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业之化学反应原理练习二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522816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228.01KB
寒假作业之化学反应原理练习二Word文档格式.docx
《寒假作业之化学反应原理练习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假作业之化学反应原理练习二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含Fe3+的溶液中 H+、K+、Br-、I-
D.无色溶液中 Cu2+、Al3+、SO42-、[Al(OH)4]-
7.密闭高炉中发生反应:
Fe2O3(s)+3CO(g)⇌2Fe(s)+3CO2(g)△H=-24.73kJ•mol-1,若其他条件不变,下列措施能使平衡逆向移动的是( )
A.增大CO的投加量B.升高温度
C.及时排出CO2D.加入催化剂
8.如图是关于可逆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平衡移动图象,影响平衡移动的原因可能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压强
C.增大反应物浓度,同时使用正催化剂
D.增大反应物浓度,同时减小生成物浓度
9.铅蓄电池放电时的工作原理为:
Pb+PbO2+2H2SO4=2PbSO4+2H2O,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放电时Pb为负极
B.充电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
PbSO4+2H2O-2e-=PbO2+4H++SO42-
C.放电完全后铅蓄电池可进行充电,此时铅蓄电池的负极连接外电源的正极
D.用铅蓄电池电解CuCl2溶液,若制得2.24L
Cl2(标准状况),这时电池内至少转移0.2
mol电子
10.盐MN溶于水存在如图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MN是强电解质
B.该过程可表示MN的水解过程
C.相同条件下结合H+的能力N->OH-
D.该过程使溶液中的c(OH-)>c(H+)
11.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判断正确是( )
A.60℃时,NaCl溶液的pH<7,则溶液呈酸性
B.将pH=4的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均减小
C.常温下,CH3COOH分子可能存在于pH>7的碱性溶液中
D.相同温度下,1mol•L-1氨水与0.5mol•L-1氨水中c(OH-)之比是2:
1
12.如图为电解饱和食盐水装置,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左侧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B.右侧生成的气体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C.电解一段时间后,B口排出NaOH溶液
D.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方程式:
2Cl-+2H2O
2OH-+H2↑+Cl2↑
13.如图曲线a和b是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相互滴定的滴定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
B.酚酞不能用作本实验的指示剂
C.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
D.曲线a是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定曲线
14.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如方程式①②所示:
①CH3OH(g)+H2O(g)=CO2(g)+3H2(g)△H=+49.0kJ•mol-1
②CH3OH(g)+1/2O2(g)=CO2(g)+2H2(g)△H=-192.9kJ•mol-1
③H2(g)+1/2O2(g)=H2O(g)△H=-241.8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B.根据②推知:
在25℃、101
kPa时,1mol
CH3OH(g)燃烧生成CO2和H2O(l)放出的热量小于192.9
kJ
C.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根据以上反应可知:
CH3OH(g)+3/2O2(g)=CO2(g)+2H2O(g)的△H=-676.5kJ•mol-1
15.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化学能是化学电源的能量来源.下列关于装置甲、乙、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锌片发生的变化均为:
Zn-2e-=Zn2+
B.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转换率(η):
η丙>η乙>η甲
C.一段时间后的电解质溶液的温度(T):
T甲<T乙<T丙
D.甲、乙、丙的总反应均为:
Zn+Cu2+=Zn2++Cu
16.下列选项中的原因或结论与现象不对应的是( )
选项
现象
原因或结论
A
在
H2O2中加入MnO2,能加速H2O2的分解速率
MnO2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B
向5mL
0.005mol•L-1FeCl3溶液中加入5mL
0.015mol•L-1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再滴加几滴1mol•L-1KSCN溶液,溶液颜色加深
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将盛有NO2气体的密闭容器浸泡在热水中,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深
该反应△H<0,平衡向生成NO2方向移动
D
在密闭容器中有反应:
A+xB(g)⇌2C(g).达到平衡时测得c(A)为0.5mol/L,将容器容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测得c(A)为0.4mol/L-1
A非气体、x=1
A.AB.BC.CD.D
17.有①Na2CO3溶液
②CH3COONa溶液
③NaOH溶液
④NaClO溶液各25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种溶液pH的大小顺序是③>②>④>①
B.向4种溶液中分别加入25mL
0.1
mol•L-1盐酸后,pH最大的是①
C.保持温度不变,将4种溶液稀释相同倍数,pH变化最大的是②
D.pH均为9时,4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顺序是②>③>④>①
18.已知
25℃时,几种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
Ksp
如表所示:
难溶电解质
AgCl
AgBr
AgI
Ag2SO4
Ag2CrO4
Ksp
1.8×
10-10
5.4×
10-13
8.5×
10-17
1.4×
10-5
1.12×
10-1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溶度积常数越小该物质的溶解性一定越小
B.将浓度均为4×
10-3
mol•L-1的AgNO3溶液和K2CrO4溶液等体积混合,有Ag2CrO4沉淀生成
C.向AgCl的悬浊液中滴加饱和NaI溶液不能得到黄色AgI
D.向100
mL0.02
mol•L-1的Na2SO4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9.恒温、恒压下,1molA和1molB在一个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A(g)+2B(g)⇌2C(g).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生成amolC.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A、B的转化率之比一定是1:
2
B.起始时刻和达平衡后容器中的压强比为1:
C.若起始放入3molA和3molB,则达平衡时生成3amolC
D.当v正(A)=v逆(C)时,可断定反应达到平衡
20.对水样中溶质M的分解速率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同温下,M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
随时间(min)变化的有关实验数据见表。
时间
水样
5
10
15
20
25
Ⅰ(pH=2)
0.40
0.28
0.19
0.13
0.10
0.09
Ⅱ(pH=4)
0.31
0.24
0.20
0.18
0.16
Ⅲ(pH=4)
0.15
0.12
0.07
0.05
Ⅳ(pH=4,含Cu2+)
0.03
0.0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样酸性越强,M的分解速率越快
B.在0~25
min内,Ⅲ中M的分解百分率比Ⅱ大
C.由于Cu2+存在,Ⅳ中M的分解速率比Ⅰ快
D.0~20
min内,Ⅰ中M的分解速率为0.015
mol•L-1•min-1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0分)
21.如表是25℃时三种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化学式
HA(A代表某种酸根)
HNO2
H2CO3
Ka
Ka=4.9×
Ka=4.6×
10-4
Ka1=4.1×
10-7
Ka2=5.6×
10-11
回答下列问题:
(1)A-、NO2-、CO32-在水中结合H+的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2)25℃时,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A溶液和NaA溶液混合后呈碱性。
①在该溶液中下列关系式不正确的是(填序号字母)______。
A.c(Na+)+c(H+)=c(OH-)+c(A-)
B.c(Na+)=c(HA)+c(A-)
C.c(HA)+c(H+)=c(OH-)
D .c(Na+)>c(A-)>c(OH-)>c(H+)
②解释上述混合溶液呈碱性的原因______。
(3)25℃时,pH=9的NaA溶液中c(HA)为______(列出计算式即可)。
(4)某同学用Na2CO3和NaHCO3溶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①充分反应后a试管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______。
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b试管中发生的反应______。
22.如图是利用废铜屑(含杂质铁)制备胆矾(硫酸铜晶体)的流程。
溶液中被沉淀离子
Fe3+
Fe2+
Cu2+
完全生成氢氧化物沉淀时,溶液的pH
≥3.7
≥6.4
≥4.4
请回答:
(1)溶液B中含有的阳离子有______(填离子符号)。
(2)下列物质中最适宜做氧化剂X的是______(填字母)。
a.NaClOb.H2O2c.KMnO4
(3)加入试剂①是为了调节pH,试剂①可以选择______(填化学式)。
(4)沉淀D加入盐酸和铁粉,可以制得FeCl2溶液,实验室保存FeCl2溶液,需加入过量的铁粉,其原因是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5)溶液E经过操作①可得到胆矾,操作①为______过滤洗涤。
23.当温度高于500K时,科学家成功利用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了乙醇和水,反应原理为:
2CO2(g)+6H2(g)
C2H5OH(g)+3H2O(g)。
这在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1)该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______。
(2)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判断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__。
a.体系压强不再改变
b.单位时间内消耗H2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
c.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
d.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不随时间改变
(3)已知:
标准状况下,23g乙醇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二氧化碳放出650kJ热量,写出乙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
(4)在一定压强下,测得由CO2制取CH3CH2OH的实验数据中,起始投料比、温度与CO2的转化率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分析:
①升高温度,平衡向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②在700K、起始投料比
=1.5时,H2的转化率为_______。
③在500K、起始投料比
=2时,达到平衡后H2的浓度为amol•L-1,则达到平衡时CH3CH2OH的浓度为______mol•L-1。
24.
维生素C(C6H8O6)可溶于水,具有强还原性,在碱性溶液中易被空气氧化,在酸性介质中较为稳定。
维生素C通常用标准I2溶液进行滴定,原理如下:
(1)待测维生素C溶液应在______(填序号)介质中配制。
A.0.1mol•L-1CH3COOHB.mol•L-1
HNO3
C.mol•L-1
NaOH
D.mol•L-1
Na2SO3
(2)滴定所用的指示剂为______。
(3)滴定终点的判断依据是______。
(4)如图是某同学在滴定后滴定管的液面位置,此时读数为______。
(5)将一定量的维生素C样品制成的100mL溶液,用0.1000mol•L-1标准I2溶液进行滴定,如表是某学习小组测定的实验数据。
滴定次数
维生素C
的体积/mL
0.1000mol•L-1
标准I2溶液的体积/mL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溶液体积/mL
第一次
25.00
0.00
25.88
第二次
1.56
28.48
26.92
第三次
0.22
26.34
26.12
根据所给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维生素C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6)下列操作导致样品中维生素C的物质的量浓度偏低的是______(填序号)
A.滴定用的锥形瓶用待装液润洗过
B.滴定终点时俯视刻度线读数
C.盛装标准液的滴定管装液前用蒸馏水润洗过,未用标准液润洗
25.
某小组同学利用原电池装置探究物质的性质.
资料显示:
原电池装置中,负极反应物的还原性越强,或正极反应物的氧化性越强,原电池的电压越大.
(1)同学们利用下表中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
装置
编号
电极A
溶液B
操作及现象
Ⅰ
Fe
pH=2的
H2SO4
连接装置后,石墨表面产生无色气泡;
电压表指针偏转
Ⅱ
Cu
pH=2的H2SO4
连接装置后,石墨表面无明显现象;
电压表指针偏转,记录读数为a
①同学们认为实验Ⅰ中铁主要发生了析氢腐蚀,其正极反应式是______.
②针对实验Ⅱ现象:
甲同学认为不可能发生析氢腐蚀,其判断依据是______;
乙同学认为实验Ⅱ中应发生吸氧腐蚀,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
(2)同学们仍用上述装置并用Cu和石墨为电极继续实验,探究实验Ⅱ指针偏转原因及影响O2氧化性的因素.
Ⅲ
经煮沸的pH=2的
溶液表面用煤油覆盖,连接装置后,电压表指针微微偏转,记录读数为b
Ⅳ
在石墨一侧缓慢通入O2并连接装置,电压表指针偏转,记录读数为c;
取出电极,向溶液中加入数滴浓Na2SO4溶液混合后,插入电极,保持O2通入,电压表读数仍为c
Ⅴ
pH=12的NaOH
在石墨一侧缓慢通入O2并连接装置,电压表指针偏转,记录读数为d
①丙同学比较实验Ⅱ、Ⅲ、Ⅳ的电压表读数为:
c>a>b,请解释原因是______.
②丁同学对Ⅳ、Ⅴ进行比较,其目的是探究对O2氧化性的______影响.
③实验Ⅳ中加入Na2SO4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④为达到丁同学的目的,经讨论,同学们认为应改用如图装置对Ⅳ、Ⅴ重复进行实验,其设计意图是______;
重复实验时,记录电压表读数依次为c′、d′,且c′>d′,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解:
A.钢铁船身嵌入锌,构成原电池时Zn为负极,应用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故A选;
B.钢闸门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做阴极,被保护,应用了外加电源阴极保护法,故B不选;
C.健身器材刷油漆,可隔绝空气,为物理保护法,故C不选;
D.车圈、车铃钢上镀铬,为电镀法,故D不选;
故选:
A。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为原电池应用,被保护的金属作原电池的正极,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金属的腐蚀及防护,为高频考点,把握金属防护的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电化学原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2.【答案】D
酸或碱抑制水电离,含有弱离子的盐促进水电离,常温下,下列物质投(通)入水中,最终所得溶液中水电离的c(H+)>10-7mol•L-1,说明加入该溶质促进水电离,则该物质是含有弱离子的盐,
A.NaOH是强碱,抑制水电离,故A错误;
B.硫酸钠是强酸强碱盐,不影响水的电离,故B错误;
C.盐酸是酸,抑制水电离,故C错误;
D.氯化铵是强酸弱碱盐,铵根离子水解促进水电离,故D正确;
D。
常温下,下列物质投(通)入水中,最终所得溶液中水电离的c(H+)>10-7mol•L-1,说明加入该溶质促进水电离,则该物质是含有弱离子的盐,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以盐类水解为载体考查水的电离,明确水电离影响因素是解本题关键,温度、酸、碱和含有弱离子的盐影响水电离,题目难度不大.
3.【答案】A
A.0.01mol•L-1的HClO溶液pH>2,氢离子浓度小于HClO浓度,说明HClO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所以能说明该酸是弱电解质,故A正确;
B.NaClO、HClO都易溶于水,不能说明HClO的电离程度,所以不能据此判断HClO是弱电解质,故B错误;
C.NaClO的电离方程式:
NaClO=Na++ClO-,说明NaClO完全电离为强电解质,但不能说明HClO部分电离,所以不能据此判断HClO是弱电解质,故C错误;
D..HClO与Na2SO3溶液反应,可以得到Na2SO4,说明HClO具有氧化性,能氧化亚硫酸钠,但不能说明HClO部分电离,所以不能判断HClO是弱电解质,故D错误;
常温下,部分电离的电解质是弱电解质,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根据HClO的电离程度判断该酸是否是弱电解质.
本题考查强电解质强弱的判断,明确强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解本题关键,注意不能根据电解质的溶解性强弱、溶液导电性强弱判断电解质强弱,为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4.【答案】D
由表格中键能及CH4(g)+4F2(g)=CF4(g)+4HF(g)可知,其△H=(414kJ/mol)×
4+(155kJ/mol)×
4-(489kJ/mol)×
4-(565kJ/mol)×
4=-1940
kJ•mol-1,
焓变等于反应物中键能之和减去生成物中键能之和,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高频考点,把握焓变与键能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键数目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
5.【答案】B
A.粗铜精炼时,纯铜为阳极、纯铜为阴极,阴极铜离子得到电子生成铜,导致阴极质量增加,发生反应为:
Cu2++2e-=Cu,故A正确;
B.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可以净水,则明矾净水原理为:
Al3++3H2O⇌Al(OH)3(胶体)+3H+,故B错误;
C.氢氧化镁浊液中存在反应:
Mg(OH)2(s)⇌Mg2+(aq)+2OH-,溶液呈碱性,则向氢氧化镁浊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故C正确;
D.Na2CO3溶液水解生成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发生反应为:
CO32-+H2O⇌HCO3-+OH-,故D正确;
B。
A.电解精炼铜时阳极为纯铜,铜离子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金属铜;
B.生成的氢氧化铝为胶体,不能使用沉淀符号;
C.氢氧化镁能够能够电离出氢氧根离子,则氢氧化镁浊液呈碱性;
D.碳酸根离子的水解以第一步为主.
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明确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常用方法:
检查反应能否发生,检查反应物、生成物是否正确,检查各物质拆分是否正确,如难溶物、弱电解质等需要保留化学式,检查是否符合原化学方程式等.
6.【答案】A
A.在pH=12的溶液呈碱性,溶液中存在大量氢氧根离子,Na+、K+、CH3COO-、SO42-之间不反应,都不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A正确;
B.使石蕊变红的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HCO3-与氢离子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Fe3+、I-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Cu2+为有色离子,Cu2+、Al3+都与[Al(OH)4]-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A.该溶液中存在大量氢氧根离子,四种离子之间不反应,都不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B.该溶液呈酸性,碳酸氢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
C.铁离子能够氧化碘离子;
D.铜离子为有色离子,且铜离子、铝离子与[Al(OH)4]-发生双水解反应。
本题考查离子共存,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明确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一般情况:
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之间;
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之间;
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之间(如Fe3+和SCN-)等;
还应该注意题目所隐含的条件,如:
溶液的酸碱性,据此来判断溶液中是否有大量的H+或OH-;
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时可排除Cu2+、Fe2+、Fe3+、MnO4-等有色离子的存在;
溶液的具体反应条件,如“氧化还原反应”、“加入铝粉产生氢气”;
是“可能”共存,还是“一定”共存等。
7.【答案】B
A.增大CO的投加量,反应物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故A不选;
B.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故B选;
C.及时排出CO2,减小生成物浓度,使平衡正向移动,故C不选;
D.加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故D不选;
增大反应物浓度、降低温度、减小生成物浓度均可使平衡正向移动,反之,减小反应物浓度、升高温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均可使平衡逆向移动,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为高频考点,把握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反应的特点,题目难度不大.
8.【答案】D
A、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逆反应速率应在原速率的上方,故A错误;
B、减压正逆反应速率都降低,而不是正反应的速率增大,故B错误;
C、增大反应物浓度,同时使用正催化剂的瞬间逆反应的速率增大,而不是下降,故C错误;
D、增大反应物浓度,同时减小生成物浓度,瞬间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图象符合,故D正确;
A、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升高温度,使平衡向逆反应移动;
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寒假 作业 化学反应 原理 练习