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
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
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
(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
(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
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
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
(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
”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
(特别像。
)“有时候”指什么时候?
(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
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
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
(板书:
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
(指名读)(板书:
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
(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这能说明什么?
(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
)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
(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
(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
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
“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
(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
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一样。
)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
(相同。
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
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
他先是怎样做的?
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
(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
)“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
(“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
)(板书:
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
(“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二 年级 下册 语文 第五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