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归纳重点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529242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60.15KB
环境卫生学归纳重点文档格式.docx
《环境卫生学归纳重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学归纳重点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气候):
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湿度,温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有机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某些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调节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内分泌干扰物(
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4)生物多样性锐减(3)
(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酸雨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构成。
(社会环境social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ecologicalenvironment生态环境(从广义上讲,生态环境可以包括生活环境。
物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是组成生物圈的基本单位。
微生物:
指动物③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结构:
①生产者:
绿色植物。
②消费者
④非生物环境(无机界):
是指除生物以外的一切无生命物质
(1)信息联系(3)能量流动
(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通过食物关系,即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
能
(1)(ecologicalpyramids)十分之一定律”*生态金字塔量流动有两个特点:
1)能量利用效率很低: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2)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foodchain)食物链(的链锁关系,以人类为终点的食物链成为人类食物链。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功能:
对环境污染物的转移蓄积有重要作用,某些有害元素可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①
对人类产生危害;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是通过食物链实现。
②▲营养级:
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或各生物的位置。
彼此联结成网状结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错综复杂,构。
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是随能量流动进行的,也是经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组成的
(2)营养级依次转移。
信息联系:
信息联系在沟通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生物群落内各生物种群之间的(3)关系上起重要作用。
)degradation)元素和难降解(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的重金属(heavymetal而使其浓度逐级在生物体内放大,的有机物,可通过食物链而转移到高位营养级生物的体内,(水俣病、痛痛病)即生物放大作用。
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作用的条件:
1.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
2.进入生物体
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
3.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
4.生物放大通过食物链进行。
生物富集作用(又称生物蓄积作用)(bioenrichment)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富集系数=Cb/Ce(Cb为污染物在生物体中的浓度;
Ce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1.整体性(各个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对系统的整体性都是起作用的)
2.开放性(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各种途径与其外界沟通,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
3.自调控(①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
②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
③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调控。
.
4.可持续性(生态系统是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功能单位)是指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是生态(ecosystemhealth)生态系统健康系统的综合特性。
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ecologicalequilibrium)生态平衡类的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等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功能平衡和输入基本包括三个方面:
即结构平衡、*衡量一个生态系统是否处于生态平衡,输出物质数量的平衡。
但其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控制和反馈系统,生态阈值:
其极限在生态学上称为生态阈值。
这种自动调节能力就会随之降低或消失,当外界干预因素的影响超过生态阈值时,生态失调:
从而引起结构与功能的失调。
达到足以威胁人类和生物:
生态危机当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展深化,生存的程度时,称生态危机。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一、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一)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
(二)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是指人类在长期发展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遗传特征)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四、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化学或(是指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环境因素有两种转归:
一种是得到环境自净该过程成为环境污染物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
另一种是增加人群暴露的机会、增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自净)的有害性。
在)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一
非生物环境条件中,污染物分布、转化和迁移常常是通过稀释、扩散、溶解、沉降等物理作
水解、中用而由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迁移,从而使浓度逐渐下降;
同时也可通过氧化还原、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酶和等化学变化使污染物得以分解和无害化。
进入生物体的污染物,使生物体内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的作用通过生物转化、生物蓄积、生物分解、生物放大作用,发生变化。
))。
2.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不同介质间的迁移;
3.生物性迁移(1.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是指环境污染物在机体内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
(二)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化过程。
是机体对环境毒物处置的重要环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主要在肝脏中P450)进行。
生物转化酶在细胞内主要分布于内质网(微粒体)或胞质中。
尤
)二相反应(结合)。
生物转化过程的四种反应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生物转化过程的意义:
)产物(无毒低毒或无毒污染物(有毒)----中间产物()---△解毒:
产物(无毒/有毒)---)
(/活化:
△污染物(有毒无毒)---中间产物毒性增强△代谢活化又称生物活化,是指有些环境毒物经代谢转化后毒性增强,甚至产生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效应。
(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
1.扩大暴露范围2.增加暴露途径3.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4.影响暴露剂量
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参数及安全限值
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和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毒物:
)在日常接触途径和剂量下即能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的化学物质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是指化学物能够造成机体损伤的能力。
毒性:
中毒:
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
剂量:
是指机体接触化学毒物的量或给予机体化学毒物的量,单位为mg/kg>
皮内>
>
口服>
腹腔内>
皮下>
肌肉内吸入因接触途径不同,产生毒性作用的快慢不同:
吸收系数:
静脉>
表皮指化学毒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最大无作用剂量(ED0)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即未观察到有害作用量NOAEL指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最小有作用剂量WEL:
LOAEL
即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剂量。
对于无有害作用阈值的化学作为基础。
LOAEL或NOAEL制定安全限值通常以实验或人群调查而获得的
,就不能利用安全限值的概念。
物(如致癌物)
毒物的是指化学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半数致死剂量(LD50)
LD50值越小。
急性毒性与LD50呈反比,即急性毒性越大,
急性毒性分级的基LD50的卫生学意义:
评价化学毒物急性毒性大小的最重要的参数;
对化学毒物进行础标准。
:
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即降低剂量可见存活者。
绝对致死剂量LD100:
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降低剂量不引起死亡。
最小致死剂量LD01最大耐受剂量MTD/LD0:
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见死亡。
LD50/Limac
与急性阈剂量(LimacLD50)的比值,表示为:
Zac=急性毒作用带(Zac)为即表示引起试验动物的死亡剂量与最低毒作用剂量LD50的宽窄,Zac值的大小可反映急性阈剂量距离值小,说明化学物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表明引起急之间剂量范围的宽窄。
Zac性死亡的危险性大;
反之,则说明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小。
Limac/Limch(Limch)的比值,表示为:
Zch=)慢性毒作用带(Zch为急性阈剂量(Limac)和慢性阈剂量
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值大,说明Limac与Limch意义:
Zch值小,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Zch间发生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所以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危险性小。
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
指人群暴露于环境污染物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在性质、(spectrumofhealtheffect)健康效应谱程度和范围上所表现出的征象,呈金字塔形式或冰山现象。
①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
)。
②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无明显临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③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床症状,可视为准病态(亚临床状态。
④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
⑤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造成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环境应答基因:
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生物学标志物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的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可以测定的变化的指标。
可分为三类(接触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接触生物标志物:
机体内某个隔室中测定到的外来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量(内剂量),或生物有效剂量可作为检测和鉴定的指体内剂量、外来因子与某些靶分子或细胞的作用产物。
如接根据人体接触的特征(环境介质中某种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含量,标。
外剂量(externaldose)机体内已吸收的污染物的量。
(internaldose),估计个体的暴露水平。
触的时间、内剂量途径等)转运最终到达靶生物有效剂量指经吸收、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effectivedose):
代谢活化、部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
可判生理或其他方面的改变,根据其改变的程度△效应生物标志物:
机体内可测定的生化、断为确证的或潜在的健康损害或疾病。
获得性缺陷先天性/机体接触某种特定环境因子时,个体反应能力的△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的指标,可用于健康危险度评价。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
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
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可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急性危害Acutehazard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以大气污染事件较常见。
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以低浓度、因素)△慢性危害Chronichazard环境中有害污染物(的危害,表现为弱效应、渐进式发展,不易察觉。
表现为非特异性影响、慢性疾病(如慢阻肺)和持续性蓄积危害(如重金属,P0Ps),其中慢性中毒是慢性危害的主要类型。
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致癌致畸作用,:
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干扰内分泌功能——EDCs(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环境雌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又称为环境荷尔蒙、激素。
诱发突变的类型:
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异常是指某个碱基的改变使代表某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密码子,使翻译过程无义突变:
终止,肽链的延长提前结束。
某个碱基的改变使终止密码变成某种氨基酸密码,合成肽链的延长到出现第二个终止密终止密码突变:
码才结束。
化学致癌:
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或增进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为肿瘤的过程。
(当给予从未染过毒的动物染毒一段时间后,和未化学致癌物:
是指能引起或诱导肿瘤发生的化学物质。
染毒的对照组相比较时,能引起某种组织或细胞肿瘤显著性增加的任何化学物质。
)4.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恶性转化试验1.构效关系分析2.致突变试验进行筛选化学致癌危险评价:
3.6.致癌物的最终确定5.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癌转移恶性肿瘤———临床肿瘤——致癌的多阶段过程:
正常细胞——启动细胞—病前损害是指胎儿出生后,整个身体或某一部分的外形或内脏具有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异常。
通常不先天畸形:
、也不包括分包括显微镜下细微结构的异常,生化代谢性缺陷、单纯功能异常(如精神缺陷、智力缺陷)娩过程中各种因素造成的缺陷。
外源性因素干扰胚胎或胎儿生长发育过程,影响其正常发育,以致胎儿在出生时具有形态结致畸作用:
构异常(即先天畸形)的作用,称为致畸作用剂量-反应关3.1.种属、种间差异较明显2.致畸效应对胚胎所处发育阶段有依赖性致畸作用的特点:
系较为复杂一般存在于空气、水及周围环境中。
二、氯化环境中存在的致突变、致癌及致畸物:
一、环境污染物:
消毒的副产物:
卤烃类化合物。
三、食品添加剂。
四、烹调过程中产生的物质:
熏烤食品,蛋白质和氨航天等工作基酸热解产生的致突,高温下由肉类,碳水化物。
五、残留农药和其它化学污染。
六、军事,(作业)中的化学品
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1.公害病2.职业病3.传染病4.食源性疾病。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体内(个体易感性)及体外(污染物的化学结剂量或强度、作用时间、环境条件及毒暴露条件)两方面。
暴露条件中包括+构、理化性质.
物的联合作用污染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特性(理化特性包括水溶性、脂溶性、挥发度、分散度等。
一①般水溶性愈告,毒性愈大;
脂溶性高毒物易吸收和蓄积,不易排泄;
液态化学物挥发度大,暴露可能性也大;
固体微粒分散度可直接影响其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进入呼吸道的)深度、吸收速度及毒作用性质。
同一毒物的不同剂量引起②剂量(进入机体化学物的量)或强度(物理因素作用的量)的生物学损害不同,两者可用以下关系式表示。
如人体是指暴露剂量与个体表现出来的效应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一效应关系:
的含量之间的关系。
CO的量与机体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HbCO吸收表示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者-反应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
-引起某一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环境中不同的化学物有不同类型的剂量则较S按蓄积的剂量而表现为型曲线、抛物线及直线;
人体必需的元素对人体有毒的物质
为复杂。
均可能发生有害)是指在大于零的剂量暴露下,1()无阈值化合物(No-thresholdcompound反应曲线的延长线通过坐标的原点,认为这其剂量-效应的化合物,又称为零阈值化合物。
类化合物无安全剂量。
,低阈值化合物Thresholdcompound仅在达到或大于某剂量(阈剂量)才产生其效应
(2)形或抛物线-反应曲线多呈S于其阈剂量则不产生其效应的物质属于单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形。
有两个阈值的化合物呈形,低剂量产生有益效应,高剂量产生有害效应。
U1按暴露时间长短分为③暴露时间(人体接触某一有害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暴露)急性(。
而许多环境污染物在、亚慢性(重复暴露w/m)及慢性暴露)(重复m/y次事故/事件)取摄入量体内有蓄积性。
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量受摄入量、生物半减期和作用时间影响。
为一(污染物在体内浓度少一半所需时间,决于毒物在环境中的浓度;
生物半减期T1/2y=I/K*天;
k排泄率),即次幂,蓄积量稳定常数)。
=吸收量/排泄率*(1-e的-ktt作用时间,I=吸收系数。
,可得出理论曲线。
吸收量摄入量*(1-e-kt)环境因素,同时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称为联合作用,包括四种④
类型:
指多种环境有害因素联合作用的强度等于各自单独作用强度的相加作用△(additiveaction)1+1=2
总和,指几种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大于各自单个物质作用强度之和。
(synergisticaction):
△协同作用1+2>
3,如紫外线联合光感化学物引起光感性皮炎。
无毒性者与有毒性者同时进入机体使得后者毒性(independentaction)△增强作用/增效作用,如异丙醇引起四氯化碳的肝毒性增强。
大为增强,0+1>
1:
指一种环境有害因素可使另一种有害因素的危害作用减弱,(antagonisticaction)△拮抗作用,二巯基丙醇与金属络联合减轻金属毒性。
其联合作用小于各自单独作用之和,1+1<
2个体易感性:
⑤
敏感人群和高暴露人群。
如吸烟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highriskgroup高危(险)人群交通警察是汽车废气和铅危害的高危人群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改革工艺、消除烟尘3、综合利用、化害为利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
、减少城市噪声的污染5、控制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化肥4
、加强环境保护的科研、立法和宣传教育,强化环保意识,使建设与环保协调发展。
6▲环境质量评价:
从环境卫生学角度对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加以调查研究和评定,以判明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它是环境污染防治的前提。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质量评价最重要的基础资料,环境监测是环境污染防治的基础。
第三章大气卫生、氧(占)第一节空气的化学组成:
正常的空气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混合气体。
主要由氮(占78.1%、氩(占20.93%)0.93%)和二氧化碳(占0.03%)组成,还有微量的氖、氦、氪、水汽等等。
大气圈Atmosphere:
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厚度2000~3000Km以上。
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5层:
1对流层(10-16KM)△气温水平,垂直运动;
△h↑,t↓3/4;
△重量,△气象变化的主要发生层,为最靠近地表且密度最大的一层。
:
h↑,t↑;
同温层)上部h↑,t→2平流层(16-55KM3.中间层(55~85Km):
h↑,t↓
4热成层(85-800KM)高层大气
5散逸层(800KM以上
温度层结:
大气温度的垂直梯度。
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用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γ)表示,即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的度数,通常为0.65度。
△γ>
0气温随高度递减
△γ<
0气温随高度递增(逆温,是指在大气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其温度垂直分布与标准大气的相反。
这种现象称为温度逆增,简称逆温。
出现逆温的气层叫逆温层,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地形低温。
△γ=0气温不随高度变化
空气的物理性状(空气辐射、空气离子化及各种气象条件等)
太阳辐射是产生各种复杂天气现象的根本原因,透过大气层后仅有43%能量到达地面。
太阳光谱分为紫外线、可视线和红外线。
△紫外线分三段:
A段UVA,长波,320-400nm,生物学作用较弱,有色素沉着作用;
B段UVB,290-320nm,中波,有红斑作用,抗佝偻病作用;
C段UVC,短波,200-290nm,对细胞具有强烈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
UVA全到达地表;
UVC被臭氧层吸收≥90%。
紫外线指数UVI,反应紫外线辐射强度指标,数值越高,损害越大,分0-8级。
△可视线,400-760nm,作用于视觉器官产生视觉。
△红外线:
760nm-1mm,其基础为热效应(使机体局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及细胞增生,有消炎镇痛作用),故也称热射线。
空气的离子化Airionization:
指大气分子或原子形成带电荷的正负离子过程
轻离子:
离子吸附周围的中性气体分子。
重离子:
轻离子与灰尘、烟雾等结合。
负离子:
镇痛、镇静、催眠、降压
阳离子:
失眠、烦燥、升压
空气离子数:
阴离子数多,清洁度大
重轻离子比值:
50,说明空气污浊。
空气离子单极系数:
阳离子/阴离子。
清洁地区该值低
气象因素包括气温、气湿、气流、气压等。
室内小气候指室内环境内的气候,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组成。
大气污染:
第二节大气环境中,当污染物的量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污染物浓度超叫大气污出大气卫生标准的要求,对人们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甚至潜在的影响或危害时,染污染源来源:
1自然污染源2人为污染源:
△工农业业污染:
燃烧染料,排放污染物△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交通运输△其他:
地面尘土飞扬、意外事件△大气污染物的分类(按形成过程分):
CO2等;
SO2、H2S、CO、▲一次污染物:
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如:
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受到化学作Secondarypollutants▲二次污染物用或光化学作用,本身产生了各种化学变化,转变成毒性比一次污染物更大的化学物质:
某些污染物进入大气环境后,本身没有消失,一旦转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卫生学 归纳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