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纠错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533739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6.53KB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纠错Word下载.docx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纠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纠错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传谣、造谣与受谣——网络谣言形成与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9
2.2社会公共信息不足——网络谣言形成与传播的催化9
2.3网民的媒介素养低——网络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温床10
2.4网络虚拟环境——网络谣言形成与传播的保护伞11
2.5商业利益的驱动,是谣言滋生的经济动因11
3.如何纠正网络谣言及其传播12
4.结论14
参考文献:
14
附表:
表1: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申请表16
表2: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17
表3: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18
表4: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19
表5: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和成绩评定表20
1.网络谣言的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天通过网络接受到大量的信息,但很多信息真假难辨,相互矛盾数不胜数。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
谣言从古至今不曾停息过,自古就有成语“天花乱坠”、“捕风捉影”、“三人成虎”等古代对谣言的描述。
谣言,是明确的与事实不符的消息,这种不符,可能是虚构,编造,也可能是刻意歪曲,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指称某人造谣时,一般暗示了此人具有主观恶意并且明知该消息不属实,也就是以损害他人权利的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利益,或者是金钱权力,或者是名誉地位,或者仅仅是某种发泄。
我国学者胡珏给谣言下过一个定义:
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比如,一些谣言谎言在网络流传,引发社会关注。
从“蛆橘事件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到“皮革奶粉传言重创国产乳制品”,再到“QQ群里散布谣言引发全国“抢盐风波””,这些信息耸人听闻,最后都被证明是不折不扣的谣言,同时他们也受到了相应的法律处罚。
“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网络谣言的定义即“在网络这一特定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定的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件、事物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谣言分为广义的谣言和狭义的谣言,有些学者对网络谣言的论述采用的是广义上的谣言,即包括流言、传闻和小道消息等。
1.1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
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可以根据传播过程可大概分为链状传播、树状传播、放射状传播、漩涡型复式传播四种。
链状传播是指谣言通过一个人传至另一个人,一环扣一环,如利互动空间、邮件等方式进行传播谣言;
树状传播是指言从一个人传到几个人,再从几个人传到无数的人群的传播模式,像滚雪球样传递下去,这样以几何倍数在递增,如微博、论坛等领域传播谣言;
放射性传播是指从信息的源头向大量接受者进行发送,就像光源向四周散发光能一样,这是一种典型的网络谣言传播模式,如手机短信群发,QQ消息群发,邮件群发等方式传播谣言,有些传播内容还带有些利益性的字样,比如说将此信息转发给十个QQ群,就会得到一定数量的QQ币或得到一些红包。
其实在这些都是一些虚假的信息,没有任何传播的价值,当按照要求传播后,发现上当后,却无法找到传播消息的源头;
漩涡型复式传播是指既有人际间口头传播和其他媒体传播融为一体的传播模式,也有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交叉,这种媒介的交叉组合容易形成谣言信息的旋涡型传播而积累更大的能量,造成的破坏性也相应较大。
1.2网络谣言的特征:
辐射广、传播快、隐形性
网络谣言也是属于谣言的一种,也和谣言的基本特点相同,只是谣言的发布和传播过程是通过网络上进行传播的,这样的传播方式范围更为广泛及传播速度更为迅速。
谣言就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话语变异,被广泛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网络谣言辐射面较广,因为传播的内容比较奇特、怪异、反常、耸人听闻,或者是公众感兴趣的人物、事件、事情,因而能轻而易举地扩散,也会出现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超大规模传播现象,这样对国家的形象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据CNNIC的最新统计成果,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4.57亿,手机用户数量近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高达到3.03亿,这为谣言信息的大规模快速传播提供了平台;
网络谣言多样化的传播,以致它的传播速度相当之快,可以一夜之间到达全球互联网用户,现在经常听到那些“网红”,多数是通过网络炒作、传播,吸引阅读点击率,这样一夜之间就能爆红,可想而知,这网络传播的速度的惊人。
由于网络传播的信息源有很好的隐藏性,数字化传播可以无限制的进行复制功能,使得信息传播者可以随时进行隐藏,这使追查网络谣言的“肇事者”很难实施,也不好用法律途径对传播者进行处罚。
这样也容易助长了那些不法分子的气焰,使得他们可以自由的传播谣言。
网络的本身就具有迷惑性,谣言内容多与公众有关联性是公众较为熟悉但不特别熟知的内容。
同时,网络谣言会让公众模糊对其他方面信息的关注,而直接陷入对其内容的强烈情绪反应中,而忽略了事件本身的可靠性。
“真实性”为了使公众相信谣言是真实的,谣者制造者往往采用新闻报道的手法,在形式上力求“逼真”甚至盗用权威媒体的名义。
1.3网络谣言的危害
现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通过灵活快捷的网络进行传播信息,谣言的传播速度是相当惊人,同时影响力也是更加大。
有些流言在传播中,往往会容易造成失真的情况,这有可能由于接受者和传播者的记忆错误所致,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在传播过程中不自觉的会加入自己的主观色彩。
这样长久以来,人们就会对谣言存在着种种误解。
比如认为谣言就必定是虚假的、臆造的或荒谬的。
在这种消极观念影响下,谣言现象的很多方面是无法解释的,这样直接导致对谣言的理解走入误区。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导致谣言的大量传播。
网络谣言在精神生产领域造成危害,产生大量劣质、有害的信息,破坏网络环境,污染网络生态,甚至可能造成人们对整个传媒环境的信任失去。
有些以哗纵取宠为目的网络谣言如砂子,一不留神可能会伤了肠胃,但是有些以破坏为目的、居心叵测的谣言则如毒药,促使人们产生错误的行动,会对现实世界中个人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公共利益、国家安全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网络谣言有针对个人的诋毁,也有对公共事件的伪造。
从小的方面来说,网络谣言破坏个人名誉,对受害人的精神有很大的压力与影响;
从大的方面看,网络谣言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可能损害国家形象。
在诸多网络谣言中,针对社会公众人物、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基本制度的谣言,危害是最为广泛的。
这类谣言从根本上破坏公众对政府、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信任,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影响群众对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信心。
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负面影响,既有技术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就技术因素而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其传播速度和范围都是传统信息传播渠道难以比拟的。
一个小小的谣言通过网络等途径可以瞬间送至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用户,在转发和评论中,其影响力被成倍放大。
看似荒诞的“蝴蝶扇动翅膀引发海啸”的说法,在网络上变成了现实。
每天上网是我们这些现代人每天必修的科目了,只要一有空闲时间,我们就会不自觉的拿出手机或电脑,进行上网,我们在查阅微博,QQ空间时,遇到比较搞笑的话题或者是一些娱乐八卦新闻,我们都会不自觉的进行评论或转发,这些信息有可能在大量转载后,成了热门的话题,话题的“主人公”被“人肉搜索”后,才发现,事实却是相反的,这样对该“主人公”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有可能造成一些灾难性的事件。
煽动性,网络谣言往往极具煽动性,可以迅速引发公众强烈的情绪反应。
潜伏阶段是指网络谣言从开始出现到大规模传播这个阶段。
由于最初接触到谣言的公众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在这一阶段谣言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势,也没有产生统一的主流意见
2、网络谣言存在的原因及分析
网络谣言的大肆泛滥除了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辐射广、传播快、隐形性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更为深刻的原因。
2.1传谣、造谣与受谣——网络谣言形成与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
网络谣言的形成和传播与造谣者、传谣者和受谣者的种种社会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很大程度上是三者在非理性因素的支配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从传播源也就是造谣者的角度来看,谣言分为有意造谣和无意讹传两种,按照现在的网络环境情况,多数为有意造谣居多。
部分人打着制造娱乐新闻的口号,无端制造一些绯闻,不存在的消息,达到炒作的目的,多数名人明星或有权有势有影响力的机构,经常会通过这样的途径进行宣传,以达到提高关注度的作用。
也有一些人,为了由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受到排挤,或为了引起社会的关注,故意制造出诋毁,抹黑他人形象,发泄自己的不满或不安情绪;
还有一些类似于“网络水军”受雇于因商业竞争或政治斗争需要的机构,故意制作、散布谣言,或诋毁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从中获利;
从传播的中介即传谣者的角度看,在接触谣言的过程中,当谣言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时,会表现出很大的传谣热情,特别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事件,就会不自觉的进行转发,使得谣言不断扩散,试图利用公众的力量实现收益最大化。
当前我国尚处于转型期,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一些社会群体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情绪。
当网络谣言出发了这些人的负面情绪,引发了不满情绪的共鸣时,这些网民往往处于非理性的宣泄状态。
事实与否已经不再重要,只是通过谣言的传播来表达自己的社会不满情绪。
2.2社会公共信息不足——网络谣言形成与传播的催化
现在多数网民在网络上的身份脱离了其真实的社会组织关系,缺少了一种社会约束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情绪支配下,往往会做出各种过激的行为。
对社会公众人物、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基本制度的谣言,危害是最为广泛的。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网络谣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事实证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已经对社会的的稳定造成威胁,如果不加以治理,必将有更多的人信谣、传谣,也会有更多的别有用心的人去造谣。
人是社会的动物。
从众心理也往往会带给人们相信谣言的压力。
当周围的人都相信某个谣言时,一个人很难不随波逐流,以证明自己与周围人的一致性。
这种从众心理往往导致谣言的猖狂得势。
显然,谣言是公众应付社会危机生活的一种应急状态,如果在受众最需要了解事情真相的关键时期,缺乏有效及时的公布信息,这种信息的空白时期就成了谣言产生的催化剂,谣言随意传播,迅速占领各个角落,对社会安定产生巨大反面影响。
当遇到一些人力不可抗,并且与人类自身利益相关的灾难性事件时,人类所能承受的心里压力和判断能力明显减弱,这样就会造成心里恐慌与焦虑,如果这时再加上社会公共信息提高不充分,比较权威的信息未能及时公布或比较模棱两可,这样会产生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权威信息不能及时发布的这一缺陷,在网络上大肆渲染错误事实,放大错误观点,以发泄自身的不满情绪。
第二种是普通人们会按照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进行相互交流,最后形成自认为正确的观点,最后通过网络传播出去。
有人曾在网络上造谣,说“一大学生网上散布“针刺””、“滴血食物传播病毒””。
但实际上都是编造的谣言,同时相关责任人已被处罚。
社会负面情绪的宣泄。
2.3网民的媒介素养低——网络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温床
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公民的群体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行业或某一特定人群,现在只要有手机或电脑,懂得基本操作,就能够进行网络传播,他们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对一些法律法规缺乏认知性,这样网络群体对网络传播的消息的真实性缺少判断的能力和健康的批评能力,只能随波逐流,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接触网络。
内容广泛是指谣言的内容多种多样,难以辨别。
谣言难以辨认,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等,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其内容庞杂,不易识别。
网络的快捷性,内容的复杂性,往往使人们逐渐放弃主动的思考,只会一味的复制粘贴发送,这种“傻瓜式”操作使人们逐渐放弃了思考的主动性,在网络大量的泡沫信息的淹没中,受众渐渐的习惯了被动的信息积累,主动思考与行动的能力削弱,这也导致了对网络谣言的甄别能力降低。
被人们冠以“在优美环境中进行高尚娱乐活动”的高尔夫球运动,与许多其他运动项目不同,高尔夫球运动是唯一一项在没有裁判监督的情形下进行的体育运动。
不论对抗多么激烈,所有球员都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
表现出礼貌谦让和良好的运动精神。
网络舆论之所以需要引导,根本原因在于网民
的媒介素养水平。
如果每个网民都能像高尔夫球运动中的参与者那样自觉遵守游戏规则,正确使用网络媒介,积极理性地利用网络媒介发表言论,主动将自己的各种表达行为控制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范围之内,那么网络舆论便不存在被引导的需要。
实现网民自觉遵守网络舆论规则。
2.4网络虚拟环境——网络谣言形成与传播的保护伞
在网络谣言的传播期,大众媒体的介入往往体现在网络媒体的大规模转载和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这在娱乐性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谣言的制造者人数较少,而危害性最大的是人们的“信”和“传”,并且“传”的过程中又会添油加醋的“造”,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的渠道,网络谣言就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当网络谣言被媒体转载时,就和媒体本身的公信力有了联系。
在很多时候,网民只注意到媒体上发布了这则新闻,而不会去看信息来源是哪里;
在其再度传播时,也会用“XX网”、“XX报纸”作为信息来源。
知名媒体的介入,使得谣言具有了连带的可信度。
网络谣言的增加和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藏性有很大联系,网民在网络上使用虚假的身份信息,这与社会组织的真实性相违背,失去了社会的约束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情引导下,往往按照自身的个人情绪或喜好进行宣泄。
这样的行为,在快速的,广泛的转发后,很难查找到谣言的传播源头,这样对很多网民恶意制造谣言的行为提供了保护伞。
美国学者奥尔伯特、波斯特曼及其后来的研究者曾提出一个关于谣言传播的假设公式:
R≈I×
a/c。
其中,R(Rumor)指谣言的泛滥程度,I(importance)指传闻对传谣者的重要程度,a(ambiguity)指传闻的模棱度,c(criticalability)指公众对传闻的批判能力。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了解到大众的批判能力是约束网络谣言泛滥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网民的媒介素养越高,独自客观判断的能力越强,
谣言的泛滥程度越低。
谣言所传播的信息与公众的关系越密切,对在公众自身利益越重要,信息的不确定性越高,其传播的速度就越快。
张国良教授在奥尔波特及克拉斯流言公式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他认为,流言速率=事件重要性×
状况模糊性×
技术先进性÷
权威公信力÷
公民判断力。
2.5商业利益的驱动,是谣言滋生的经济动因
在这个竞争力与生活压力增大的社会坏境下,有些投机分子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通过网络上进行不断宣传或一些不法。
如今微信朋友圈什么最多,养生、“鸡汤”,还是八卦?
日前,一项分析报告显示,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
健康养生、疾病,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
业内人士表示,伪科学信息满天飞,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健康谣言的重灾区。
我们在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中会经常看到一些转发的消息。
如“流言”反复用来蒸馒头等的剩锅水,重金属和硝酸盐的浓度会增加,而硝酸盐受热分解成亚硝酸盐,对人体危害严重。
“真相”亚硝酸盐本身并无致癌性,转化为亚硝胺类物质才致癌,而转化需要很多前提条件,不是沸水就能生成。
另外,水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其中硝酸盐含量很低,反复加热也不会凭空生成硝酸盐,对人体无害。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大家信息的交流越来便捷,志同道合的人更容易聚在一起,形成社群。
同时互联网将散落在各地的零散的分布需求聚拢在一个平台上,形成新的共同的需求,并形成了规模,解决了重聚的价值。
比如微信最开始就是一个社交工具,先是通过各自工具属性/社交属性/价值内容的核心功能过滤到海量的目标用户,加入了朋友圈点赞与评论等社区功能,继而添加了微信支付、精选商品、电影票、手机话费充值等商业功能。
3、如何纠正网络谣言及其传播
1.增强政府对信息公开的力度。
提倡政府诚信工作,诚信开展各项公共服务,增加社会透明度;
要求政府官员敢用事实讲话,用正气压倒邪气,用真真实实的言行去打破一个个的谣言。
时间长了,造谣者没有市场,谣言也就没人相信。
谣言本身并不可怕,任何谣言都止于公开。
要想控制谣言“走遍天下”,而事实的真相必须传播得更加迅速,政府部门应该及时、迅速公开权威信息,消除人们的疑虑和恐慌。
针对谣言,权威部门不应只是“灭火者”,信息公开机制要贯穿于平时,而不只是针对突发事件,这样才能培养起各级部门的权威,取得公众的长期信任。
2.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增强其独立、理性思考能力。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社会转轨时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提升网民媒介素养,提高网民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自律意识,至关重要。
让网民认识到网络世界并不是一个完全自由,没有任何约束力的地方,也需要遵循法律和道德规则约束。
首先,网民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一个个体,网民的网络行为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一名负责人的公民,谣时刻谨记自己的社会责任。
要做到以“造谣传谣者可耻,信谣盲从者可悲”的理念约束自己,对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不能盲目跟风转发,要确保做到从我做起,人人自律,才能从根本上抵制、防控网络谣言的泛滥。
其次,网民应该具备辨别伪谣言的能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增强抵御谣言的免疫力,首先要相信常识。
网络谣言往往披着五彩华衣,噱头十足。
新鲜的,未必就是真实的。
越是光怪陆离、远离常识的,越可能是谣言,压根经不起事实的推敲与检验。
大家要增强抵御谣言的免疫力,就必须提高我们的理论只是和国情常识,争做一个有辨识能力的网民,不信谣,不传谣,不能被谣言牵着鼻子走,更不能被谣言所蛊惑。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网络谣言也会出现诸多变化,俗语说“流言止于智者”。
虽然成熟理性的网民也可以充当“智者”的角色。
3.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共性。
杰克、富勒说:
“每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新媒介通常并不会消灭旧媒介,它们只是将旧媒介推到它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
”大众传媒是专业的媒介组织,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信息源头,媒体因客观,独立,有自主的言论观点,所以具有权威性,因读者听众广泛,传播途径多元化,所以具有影响力。
权威性的实现,靠是媒体工作者的真实报道和极力透视真像;
影响力则是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吸引广泛的读者听众,从而获得广泛的支持,来实现其影响力的。
为净化网络空间环境,加大对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打击力度,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即日起,省委网信办联合省公安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通信管理局共同开展“龙江净网·
2015”专项行动,重在整治网络敲诈、有偿删帖、网络寻衅滋事、网络谣言等13种违法行为。
4.加强网络监控管理,推行网络实名制。
我们的社会是法治社会,现实社会需要法治,快速发展的网络也需要法治。
2012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主题研讨班的开班仪式上提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加严网络监控管理,制止谣言,首先要制定好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有意造谣、传谣者给予相应的处罚,通过法律途径规范互联网的传播秩序,迫使广大网民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也能遵行一定的道德法律。
其次,全面广泛的推广网络实名制度,网民必须用真实的身份信息进行用户注册,才能正常使用相关的软件,这样在出现问题时以便追溯到个人。
再次,网络媒体谣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监督意识,对虚假信息,不良信息以及诈骗信息进行查证,并做出相应的回应,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加强对有害信息的管理,积极对净化网络环境树立起自身的权威性。
4.结论
网络时代的来临对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大的改变,谣言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
网络空间的互动、快捷、实时和身份的虚拟性扩大了言论表达的自由度,给了人们很多自由空间,也充分发挥了言论自由的“权利”。
但是虚拟的网络脱离了现实社会的束缚,不少网民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大肆宣泄,毫无忌惮的进行造谣、侮辱、炒作和诽谤,造成一些不良社会风气。
对此为了对网络谣言的传播和纠错也迫切需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和一些改良措施。
网络上的社交软件和一些公共言论平台,都进行实名制注册用户,各大软件运行商也制作了一些维护系统安全软件,确保网民的个人信息的安全。
政府督促大众传媒对一些权威性的信息做到及时公布。
终结谣言,才能驱逐乌烟瘴气,还互联网蓝天白云。
[1]林乐军.防范与治理网络谣言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5
[2]陈思.网络谣言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
[3]张晓萍.网络谣言及其法律规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4
[4]翟翊辰.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生成与治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5]焦扬.网络谣言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4
[6]郭雯.解读微博在谣言传播中的两面性——以新浪微博“碘盐事件”为例[J].新闻世界.2011(06)
[7]王振涛.当代社会网络谣言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探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
[8]张晓雪.互联网在谣言传播中的角色及应对策略[J].青年记者,2011(7)
[9]顾曼丽.网络谣言的社会伦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10]梅嘉.新媒体时代医院舆情危机应对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5
[11]杨季钢.读图时代我国网络新闻漫画视觉化传播研究[D].西南大学2015
[12]程娟.微博中的文学传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13]曲晓超.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新闻发布中的网络谣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13]林乐军.防范与治理网络谣言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5
[14]孙杰.电视媒体对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舆论引导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15]柏纯洁,马军.论网络谣言的宪法规制[J].商.2015(43)
[16]时海宇.刍议网络谣言的产生、危害与治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1)
[17]方林,黄立.简论网络谣言的特性及防控对策[A].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4年)[C].201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络 谣言 传播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