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花的古诗赏析六首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536347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94KB
关于花的古诗赏析六首Word下载.docx
《关于花的古诗赏析六首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花的古诗赏析六首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诗随手设譬,既符合自己身世与当时社会现实,又明白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自然熨帖。
不过,诗人最终还是被人发现了,程文海、留梦炎等人交相荐举他出仕,他都严词拒绝,最后元世祖也下令他到京城大都去,在福建参政魏天祐的强逼下,他到了大都,不肯做官,绝食而死,实现了自己与新朝不两立的誓言。
【篇二】关于花的古诗赏析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东坡最为得心应手且作得的诗体,自然是七言古诗,不过苏轼另有一绝,在宋朝诗坛堪称独步的,那就是七言绝句。
比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七古,这些清新绝俗的小品诗或许更有它令人喜爱的特色。
苏东坡的七绝纯粹是性灵的流露、天才的横溢,不假修饰,不用典故,几乎全是白话的作品,这些全是苏轼这位伟大的诗人,伟岸的心灵在闲暇时偶发的,对人生明澈观照。
有的如晶莹浑圆的明珠,有的如清晨,有的如朝露,有的如儿童的嬉笑。
总之这些作品是读者一读就会喜欢的而且百读不厌的。
《东栏梨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
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
《东栏梨花》,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写得出这样的诗,但古今以来却只有这个首写梨花的诗篇,传诵千古,至今仍脍炙人口。
至于原因,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不容易,只觉得他所描写的景物很美,又很亲切,真是近在眼前。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个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
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柳絮飘飞,梨花亦开遍了一城的雪白。
这里更增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仅仅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获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强烈的白色这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为之动容:
东坡此诗似伤春而实未伤春,一点也没有颓废衰飒的调子,仅仅纯美地欣赏与人生哲理地透视。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暮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个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
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
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
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一株雪”和“几清明”是对偶的写法,一不是指有一株梨树,而是指一株梨树一个作者自己,后两句意境如下:
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能有几次清明,更增添悲凉的气氛,苏轼的诗,一向以豪放著称,像这样悲凉的很是少见,须得细细品味,不过,有时没必要字斟句酌的理解诗句,意境更重要。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个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
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
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篇三】关于花的古诗赏析
宣城见杜鹃花
唐朝|作者: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此诗是感物而起兴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
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
诗人的乡思所以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
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
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
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
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
“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
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
这两句的语序倒置:
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
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
不过,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不能回到故乡去。
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
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
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觉得没有面目见蜀中父老。
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
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
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
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
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
“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
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
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篇四】关于花的古诗赏析
燕山亭·
北行见杏花
词牌名:
燕山亭|朝代:
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时途中所写,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惨写照。
全词通过写杏花的凋零,借以哀伤自己悲苦无告、横遭摧残的命运。
词之上片先以细腻的笔触工笔、描绘杏花,外形而及神态,勾勒出一幅绚丽的杏花图。
近写、细写杏花,是对一朵朵杏花的形态、色泽的具体形容。
杏花的瓣儿好似一叠叠冰清玉洁的缣绸,经过巧手裁剪出重重花瓣,又逐步匀称地晕染上浅淡的胭脂。
朵朵花儿都是那样精美绝伦地表现人们眼前。
“新样”三句,先以杏花比拟为装束入时而匀施粉黛的美人,她容颜光艳照人,散发出阵阵暖香,胜过天上蕊珠宫里的仙女。
“羞杀”两字,是说连天上仙女看见她都要自愧不如,由此进一步衬托出杏花的形态、色泽和芳香都是不同于凡俗之花,也充分表现了杏花盛放时的动人景象。
以下笔锋突转,描写杏花遭到风雨摧残后的黯淡场景。
春日绚丽非常,正如柳永《木兰花慢》中所云:
“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但为时不久就逐渐凋谢,又经受不住料峭春寒和无情风雨的摧残,终于花落枝空;
更可叹的是暮春之时,庭院无人,美景已随春光逝去,显得那样凄凉冷寂。
这里不但是怜惜杏花,而且也兼以自怜。
试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为阶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愁苦非笔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烂漫和易得凋零引起他的,种种感慨和联想,往事和现实交杂一起,使他感到杏花凋零,犹有人怜,而自身沦落,却只空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无穷慨恨。
”愁苦“之下接一”问“字,其含意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亦相仿佛。
词之下片,以杏花的由盛而衰暗示作者自身的境遇,抒写词人对自身遭遇的沉痛哀诉,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无限苦痛。
前三句写一路行来,忽见燕儿双双,从南方飞回寻觅旧巢,不禁有所触发,本想托付燕儿寄去重重离恨,再一想它们又怎么能够领会和传达自己的千言万语?
但除此以外又将凭谁传递音问呢?
作者这里借着问燕表露出音讯断绝以后的思念之情。
“天遥”两句叹息自己父子降为臣虏,与宗室臣僚三千余人被驱赶着向北行去,路途是那样的遥远,艰辛地跋涉了无数山山水水,“天遥地远,万水千山”这八个字,概括出他被押解途中所受的种种折磨。
回首南望,再也见不到汴京故宫,真能够说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了。
以下紧接上句,以反诘说明怀念故国之情,不过,“故宫何处”点出连望见都不可能,只能求之于梦寐之间了。
梦中几度重临旧地,带来了片刻的慰安。
结尾两句写绝望之情。
晏几道《阮郎归》末两句“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秦观《阮郎归》结尾“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都是同样意思。
梦中的一切,本来是虚无空幻的,但近来连梦都不做,真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反映出内心百折千回,可说是哀痛已极,肝肠断绝之音。
作者乃北宋书画家,其绘画重高写生,以精工通真著称于世。
这种手法于此词的景物刻画中也有所体现,尤其上片对杏花的描绘,颇具工笔画的意蕴。
【篇五】关于花的古诗赏析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但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
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
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
九歌·
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
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
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个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
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
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
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
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
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
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
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
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
“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
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
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
明皇笑日:
“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
”此句使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体现姿色的舞台;
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
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
“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
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仅仅片刻的超脱也好。
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即使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能够阻挠呢?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
清代诗人查慎行说:
“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
”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能够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篇六】关于花的古诗赏析
牡丹
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文学赏析
首联是单株牡丹的特写图。
开头借用《典略》典故,以锦帷乍卷、容颜初露的卫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夺目含羞娇艳。
次句用《说苑》典故,原典是鄂君举绣被拥越人,此谓“绣被犹堆越鄂君”,清人马位《秋窗随笔》及桂馥《札朴》已指出其为误用(桂谓当为“楚鄂君”)。
诗人将牡丹的绿叶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花想象成绣被覆盖的越人,传神地描绘初开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
“犹堆”二字刻画花苞初盛时绿叶紧包的形状,与“初卷”相呼应。
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
垂手、折腰都是舞名,亦指舞姿。
玉佩指舞女身上佩戴的玉制饰物;
郁金裙指郁金草染色的裙。
这两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时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轻盈姿态来作比喻,牡丹花叶在迎风起舞时起伏翻卷,摇曳多姿的形象。
前两联重在描绘牡丹静中的形态,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
“石家蜡烛何曾剪”形容牡丹的颜色像燃烧着的大片烛火,却无须修剪烛芯。
“何曾剪”西晋石崇豪奢至极,用蜡烛当柴,烛芯自不必剪。
“荀令香炉可待熏”是说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岂待香炉熏烘。
据说荀彧到人家,坐处三日香。
旧时衣香皆由香炉熏成,荀令自然身香,所以说“可待熏”。
尾联写诗人陶醉于国色天香,恍惚梦见了巫山神女,盼望她传授一支生花彩笔,将思慕之情题写在这花叶上,寄给巫山神女。
梦中传彩笔,典出《南史·
江淹传》,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
这首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卫夫人、越人、贵家舞伎、石家燃烛、荀令香炉等故事描写牡丹花叶的风姿绰约、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态毕现。
最后诗人突发奇想,欲寄牡丹花叶于巫山神女。
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古诗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